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帝分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皇帝分身-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丹汗在皇太极登基前,还拥有40多万人口,十万大军。但是,被皇太极不断的征讨之后,逐渐陷入了穷途末路。

    由于后金的强势,林丹汗与大明结成了盟友。但是林丹汗也是见利忘义,只想占便宜,不想担负应有的责任。索要大明物资很勤快,大明不给林丹汗屡次威胁要出兵自己来抢。但是大明令林丹汗配合发动军事行动,总是敷衍了事。

    最终,崇祯皇帝怒了,直接断绝了对林丹汗的物资支援。失去了明朝援助后,林丹汗部开始进入了衰亡倒计时。

    崇祯八年,也就是后金天聪九年时,皇太极联合蒙古诸部,第三次征讨林丹汗部,志大才疏的林丹汗带着无尽的不甘病逝,其部众纷纷向后金投降。

    而且,丹林汗的儿子额哲为求活命,献上了传国玉玺!而皇太极有喜欢抢别人老婆的习惯,林丹汗老婆们。林丹汗死后,老婆们被皇太极收入。而其儿子额哲也成为满清的打手和走狗。

    传国玉玺原本是汉朝的玉玺,中国历史上不少朝代为了塑造其正统性,皆宣称其找到了传国玉玺。至于是真品还是赝品,就很难说了。

    元朝入主中原,在了统治的需求,也弄出了元朝版传国玉玺。

    元朝覆灭后,蒙元残部将传国玉玺带入了草原。

    至后金灭林丹汗部,蒙元的传国玉玺,落入了后金手中。

    为了给传国玉玺造势,皇太极令人编出故事——“牧羊人在山冈下牧羊,见一只羊三天不吃草,只用蹄子刨地,牧羊人觉得很奇怪,就刨开这块地,发现了这块玉玺。。。。。。”

    而在获得了传国玉玺后。

    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举办了一场浩大的仪式,正式接受了那“传国玉玺”,将国名改为“清”,其意自然是以大清的水德克大明的火德之意。

    皇太极在祭拜哈赤的典礼上耀武扬威的说:“。。。。。。臣于诸国,慑之以兵,怀之以德,四境敌国,归附甚众。……乃者,朝鲜素未输诚,今已称弟纳贡;喀尔喀五部举国来归;喀喇沁、土默特以及阿录诸部落,无不臣服。察哈尔兄弟,其先归者半,后察哈尔携其余众,避我西奔,未至汤古忒部落(西藏),殂于西喇卫古尔部落打草滩地,其执政大臣率所属尽来归附。今为敌者,惟有明国耳。。。。。。”…;

    “伐明!”

    “伐明!”

    满、汉、蒙各旗文武百官,纷纷识趣的吼道。

    满清此时已经控制辽西和内蒙古,西藏、朝鲜两地皆称臣。统治的人口虽不多,但是光看着地图上的疆域,着实也不肖。这使得皇太极认为,拥有与大明争天下的资格。

    多尔衮,立即识趣道:“皇上所言甚是,奴才等请旨伐明!”

    蒙古林丹汗部,是多尔衮剿灭的,而传国玉玺也是多尔衮献上。尽管,皇太极已经对多尔衮有所猜忌,不过,表面上皇太极还是非常器重多尔衮。

    皇太极沉吟道:“多尔衮,你去率领少量兵马骚扰、迷惑大明关宁军。阿济格,这次你为主帅,2万满八旗,再选取八万蒙古旗将士,共计十万大军,作为伐明主力!这次伐明,不再从喜峰口入关,而从独石口,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当然,独石口主攻,喜峰口也可以布置一部,进行佯攻!”

    皇太极两次亲自率军侵略大明,皆是从山西境内的喜峰口入塞。所以,喜峰口和山西防线经过了加固,更难攻破。

    而独石口,曾是瓦刺蒙古伐明时,选择的入塞关口。事实上,独石口离北京更近,因为那独石口在在北直隶境内。而从喜峰口,却要从山西打到北直隶,最后才能兵临北京城下,伤亡肯定会更严重。

    “是,奴才等听令!”阿济格闻言精神大振。

    此时的清廷,威望最高的统领自然是皇太极,数次大胆的千里奔袭大明,并且获得成功,使得他的威望无人可及。

    而多尔衮主持伐蒙古,一举将漠南蒙古纳入满清势力范围,并将蒙古编为盟旗制,效仿满洲八旗的组织模式,逐渐将蒙古部落与满清八旗同化。多尔衮的威望之高,也仅次于皇太极本人。

    而阿济格虽然也属于勇将,但是却从未有过率领十万大军的资历。此次统军十万,如果顺利归来,相比其资历将会大举提高。。。。。。。

    大明崇祯九年四月。

    皇太极以传国玉玺为契机,称帝。改国名为“清”,号崇德皇帝。

    同时,登基仪式上,皇太极宣布第三次入塞伐明。

    为了充分牵制大明的兵力,布置迷局。

    清廷令多尔衮这等威名赫赫的统帅,率领一万多军队,号称十万,在宁远边境挑衅。使得宁远边境四万关宁军一线部队,枕戈待旦,陷入紧张氛围中。

    与此同时,阿济格却是悄然率领着2万满洲八旗,并且在沿途中召集更多的蒙古部落的炮灰,组织十万大军,发动第三次入塞伐明军事行动。

    大明长城防线显得静悄悄,无人知晓满蒙十万大军,如一把锋利的匕首,准备再次插入大明腹地。。。。。。。

第八十一章 虏变(三)

