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看岳飞--品南宋中兴-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潜厝恢峋帜兀勘收呷衔罔砟芄辉俅畏蹋饕幸韵录父鲈颍

  咸鱼翻身之谜(1)——别离婚了,代价太高:

  第一,纯棉裙带网:

  有一部获得过多个国家奖项的话剧,叫做《别离婚,代价太高》。而老秦则好像是提前数百年就看到了这部劝两口子好好过日子的话剧,而深深地引以为戒。

  秦桧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另一半王氏始终如影相随。1127年老秦去东北服刑,就好象出国访问一样,来了个被迫携妻同行。而其妻王氏(这样叫有点别扭,好象老秦的妻子是二婚似的,但没办法,书上就是这么写的)虽然从贵妇人变成了连工钱都不要的“洗衣明星”,但似乎对秦桧还是一副无怨无悔的样子。1130年老秦南归,也不忘带着他的这位发妻。虽然史学界对这二位表面上如同流星歌曲中所唱的“爱你是我活下去唯一的理由”的夫妻关系表示质疑,但是也不排除南宋内地版《生死恋》的可能。

  其实,这个王氏于秦桧而言,更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道具。王氏出身于名门望族,她那绝不搀假的爷爷就是曾经在北宋中期的神宗、哲宗两朝担任过十五年宰执的“三旨相公”——王硅因此老王家不仅七大姑、八大姨,甚至远房的表舅都曾先后身居要职,所以这个秦夫人是属于上边有人那伙的。

  秦桧与王氏成为两口子,属于典型的秀才傍大款型组合。虽然老秦年轻时候比较帅呆了,可毕竟出身于相对卑微的中产阶级,但这小子却用学历弥补了不足。1115年,以介二十五岁“高龄”的秦桧终于进士及第。要说秦老三(秦桧在家里四兄弟中,排行老三)这把可赚大了,“十年寒窗”终于见到回头钱了,而且是“财色双丰收”,不仅搭上了“榜上有名、榜下择婿”的顺风车,还来了个倒插门,让老王家倒贴了二十万贯彩礼钱。(补充说明:虽然老秦年轻的时候比较木讷,不像当官以后总是能够发挥出“秀”场的天赋,但王氏还是根据“可靠的男人都不浪漫的原理”而选择了这个当时还并不起眼的江浙小青年)

  秦桧能够再次崛起于南宋政坛,王氏家族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举一个例子,从伪齐国跑回南宋,受到宋高宗重用的前朝宰相郑居中之子——郑亿年,其母亲就是秦夫人的大姨妈,而秦桧的大舅哥又娶了郑亿年的妹妹。

  然而,得与失往往是相辅相成的。那位大名鼎鼎的秦夫人不仅张了一张同美女相比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要走的“尊荣”(点评:虽然人们常说:“个性比漂亮更重要”;但据好事者考证;那只不过是找不到美女做女朋友的男士们的聊以*罢了,基本可纳入到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行列里),而且据狗仔队们暴料; 王氏发起脾气来经常能够出现把老秦打得满地找牙的效果。而老秦呢?则每天不仅要非常配合地摆个“心仪美眷”的造型,还要违心地装出一副强烈要求向“露水红颜”说“不”的样子。

  虽然是“漂亮姑娘十*,如同鲜花伴美酒”,可有这样一位既妒、这样一位既妒、又悍、且不生育(注明:当时北京新兴医院还没有成立)的母老虎坐镇于秦府,对于老秦而言,杭州城里、秦淮河畔,则空有了无数肥鱼瘦雁牌的美眉。面对许多比“网络红人”夫蓉姐姐还夫蓉的佳丽,也只能发出聋子的耳朵——摆设,瞎子点灯——白费一类的慨叹。鲜有美色打扰的老秦,只有把旺盛、充沛的精力用在扰乱朝纲的工作上了。

  秦桧无一子半女环绕膝下,唯一的生子——林一飞,(据说是老秦年轻时与一婢女在长江以北所生)却终生不得相认,只能违心(比较恶心)地从同样“气管炎”的大舅哥那里领养一私生子来过继香火。

