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八副面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孔子第八副面孔-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01从孔子死前唱歌的那一天说起
孔子会唱歌,有许多人并不知道,但是,历史有记载。

  咱们知道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有305首诗,孔子将它们都配上乐曲唱过呢。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个的人不多。所以,说孔子是“音乐家”,或者叫“歌唱家”并不过分。大家对“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应该有所耳闻吧,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听了音乐,就有如此的感觉。孔子是真正的音乐家,对于美妙的音乐已经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了。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甚至遇到危险的时候,孔子都要唱歌——当然,孔子还曾经对自己心爱的女人唱过歌,这里暂时不忙说,后面会说到。

  所以,咱感到孔子是生不逢时,要是在现代,他可能会有许多音乐粉丝。咱估计他的歌喉应该在张学友、周杰伦、王力宏之上。咱曾经将他比喻成中国古代的帕瓦罗蒂。如果他的歌声真的被录制下来,就不会以他比喻帕瓦罗蒂,而是说“帕瓦罗蒂”像中国的孔子了!甚至可以夸张一点,说帕瓦罗蒂山寨了孔子。

  闲话少说,咱回到正题,说孔子死前的歌唱。

  咱不知道迈克尔﹡杰克逊死前最后一次歌唱是在什么时候;但是,咱知道孔子死前最后一次歌唱大约是在他死那一年夏历的2月初。

  那一天,孔子看了一回日出。

  孔子看见那鲜艳瑰丽的太阳,磅礴腾空而出的雄伟气势,瞬息变幻的景色,普洒大地的光热,给万物带来的蓬勃生气——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啊,活着是多么的美好啊……但是,自己却已是人老珠黄,七十有三了,身体已如枯木逢冬,精力已如灯油将尽。看见小孙子*的脸蛋,他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跟着妈妈在阙里奔跑的久远的过去……

  黄昏时,孔子忽然心动的又看了一回日落。

  夕阳西下,迷人的红,飘荡田野,涂满树丫,照耀在断墙残壁上。孔子感到疲惫,慢慢的,他沉入迷离恍惚之中,眼前呈现出一片月光的朦胧,许多迷迷糊糊的身影在眼前不停的晃动,来来往往的忧喜交加的动荡不安的过去,以及已经先于自己而去的自己的弟子子路、儿子孔鲤、妻子亓官氏的音容笑貌,以及他心中其他的女人……走马灯似的在自己的眼前转动,然后像流星一样逝入黑暗的夜空之中……

  他从睡梦中爬起来,看见阴冷的黎明来临。

  这是第26645个孔子的早晨。

  他,已经感觉到自己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

  但是,他是个坚强的人,他要在生命的终点,做最后一件事情。

  孔子扶杖而行,来到静悄悄的田野。

  随着小鸟的喧闹,这一天的太阳又喷薄而出。

  孔子知道,自己是要一展歌喉,对着旭日唱上最后一支哲人的歌曲。

  不过,唱出来的歌声,飘荡在广袤的田野上,却显得有些颤抖。

  歌曰:

  巍巍泰山乎,快要崩塌兮!

  高高梁柱乎,即将折断兮!

  瑟瑟哲人乎,就要枯萎兮!

  孔子唱罢自己创作谱曲的最后一首歌,几天后就离开了人世。

  孔子死的那一天,是公元前479年,日子记载很准确:夏历2月11日。

  距今已经2489年了,但是,却像刚刚发生在昨天……

  附:孔子唱歌,见于《礼记﹡檀弓》记载:“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 想看书来

1…02 好像有个遗憾
孔子死的那一年,也是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十一日(按照鲁历)。

  孔子是鲁国人。

  那个时代,华夏九州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朝。王朝中坐王位的人称“大王”。在周王朝建立的时候,采取的是分封制,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各个诸侯。诸侯国在周王朝的周围,拱卫周王朝的安全。各个诸侯国听从周王朝的统一号令。但是,在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不听号令了,各行其是,称王称霸。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有五个大国,齐、秦、楚、燕、晋,还有一些较小的诸侯国。鲁国是较小的诸侯国之一。

  鲁国的国君,在孔子死的时候,是鲁哀公。

  孔子病重期间——就是在他唱歌病倒后,鲁哀公去看过孔子。

  四月十一日,孔子走了,鲁哀公又去了。

  鲁哀公向孔子的尸骨致悼词。

  他说:“上天真是太不仁善,竟然不肯发慈悲,不肯暂时留下这位国老,让他保障我长久在君位;他走了,剩下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忧戚成病,如受煎熬。呜呼哀哉尼父啊,我是多么悲哀!您永诀于世,我却失去一位学习的榜样了!”

  看来,孔子的影响,不完全是死后获得的,其生前真的还挺大的,连鲁国的国君都惊动了,悼词说得多真诚呀,原文中称孔子做“尼父”,“尼”指仲尼,“父”当然是父亲的意思,或者是老人家、老前辈、国宝也未尝不可呀,反正是现代的“最最敬爱的”意思。特别是当国君说到孔子走后鲁国产生的“空白”,用现代的话来说,应该叫“无法填补”,所以,国君才会感到“剩下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忧戚成病”。这话听起来挺感动人的。是的,如果有哪位老人家去世了,国家的统治者出面说这个话,肯定是最高的荣誉了呢!

