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黄诼敉曛螅顺龈孟钅抗荆蒘OHO中国全权负责该项目。尚都国际中心已建成的一期共10万平方米将改名为华远·尚都;剩下未建成的二、三期,约17万平方米,更名为SOHO·尚都。
2004年3月29日上午,华远和SOHO中国在尚都国际中心一期售楼处举行了尚都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双方签订了包括合作框架协议在内的一系列协议。双方的合作签约仪式吸引了京城40多家媒体的关注,然而对于媒体和业界最为关注的粮票价格问题,任志强和潘石屹一致表示出保留态度。 。。
“鸡蛋换粮票”之梅开二度(3)
任志强说,华远既不缺钱也不缺能力,之所以与SOHO合作完全是企业战略和战术上的需求。“华远要获取更大的发展不应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充分利用其取得土地粮票的优势,用更多的资金实现其发展的转移,发挥资金有效运作的竞争力。”不过,任志强的话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外人也搞不清楚。据有关方面透露,当时华远还有4块50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需要运作,买壳上市受挫的华远正需要大笔大笔的钱。
潘石屹则认为,SOHO向来的优势是设计和产品,弱项在前期工作,收购尚都正好可以扬长避短。“这(收购尚都)只是我们换到的第一张‘粮票’,我们还有第二张、第三张‘粮票’正在谈判之中。”尚都收购的成功不仅仅解了潘石屹的燃眉之急,也是潘石屹从长计议的必然。
业内人士眼中的“任、潘粮票换鸡蛋”
此次“粮票换鸡蛋”的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任志强并未将尚都国际全部卖给潘石屹,而是采取了参股合作的方式。竞争变成了牵手合作,这便成了市场中被纷纷议论的趣事。
有人说任志强缺少资金而不得不和潘石屹换鸡蛋,也有人说潘石屹的鸡蛋不够而换不了全部的粮票,双方不得不折中地选择了合作。
然而事实上,华远并不缺钱也不缺能力,华远尚都的销售与建设都同样进展得很顺利,为什么要与SOHO中国合作?
引用当时某专业人士的评论,华远希望从战略上获取更大的发展,能充分利用其取得土地粮票的优势,用更多的资金扩大土地储备,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发挥其资金有效运作的竞争力;SOHO中国则可以通过合作充分利用其拥有的客户资源继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两个企业在合作中找到了共同的需要,并获取了各自的利润,这是资源市场化自由配置的最佳选择。
一些业内人士还表示,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一些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发现,独立竞争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途径,企业之间结成联盟、形成优势互补则能获取最大的市场价值。因此,此次华远与SOHO中国联手合作不仅是企业选择的结果,更是市场发展的趋势。
不过从这次“粮票换鸡蛋”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任志强和潘石屹两人从对骂到握手,并非重归于好,而是各自的利益使然。
潘石屹曾说:“我俩这10多年的历史也是斗争的历史,一边斗争一边合作,合作是主旋律。因为我们双方优势和劣势完全不同,容易互补。我们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我们双方的效益和效率都达到最大,斗争只是我们合作过程中的插曲。”
任志强更是直言不讳:“所有的联盟都是从利益驱使的单边合作开始的。当更多的人认为能从合作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并且会减少交易的成本和难度时,人们才可能会合作,更多的人才可能结成联盟。”
难怪京城一位房地产界人士看了任志强和潘石屹的合作签约仪式后大发感慨:“潘石屹和任志强其实从来就不是冤家,当然更不是朋友,只是两个疯狂攫取自己利益的地产商人。他们斗也好,和也好,只有利益之别,没有敌友之分。”他还指出,任志强和潘石屹其实并不是直到现在才站到一起的,只要利益相同,他们就是“朋友”。
这位地产界人士还列举了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是2003年6月13日央行121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发布后,任志强和潘石屹不但不约而同地站到了一起,而且都发出了最强的反对声。
“鸡蛋换粮票”之梅开二度(4)
任志强的批评最为直接和露骨。他一口气列下了121号文件的政策后果: 20个可能性,没有一个是正面的。他的《“冬天”来了》和《仇富政策》,被人们戏谑地称为“声讨”121号文件的“檄文”。
有些幽默、有些滑头的潘石屹当天就向媒体大发牢骚:“感觉就像我们正在进行足球比赛,裁判突然吹响了哨声说,改排球比赛了,球再不能落地了,落地就算犯规。”
他们不但是最为典型的两个反对者,而且牵头举办论坛、会议,联合业界人士“上书”……以他们为首的地产阶层竟影响了政府的最终决策。