  注明:王珪,虽为北宋重臣,却以庸碌无为而著称。因其无多少自己的见解,上朝前说是“取圣旨”;皇帝可否之后,说是“领圣旨”;下殿则称“已得圣旨”,因此被戏称为“三旨相公”,而被传成政治笑话。

第5节  帅呆了的政治手腕——咸鱼翻身之谜(2)
第二,利用了张浚、赵鼎这两个都长了一双近视眼的名相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

  不可否认,秦桧的复相与张浚、赵鼎两位著名文臣的先后援引密不可分。

  1135年以后,金廷的主和派势力有所抬头,秦桧的境况也随着议和的言论渐占上风而有所改观。1136年初,名义上正在家中写《*》,实则早已整装待发的老秦,接到了组织部下发的“再就业通知”;1136年2月至8月,先后出任“资政殿学士”、温州知府、行宫留守等职。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但也可以叫做此一时、彼一时,古今亦然。刚刚走出尴尬局面的秦桧,又开始积极要求进步了,希望高宗皇帝能够看在其“陷敌累年,敌国诡计,稍知一二”的力度上,重新进入宋廷的领导班子,以效犬马之劳。虽然赵构的态度是“优诏不许”,但在右相张浚的举荐下,秦桧还是如愿以偿,终于在1137年正月得以担任“枢密使”一职,再次步入宰执的行列。

  身为主战派代表之一的张浚,何以要推举一位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朝臣呢?据后世史学家分析,表面上是因张浚认为老秦在靖康年间“不畏死”、“可与天下共事”,实则是张德远吸取与赵鼎“并相”期间从偶有瑕疵到水火难容的经验教训,而为老秦唯唯诺诺、“柔貎易制”的假相所蒙蔽。

  而当时秦桧的表现也的确“可圈可点”,为其蒙蔽者竟不止张德远一人。据史料记载:“一时仁贤荐桧尤力”。也许,老秦曾经有过农奴的经历,装起孙子来的确是一把好手,更兼吸取了早年因锋芒毕露而被罢相的教训;也许,赵鼎的存在影响了老张的智商,总之,作为主战派的大员,张德远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历史错误。

  后人往往将1137年8月爆发的“淮西兵变”,归咎于张浚的“轻而无谋”。其实,时任枢密使的秦桧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1.1137年3月,高宗赵构原计划将原大将刘光世“淮西行营左护军”划归到岳家军旗下,但却遭到了右相张浚、枢密使秦桧等文臣的强烈反对,而最终收回成命。

  2.张德远原计划将“淮西行营左护军”作为都督府的直属部队,但秦桧却依然投了反对票,以“握兵太重”,用现在话讲就是以“超编”为由,要求“乞置武帅”。结果在任命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为该支军队监军的同时,又非常弱智地任命原刘光世所部大将王德、郦琼分别为该军的正副都统制。而王、郦之间蛰伏已久的矛盾,堪称是此次兵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虽然秦桧对此次兵变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但因其只当幕后推手,且行事隐秘、含而不露,将具有雷锋精神的右相张浚当成了标准的挡箭牌、防火墙,致使老张成为众矢之的,而己身则毫发无损。

  张浚在下课前夕,才终于发出了“近与共事,始知(秦桧)其暗”的慨叹。

  绍兴七年淮西兵变后不久,张浚罢相,赵鼎则被重新起用,成为举足轻重的“独相”。老赵开始时对秦桧并无好感,但老秦却不失时机地展开了危机公关,不仅每天都要装出一副唯唯诺诺、貌似如履薄冰,就好像树叶掉下来都怕砸脑袋的样子,而且还摆了一个与“鼎哥”相见恨晚的造型,更兼将张德远骂了个狗血喷头外加一口唾沫,痛诉自己曾经站错队伍的悔恨之情。

