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骷遥刻乩ァ。L。道克特罗、石黑一雄、迈克尔?康纳利、艾里斯?塞博尔德等各具天才的作家,勃朗特、海明威、罗威尔、拳王阿里等文化偶像,唐?德里罗和梭罗的作品。欧茨认为:散文是一种音乐,音乐创造“情绪”。她在这部文集中坦率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尤其是小说的观点,表达了对文坛和文化现象的看法。《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则是我们最后要稍加分析和欣赏的欧茨的一部力作。
总序:一位世界性的杰出作家(7)
引起过轩然大波的《狐火》
1996年,加拿大一所名叫密尔顿区高中的中学里一个十二年级男生把英语课上用到的一部小说带回家,结果引起他父亲杰克?休伊斯曼的强烈不安。休伊斯曼组织了一个名叫父母反对有伤风化教育的团体,试图禁止在学校使用这部小说。
休伊斯曼及父母反对有伤风化教育团体的成员们向当地家庭派发了六万份长达16页的传单,以想象得到的最耸人听闻的笔调抨击此书。传单第一页以小报般的大写字母疾呼:“看看里面就会看到我们的孩子在密尔顿区高中(很快就会在你们当地高中)都在看什么书。”三页传单内页则提供了从该小说中摘出的令休伊斯曼深感冒犯的骂人脏话和思想。“该小说充其量只不过是从美国进口的廉价的性交手册罢了。传单还指责小说赞美了其中的主角的同性恋行为”。它指控校方“滥用权力把不厌其烦的性交强加给他们社区”,“教师则是在利用这种材料准备和录取受害者”。休伊斯曼及其团体在宗教力量的支持下起到了一些作用。
校方据理力争,指出该小说适合十二年级学生,应该继续作为该校高级英语计划的一部分。专门为此争端成立的由当地教育工作者和另外一所中学管理人组成的地方评论委员会1977年初发布评判结果,裁定支持该书。
在加拿大引起如此轩然大波的,就是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93年推出的长篇小说《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
《狐火》是20世纪50年代生活在纽约州北部的一个蓝领小镇上贫穷的五位白人少女组成的帮派兴衰的历史记录——一个滴血盟誓的姐妹组织的秘史。她们在一个充斥着酗酒、失业和针对女性的暴力的社区里成长。她们从未在这个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这个世界仿佛从来就是要诋毁她们、毁灭她们,因此五位少女结血为盟,起初是为了自我保护,共同抵御世俗社会及其压迫者。她们当众羞辱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性虐待的一个数学老师。她们痛打一个要弓虽。女干其处于青春期的侄女的男人。她们利用以性为诱饵引诱好色成性的男人上钩所得的钱财为基础共同生活。这帮少女对自己先期的得手飘飘然了,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她们要为了自豪感,为了权力,为了向世界复仇而献身。她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跟随着她们的头头急剧滑向与日俱增的暴力和不加选择的犯罪之路。数年后,她们的老大做出灾难性的报复行动使她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陷入一片混乱。然而,正是在暴力、性虐待、剥削和复仇的场景中,蕴含着这部小说最强大的力量:细腻而又令人惊讶地表现了把“狐火”帮的少女们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尤其是故事的叙述者马迪和长腿之间的纽带。小说充满激情而又无情……时而引人入胜、时而令人震惊地展现女性的愤怒、勇气和坚毅。
