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不我尤。”随后从容而死。
几百年来,方孝孺“头可断,诏不草”的故事,一直成为人们“忠君主,重操守”的典范。清朝为外族入主中原,开初,朝廷采取“博学鸿词科”,以廉价的科举考试的办法,让一批批想降清又放不下面子的文人戴着*布入朝做了官。此后,绝大多数都忠心报效朝廷。
但是,当后来乾隆皇帝监修清史时,对于这些“名为中举、实为降清”的官员,无论职位做到多高,都一概列入“贰臣”,反而对类似方孝孺那样“一臣不事二主”的人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由此可见,注重操守,不随波逐流;青山不改,信念始终如一,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景观,也是中国人民至今还坚守着的一种美德。
“*”中这种“青山不改”的美德发展到了极致。从国家主席到许多基层干部,从高级知识分子到不少平民百姓,尽管遭受各种各样的摧残,但挺过来,不变节,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总是多数。遇罗克身残志不残,在监狱中也与敌人斗争。张志新被割断喉管也要为自由呐喊。还有的中央委员宁肯冒着开除党籍的危险也不投违心的一票。这种“硬骨头”的品格对于我们今天搞好改革开放、树立创新与牺牲精神,是应当大有启发的。*同志担任国务院总理后,从他不多的谈话中,就使人感到他有一种“奋不顾身”、“宁愿玉碎,不愿瓦全”的锐气。这种锐气一旦在全党形成风气,我们的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青山不改”的美德,又是稳定社会细胞——家庭的一种“粘连剂”。改革开放后不久,由城市而漫及农村的离婚率不断升高。据说一些朋友见面后第一句话不是问“吃了没有?”而是问“离了没有?”到熟悉的朋友家做客,一进屋不是发现换了家具,而是发现“换”了老婆。于是有人就大惊小怪起来,说是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家庭破裂,社会必然分裂。有的人大代表还要求修改婚姻法,严格离婚手续等等。我以为大可不必。像“方孝孺”那样的“一臣不事二主”,像“王宝钏”、“崔莺莺”、“杜丽娘”、“杜十娘”那样“好女不嫁二男”的传统观念,已经像血液一样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脉搏里流淌,像空气一样在我们鼻孔里进出,在某些条件下,比如改革开放前,这种观念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保守、僵化和愚昧无知的程度。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离婚热”,其主流正是对这种僵化观念的冲击,是对各种死亡婚姻的解体,同样也是对“青山不改”真正含意的阐释。既然不是“青山”,当然可能随时出现“水土流失”、“风化坍塌”的。这有什么奇怪的呢?现在几年下来怎么样?中国的离婚率趋于正常了,人们不再惊异此事了。看来,几千年里培养出来的“青山不改,始终如一”的家庭道德观念,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与本质。
这种观念在科研领域、在经济领域、在一切人文领域中是会程度不同地发射光芒的。当然“刻舟求剑”、僵化教条的冬烘态度是不在此内的。
不忘“黑色记忆”
核糖核酸,动物脑细胞内一种与记忆有关的物质。英文缩写为RNA的便是。
某洋博士昂加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只鼠笼两端放着食物,一端灯光照明,一端黑暗无光。老鼠性喜黑暗,自然要到暗端吃食。但当这只老鼠进入暗端吃食时,就会遭到电击负痛。于是,它就有了一个记忆——应到光明一端吃食。尔后,昂加尔博士将这只存有“黑色记忆”的老鼠解剖,从脑细胞中取出核糖核酸适量注入其他老鼠的脑细胞中,结果,接受注射的老鼠全都恐惧黑暗了。它们进入笼中就像着魔一样,统统跑到光明一端进食。
人不等于鼠,人是高等动物,但也同样具有“沿袭思维”和“黑色记忆”的。幼时读军旅作家崔八娃的文章《狗又叫起来了》,说崔八娃儿时最惧黑夜狗叫,因为狗一叫,恶霸到,不是抓人拉丁,就是催粮逼款,家破人亡。狗叫,对崔八娃是“黑色记忆”。
“*副统帅”*长期吸毒(据说注射吗啡针剂),体质虚弱,怕风怕湿,怕冷怕热。他自称“闻风感冒,见水拉稀”。风水寒热对他是“黑色记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如眼前突兀此景时,也会横刀立马,披甲上阵的。当然,这不叫“黑色记忆”,而是“条件反射”,触景生情。核糖核酸留下的记忆就具有这种见“井绳”而忆“蛇咬”,闻军号意欲冲锋的妙用!
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昂加尔博士可以把形成“黑色记忆”的物质移植给同类,我们国人又该不该把历史上留给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那一次次“黑色记忆”遗传给后代昵?