  估计哥倆这段时间酒没少喝,卡拉OK没少唱,还都是秦桧买单,总之老赵也步入了张浚的后尘,竟惑于献媚、坠其术中了,对秦桧的态度是多云转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认为这小子是一个“唯鼎哥之命是听”的好同志。

  在老赵不遗余力的举荐下,秦桧于1138年(绍兴八年)3月得以再次拜相。

第5节  多云转晴的“双边环境”——咸鱼翻身之谜(3)
第三,多云转晴的“双边环境”:

  正所谓“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马粪蛋也有再次发烧的时候”。随着时局的变幻,老秦的待遇也随之发生了步移景异般的变化,终于从暂时派不上用场的“闲棋冷子”成为了赵构手中一颗不可或缺的棋子。

  1.随着宋、金两国之间军事力量的对比逐渐向势均力敌的中间方向发展,“偃兵息武”“化干戈为玉帛”之风渐起,两国的主和派都出现了抬头的趋势。尤其是1137年11月,金熙宗废掉了与南宋之间属于你死我活关系的中原地区傀儡政权——伪齐后,宋、金议和的最大阻力被扫地出门,“握手言和”“楚河汉界”的“和谈”论调也随之甚嚣尘上。

  注明:以刘豫为首的伪齐政权,是一个不具备真正一级法人资格的傀儡政权。因与南宋一样同属于以汉民族为骨干力量的政权,但该政权的命脉又被牢牢地掌控在金廷的手里,所以该政权同南宋之间绝对不可能共存,只能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

  年金熙宗完颜亶继位大统后,“意欲灭亡南宋而后快”的主战派完颜宗翰逐渐失势。以完颜宗磐、完颜昌(就是挞懒)为首的主和派则乘势走上了执政的舞台,成为权倾一时于金廷的势力集团。1137年10月(一说为在伪齐被废掉之后,大约是1137年年底),老秦的底牌;也就是组织其偷渡回南宋的挞懒(也可能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走穴”的“穴头”)升任金国的左副元帅、封鲁国王(挞懒的主要势力范围在山东)。挞懒执掌金廷大权,不仅成为了完颜家族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实力派领导干部,也成为了秦桧东山再起的一枚重要砝码。

  注明:完颜宗翰(1080年—1137年),又名粘罕,小名鸟家奴,是金建国初期的第一权臣,因主要势力在今天的山西一带,同盘踞在今天河北、北京一带的另一股被称为“东朝廷”的完颜宗望势力遥相呼应,因此有“西朝廷”之称。1132年被“以相位易其兵柄”而被剥夺了军权,从称王称霸沦为了“早八晚五”的上班一族,1137年7月﹐愤郁而死。

  1137年12月,南宋的请和使王伦还从金国带回来了挞懒刚刚拍完胸脯作出的“和平承诺”。据不十分可靠的消息,挞懒果然是一个说话算数的好同志,《金史》记载:“明年,*朝京师,倡议以废齐旧地与宋。”

  随着挞懒(就是完颜昌)的飙升,“关系户”老秦也得到了赵老九力挺的机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5节  落井下石——咸鱼翻身之谜(4)
第四,落井下石:

  何为“落井下石”,就是当别人掉到井里的时候,别忘了再去搬块石头。

  1138年,宋、金两国的议和开始进入日程。南宋方面包括右相秦桧在内,一个有四个执政大臣。其中枢密副使王庶虽然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但是在四个人中,地位最低,说话缺少力度,可忽略不记。另外两位,一个是参知政事兼枢密副使刘大忠,另外一位,就是左相赵鼎。

  这二位,虽然并不反对议和,但是反对过分的奴颜婢膝。秦桧利用赵构不满足于这二位在议和问题上据理力争的工作态度,来了个趁机下套,指使侍御使萧振以不孝的罪名,弹劾刘大中。并放出风去,说赵鼎将“自为去就”,使朝野确信老赵快下课了。秦桧这样做,可谓是“一石二鸟”,既搬掉了议和道路上的绊脚石,也使当时几乎是自己唯一竞争对手的左相赵鼎陷入了不利局面。

