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抄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抄底-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生产一方面为逐利而疯狂血洗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为明哲保身,强强联合成为一个垄断经济同盟,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都是我们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指的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大企业签订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方面的协定,从而在他们的行业形成一手遮天的局面;辛迪加指的是少数企业寡头签订统一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这样也能在本行业内独霸一方;托拉斯指的是多个生产同类商品或与产品关系密切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群。
  1873年经济恐慌后,垄断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国出现。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及美国这个最擅长抄底的国家。在1873年经济危机之前,很多美国大企业已经从南北战争中受益,战争对工业产品需求的高速增长,同时战时的高关税也对美国本土的工业形成了一道保护屏障,使得美国很多企业取得了非常规发展。此后,经济萧条又推波助澜,垄断组织迅速成长。1879年,美国第一个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成立,在它成立之初,美孚石油公司就掌握了美国石油90%的份额,成为美国最大的垄断组织。到1904年,美国已有318个工业托拉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及摩根等企业大亨都是在这一次经济危机中崛起的,他们给美国经济打上了深深的个人烙印,而这种烙印一直保留至今。
  著名的铁路公司北太平洋铁路因经济危机中遭遇债务危机,只得把联邦赠与他们的3900万英亩土地用来抵债,很多股东和债权人由此获得了大批土地。当得到这些土地时,这些曾经只盯着华尔街的资本家,发现他们得到了聚宝盆,土地平坦、肥沃,撒下种子他们收获的可能就是金子,有笑话称,“农场主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向前耕种好几个月,然后在返回的路上就可以收获粮食了。”
  北太平洋铁路的总裁乔治·卡斯和一个铁路董事会的成员乔治·切尼也获得了西部的大片土地,他们共同出资成立了卡斯…切尼农场,并聘请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奥弗 H。达尔林普尔来经营他们的农场,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约定——如果奥弗 H。达尔林普尔能把这个农场经营成功,他将成为农场的主人。达尔林普尔证明了他们的眼光卓越,到19世纪80年代早期,“达尔林普尔农场”已发展到三万英亩的规模,达尔林普尔还借机把他的业务扩展到了建设带升降机的谷仓、大湖上的汽船运输等相关产业,形成农业上的垄断组织。
  德国紧跟美国之后,在1857年出现了第一个卡特尔,到1870年增加为6个,经济危机爆发后,到1879年就增加为14个了。
  裹挟着经济危机所带给人们的恐慌,大企业时代以任何个人都难以扭转的力量来临了,大企业时代也往往产生领袖式的人物。即使他们没有“我盛则万物皆为我用,我衰则万物皆为我病”的专制与权力,但他们在经济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抄底”的气质、性格、意志品质、洞察力和应付事态的才干,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他们在历史中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 想看书来

钢铁大王卡内基“乞丐变富翁“
从一文不名到成为美国垄断钢铁市场的大王,卡内基一生努力耕耘,最终成为世界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钢铁大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卡内基这个只有53英尺高、头发淡黄、脾气暴躁、固执己见的平民,通过多年努力登上了财富的神坛。这更多地源于他善于审时度势,一次次抓住抄底的机会,最终成为财富的掌控者。当危机的恐慌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时,大多数商人的反应是恐惧,而像卡内基这样处在食物链底层的人却看到了财富的几何式增长。
  命运的转折只在一瞬间。1853年,17岁的卡内基遇到了他的第一个贵人——汤姆·斯科特。斯科特这个伟大的铁路管理者任命聪明机灵的卡内基为电报话务站的话务员,这为卡内基打开了一扇窗,使得卡内基有机会接触到身价最高的工业——铁路建设,为卡内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卡内基在宾夕法尼亚州铁路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很快被担任铁路副总裁的斯科特提拔为铁路西区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卡内基做出了令同事目瞪口呆的“惊天”之举——烧毁了因出现故障而抛锚的车厢。这就是典型的卡内基式敛财方式:瞄准目标,保持专注,消除任何挡在自己道路上的障碍物或竞争对手,在最短的时间内走最短的路去实现目标。对于卡内基而言,在危机时打出抄底的拳头,恐怕是最省时省力的抄近路了。