  可是,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孔子的学生子贡并不卖账,他当时就从跪拜的地上爬起来,竟然羞辱国君,说你的话说得没有道理,并不合于礼法!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说鲁哀公在用语中自称“一人”——子贡说:你丫国君说这话没道理嘛,天下有谁可以自称“一人”呢,除了周大王以外,其他的人有这样自称的吗?这,完全是在给国君挑刺,人家作为国君,在鲁国境内,称“一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其实,子贡是不感冒鲁哀公。不感冒的原因很简单——你丫国君,在我老师健在的时候,你不重用,现在人都死了,却说那些个好听的话废话干啥呢你,岂不是很作秀吗你,你作为国君,利用孔子来作秀,这怎么合于礼呢?

  子贡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原来,孔子在鲁哀公他爹(鲁定公)手上,担任国鲁国的大司寇,后来,因为不满鲁国的政治环境,辞职出走,去周游列国。在鲁哀公(姓姬名蒋)登上国君之位后,多次请孔子回国。可是,等到孔子回国之后,一直到死,整整五年,鲁哀公压根儿就没有请孔子担任国家的高级职务,只是给了孔子“国老”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所以,子贡心里不舒服。他这人敢跟别人撕破脸,国君也不怕。

  其实,平心而论,鲁国不用孔子也说得过去,因为孔子回国时已经68岁了,早已经不年轻了。鲁哀公也许是想让鲁国朝中年轻化,所以才没有请孔子出来做官吧?

  不过,这就成了孔子死前的一大遗憾。他周游列国十几年,到底为了什么?看上去是要实现政治抱负,克己复礼为仁,挽救日益衰落的周王朝;但是,前提是必须要做官,不做官是没办法改造社会的。子贡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很抱怨鲁哀公。

  当时的国君绝大多数的心胸都还算宽广,没有跟知识分子计较——这事儿要拿到后世,有你十个子贡也杀了,即使当时不杀,也要留到秋后算账呢。

  国君悻悻的走了。

  子贡的话被儒家记录了下来,传到今天。

  之后,孔子的弟子们,立即组成了“孔丘治丧委员会”,一致推举孔子得意门生之一的弟子——公西赤,担任了治丧委员会“主任”,总负责葬祭诸事。

  来参加葬礼的人很多,因为单是孔子的弟子就有三千,据说是人人都回来了的;加上鲁国的卿大夫、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人数怎么也得好三五千甚至上万吧;另外,还有各诸侯国的使者呢。

  来得比较远的,又有记载的是燕国来的观礼客——燕国多远呀,在今天的北京一带,他们来到今天的山东曲阜,来参加孔子的葬礼。估计他们住到了孔子学生子夏的家里,所以,子夏说的一句话就被儒家记录了下来——子夏说:“这是圣人主持别人的葬礼吗?不!这只不过是人们埋葬圣人罢了,有什么值得您参观的呢?”据说,孔子的弟子们是反对铺张浪费的,一定要将孔子的葬礼办得简要些,因为孔子生前是这样叮嘱大家的,所以他们不太欢迎外来的人也就很正常了。

  那么,孔子的葬礼到底办得如何呢?

1…03 古代死个人好麻烦哦
现代要是死个人,无非就是穿衣、整容,瞻仰遗容,开追悼会,然后是火葬场,最后将骨灰或埋或洒,完事。虽然,也有些等级上的讲究,比如追悼会的规格高低、墓地的级别高低,骨灰盒的价值高低等等,敬献花圈的人身份高低等等。不过,大体上的界限还不太明显,大多数人都差不多的。

  要是换在孔子的时代,你才知道,许多的家庭,真正是死不起人的。

  即使是不愁钱币的人家,即使是死得起,也得把人折腾死了。咱读过的历史中,死人把人折腾死的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的爷爷。秦始皇的爹名字叫异人,大家都知道,异人的爹做了许多年的太子,好不容易他爷爷死了,他爹轮到做国君了,可是,在给他爷爷办丧事的时候,他爹却给丧礼折腾死了——这让异人提前做了国君。

  当时咱不明白,丧礼能够折腾死人,后来读了办丧事的书才知道,并且信了。

  咱稍微说一点,大家就会赞成我的观点。

  周代的丧礼,仪节繁杂,在人死之初,要用质地很轻的絮丝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查验是否断了气——并不像我们后人粗鲁的伸出手指去探索。如果发现人已断气,所有的人必须哭。但是,请大家注意,不同身份的人,哭法是完全不同的。

  啊,难道规定各人该怎么哭不成么?

  是的。

  比如,做儿子的,不叫“哭”,叫“啼”。

  各位,知道怎么啼么?

  简单的说,就是“哽咽”——哭而不成声。

  做兄弟的呢?——就得“哭”了。哭,是发出声音来(流不出泪就叫“嚎”呢)!