  然后,秦桧针对赵鼎主要展开了三个方面的攻击:

  第一,“结台谏及诸将”,指责赵鼎“结党营私”;

  高宗赵构不仅防范拥兵的武将,对权力过重的文臣也没达到睡觉时可以放心打呼噜的地步,同样心存芥蒂,即史料中记载“有功必抑,有权必夺”。为防止某个朝臣摆熊瞎子打立正的造型,生性多疑的赵构经常利用此消彼长的朋党之争,暗中支持一派力量来打击另一方。如:1132年吕颐浩、秦桧并相时,老秦有分朋植党之嫌,即史料中记载“(秦桧)“乃多引知名之士为助””,引起了赵构的厌恶,并且很快将羽翼尚有待丰满的老秦扔出了宰执的队伍。

  1138年间,宋廷一度出现了以“鼎哥”为首,专门修理异己的派系。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朋党之风炙,台谏之职轻”。因此,当时尚处于“发烧友”状态,自以为与老板很“铁”的赵鼎也同样引起了高宗的疑忌。

  第二, “欲立皇太子,是待陛下无子也”,针对老赵提出的早立“皇储”;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是一个极易引起刀光剑影的敏感话题,可比现在美国总统大选复杂多了。我们大家试想一下,现在国有企业选谁当厂长,身为员工尚且不能随便议论,更何况在帝制时代“龙的接班人”问题。

  因战乱,高宗赵构不仅失去子嗣,而且丧失了生育能力。迫于压力,赵构不得不在宗室中选了赵伯宗、赵伯玖为养子,以防不测之需。但尚处于中青年的赵构仍幻想病愈生子,不愿九五至尊拱手相送,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不立皇储。而赵鼎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却犯了失察之罪,竟早在1135年就极力主张早立皇子。

  高宗赵构于1135年立赵伯宗为建国公,1138年又要封赵伯玖为“吴国公”。但此时已经升任左相的赵鼎却几次阻挠,认为“兄弟之序不可乱”,而且“匹嫡”容易引起纷争。虽然高宗最终收回成命,但老赵却因一意立赵伯宗为太子,而被认为心怀异志。

  第三,“沮挠和议”,针对赵鼎在宋、金和谈中的斤斤计较:

  1138年,宋、金双方开始议和。原本受青睐的左相赵鼎在谈判问题上与金使“斤斤计较”,如:必欲“以大河(指黄河)为界”。而金方却根本不肯放弃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也因此招致急于求和的赵构的不满。

  对于赵鼎在此次和谈中的立场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赵鼎反对议和,因此才故意来个消极怠工;

  另一种认为这只不过是赵鼎不愿承担骂名的“做秀”罢了。

  在秦桧及党羽的攻选选下,赵鼎终于彻底失宠,并最终为赵构所抛弃。

第5节  从热脸贴到冷屁股中得到的启迪——咸鱼翻身之谜(5):
秦桧曾经在1130年拜相后不久,就在比较公开的场合,作茧自缚般地提出了差点没让赵老九把自己给整崩溃了的锦囊妙计——“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这个所谓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核心内容,就是让南宋的军民回到原来的户口所在地。

  但南宋的军队上至拿高薪的司令,下至脑袋大、脖子粗的伙夫,都是以北方的彪形大汉为骨干力量。例如:岳飞是黄河以北的河南人,韩世忠、张俊是陕西人,南方户口的名将几乎一个都没有。因此这个建议提出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众臣们是群起而攻之:“这不是逼着我们改档案吗?“连赵老九也感觉到这是一个只有脑袋让门挤了的人才能想出来的好注意,于是在盛怒之下发出了“朕北人,将安归”的慨叹,并给组织部下达了让老秦永远下岗的整改通知。

  老秦当时是想积极地表现一把,结果却比较寒心地被赵老九给扇一边去了。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当然,也可以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秦桧此次卷土重来,吸取了上一次“想露把脸;却把屁股给先露出来了”的教训,充分认识到了拍马屁也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