  到19世纪60年代初,卡内基通过与投资宾夕法尼亚铁路的投资者合作,逐渐跨入了富人的行列。有了财富的积累,卡内基疯狂地渴望成为金钱的魔法师。
  1865年,他重组了联合铁厂,组建了拱顶石桥梁公司,并尝试贝西默式炼钢法。1867年,卡内基又涉足电报业,并购了太平洋暨大西洋电报公司,随后他又把自己在电报业的股份卖给了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从中赚了一大笔。卡内基最“闻名”的莫过于他的圣路易斯大桥,但由于他的团队要么是出色但善于走极端的业余工程师,要么是与他意见相左的运营伙伴,导致他的浩大工程一拖再拖,以至于连他的合作伙伴摩根都失去了信心,“我们很高兴地听说圣路易斯大桥有希望于年内建成通车……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听到的都是同样的说法。因此,我们无法对我们焦急期待已久的结果抱太大的希望。”而且,由于经济危机,1875年,大桥公司宣告破产,持有债券的人看走了眼……
  从卡内基一系列的大手笔可以看出,卡内基对财富有着急切而执著的追求,他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经济热点,他见缝插针的能力让他的同行都叹为观止。更何况,1873年的经济萧条,使曾经昂贵的资产开始贬值甚至一文不值,卡内基兴奋得两眼放光,他肯定不会错过收割稻子的最好时机。
  1872年,卡内基考察完英国几个大型的贝西默式钢厂之后,预见到规模经济的良好前景。回国后,他筹资成立了钢厂。但到1873年,经济危机袭来,大量的外国资金被抽走,越来越多的银行倒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厄运,连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斯科特也来向卡内基求助,但卡内基却以“家人到钢铁合作伙伴,有很多人都依赖他以寻求金融保护”为由拒绝了。卡内基对于斯科特的袖手旁观让很多人耿耿于怀,认为卡内基背叛了他的朋友,这是对人类道德的亵渎。卡内基对此的解释是,“这比到那时为止我所接受过的所有金融决策都要让我痛苦。”不管他如何痛苦,他还是选择了放弃在危机中递给别人一根救命的稻草。
  卡内基对资本锱铢必较,一方面源于危机时期他的资金链也趋向紧张,另一方面,他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大批的廉价资源被别人抢走。在他看来,“只有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钢铁厂的建材,工资也相应便宜。其他钢铁公司相继倒闭,向钢铁挑战的东西部企业家也已鸣金收兵,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绝不可以失之交臂。”如果不与这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失之交臂,他需要拿出足够的美元才能赢得这场资本大战。在经济危机中,他的初级合伙人柯路曼兄弟以及他弟弟的岳父面临破产,不得不把股份卖给卡内基。到1890年,卡内基兄弟公司吞并了狄克钢铁公司之后,取名为卡内基钢铁公司,一个巨无霸式的钢铁王国诞生了。
  心理学家罗伯特·安东尼这样告诉世人,“将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以赞赏的眼光看看它们。经常看,最好背下来。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优点,你会在心里树立信心:我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做对一件事,就要提醒自己记住这一点,甚至为此酬谢自己。”对于卡内基,最大的优点是善于从乱世中寻找任何可能找到馅饼的机会。一旦有了,他就会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扫除一切障碍,直到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到了晚年,他开始在意美国媒体对他“强盗大亨”的评价方案,于是改走慈善路线。他的名言“那些去世时仍然富裕的人是可耻的”至今仍然流传。然而,除了这句名言,他如同斗牛士般不顾一切抄底的精神,也在人类的史诗中炫目。
  

冷酷无情的洛克菲勒(1)
标准石油公司让祖父发了大财,也许成了“美国最富裕的人”。在他的大半辈子,他同时也是最遭人痛恨的人之一。通俗小报抨击标准石油公司的经营活动,指责它犯下了诸多罪行,包括谋杀,因为它毫不留情地致力于清除所有竞争力量,完善自己在石油行业的垄断地位。
  ——《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出生于经济拮据的家族,而他幼时的父亲是个十足的骗子,在农民、商人、跑江湖买药、江湖庸医等多重角色中流转,以至于洛克菲勒拒绝承认这个“还活跃在偏远落地林区靠卖药来蒙骗乡下人的骗子”为他的父亲。
  物极必反,或许是父亲的示范效应,年轻的洛克菲勒给人的印象是冷静、谨慎、勤奋和诚实。不过,无论他怎样讨厌他的父亲,他还是靠从父亲那里借来的1000美元步入了商业的轨道,加入了一个商人开的公司。
  随着德雷克上校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油溪”地区的蒂图斯维尔打出石油,大量石油汩汩冒出时,好运就开始降临到洛克菲勒这个年轻人的头上。大批的投机商蜂拥而至,石油黑色黄金的诺言很快得到兑现。洛克菲勒与他的合作伙伴跃跃欲试,开办了一家名为“益精炼油厂”的炼油厂,从此洛克菲勒的命运轨迹开始与石油有了交集。后来,多经周折,洛克菲勒与他的朋友安德鲁斯拍卖下了这家炼油厂,并有了连锁店,到1870年,炼油厂已更名为后来声名鹊起的标准石油公司。