答案是肯定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嘛!譬如,日本军国主义当年侵略我中华民族,铁蹄所至,山河破碎,刀枪指处,尸骨成山。如此“黑色记忆”,我炎黄子孙能够忘记吗?再如,“*”中*、“四人帮”反党集团祸国殃民,一大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惨遭*,社会物质、精神文明全面倒退,如此“黑色记忆”,我中华儿女又能忘记吗?还有唐山震灾或百年不遇的水灾之类,尽管盖因“冲冠一怒起自然”,我们还是牢牢记住的好,随时研究的好。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宣传、公众舆论、家庭教育或者还有族谱续写、金兰苇编等等,都当大学特学“昂加尔”,同类移植也罢,口传心授也罢,“祖传丸散,秘制膏丹”也罢,总当让我们子子孙孙的大脑细胞里有足够存量的核糖核酸——“黑色记忆”才好。这应当是放之“华夏”而皆准的真理吧!
鼠辈尚能如此,何况人乎?!
我要拥抱大姐
写下这题目,是因为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的戏剧集《苦吟成戏》引出的。
题目才落纸上,妻就进屋收拾案头。一见这火辣辣的标题,顿生醋意。待我如实“交代”后,她才哈哈笑开来,旋即递过一杯热茶。
魏先生创作的每一剧目公演,我是必看的。前几年忽闻他将《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等6个剧本结集成书,取名《苦吟成戏》,我便找遍大小书店都未买到。后出差自贡,登门求索,喜得一本。经常品读,许多章节都能背诵下来,有文友来访,也常是一边
品茗,一边品文,满口余香,过日不散。最难忘白果林内、锦江岸边,痴情男女放声同读一书,引得旁人也侧耳细听,怡然陶醉。于是,不少文友就说:“你与魏先生过从甚密,何不求他帮助购买几本?”我有苦难言。
前不久,老魏来蓉出差。见面时,我埋怨此书为啥只印2300册,老魏不慌不忙讲起出书的艰难过程:
几年前,与他素无交道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来信提出要为他出版戏曲专集,并由责任编辑朱大容先生具体承办。朱先生何许人也?是小青年还是老头子?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抑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明伦先生都不清楚。但朱先生对出版此书格外热情,来鸿去雁,反复商议,终于定下书名,发出书单,信息返回却大失所望,居然达不到3000册这一最低印数。可敬出版社大义解囊,仍以高成本、低印数、亏本出版了这书,且稿酬照发“穷秀才”。此后读者中才偶有此书流传。
听到这里,我很亢奋。朱先生不识魏先生,俩先生显然不是“铁哥们儿”。况出版社又位处大上海,书稿自然不匮缺,然而竟能放眼川南一隅,瞄准“巴山秀才”,贴钱为“无权无势、无党无派、非盟非社的平头百姓、写作个体户”(魏明伦语)结集出书,以上等的
“精神粮食”贡献于社会,其胆其识何等壮哉!其情其义何等美哉!其行其果与当今某些见利忘义甚至不顾巍巍法典而胡作非为的“出版家”相比,又是何等伟哉!我当即感慨不已,脱口而出:“我要拥抱朱先生!”
老魏一听哈哈大笑起来:“你道这朱先生是什么人?”他收到样书后才首次见面——君非老头子,非小伙子,而是一位憨厚热诚的中年大姐!原来,我要拥抱的是一位好心大姐,巾帼伯乐,慧眼钗娘!出版社的骄傲所在!
无独有偶。近传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今散文精品,我同样找遍许多大小书店均无出售,速求上海友人寄来一本。读完之后,爱不释手,再看“后记”,余心震动:这样一部佳作,起初竟以“不都是轻松的游记,很难成为在每个旅游点兜售的小册子”为由,而遭编者“好心”地或许是无奈地戮伐删改,弄得面目全非,难忍卒读。余先生几次想投之火炉一烧了之。然而天不灭此书,上海知识出版社得知消息后,捧过书稿,组织人力“重新清理抄写使之恢复原样”,尔后精装印刷,全国发行。多少读者为他华美的文采,丰富的史学,冷静的思辨而倾倒!读到此,我怎能不同样去拥抱为这部书稿起死回生而默默奉献的出版社的大哥大姐们呢?
