一辆汽车的意义。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优等生为什么成了挫败者
案例 35
吴先生:说来也怪,在大学时我一直是班里的优等生,最先拿到硕士学位,我妈知道后高兴得都哭了,我对自己也特别满意。谁想工作了,在学校学的那些东西都用不上,特别是我不会拍马屁,所以这身才华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没有业绩,自然也得不到老板的赏识。可有些人根本没我学历高,因为摸得准老板的脉,所以成功率反而比我高!
咨询师:可您现在是自由职业者呀。
吴先生:是,后来我一气之下就辞职了。自己创业,开公司,好不容易办下照来,却不知道从何做起。先后也请了几个人帮忙,可不是斤斤计较,就是占小便宜,我们总是意见不统一,最后只好关门。唉,弄得我焦头烂额,上班不是,下海也不是。我那点才华到了社会上,怎么一点也用不上?
咨询师:您提到才华和专业的时候比较自信,可一涉及单位和公司就显得比较沮丧。您自己感觉到了吗?
吴先生:本身在涉及这两方面的时候,我就是不同的感觉。
咨询师:那么您分析过原因吗?
吴先生:嗐,因为它们与我的自信与自卑有关,这还有什么分析的?
咨询师:既然您充满自信,又何来自卑呢?
吴先生:您都知道了还问我,我的学历和能力不相匹配。
咨询师:为什么?
吴先生:我觉得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他们只教读书,不教做人;只看成绩,不看能力。
咨询师:那是不是所有学历高的人能力都差呢?
吴先生:也不是,对呀,怎么这种结论单单适用于我呢?
咨询师:因为它只与您个人有关。
吴先生:愿闻其详。
分析
从对话中看得出,吴先生始终在以咄咄逼人的语气追问自己的咨询师,看得出,他仍在卖弄才华,高高在上,难以低头。因此,咨询师采用排除法,让他不得不面对自己,而不是一味地逃避现实,依赖环境。
1、用优异的成绩取悦父母
通过进一步深谈,吴先生坦言幼时有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那时,父亲不在家,他长期陪伴着母亲,是个既听话又懂事的“小大人”。他的一切生存目标,就是满足母亲的愿望。比如母亲不许他出去玩,以免受别人欺负,因此他就在家一个人玩。
后来父亲回来了,他的听话在父亲眼里好像不那么可爱,父母有时还会因为教育方式产生分歧而吵嘴,他自然成为“肉夹馍”。父亲生气会打骂他,母亲生气就不理任何人,弄得他十分不安。但父母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他学习好。只要他拿回100分,父母的脸上就都会露出笑容,他们也会和睦好几天。因此,他把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好分数会换来家庭和睦。
2、身心分离
分析时我告诉他,父亲打骂他,主要是因为他取代了父亲的角色。因为长期的母子相守,他已经代替了父亲的位置,因此父亲必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他驱赶出父母圈子之外,让他知道:我才是她的男人,你是我儿子,老子有权教训你!当然,这只是潜意识中的思维,现实当中,父亲一定合情合理地打骂儿子。
但是也由于这一段经历,吴先生才眼高手低。因为他只知道分数的意义,却没有人教他生活能力。因与父亲不和,所以长大后自然也与老板不和,他们同样具有权威和衣食父母的角色。与合伙人处不好关系,源于幼时不出门的经历,在他的幼儿决断里充满了母亲的暗示:外面是危险的,同龄之间是矛盾的,别人是会欺负你的……加之父亲回来后,他又深刻感受到同性之间的确如母亲所说。因此,他在内心深处彻底失去了与同性(男人)和睦相处的信心。以此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然无法与老板以及合伙人相处融洽。
3、成功之路
当年吴先生以牺牲自己的童真来维护家庭的完整,因过早地成为“小大人”,故实际年龄和心理年龄脱节。也就是外强中干,力不从心,夸夸其谈,但又无法对自己的承诺负
责。这就是典型的因缺乏自信心导致的丧失责任感。
因为,自信心是责任感的前提,如果没有自信心,势必缺乏责任感。培根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而成功本身,就是真正为自己负责的过程。由此,我们仍要强调幼儿决断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果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健康的家庭环境,让他形成健康的决断,那么就是为他的将来铺垫了一条宽广的成功之路。
心灵处方
让吴先生放下架子是很困难的,在现实的挫败和维护虚荣的面具面前,他选择了面对现实。因此,他哭了,为自己的幼时难过,为那个“小大人”伤心。他回到了30年前,与幼时的自己换位思考——这种哭泣疗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家庭经验不良的人,但一定要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回溯生命本源,调整性格缘起,是生命工程的大事。
引言(1)
手足之情不同于亲子关系和两性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就是要靠父母养活,他们之间等级明确,有实质性代沟。而两性关系需要异性间进入彼此的本质,用性来完成缔造家庭、传宗接代的任务。手足之情的特征表现为趋于平等和精神上的依赖,在精神层面上体现出人与人之间最高层次的心灵互动。
