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下的评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舞台下的评说-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刺激经济是政府不该做的事,监管是政府该做的事。当政府把精力全用于刺激经济,今天想扩大财政支出,明天又想降低利率时就顾不上监管。监管约束了经济主体的创造力,是不利于经济繁荣的。所以,政府还会有意地放松监管,以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繁荣。这次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都是政府有意无意放松监管的结果。放任市场,市场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历史上多次经济危机都与监管不力相关。想想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还不是因为金融泡沫被贪婪吹得过大而破裂引起的?
  市场经济不需要政府用政策去刺激或抑制,而需要监管。这正如人的身体不需要用药物去刺激或抑制,但需要经常体检以便克服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一样。经济是一个与人一样的有机体,保持健康的诀窍是放任自由而不是调控。
  这场金融危机的罪过不在市场,而在政府,不是市场调节出了问题,而是政府的调控和监管不力出了问题。因此,经济出了问题又要去寻求政府刺激的手段岂不是南辕北辙?这样的做法也许会缓和一点问题,但却为以后更大的波动埋下了隐患,当一个经济不能正常运用市场机制,而陷入了反复调控的陷阱,不求助于市场而以政府为救星时,更大的灾难就要降临。
  

警惕沉渣泛起(1)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历史上沉渣泛起的机会。沉渣是那些过时的,或被实践检验失败的理论与实践。由于总有一批长着花岗岩脑袋的人,所以这些沉渣不会消失。在经济状况好时,这些沉渣无人理会,只好沉在底层。当经济出了问题,当权者往往会病急乱投医,民众也会茫然,经不起这些沉渣的胡言乱语,于是沉渣的坚持者就会“搅得周天寒彻”,沉渣浮上水面,就会兴风作浪。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在国际上是计划经济的沉渣泛起。本来计划经济已给苏联带来了历史性灾难,使俄罗斯倒退了。但那时人们仍不明真相,而且苏共强大的宣传工具给了人们无数遐想,使许多文人、学者的计划经济成为人类共同致富之路。明白真相的人,如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哈耶克反遭斥责。在美国国内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罗斯福新政当道,保护主义猖獗一时。可是,这些都没有解决问题。最终使西方国家走出危机的既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罗斯福新政,而是市场机制本身。至于保护主义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自由贸易已被证明是各国共同富裕之路,但20世纪30年代关税却高至50%以上,且各国以爱国为由鼓吹民族主义。结果呢?现在经济学家承认,保护主义延长了危机的时间,也加深了危机的程度。
  历史总会重复。在这次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沉渣泛起。连美国这样标榜自由贸易的国家都在倡导保护主义了。国会要求政府的投资必须用于“国货”,甚至接受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必须雇用“国人”。但是用“国货”、雇“国人”就能拉动国内经济、解决国内就业吗?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美国这样大国的经济,不仅影响其他国家,而且也受其他国家影响。世界经济不好,美国不可能一枝独秀。实际上,用“国货”、雇“国人”也救不了美国。一方面,其他国家会采取报复行为,你不买人家的货,不用人家的人,人家也可以不买你的货,不用你的人。另一方面,你不买别人的货,别人就没有支付能力,进口减少。美国出口减少,岂有利于美国经济?保护主义说到底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靠保护主义繁荣起来的。
  这点道理当权者不会不知道。但是,大众并不清楚。他们从自己短期的现实利益出发,而不考虑长期、全面的问题。一个钢铁工人只会想到,如果你进口韩国、中国的钢铁,我美国的钢铁卖不出去,我就会失业,自然会支持用“国货”,而不考虑其他国家没法向美国出口钢铁,也买不起美国的波音飞机。所以, 代表民意的国会才会提出这些符合民意的意见,让保护主义走上政坛。如果当权者向民意让步,或无力抵制这种意见,在政策上就会复辟了。不过奥巴马还算明白人,否定了国会用“国货”的要求,保护主义没有变为实践。
  更大的沉渣泛起是对市场经济的怀疑,以致否定。这种现象也是每一次经济危机时都会出现的。反市场的思想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市场。毕竟市场经济不能使所有的人同等程度致富,何况市场经济还有其内在的缺陷。所以,存在反市场倾向也很正常。在经济运行正常时,这种思潮并没有什么作用,也不影响政策。在经济困难时,那么反市场的“左”翼人士会以为时机已到。又一次搅动社会,浮出水面。不过在西方国家这类沉渣仅仅是如风而过。但在中国,这种沉渣就要严重得多。 txt小说上传分享

警惕沉渣泛起(2)
这次经济危机起源不在于市场机制本身。就美国而言是起源于次贷危机,进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失控而引起金融危机,又由于金融危机而引发实体经济的危机。危机如此严重的一环还在于政府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缺乏必要的监控。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具有两面性,运用得好,可以促进经济繁荣,但失去监控则会引起危机。这类事情在世界上也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人类贪婪的本性和政府对增长的追求使这种灾难一次次地出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是监管。仅仅让人利己的本能发生作用而没有任何监管是极其危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屡屡引发问题并不在于金融创新的问题,而在于政府的监管不及时、不到位。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产权明晰,价格调节和开放。这些特征与历史上的一切经济危机都没有关系。