拥抱之余,我蓦然想起小说《苦菜花》的开篇箴言:“苦菜根是苦的,花却是甜的。”两部“苦”书问世之初,可谓苦得到家,如今不是“甜”得迷人吗?——《苦吟成戏》早已市无供求,库无存货;《文化苦旅》也随到随空,店不过夜。这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宝珠不怕匣子装”、读者自有高品位呀!某些高档次的文学作品,读者可能一时不识货,但绝不可能永远不识货。“凉水泡茶慢慢浓”的作品大有先例。《闲情偶寄》、《围城》、《红楼梦》等许多作品不就如此。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未成曲调先有情
叩檀板,鼓琴瑟,吹笙箫,若是干这行的,无须先有成谱才演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表现出一种大胆调试,自觉投入和勇于实践的大家风范,是很具魅力和启发性的。
人类许多创造性的活动,大多如此。画家绘画,先心中有个草图,继而泼墨描红,笔走浓淡,反复润色后终成丹青。作家写小说,有了腹稿,边写边琢磨,披阅不倦,增删数次而篇就书成。
一项改革的成功,也总是如此这般起步的。绝非先自设计得十全十美才动手。如果硬要这样,就只能如鲁迅所言,要刚生下地的婴儿第一声啼哭,就是优美绝伦的史诗。
我主张改革者是高明的琴师,“未成曲调先有情”——只要他“调弦试调”后露出的音符符合国情、军情、民情、本单位的实情,就当鼓励他演奏下去。此时可能曲调还不优美,和弦还未配成,但不要紧,经过演出的修改补充,华美的乐章是可以形成的。
10年前,深圳、珠海破天荒地建立经济特区,有多少人料到它今天竟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样板?14年前,河南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21个农民在土屋里私立的那份“分田到户,责任承包”的契约,又有多少慧眼看出它后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张蓝图(现已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四川省广汉县向阳镇人民当年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这块牌子,谁又想过那摘掉的是戴在全国农民头上的“黄金枷锁”?难怪,*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勇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与“敢闯敢试”的精神背道而驰的,是“十年幕后磨一戏”——观众已踊跃入场坐定,幕布却迟迟不能拉开。据说导演、乐师、演员们还在后台研究剧本如何修改,音乐如何锤炼,角色如何搭配,布景如何新奇……台下催演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来了,幕后才走出一人来抱拳施礼道:“各位朋友,少安毋躁。我们的节目还要到意大利歌剧院参加观摩演出,进一步提高质量后才能与诸位见面呢!”你说这急不急人?坏不坏事?
然而,最近看原四川省省长肖秧“治蜀”的报道,又令人鼓舞。“蜀道难”自李白之后咏叹了1300多年,而今还是一个“难”字了得。肖省长一行在川北公路上艰难地行进80多公里,竟用3个多小时,“蜗牛”速度。他当即同大家研究后提出,从改造公路开始,“水空”并举治理蜀道。但是,数亿元资金哪里来?人到广元后,他主持了“川北公路建设股份公司”出资各方签字仪式,采取“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办法解决,不用国家财政一分钱。真是妙哉复壮哉!数亿元资金尽管一时尚未全部得手,可那恢弘博大的“治路”乐章已奏出了强劲有力的序曲,昭示了激动人心的前景!这“未成的曲调”你说喜人不喜人?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既激流勇进,又“快刀斩乱麻”解决新问题,此为良策也!对于那些面对改革潮头至今还作壁上观、“千呼万唤不出来”的个别单位领导,对于某些见了问题绕着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头头脑脑”们,如何是好呢?这里试开良药三剂,望“对症”用之:
一是“换脑筋”。好好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丢掉“左”的、僵化的旧观念,敞开心胸猛吸改革开放的新鲜空气。“吐故纳新”仍不失当今解放思想的好法。
二是增胆识。这里胆小成不了大器,唱不了“大戏”。背后多是“私”字作怪。两者皆可抛矣!又何况“曲看误,周郎顾”,担心是不必要的。不妨听听20世纪90年代广东重点开发区南粤人民的箴言:“人人要敢想试验,敢于试验,允许试验失败,但不允许不试验”,“人人要敢于下‘舞池’,踩了别人的脚尖也不要紧。不试,一辈子也别想‘蹦嚓嚓’”。
三是“换班子”。前两剂药若无效,群众总不能让你老是“占着茅坑不拉屎”,“霸着台子不唱戏”。改革开放良机不可失,“春宵片刻值千金”。为大局利益计,也只好让你夹着皮包“拜拜”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大土若洋
汉语组词多哲理: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土若洋……
国人时下喜崇洋,毛泽东生前最爱挖苦人的一句话: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
其实,土与洋绝非汉界楚河不可逾越。在外国人眼里,我方认为很土的,他们可能认为是很洋的;同样,在我国人眼里,外域认为土得掉渣了,我们可能认为洋得正够味道哩!比如,在唐代我们已经很普及的丝绸,在西域、欧洲人眼里却是“洋货”,珍贵得很;西域人所穿的“胡服”,他们视为平常,我们则看成“洋货”,短而实用,逐渐成了我们后来的“国服”。
再举一例:某女士去欧洲旅游,羡慕人家金发披肩,极富浪漫色彩,便去美容院打算把一头乌丝染成金发。快动手了,猛然想起,自己的护照上还是黑发哩,倘若发色一变,出海关、登飞机,正身误验,岂不糟糕。其时,就有一金发女孩对美容师说:“请将我的头发染成黑色,像阿姨的黑发那样漂亮!”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的黑发就无与伦比的潇洒多姿,油光可鉴,很是值得效法的。
几年前,因工作关系,陪一法国女记者午餐。餐前,我们考虑到客人的身份和用酒习惯,便准备了法国著名的葡萄酒“莱雅城堡”。谁知客人见后耸耸肩,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要‘猫太’!”一时听不明白,待要细问。翻译就说:“她要茅台酒。”我们改换茅台后,她还是连连摇头说:“我要北京‘猫太’。贵州‘猫太’太普通了!”北京何来茅台?翻译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