  如果是妇人,要求的模式是“哭踊”。

  何为“踊”?——边哭边跳,用现代语言来说是:跳起脚脚哭。

  这哭的规章制度,对女性有点要求过高吧——难道要女子跳才算悲哀么?

  可见,亲人死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哭,必须得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来哭,哭得要有章法、有规矩。还要注意,每一类人哭的时候,所站的位置有设定的范围。

  凡是不按照规矩哭,没有在预设范围之类哭的,就是“无礼”,小辈就是“不孝”。

  此时,孔子的妻子和大儿子孔鲤早已经死了,定是别的子息来为他老人家哭丧了。

  哭过之后,又干啥呢?

  哭毕(只是首轮),接着就要为死者进行招魂仪式——亲人拿着死者的衣服,站在山坡上(没有坡的就爬到房顶上去),面向北方(那时认为北方是幽冥世界的所在地),然后拉长声音,呼叫死者的名字,呼唤他的灵魂归来。招魂者有的还要在呼唤中历数别的地方去不得的理由,劝说灵魂不要跑到别的地方去迷失了自己,竭力告诉它返回自己家来的好处。

  一般的招魂曲的格式是这样的:

  魂兮归来!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

  东方不可以托些;

  ……

  关于招魂的时候说什么话,想知道全面的——要写这方面书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宋玉的《楚辞﹡招魂》,里面的内容,据说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招魂之后,要及时的将招魂的衣服给死者穿上。

  衣服可不是随便穿的。招魂用的衣服,在颜色上是有严格的规定,孔子生前做过大夫,招魂的衣服必须用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裤子(称“玄衣赤裳”);如果死者是“士”的身份,他死了,招魂的衣服就要用镶赤边的黑色衣裤。如果是国君死了,或者大王死了,又有不同的区别和讲讲究;如果是他们的老婆死了,那又有不同……

  孔子是儒家始祖,肯定是照规矩严格打表?

  可是,咱发现有一处没有按规矩办,后面会说到。

  因为儒者的起始就是专门为别人办丧事的职业,用现在的话说是吃死人饭的。所以,他们的丧事更应该严格照章办事才对呀。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死者的安放。

  死者是安放,应该在正寝南窗下的床上。一般是在他刚断气时,就要将角柶(一种专用的器皿)插入死者齿间(嘴巴里),为的使使死者的嘴巴张开(死硬了再掰开就难了),以便日后“饭含”(后面解释)。同时,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以便日后着“履”(寿鞋)。然后用特制的“殓衾”(布类)覆盖身体。同时,还要在尸体的东侧(方位不能够错)设酒食,以供死者鬼魂之需。并且,在正寝的堂上设帷帐。堂前的西阶上,用竹竿挑起一块用细长的帛条做成的“明旌”(吊丧的旗子)。

  初步的吊唁之后,就要将淘米的水烧热,为死者洁身、洗头发,还要修指甲。请注意,洗浴用的水、剪下的指甲、乱头发,以及用过的插嘴的角柶等,不能够随便处置,得在“明旌”——即那一条飘扬在西阶为祭祀死者而立的旗杆前,也就是堂前西阶西面的墙下破土,掘出一道坎,然后把以上的东西埋在坎中,洗浴的水也倒在里面。

  此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饭含”了。

  饭含有严格的规定。按照周礼,周天子如果死了,“饭黍含玉”(黍,是五谷的一种,淡黄色,碾成米叫“黄米”),——我们大都知道盗墓贼会从死人的嘴里取所谓“宝物”,就是因为葬礼有“饭含”的要求;其实,去掏死人的嘴巴很恶心,何况里面还有稀稀的饭食呢!如果是诸侯死了,就“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粱含贝”(或“饭稻含贝”)。

  孔子是按照“士”的规格做的“饭含”——“饭稻含贝”,大约是因为死在二月,可能是没有新鲜的“稻”,所以古书上记载说,是用“米”来代替(记载原文:“唅以疏米三贝”)。

  所以,我们知道,孔子死后,嘴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东,只有三只贝而已。

  孔子曾经做过“大司寇”,可是地道的“大夫”了,为什么不按照他的官职“大夫”的规格饭含呢?咱估计,这恐怕是学生们为了表示对国君的不满(没有重用)吧?也许,是因为防盗墓贼——人家嘴里没有值钱的“玉”、“璧”,没必要去盗墓吧!

  下面,我们再说一下穿“寿衣”的事儿。

  孔子的寿衣穿的情况如何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04 孔子的寿衣超越礼仪
前面说过,发现孔子葬礼有一处没按规矩办。

  这就是给去世孔子穿的寿衣。

  按照周礼,饭含的时候,要给死者穿上寿衣——当然不叫“穿”(死人不会穿衣),应该称为“袭”(动词)。在内衣之外的外衣,一套称为一“称”。周礼规定,周天子“袭”衣十二称(“十二”是个满数);也就是说,周天子薨了,他的外衣应该有十二套(不算贴身的内衣)。其他人得低于这个数,少几“称”:上公九称,诸侯七称,大夫五称,士三称。

  对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