在兄妹关系中,妹妹对哥哥的要求完全可以无条件表达,无条件依赖哥哥;弟弟对姐姐也是这样。反过来,兄长或姐姐对弟弟、妹妹也是无条件保护和管理,他们之间在互动时无须事先声明,完全处于理所当然的状态。但理论上,他们绝不深入接触到对方的生命实质——养育和性。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手足关系之间也多少存在部分的亲子、两性关系的性质。比如当家中的大人长期不在时,兄长或姐姐也会自然地挑起父母的责任,承担起养育弟弟、妹妹的义务。在两性关系方面,兄妹或姐弟虽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性关系,但他们彼此间都会形成“共存模式”,此模式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寻找配偶时的标准,以及在此标准下产生的手足关系。
比如一个男孩子如果有和姐姐长期生活的经验,他就有可能把此经验带入寻求配偶的观念中。表现为,他有可能对一位年龄大于他的女孩子产生兴趣,与她相处时,他也会不自觉地把以往姐弟关系带入其中,以姐姐的标准要求、衡量对方。兄妹关系亦然。但也有例外,就是他们有可能找一位与手足异性完全相反的人。比如妹妹找一位与哥哥性格截然不同的男性作丈夫,那么也许是因为妹妹在与哥哥相处时感到压抑,或无法自主,哥哥在某种意义上更像父亲,于是这个妹妹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弹,其本质用意,也是在潜意识中寻找一个她所希望的哥哥。
手与足同为身体器官,各司其职,且在运作时协调默契,它们早在出生前就已经过千百次的“磨合培训”,熟练程度非比寻常。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正如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一样,既缺一不可,又相互理解、作用,而打破这一平衡,对身体来说,就意味着残疾。
对当今大多数的“80后”而言,他们的手足关系便处于“残疾状态”,因为他们基本上从小没有兄弟姐妹间的玩耍,长大后也没有手足间无条件地付出与索取。他们没有为兄弟姐妹负责的机会,甚至连牺牲童真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他们往往团队意识淡薄,缺乏协作关系。对他们而言,一切同龄间的关系都是有条件的,自己不必为环境负责,环境也不必为自己负责,个人与环境之间只是交易关系。所以在一些人看来,“80后”,包括“90后”的年轻人没有责任感,没有人情味,非常自我且目中无人。
让我们把时光推移到20多年前。在一所房子里,有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当他呱呱坠地时,像所有的婴儿一样可爱、纯真。当他长到两三岁时,上了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手中的小玩具,自己也喜欢,想拿来玩,对方不给,于是老师和父母告诉他,他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对方交换。这就是最初的交换意识,于是他了解了平等。回到家里,他拿着小朋友的玩具对父母说,还要用自己的玩具去换新的,但此时的父母已经很累了,他们用各种方法“说服”了孩子。可他是不理解父母那个累的,他只知道,从交换中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喜欢这种交换和分享,可自己没有能力支配这种快乐,于是,他开始感到孤独。
引言(2)
他希望父母和他一起玩,并同他们产生交换和分享关系,然而父母有父母的事,不可能像同龄小朋友那样和他有相同的兴趣。久而久之,他对父母彻底失望了,只要一回到家,他就不得不面对“自己一个人独享玩具”的现状,但他不会去问父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他只是越来越认同现状,他只能孤芳自赏。而当他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交换玩具时,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所以家长往往以客套的语言和情绪传递给他们一种信息:这种交换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礼貌,不低头来要,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因此,他们也从中学会了有条件地付出和索取,这与手足关系中的那种无条件正好相反。于是,小朋友们从小就彼此界限清晰,不会无条件付出。在同龄间,他们不用替对方负责,一切都是一对一的关系。然而在手足关系中,无论兄弟姐妹是几个人,在遇到同一个利益时,他们都会自动地形成一个整体,或去维护家庭完整,或去分享家庭利益。在他们之间,一个苹果可以分成几块来吃,但在独生子女之间,一个苹果往往可以换来一个梨——他们没有机会体会“不用交换就可赢来的分享”,在他们之间,分享的前提一定是不损害自己的利益。
也因此,他们在利益方面划分得相当明确。也就是说,“我不会给你添麻烦,你也别想占我的便宜”。他们伴随着这种经验成长,而这一点在同学关系中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冲突。带着这种经验他们走出了校门,走入两个非进入不可的集体:两性关系和工作单位。