在2003年9月30日由天津市商委和财富传媒共同主办的2003年商业房地产国际峰会上,举办方请来任志强和潘石屹,本希望他们能把争论和思想带到天津,不料任志强和潘石屹在会上竟联手炮轰天津地产。潘石屹是旁敲侧击,绵里藏针地批评,任志强则一上场就出言不逊:“我和潘石屹一样对天津不感兴趣。”两人一唱一和让与会者大跌眼镜。
中国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则指出,任志强和潘石屹从竞争到合作其实是商家之间的一种“竞合”关系。现在的商业规则里,商家和商家之间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竞争,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合作,而是既竞争又合作。任志强和潘石屹资源互补,联手打造尚都,就是地产界的一个竞合典型,反映出北京地产圈以4号令为契机开始了新一轮整合。
但专家也同时指出,对于任志强和潘石屹这两个精明的地产商人来说,他们一会儿吵架,一会儿拉手,还不仅仅是纯粹的“竞合”,更多的是联手炒作和作秀。他们深谙中国人喜欢分清敌我、好面子、重感情的特点,便拉下面子既扮冤家,又演兄弟,把一曲恩怨情仇的商业大剧假戏真做,在老百姓唏嘘感慨之时,赚足了眼球,免费做了N次“广告”。
当年任志强公开给SOHO现代城揭短时,潘石屹曾颇为得意地对记者说:“今年公司计划完成销售额30亿元,目前已完成20亿元;今年计划占到销售额1%的广告费,现在看来是用不完了。”
而任志强更是心知肚明:“我知道,现代城销售不仅不会受影响,甚至会越卖越好。”
如此说来,谁还相信他们是真的冤家?而这次的尚都合作,两人满口“鸡蛋”换“粮票”之类的新鲜比喻,一会儿说不合作,一会儿又说“冰释了10余年的前嫌”,大幕才刚拉开,早已炒得家喻户晓。
难怪一位业内人士笑道:“与CBD其他项目相比,尚都的一期销售其实并不是特别好,可这么一搞,任志强也不用打广告了。”试想,如果任志强和潘石屹不扮演成两个斗了10多年的冤家,他们这次的合作会有如此大的社会效应吗?
任志强眼中的“鸡蛋换粮票”
在此次“鸡蛋换粮票”事件中,潘石屹无疑会得到任志强手中这张粮票,使计、争吵、作秀都只是为节省买粮票的开支,也打些免费的广告以使自己的产品更好卖,卖的价更高一些。这一过程应了潘石屹那句名言: 先卖出去,然后卖个好价钱。
任志强无疑会得到潘石屹手中的鸡蛋,装傻、充愣都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鸡蛋。那么,我们可以相信,任志强当时是急需用钱的。至于需要这些钱干什么,正应了那句老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任志强将尚处在开发中的尚都国际高价卖给了潘石屹,潘石屹自以为得了多大的便宜,殊不知任志强只不过是为了那张面值更大的粮票——东华广场。
“鸡蛋换粮票”之梅开二度(5)
东华广场,即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商务项目,2004年已经被列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点项目和北京市重点工程,预测人流量每天为100万人次。建成后,将由两座地标性写字楼、近10万平方米的酒店公寓和会展中心加写字楼构成。
2004年6月9日下午,华远地产在尚都国际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推出了尚都“亿元楼王”,并同时举行了尚都国际中心广场揭幕仪式。然而,出乎所有到场媒体意料的是,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却在发布会上突然宣布: 华远地产已经于近日全面收购了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东华广场项目。
据任志强介绍,早在2004年5月25日,华远地产就收购了北京城建在东华广场60%的股权,并于6月3日正式签署了意向书,加上之前已经收购的持有东华广场项目35%股权的一家海南公司,至此,华远地产已经控制了东华公司95%的股权。而任志强也表示,另外有一家持有东华广场5%股权的小股东,已经原则上同意把股权转让给华远地产。
从任志强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他转让尚都国际中心项目二、三期,用尚都的粮票换潘石屹的鸡蛋之前,华远地产已经确立意向要全面收购在北京城建控投之下的东华广场。
华远地产牺牲了17万平方米的尚都国际中心二、三期,却换来了充足的资金实力得以全面收购86万平方米的东华广场。用任志强的话说,华远地产卖掉了17万平方米尚都的粮票,却用得来的鸡蛋换来了86万平方米的东华广场这张更大的粮票。
在华远公司全面收购东华广场100%的股权后,任志强表示将对原有的东直门项目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设计,并考虑交通重组问题,聘请国外专门从事奥运会交通规划的大师进行项目调整,转变原有项目中“可批不可建”的不实际部分。进一步扩充设计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交通,使现有交通更加合理化。并初步定于2004年9月全面恢复项目建设。任志强同时强调,华远目前除了写字楼、公寓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外,还将涉及别墅等其他多种形式的项目开发,争取于2005年整体水平超过华润。
此时,不知道精明能干的潘石屹作何感想?可能正像人们穿鞋时的感受一样吧: 舒不舒服自己知道!
