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命 说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部生命 说法-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涩的两眼闪着沙漠般的迷惘。年轻的驼工突然动了感情,长跪不起。他与这匹骆驼已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队伍要走了,不能因为一匹骆驼而影响行程。于是,有人过来拖他,拖出了一道沙迹。
  那头已经奄奄一息的骆驼就在这时,突然缓缓地往起站了。它摇摇晃晃,浑身打颤,就像一座没有连接点的散了架的木头房子,歪歪扭扭地挺了起来。所有的人一下子惊呆了,眼睁睁盯着它一步一打晃地追赶着队伍。它没走出几步,就像一座板房哗啦一下子散在了地上,那被压着的沙层浮泛起一串沙尘。驼工哭了,勘探队的人也哭了,就连队长也眼圈红了。那头骆驼被掩埋了。这是三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如今,只要一提起那骆驼,人们总说那是一头通人性的骆驼。”
  张建伟在《翅膀》116页写道:“骆驼是与勘探队员们相依为命的伙伴。
  它们一队队行进在茫茫大漠中。那一座座驼峰排列在漠海中,就像海洋里在惊涛中起伏的航船。勘探队员们靠它们驮水驮粮,如果不是它们的奉献,将会有多少人在进入这片荒芜的盆地时无法生还。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它们比人类有着更多更大的耐性。可是,有那么一头骆驼因为饥渴倒在沙漠中。驼工拼命拖拉,它像一座坍塌的沙丘,立不起来了。驼工知道它是渴的,跟队长请求给它点水喝。可是,仅有两桶水,那是全队人好几天的水量,每个人嘴上都干裂得淌血却没有一个舍得去喝桶里的水。只有倒下的人才有资格喝。可是,倒下的是骆驼,不是人,所以,它没有权利喝。
  驼工再哀求也没有用。当那位驼工含着热泪与瘫倒的伴侣进行生死告别时,那头巨大的骆驼本已无法抬起的头上扬了一下,又沉重地耷拉下来,枯涩的两眼闪着沙漠般的迷惘。年轻的驼工突然动了感情,长跪不起。他与这匹骆驼已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队伍要走了,不能因为一匹骆驼而影响行程。于是,有人过来拖他,拖出了一道沙迹。就在这时,那头已经奄奄一息的骆驼,突然缓缓地往起站了。它摇摇晃晃,浑身打颤,就像一座没有连接点的散了架的木头房子,歪歪扭扭地挺了起来。所有的人一下子惊呆了,眼睁睁盯着它一步一打晃地追赶着队伍。它没走出几步,就像一座板房哗啦一下子散在了地上,那被压着的沙层浮泛起一串沙尘。驼工哭了,勘探队的人也哭了,就连队长也眼圈红了。那头骆驼被掩埋了。
  “如今,只要一提起那骆驼,人们总说那是一头通人性的骆驼。
  “这是三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
  刘元举在《生命》第27页写道:“那一次孤行,给了我许多宝贵的生命体验,我储蓄着,珍藏着,培植着,生怕流失得太快。毕竟……”
  张建伟在《翅膀》第127页写道:“秦文贵庆幸自己在出国前有过这样一次墓地祭奠。它给了他许多宝贵的生命体验,他储蓄着,珍藏着,培植着,生怕流失得太快。毕竟……”
  如此,等等多达近60处!
  这是一件令人简直不能容忍的事情。
  如果是一个小学生,为了交作业,抄了一位他所敬爱的作家的文章;如果是一个缺钱花的人,为了骗点稿费去抄袭;如果是一个文学小青年,急于出名,去剽窃;这些也都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像张建伟这样的大记者、名作家在用报告文学这样的形式去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人物秦文贵时,也用了这样的方式方法,令人惊诧!