在恋爱和婚姻中,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不大可能无条件付出,这便无形中缔造出婚姻的大忌。在单位,他们因缺乏“一个苹果分几块”的观念,常常被长辈、被领导视为自私的人,说他们只顾自己。他们的分享意识,完全奠定于交易之后,这便与在手足关系中长大的领导和长辈们产生差异。在长辈看来,人与人之间不必讲得太清,只要做了,对方自然领情,就算不领情,作为大哥、大姐,也只当迁就了对方一次,只要他们客气些,自己就没有什么损失。可是“80后”,他们从没作过大哥、大姐,更没有机会当弟弟、妹妹,他们不会领“无条件”的情,不会让着别人,也体会不到别人在让着自己。他们的观念中没有什么让不让的,一切最好明确些。对他们而言,含蓄的表达都是在兜圈子。
可成人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有许多事是说不清或不能直说的。办事时,也常常不可太明确。待人处事,不公平的时候居多,如果总感到自己得不到平衡,便意味着无法融于人际关系。但对失衡心态的承受能力,必须在手足关系中培养,如果面对不了,就不得不回避交往。也因此,许多“80后”或“90后”在一个大集体里总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这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而是源于他们实在没有办法,才不得不选择像小时候一样的状态——一个人在房间里玩。
所谓义气的“义”,就是无条件地对交情负责。正如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关、张,结义后便成为无条件承担的“铁三角”关系。之后,一切行为均以此为核心,三人彼此互为延伸,拥有的时空被手足之情分享。
武松为了大哥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不仅丢了饭碗,还吃了官司。如果你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值吗?他只会笑一笑,说你问这个问题毫无道理。也正是因为这个毫无道理,他才会毅然地到梁山聚义,与新的伙伴结盟,形成新的手足关系。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手足关系的无条件,才产生这个“义”。“义”所包含的责任心,正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如果没有桃园结义,没有梁山聚义,便没有合伙打天下的创业精神。
人与人之间保持的某种关系,必须以同一个利益加以贯穿,特别是在共事时,就更需要名正言顺和万众一心。因此,这个共同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它越表现为物质化,生命力也就越弱,比如金钱关系、酒肉朋友,就远不如故交、知己。也就是说,越在物质上体现为交易的人际关系,就越经不起事件和时间的考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兄弟姐妹中可能会出现一个牺牲者
案例 57
王先生:我是一个没出息的男人,在家里我地位最低,可我不想总这样。虽然我的收入和职业不如弟弟,可我总想找个机会干出一番成绩,让他们看看我也是一条汉子。
咨询师:您有一个弟弟,他是干什么的?您的收入和职业怎么不如他?
王先生:我就这么一个弟弟,他是一家公司的高级主管,而我刚刚下岗。
咨询师:你们兄弟关系如何?
王先生:我们的关系一直不错,从小我就总护着他,有时候我挨打也是为了他。唉,为了这个弟弟,值!现在,他有出息了,反过来帮我,有时候还给我钱,我就像被他救济似的。老实说,有时候我挺过意不去的。
咨询师:父母对你们兄弟二人有没有偏向?
王先生:我妈对我挺好的,我爸喜欢我弟,因为他学习比我好,我只是听话。我爸平时经常打我,有时候他明知道是弟弟惹的祸,可那也成了我没有照顾好他的罪过。我爸一直看不上我,现在也是,不过这也是事实,我的确没弟弟有本事。
咨询师:您看过战争片吧。
王先生:嗯,当然看过,我最爱看打仗的电影了。
咨询师:那些跑在前面的人,是不是最有可能吃枪子儿?
王先生:当然了。
咨询师:他们倒下了,是不是后面的人就能安全一些?
王先生:是的,前面的人都是敢死队。
咨询师:所以他们没有机会看到最后的胜利,也没有机会享受胜利果实。
王先生:是的,他们已经牺牲了。
咨询师: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牺牲的烈士,哪里会保证其他人的成功?
王先生:您是说我?
咨询师:从小,正是您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弟弟的成功。如果不是您处处保护他,处处替他挡子弹,他就不可能那么顺利地走到今天。
王先生:可我并没牺牲呀?
咨询师:您当年牺牲的是童真,是弟弟的那种无忧无虑。对一个孩子来说,您牺牲的是天性,是享受安全的条件。这是成长过程中的能量牺牲、精力付出。
王先生:是吗?可我过去从没这样想过,也就是那么做了。
咨询师:没有一个孩子会有意去做某事,他们都是无意中完成的,这才是个孩子。因为孩子最真实、直接,他们的一切都围绕着家庭关系,您也不例外。
王先生:哦,明白了,原来我是一个烈士,他是一个享受胜利果实的幸存者。
咨询师:家庭系统中,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手足关系中尤为多见,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牺牲,长大后再反过来相互补充。这本来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王先生:可我该怎么办?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