附:“鸡蛋换粮票”说法的来源
任志强: 在我们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没有粮票是买不到粮食的,农民进城做生意的时候,手里没有粮票,就拿鸡蛋去换粮票。换了粮票以后,才能拿粮票去买粮食,或者到饭店去吃饭。那么,现在的土地供给政策已经允许用协议出让的方式,或者说不用挂牌拍卖招标的方式来获取土地,那些还没有办理出让合同的土地称为“粮票”,“鸡蛋”当然就是指钱了,或者说资产。用钱去换“粮票”,是因为在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上,一些房地产企业在完成了手中现有的项目以后,并没有能力去获得新的土地,或者说政府并没有大量的土地拿出来,用于公开拍卖和招标,所以这些公司也没有办法去获得土地。比如,你可能拍卖的是经济适用房,但这个公司不想建设经济适用房,它可能就不需要这个“粮票”。由于北京市在2004年1月份发布了一个“4号令”,这个通令已经限制了在1月9日以前取得土地立项和规划批准手续的,可以继续按照协议的方式办理相关的手续。还有一些是已经签订了合同,没有能力、没有资金去继续开发的项目,我们也把它通称为“粮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穷人区”、“富人区”之争(1)
让任志强背负最多骂名的,应该是他向穷人投去的炸弹,是他有关“穷人区”、“富人区”的言论,这些言论给他带来了“奸商”、“人民公敌”的极端称谓。
2005年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年,针对房价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出台。任志强对这种针对房地产商的调控政策有着相当的困惑与不满,这点从其言论和博客上均可以看出来。
2005年1月8日,任志强在“2005年宏观经济引导力”论坛上语出惊人:“我没有责任替穷人盖房子,房地产开发商只替富人建房。”此语引发了此后历时弥久的“倒任”风潮。
2005年10月11日,任志强在其博客上连发了十余篇博客来探讨中国的房价与宏观调控的问题。
他以文章《房子一定要买,贵了也得买》来针对停止土地出让与招拍挂政策的出台;
而文章《谁在为“穷人”说话——不要让所有人买房》则意在澄清媒体有关他“媚富”的报道,重申政府应该为建立保障体制为穷人的住房埋单;
《富人住不上好房,穷人不可能解决住房问题》则是说让富人们都买好房,多纳税,然后政府用这部分税收替穷人建保障房;
《穿越房地产迷雾房地产年度报告出台始末》是针对房地产泡沫的争论,任志强等若干地产商弄了个研究报告,摆出一堆数据来说明泡沫并不存在;
《中国地产2005展望》是以上面那份房地产年度报告为基础的,表明了他对2005年房市稳健的预期;
《该将房价上涨罪名都给开发商吗》、《莫名其妙房地产到底怎么了》、《谁都有权批评开发商扣帽子不解决问题》、《投机与泡沫无关》等6篇博客,一是为社会对房地产商的不公平感到不可理解和气愤,二是在反复地说明房价上涨与开发商无关,三是在不断地建议房地产商只管给富人建房,穷人的房子应该由政府来解决。
2005年10月23日,任志强写了一篇《不可能让老百姓都买房》的博客,与以往他常用的“万言书”不同,这次的博客篇幅比较小,可这篇不长的博客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该文的第一段,任志强指出2005年土地供应将不足,因此房价将继续上涨,并表态说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所有统计数字都在告诉我们,2005年土地供应会出现更严重的不足,供应量的持续下降将使房价恶性增长。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借助数据、依照事实说明问题是任志强的一贯风格,在该文的第二段,任志强以美国作为对比对象,说明中国的房地产泡沫2005年不会出现。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案例可以证明,在整体经济形势高涨,而物价低涨的过程中会出现房地产泡沫。目前为止,中国房地产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只有至2%,而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的50年期间,平均为10%。按照发达国家的同类GDP增长阶段计算,我们比美国落后60年至80年,中国不可能在这样一个阶段出现泡沫。
接下来,任志强便用一堆数据推出一个“房子一定要先满足富人,不考虑穷人”的结论。也正是因为这个结论,人们再次为他戴上了“媚富”的帽子。
如果按照党的十六大以及建设部提出的目标,达到人均35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速度还需要再翻倍。即使按照目前30%的增长速度,也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是不是老百姓没钱买房子呢?不是。我们总的供应量每年只能保证5%的家庭(新房3%,旧房2%)。而美国平均每100个家庭中,有17个至25个当年购房。
“穷人区”、“富人区”之争(2)
我坚持一个观点,不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买房子,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生产量。在供应量很少的情况下,一定是先满足最富的人。
在该文结尾,任志强表明了自己“富人”和“商人”的双重地位,并发表了自己不应该考虑穷人的观点。
我应该算是富人,而且是很富的人。如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