  按理说,这类事情是不应该发生在像张建伟、秦文贵这样的人物身上的。
  也许是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号召广大青年开展像秦文贵同志学习的活动太神圣了,张建伟急于交出一张合格的答卷,“用10天左右的采访,10天左右的写作,去写这本书,连同三篇长通讯,”他“显得过于仓促”
  了(10天时间写出一部17万字的书,平均一天写17万字,即便全抄那也是打字高手);也许是“更由于”###宣教局的某处长、团中央的某部长的“不断鼓励”,“逐渐增强着”他“写好本书的信心”;也许是由于青海石油管理局为他们“组织了一个阵容强大的宣传资料组和采访陪同组”,“给了他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也许是“秦文贵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我提出的一个个琐碎的问题,并同我一起对某一个偶尔冒出的想法,进行‘思想撞击’。否则,这本书不可能出现比新闻报道丰富得多的细节,和比新闻报道充实得多的理性”(引号内的文字为张建伟的《翅膀》后记所述);也许是刘元举的《西部生命》的影响太广泛了,太深入人心了。但是,《翅膀》毫无疑问地抄袭了、剽窃了、造假了。我被弄糊涂了——是秦文贵糊弄了张建伟呢?还是张建伟捉弄了秦文贵?还是刘元举的“神性散文”太有影响力和感召力了?
  

“合理引用”还是“抄袭、剽窃”(3)
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而报告文学的写作也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而像张建伟这样鼎鼎大名的记者作家去写秦文贵这样的典型人物,更应该真实可信才对。我想他不会不知道吧?而《翅膀》却恰恰相反。
  张建伟声名显赫,可惜我没拜读过他的更多作品。仅凭这一个《翅膀》便觉得他极其聪明。也许因此而反被聪明误了。
  他把刘元举的《生命》使用得恰到好处。全方位地抄——抄他的哲思;抄他的具象化的描写;抄他的细节;抄他的故事情节;抄他的极具特色的西部感悟,并且堂而皇之地把刘元举的独特的近乎偏执的文人感受移植到了秦文贵身上。可谓抄得好,把最精华的部分抽出来兑上水;抄得好,连错别字都抄上了;抄得好,抄得严丝合缝水光溜滑。
  张建伟对自己的这些做法显然留了后手。他遮遮掩掩,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方式,不但把在10天之内生产的这本书的“功绩”分配给了张三李四,还对“引用”“参考”别人的“文献”作了声明。声明偷了别人东西的小偷,难道就不算贼了吗?张建伟在《翅膀》后记中说:“一切宣传都会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是实实在在的环境中生活着的实实在在的人。”一切宣传真的都会成为过去吗?后一句话倒没错,留下了张建伟、秦文贵这样的实实在在的人,还有实实在在的《翅膀》的著作权、版权,还有实实在在的获奖证书,还有实实在在的稿费。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这两部作品居然同时获得中华铁人文学奖,同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抄袭剽窃的作品居然与原作同时获奖,7年的心血与10天的炮制达到同样的荣誉,这简直是笑话!这有多么不公平!我真不知道张建伟捧着获奖证书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更不知道秦文贵对此作何感慨。秦文贵是柴达木的英雄,他亦是我心中崇敬的人物。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做出了那么感人的事迹,真的令我敬佩。我是多么不希望他也被卷入这场并不光彩的抄袭剽窃事件当中啊!然而,我从张建伟的后记上不能不对秦文贵提出疑问,并为之深表遗憾。
  西部要开发,不但要有经济还要有精神。还要有真实的生命。《翅膀》毕竟不是《生命》,《翅膀》是浮躁;《翅膀》是造假;浮躁就是腐化,造假就是腐败。我为张建伟这种身份的人物居然作出了如此卑劣的行为而深恶痛绝。至少他辜负或轻慢了团中央领导对他的信任,他亵渎了在全国范围内对秦文贵开展的广泛的宣传活动,他也同时亵渎了柴达木那片神圣的土地。还怎么让人相信一个记者、大记者、名作家?还怎么让人相信英雄模范人物?还怎么让人相信范长江新闻奖和鲁迅文学奖?