小说由天文学家的助手,已人到中年的马迪?沃尔茨,通过天文学家所说的“回忆时间”的棱镜来讲述她的故事——“现在开始讲述是因为我有了合适的远视仪器”。这指的就是时间的视角。她回顾了自己身为“狐火”帮成员的岁月。作为一个青少年,马迪以一种麻木的、否定自我的方式献身于帮派。戈尔迪典型的女性化的身体掩盖了自己暴烈的、易爆发的脾气。兰娜长一头玛丽莲?梦露式头发,背着切斯特菲尔兹牌小提包。丽塔胆小如鼠,她受到的羞辱导致了“狐火”帮的第一次复仇行动。不过,首先,这是长腿?萨多夫斯基的故事,她身材苗条、极具诱人的冷艳之美,她的胆量、体力、仇恨和所受到的伤害使她成为“狐火”帮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她拥有领导的品质、令人激动的心、颠覆性的力量和真实的勇气,这使她堪称现代小说中最生动、最重要的女主人公之一。少女们不明白的是,“狐火家园”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姐妹团体的梦想。她们的头领长腿萨多夫斯基,尽管拥有她那样的才智、狡黠和理想主义,最终由于太不顾及后果——由于她那独特的“美国性”而过于盲目,必定难以成功。马迪所喜欢的长腿身上的那些品性正是使长腿盲目的品性。正如马迪所注意到的,“狐火”帮的少女从天真烂漫的无辜走向过早的犯罪,她们自己对这种转变几乎毫无察觉;她们起初是成人的受害者,极易受到成人残酷的反复无常的伤害,后来她们自己却变成了精于算计的施害者。“狐火”帮这个远离好色之徒和压日叩谋苣阉湫苄苋忌盏慕夥诺呐鹣匀簧盏锰潭岩晕獭K遣欢侠眯越焕刺岣叨淖ⅲ⒄沟阶詈缶尤皇且淮巫罨拿谋┝π卸攵砸桓鱿牖倜鹚堑暮谏缁峤凶詈笠淮伪缧缘牡挚梗桓鼍鹑?00万美元的疯狂计划。这使得马迪?沃尔茨都不敢跟着去了。她成功地脱身而去。
心里的书名是“我的哈克?费恩”
就像塞林格在其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捕捉到了一个男少年那愤怒而离群封闭的声音那样,欧茨的《狐火》传达出了一群受虐待的少女顽强的、毫不动情的声音。她们的语言中虽然充满了污言秽语,但仍然传达得十分到位——多半以高度可信的对话来传达。
《休斯顿邮报》把《狐火》看作是“对逼迫其最弱小的成员把法律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社会的有力控诉”,并指出“小说还探讨了帮派生活的悲剧性特点以及受压迫的年轻女性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总序:一位世界性的杰出作家(8)
《狐火》与涩情或性交手册无关,虽然通过摘出其中一长串骂人脏话容易引起父母的焦虑。细心阅读可以发现,小说敏感地叙述了努力想进入一个并不关心她们的世界的少女们的挣扎和挫折。一长串骂人脏话并不能说明什么。词语如果不放入具体的上下文中就不能确定其意义。《狐火》阐明了激情的重要性,阐明了充满激情地投入的重要性……它传递的信息令人敬畏——就像欧茨那充满洞察力的理解和不断用语言来探险一样令人敬畏。欧茨的部分天才就在于她灵敏的听觉。她善于倾听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交谈。而对于像这部书中少女帮的成员之间的谈话,确实令许多人感到不安,人们宁可对这样的少女一无所知。
就在《狐火》在加拿大闹得不亦乐乎的20世纪90年代末,欧茨和美国首都华盛顿某中学学生们讨论《狐火》。男女学生对此小说反响积极而热烈,说它尽管置景于20世纪50年代,但对当前的生活来说仍然显得很真实,对当时青少年文化生活而言,所缺的只是毒品的泛滥。这次讨论对欧茨而言是感情上的巨大回报,令她无比兴奋。