  洛克菲勒对垄断的狂热诉求及在经济危机时的抄底,源于他深深的忧患意识。洛克菲勒初涉石油领域时,还是一片蓝海,只要有路子、有资金,给点阳光就能灿烂一大片。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挤入石油领域,同质性逐步提高,而一些优秀的炼油商开始提高竞争门槛。他认识到,石油行业正处于优胜劣汰的巨变边缘,他要获得在这个行业的生存权,就需要竭尽全力,如降低成本、扩大产业链等。由此,洛克菲勒逐步走上了扩张之路,而1873年的经济危机成了洛克菲勒实施多元化战略的重要跳板,洛克菲勒开始了迅速而广泛的“扫荡”工作。
  在1874~1875年间,洛克菲勒把多个炼油厂尽收囊中:纽约的查尔斯·普拉特炼油厂,费城的沃登炼油厂;匹兹堡的洛克哈特、韦林和数据弗鲁炼油厂,约翰·阿克伯德炼油厂等。到1878年,几乎美国所有的炼油厂都纳入了标准石油的版图,而到1879年,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已经控制了美国90%~95%的炼油厂。1882年,洛克菲勒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洛克菲勒以比钢铁大王卡内基“乞丐变富翁”更为神速的速度,由麻雀变为凤凰。
  有人称“洛克菲勒的吸引力简直是不可抗拒的,像是宇宙中的万有引力,质量和体积较小的天体必须接受大天体的牵引。”洛克菲勒身上所焕发出的神奇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是1873年经济危机催生的产物。为什么洛克菲勒偏偏在经济危机前后胃口大开,蚕食每一个他蓄谋已久的炼油厂,并不是洛克菲勒的吸引力有多强,而是被收购企业无奈的选择。经济危机切断了他们的融资渠道,他们的资金链摇摇欲坠;同时由于经济的萧条,市场的石油需求急剧萎缩,这对于血液断流的他们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冷酷无情的洛克菲勒(2)
同时,洛克菲勒又从中作梗,布下连环局,负隅顽抗的“顽固分子”不得不缴械投降。
  在石油的原产地宾州,分布着密集的炼油厂,洛克菲勒看准了这块黄金地带。他派出大量的石油掮客来到宾州要求以每桶475美元的超高价购买原油,而当时宾州炼油厂的约定出售价格也不过4美元。这些风尘仆仆的掮客受洛克菲勒的指使,四处放出“美孚石油公司每天将以现金收购15000桶石油”的风声。
  巨大的利好消息让宾州的原油业主们喜出望外,与标准石油公司签订过合同的原油业主们趋之若鹜。但是被洛克菲勒利好消息冲昏头脑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洛克菲勒已经给他们设下了圈套。钻入洛克菲勒圈套的原油业主们开足马力,大肆开采原油。仅仅两个星期的时间,标准石油公司就买入了20万桶油。但此后,洛克菲勒宣布中止以前以原定价格购买原油的合约。馅饼变陷阱,一不留神,他们卷入了洛克菲勒精心策划的旋涡。面对他们的质问,洛克菲勒的回答残酷无情,“石油原产地供过于求的状况已打破历史最高纪录,这完全是你们的过错。美孚公司从未有过价格不变的承诺,这在合约上是再清楚不过的。原油价格历来时高时低,除非是疯子才永远保持每桶475美元的价格。如果你们再起诉,那我们将随时奉陪。不过我要奉劝你们一句:每桶 250元。你们可以拒绝接受,但我要补充一点:到下个星期,每桶原油高于2美元我们就不买了!”
  宾州的原油业主们“哑巴吃黄连”,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困境。本来经济危机中就如履薄冰的原油企业滑入了破产的深渊,洛克菲勒只是象征性的拿出少许资本,就买下了这些被“诱捕”的企业。
  运气好的时候,你如果把手中的口袋张开,就能接到天上掉下的馅饼。与其他在经济危机中抄底的企业大亨相比,洛克菲勒属于攻击性和主动性都很强的抄底高手,他始终秉承“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的原则。他不具备足够的忍耐力,惯于使用放短线钓大鱼的伎俩。如果在短时间内钓不到大鱼,他就使用更大的诱饵或者干脆落井下石,人为地推动行业洗牌的加速运动,从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并购大战。
  企业巨头大都是在“野心”驱使下走向商场,洛克菲勒也不例外。他不满足于只做“石油大王”,而是嗜“底”如命,任何一个可以抄底的机会他都视如珍宝。为了达到财富的彼岸,他会不惜任何代价甚至不择手段。
  在美国的密沙比,德国人梅里特兄弟发现了丰富的铁矿,最先抢得商机的他们成立了铁矿公司,大发铁矿财,这让洛克菲勒分外眼红。1873年经济危机中,梅里特兄弟资金吃紧,他们多方运作,四处寻找可以救他们于危难之际的“活雷锋”。
  不久,本地牧师劳埃德先生就来“雪中送炭”了。当梅里特兄弟向劳埃德大倒苦水时,劳埃德提出他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欣喜若狂的梅里特兄弟请进这位“仁慈”的牧师拿出锦囊妙计。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让梅里特兄弟感恩戴德的对话:“我有一位有钱的朋友,看在我的情面上,他可以借给你们一笔巨款。”
  “太好了,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
  “你们需要多少钱·”
  “42万美元。”
  “小事一桩,我给你一封借贷42万美元的介绍信。”

冷酷无情的洛克菲勒(3)
“利息多少·”
  “我怎么能落井下石呢,低利,比银行利率低2厘。”牧师很快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