  看来是要打官司了。
    2  中国第一记者涉嫌剽窃
  记者品行及作品真实性遭遇质疑
  阿  良
  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最后几天,本网发表了《〈一只绣花鞋〉引发世纪末文坛最大涉嫌剽窃案》及多篇后续报道,披露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宝瑞编著的《一只绣花鞋》剽窃自重庆市外贸局原局长、小说和电影剧本作家况浩文的《一双绣花鞋》。
  新世纪伊始,《鸭绿江》杂志主编、著名作家刘元举先生致函本网,揭露《中国青年报》的编委张建伟的长篇报告文学《蝉蜕的翅膀》(以下简称《翅膀》)严重抄袭他本人《西部生命》(以下简称《生命》)一书。这又有可能成为新世纪第一件剽窃案。
  张宝瑞打死不认账,甚至有同汪国真撕破脸皮的意思,但证据确凿,况老先生要讨个公道,记者要还“绣花鞋”以清白。一波尚未平息,张建伟又被人揪了出来。张建伟何许人也?《中国青年报》的编委、范长江新闻奖和首届鲁迅文学奖双奖获得者,名气及才气超出张宝瑞甚远。
  一末一始,两件涉嫌剽窃案的始作俑者——两位名声甚响、资格甚老、招牌甚大的记者,一头扎进了“漩涡”——不但自己的德行遭到抨击,还株连了两个群体——新闻记者和他们笔下的人物。
  《翅膀》与《生命》几乎完全雷同达60余处在1999年10月,《翅膀》和《生命》同时获得首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张建伟和刘元举同时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之前,刘元举就听说张建伟的《翅膀》揉杂了很多属于《生命》的文字,出于对一个知名记者的信任,刘元举并没在意。
  一年之后,一个小插曲又翻开了陈年老账:香港《文汇报》驻沈阳记者站记者曲颉,非常喜欢刘元举的作品,认为刘的作品有生命质量、有真情实感,他把《生命》读了一遍又一遍,熟得不能再熟。巧的是,他也看到了张建伟的《翅膀》,为《翅膀》与《生命》如此的相似感到震惊。曲颉的提醒唤起了刘元举的记忆,2000年11月底,柴达木的朋友寄来的一本《翅膀》,让刘元举受到更大的伤害……
  张建伟作为《中国青年报》的编委,被贺雄飞称为“中国第一记者”,而且还是范长江新闻奖和首届鲁迅文学奖双奖获得者,是小辈记者崇拜的偶像。记者在接到刘元举的举报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事关重大,出于对张建伟负责的态度,记者于1月3日跑了多家书店,买着了张建伟的《翅膀》,并通过朋友找到了刘元举的《生命》。在刘元举提供的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核实。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合理引用”还是“抄袭、剽窃”(4)
核实的结果只能用触目惊心来表示。在《翅膀》一书中,不仅几乎完全与《生命》雷同的地方有60多处,而且《生命》中大量有价值的精华文字被掰成碎片,点缀《翅膀》。现将几乎完全雷同的部分试举几例:
    1雷同的诗意感受
  《翅膀》7页:“他的心情黯淡了。他从接待站的窗户望出去,发现这个叫柳园的地方既没有花园,也没有柳树。远远的,开阔无边的戈壁滩上,只有一簇簇低矮得好像受尽了委屈、受尽了折磨、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得以舒展的植物,像一摊摊的牛粪。”
  《生命》126页:“沉淀着太多的忧郁的地层越是开阔就越是黯淡,越让人缄默。那种叫做植物的东西低矮得一片沉默,它们好像受尽了委屈,受尽了折磨,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得以舒展。在过路人的眼里,它们就像一摊摊牛粪。”
    2雷同的特殊阐释
  《翅膀》13页:“因为这是柴达木最苦的地方。它位于柴达木的最西端,紧挨着新疆。从地图上看,再往西走出一步就是楼兰古城。地图上把这个地方叫做茫崖。石油人给这里取名为花土沟,顾名思义:这里的泥岩地貌呈花纹状的沟沟岔岔,有一片沙山就有一片花纹沟,到处都是沙山就到处都是花纹沟。”