欧茨在为弗兰克林图书馆第一版写的专文中说过,在她创作这部小说的那几个月里,她心里的书名是“我的哈克?费恩”。“我以前从未写过在叙述上如此充满传奇性和冒险精神又直面现实的小说;我以前从未写过像日记那样重现一个故事的小说,也从未写过青少年在其中表达得如此坦白、如此诙谐、至少在我听来如此富有诗意的小说。马迪?沃尔茨,马迪猴子,我的年轻的替身,是个正直可靠的叙述者。就像哈克贝里?费恩叙述自己的故事那样,马迪会得到读者的充分信任——她说的是真话,她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一样毫不留情。小说里发出的是青少年的声音——有充足的理由对大多数成人,对一切既定制度都不信任。‘狐火’帮的马迪和她的姐妹在她们的头领长腿萨多夫斯基的魔力的感召下,凭其少年的未经检验的乐观主义——她们的‘美国性’——类似于哈克贝里?费恩。那天真烂漫的热情的品质,那过去不会给未来投上阴影的感觉,比我们拥有更悠久历史的欧洲人羡慕我们的一种品质,也是我在自己身上发现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如今在我身上似乎并不比我在马迪的年龄时弱,在许多方面与她并无多大不同。做一个‘美国人’就要感到你的生活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你只需行动。”
欧茨的这番话自然会使读者立刻想到让她无比崇敬的马克?吐温的伟大经典,“在美国文学中空前绝后的、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讲的是美国男孩的故事,而《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美国少女们的故事,她们有时顽皮、更经常地是心神不安地与一个男性和成人操纵的世界作对。
所有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一定意义上都可视为作家的自传。只不过其自传的性质不同,有的更大程度上是作家真实生活经历方面的自传,有的是作家精神思想上的自传,有的则是作家感情体验上的自传。当然,更多的可能是一定程度上三者兼而有之。《狐火》就像欧茨更早的小说《玛丽亚的一生》、《你必须记住这一点》和《因为那是痛苦的,因为那是我的心》一样,具有作者对自己在纽约州北部的少女时代的深刻记忆的感情上的起源。它置景于一个虚构的城市哈蒙德,那也是《因为那是痛苦的,因为那是我的心》发生的地方,几乎和《你必须记住这一点》中的奥里斯堪尼一样,兼具洛克波特和布法罗这两个城市的许多特征。欧茨少女时代在乡村的家就地处这两座城市之间,但距洛克波特更近。她的许多亲戚都生活在洛克波特,20世纪50年代她就在那儿坐公交车上学。欧茨说:“洛克波特陡峭的小山,即便是那儿破旧不堪的街道、公园和公交车站,尤其是从市中心穿流而过的埃里巴奇运河的辉煌存在——让与现实相抵触的青春期的梦想进行戏剧性地测试,还有更浪漫的场景吗?就像对马迪来说那样,对我来说,‘回忆时间’的棱镜使我得以用一种我生活于其中时难以想象的方式面对20世纪50年代初的记忆。并不是说这部小说是自传性的或者是‘自白’——除了其情感层面。”她视这部小说中的浪漫故事为“我的一片心”。
窥一豹而知功力
一打开《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这本书,马上就有既严酷又抒情的感觉,充满反叛的力量,闪现着强烈的感情。
“千万千万不要说出去,马迪—猴子,她们曾经警告我,如果你告诉他们任何人,就得死。可如今事隔这么多年后,我要说出来了,还会有谁来阻止我呢?”整部小说的第一段,就是这一句话,透出一股令人紧张而又好奇的气息:是什么事情这么重要、这么隐秘、这么危险、这么见不得人,以致“说出去,就得死”?!“曾经”二字,用的是过去时,表明这是一部讲述发生在过去的事的小说。他们是谁?是她们少女帮成员以外的所有人?是所有的男人?而“事隔这么多年后”,已经没有谁来“阻止我”了,她们是死了?坐牢了?永远不会碰到了?