这些特征不可能引发任何问题。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曾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引发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下内在矛盾的体现。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经济有繁荣有衰退,正如日有阴晴圆缺一样是一种客观规律。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前就有,在其他经济体制下也发生过。苏联和我们中国在计划经济下不也同样发生过经济的起伏吗?经济不可能一直在稳定地增长,正如任何事情都会有起伏一样。经济繁荣一个时期后的衰退就是一种调整,绝非市场经济才如此。经济繁荣时不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结果,而经济出现了问题就拿市场经济作替罪羊,这公正吗?这是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吗?当然,我们也不认为市场经济是绝对好的经济体制,它也有自己的各种问题,但相对于其他经济体制而言,它的确是最好的,或者说它的优点多于其他经济体制,而缺点少于其他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也要不断改进、提高。由古典的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进入有政府适当地起作用的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进步。市场经济是在不断出问题的过程中完善的,永远没有止境,没有结束。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产生过成形的市场经济,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实行了计划经济,特别是长期的教育和宣传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又被说成是一种万恶的、垂死的制度,所以,反市场经济的思想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同志克服了巨大的阻力,把中国领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三十年来市场经济在中国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当然,由于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问题。从而在社会上就形成了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计划经济下的受益者,他们顽固地反对市场化改革。这部分人是要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但他们过去曾经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其人数不多,但能量却不小。另一个群体是改革中的受损者,或者获益相对较小者。他们对市场经济总是将信将疑。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成为前一个群体的社会基础。所以,每当改革遇到问题,或者经济、政治出了问题时,就会由前一个群体把水搅混,为计划经济招魂,而后一个群体附和,形成沉渣泛起。
  好在政府是明白的。*总书记提出“不折腾”,其意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这一条道路的核心之一就是坚持市场化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沉渣的能量呈现递减状态,已成为万木春后面的“病树”,千帆侧畔的“沉舟”。沉渣改变不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让它自生自灭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好大的口气
曾有一篇文章提出,2008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的贡献达到22%,2009年中国的预期增长为8%,比2008年的9%低,但对全球的贡献居然要达到50%,也就是说全球增长的一半来自中国。类似的言论近期在媒体上不少见。什么中国的4万亿支出将挽救全球,中国可以率先走出衰退,全世界都希望靠中国走出衰退云云。好大的口气啊!中国居然成了全世界的救星。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吗?
  我们不否认,这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确经历了高速增长,但我们的底子薄,至今也仍然只占世界GDP的5%。占世界5%的经济居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达到22%,甚至50%,我真不知道是如何算出来的。而且要明白,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也不像有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一枝独秀,而是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匹本来就不大的马,自己又受了伤,如何能拉动世界经济这辆大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的经济固然联系很紧密,但发生问题的根源还在自身内部。这场经济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原因在于美国自己。我们无论增加多少支出,也无助于解决美国经济的问题。各国经济出现问题,都有各自的原因,日本的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欧洲的经济也各有各的难处,美国经济出问题,并不是这些经济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仅仅是诱因。各国经济的问题要靠自己去解决,绝不可能中国经济上去了,其他国家经济就会好转。中国增加4万亿支出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可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别国也不会为此而欢呼。而且这4万亿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又能值多少,对世界经济会有什么作用呢?