  《生命》62页:“柴达木最苦的地方首推花土沟。花土沟在柴达木的最西端。它紧挨着新疆,从地图上看,再往西迈出一步就是米兰古城,就是楼兰古城。地图上把这个地方叫做茫崖。石油人给这里取名为花土沟。顾名思义,这里的泥岩地貌呈花纹状的沟沟岔岔,有一片土山就有一片花纹沟,到处是土山就到处都是花纹沟。”
    3雷同的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
  《翅膀》14页:“秦文贵发现,就这么一卷,黄沙便把单调的大戈壁搞得活泛开来。它们久久地飘扬着,过分热情地扑向过分冷漠的荒丘,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去亲吻就去拥抱,热烈疯狂,缱绻缠绵,一派无限爱恋的样子。”
  《生命》48页:“黄沙把单调的大戈壁搞得活泛开来。
  它们过分热情地扑向过分冷漠的荒丘,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就去亲吻就去拥抱,热烈疯狂,缱绻缠绵,完全是一种自己的方式。”
    4雷同的哲思
  《翅膀》16页:“秦文贵极目远望,伟岸的沙山在很远的地方矗立着。想到它们全都是由细如牛毛的黄沙堆成,饶他是一个学过石油勘探的大学毕业生,也感到不可思议。沙子的属性原本是松散的,它们没有凝聚力——一盘散沙嘛!因为松散沙子而任人宰割,因为松散沙子而过于低贱,因为松散沙子形不成气候,更形不成风景。但是,在这里……”
  《生命》53页:“这么伟岸的沙山全都是细如牛毛的黄沙堆成。沙子的属性原本就是松散的,是没有凝聚力的,因而我们常说一盘散沙。在我生活的东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所有的沙子都是松散的。因为松散而任人宰割,因为松散而过于低贱,因为松散而形不成气候,更形不成风景。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沙子却具有着伟大的魅力。”
  此外,还有多处的细节描写雷同,还有大段的故事和人物叙述雷同……
  “激情的诗化的近乎偏执的西部情思与作家刘元举何其相似;豪放的激越的质感的意象化的文笔与作家刘元举又是多么等同。难道天下真有这种惊人的相近相似?”专门写出长达5000多字的文章《大记者、名作家张建伟抄袭剽窃造假》的曲颉说:“我愿意相信这只是一个巧合,但是理性告诉我不是。”原作者辛勤耕耘  剽窃者巧取豪夺1980年12月,刘元举被破格调到辽宁作协,来到陌生城市有诸多的不适应,特别是结婚后,工作、生活、家庭的压力几乎将他压垮。“那时候就感觉活腻了,写的东西自己都看不上,痛苦到了极至。”
  刘元举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也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活法。1988年3月,当他作出出走的决定时,妻子抱病,孩子3岁。从黄河源头到洛阳,一个多月时间里,遇见了狼,得了重感冒,被四条藏獒撕破了肩头,在壶口瀑布差点翻车,被人当成逃犯和盲流……1995年3月,第一次走柴达木,也是一个月,同样的孤独,同样的危险,同样的痛苦。到1996年
  1月成书,刘元举在黄河沿途、在柴达木、在自己的灵魂深处跋涉了7年,用心血将对黄河对西部的特殊感情和哲理思考凝聚成文字、升华为篇章,自己也实现了大跨度的人生感悟。而张建伟仅仅只用了短短的10天,竟然将刘元举对西部的特殊感觉移植到了他笔下的英雄人物秦文贵的身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99年10月,二者因为这两部书同时获得首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并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我用了整整7年,才成就一本12万字的《生命》,而张建伟仅仅用了10天就完成了17万字的《翅膀》,而且在此期间还采写了适用于《中国青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