“毕竟,我是协助制定那些最初条例,包括上述那条警告的人。事实上,我是‘狐火’帮的正式记录者。”第二段这简短的两句话,部分回答了第一段带给读者的疑问,给了读者一个真实可信的感觉。
第三段中,“这是一份秘密文献,然而又希望它是一份‘历史’文献,真相会在其中得以永存,而歪曲、误解和彻头彻尾的谎言则会遭到驳斥。”这是当初记录下来的初衷。可是紧接着第四段,“就像我们当年是为了恶,为了复仇而作恶似的”。还有第五段,“所有与‘狐火’帮有关的谎言中,这肯定是最糟糕的!”这两段都只有短短一句话,却涌动着强烈的激情和强大的力量表明记录者马迪早已从梦中醒来,如今的看法与当年的初衷已大不相同:初衷其实是谎言!
小说一开始就语言简洁、生动、生活化、口语化,每一句都是普普通通、平白质朴的词句,但每一句都饱含激情和力量,传达出丰富复杂的信息,令人浮想联翩,都有着雷霆万钧之力,同时又激发起极大的好奇心。仅仅读个开篇,就感到这部作品的通俗小说的外衣已经披上了,让人急于往下看,想了解这个无情地报复男性的少女帮的经历。
这实在是一个简短而精彩的开篇!希望对它的赏析能引发读者阅读欧茨作品的强烈兴趣。
关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可以说的还有很多很多,但作为五卷本欧茨文集的总序,已经说的实在是够多的了。还是赶快让读者自己去读欧茨写的文字、欧茨写的作品吧,那实在要比这篇总序精彩无数倍。
2006年5月8日?南京
本卷序:恐怖小说的精品(1)
左自鸣
欧茨的《鬼魂出没》分成四个部分,由十六个短篇故事组成。除三个鬼魂故事(《鬼魂出没》、《白猫》、《布赖府受到惩罚的人》)以外,其余十三个怪诞故事均以揭露内心活动为主。正如欧茨所说,“什么是‘怪诞’——什么是‘恐怖’?……我认为人的经验是最深奥的。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观存在于这个世界,从自我这个角度认识世界,这个‘主体’是难以接近的,因此对别人是不真实的、神秘的。而其正面形象——所有的人都一样,从最深层的意义上说,全是陌生人。”
欧茨正是深入人的“主体”,揭露人处于不平常的环境、不平常的心态、不平常的关系中、在心态扭曲情况下产生的怪诞行为,有的故事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并且留下悬念,发人深省。例如《模特》故事里自幼“父母双亡”跟姨妈生活的希比尔,突然遇到一个斯泰尔先生,在斯泰尔先生的劝诱下给他当了模特。斯泰尔先生对她特别慷慨,出手十分大方,给她的报酬越来越高,在两人的关系渐渐融洽后,斯泰尔先生开始询问希比尔的身世和她的父母亲,引起希比尔的怀疑,她渐渐意识到父亲回来了,对于姨妈一口咬定父亲已死,以及母亲死亡的真正原因产生了怀疑。为了弄清真相,她私自偷看了姨妈保存的文件,发现“斯泰尔”先生果然是她的亲生父亲康特,是杀害她母亲的凶手。这个真相对希比尔不啻晴天霹雳。她瞒着姨妈,带上“斯泰尔先生”赠送的昂贵的羊羔皮坤包,包里藏了一把尖刀,登上了被她称之为“灵车”的“斯泰尔先生”的高级豪华轿车……希比尔的心理变态,说怪也不怪,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往往以家庭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
反映家庭暴力的还有《罪人》、《预兆》。《罪人》描述早熟的儿子因为被父亲遗弃而煽动母亲复仇,与希比尔相比,杰科是个怪诞的形象,两岁的孩子智力和力气都大大超过了一般儿童,他善于伪装,在幼儿园里表现得与一般儿童无异。他会出谋划策,逼着母亲复仇。在《预兆》里,帕克森家的长子奎恩十分富裕,还颇有社会声望,他外表和善,但对其妻子及其他家庭成员却常常施以暴力,是个危险人物。弟弟维特尼碌碌无为,无钱无权,受到哥哥的鄙视,加上对嫂嫂的同情,被哥哥怀疑与嫂嫂私通,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