  各国经济之间当然有相互影响。经济学家用“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来描述这种影响。“溢出效应”指一国对另一国的影响,“回波效应”指受到影响的国家对原来引起影响的国家的影响。例如,中国出口对美国的影响称为中国对美国的“溢出效应”,而美国受“溢出效应”而发生的经济增长所引起的进口增加又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称为美国对中国的“回波效应”。一般而言,“溢出效应”大一些,“回波效应”要小得多。各国之间的“溢出效应”的大小并不一样。一国的进口越大,所引起的“溢出效应”就越大。中国对外依赖率(出口+进口/GDP)为60%,而且在经济增长中35%来自出口,所以受别国的“溢出效应”就大,但中国的进口并没有出口那么多,所以,对别国的“溢出效应”就要小一些。中国的出口中40%左右是对美国的,所以,美国对中国的“溢出效应”就大。中国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实体经济的危机,从而出口大大减少。美国经济危机通过“溢出效应”影响了中国。但中国经济这种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回波效应”对美国影响并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目前有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还能在中国增加政府支出4万亿刺激经济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进口吗?尽管我们不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并主动增加对国外的采购,但增加的也非常有限。一来我们这次增加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等保民生的项目。这些项目所用的物资基本是在国内购买,用于增加内需的,进口所占的比例微不足道。二来发达国家对我们实际上仍然有禁运,涉及国防、高科技的产品与技术,即使他们再困难,也不会卖给我们。我们并不是不想进口,但我们想进口的东西,他们不卖给我们。这也是形成外汇储备巨大的重要原因。我们无法大量进口,即使我们外汇储备再多,国内增加的支出更多,也无法对他们产生有效的“溢出效应”,我们能拉动世界经济吗?至于当世界的救世主云云更是匪夷所思,痴人说梦了。
  这次中国的经济困难,根源还在于没有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前些年经济过热,但诱因还是美国经济危机引起的全球衰退和进口减少。所以,最先受到冲击,而且受冲击最大的还是出口加工行业,由出口加工行业又波及其他行业。其他国家没有摆脱危机,增加进口,我们就难以走出衰退。所以,先于其他国家复苏,率先走出衰退云云都只能是一厢情愿。短期内我们还无法摆脱对国外高达60%的依赖率,我们的走出衰退还要寄希望于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当然,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坐等世界经济的复苏,我们仍要作出自己的努力,但想真正使经济再度高速增长,光凭自己的努力还是不够的。
  我之所以不敢苟同中国经济会对世界的作用有50%,就在于这种说法背后反映了一种不应有的心态。一是对世界经济衰退给中国带来冲击的严重性仍然缺乏认识。过分轻视困难,一味说好听的话,绝不是鼓信心。克服困难,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困难,把困难看得严重点,才能更好地战胜困难,“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要重视困难。
  更重要的是这种说法反映了一种浮躁、狂妄的心态。我们能对世界经济有多大作用?这篇文章除了谈到中国的4万亿支出能带来中国贸易与投资的更大机会以外,还说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市场避免动荡”,“给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国际银行业和企业界带来新的希望。”这话又有点夜郎自大了。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除去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的,以及买了美国国债的,还能剩下多少?就算两万亿美元全在,这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能占多大比例?以杯水想去救车薪,用两万亿美元想去救世界金融市场,岂不是太可笑了?何况中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对国外开放,如何去救国外流动性短缺的银行?自以为有两万亿美元就了不起,正像一则笑话中讲的拿10元钱向售票员说“见过吗?”的人。国际金融界的危机这次相当深,我们救不了,也无法救。还是老老实实地用这点钱做点有益于国内经济的好事吧!
  记得*同志教导我们要“韬光养晦”,就是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经济发展起来,不要整天想什么拯救全世界。自己尚且一穷二白,如何能救全世界。*总理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是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不要想什么中国经济增长有什么全球意义,而首先要想一想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意义。
  克服经济困难还要许多事情要做。不讲如何去做,大讲做好的全球意义,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呢?
  

把增长速度放慢一点好不好(1)
去欧洲,到了一个不出名的小国斯洛伐克。斯洛伐克过去和捷克在一起,称为“捷克斯洛伐克”,也是咱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东欧剧变之后,捷克嫌斯洛伐克穷,于是就变成了两个国家。
  在斯洛伐克,的确感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