    崇祯九年五月十二日。

    锦衣卫将满蒙军情,上报给皇帝后。

    崇祯迅速召开了朝会,道:“锦衣卫获得情报,今年四月份,后金北虏皇太极称帝。改国名为清,宣称要以水德克我大明火德。。。。。。”

    “该死!”

    “贼虏野心!”

    “呸,夷狄之邦,也想图谋我华夏江山正统!”

    朝臣纷纷唾骂!

    哈赤公然叛明,也没有脸皮称帝,而是称汗。大汗、可汗之类的,在中原人看来,也不过是塞外一个酋长而已,难登大雅之堂。

    而皇太极建立满清,并且称帝,性质就不一样了。帝的含义是天下共主,接受万国来朝的存在。

    亚洲自古以来,只有统一中国的雄主,能配称帝。

    如果中原王朝强势,那么周边的那些国家,除了选择接受朝拜,和被征讨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所以,自秦汉大一统之后,周边国家一看到中原出现大一统的皇帝,条件反射一般,前来称臣。

    什么?你说日本有天皇?问题是,自古以来,天皇大约等同宗教文化领袖一般,只有象征意义,而从未有过真正的皇权。日本有实权军阀,随时可以找个一个天皇家族血统的人,宣布封其为天皇。日本战国时期,一堆的军阀,手中控制的天皇数量不要太多!哪怕是丰臣、德川对峙时期,也是各自弄了名天皇作为摆设。日本的幕府将军有册封天皇的权利,天皇可没有指定谁做幕府将军的权利。

    否则,日本历朝也不会跑到中国皇帝这边要册封。

    比如明朝与日本蜜月时期,便册封过不少的日本国王。最后一个被大明册封为日本国王家伙,名叫做丰臣秀吉。也是借助成功讨要到大明册封,使得丰成秀吉声望大涨,逐渐成为日本最强势的军阀。

    不过,丰臣秀吉当初称霸日本后,居然想要征服朝鲜,以朝鲜为踏板,获得窥视中原的资格。之后,丰臣家的日本国王封号,自然是被废掉了。

    至德川幕府时代,德川家一直希望大明册封其为日本国王,这样才使得其统治权名正言顺一些。

    不过,大明朝皇帝,一直不理睬德川家的请求而已。

    崇祯令人肃静,后又道:“皇太极称帝之后,军事动作频繁。多尔衮在辽东挑衅,阿济格率领军队,消失在蒙古草原,诸位大臣,对此有何看法?”

    兵部尚书张凤翼,沉声说道:“臣认为,多尔衮在辽东搞动作,有关宁军应对,不足为患。而阿济格的目标可能是我大明京师,应该动员边军,多家防备。除此之外,应该调集各镇兵马前来京城,以防不测!”

    崇祯二年和七年,两次虏变,给大明北方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山西、山东、直隶等地,被屠戮的元气大伤。

    而每次鞑子退兵,为平息民怨,都需要借用一些官员的人头,平息民怨。

    兵部尚书显然是最容易背黑锅的大臣,比如袁崇焕被斩的时候,不但的关宁军的督师,而且还是兵部尚书。

    为了避免鞑子入关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张凤翼不得不成为主战派。。。。。。

    听闻兵部尚书张凤翼军事动员的建议。

    有人赞,有的骂。更多的则是观望,用不发表观点,来避免引火烧身。

    户部尚书侯恂却是愁眉苦脸道:“今年,各地旱灾、蝗灾严重,大明免税的各县,已经达到200余。如果调动各地兵马,户部的恐怕没有足够饷银支持。。。。。。”…;

    这侯恂虽然本事不大,但是非常抠门和精打细算,在侯恂的任期内,尽管大明朝财政连连发生天灾兵祸,但是朝廷还是勉强能够维持运转。

    当然了,侯恂本身在历史上,名气不响。而他的儿子侯方域却是大名鼎鼎的“明末四公子”。

    崇祯说道:“户部有多少粮食和银子?”

    侯恂苦着脸道:“眼下只有剩余7000多两现银,此外太仓中还有90万石粮食。如果动员几十万大军,这点钱粮根本是杯水车薪!”

    工部尚书刘遵宪道:“工部今年为总顾问衙门制作1万杆新式鸟铳,除了工本费之外,额外赚20万两的利润。如果是朝廷缺少银子,工部可以抠出15万两!”

    崇祯淡然道:“工部那银子,还留在工部吧。那二十万两,留作打造更多的军器,用以御敌!”

    “直隶、山东、山西各地,历次容易遭到鞑子屠城,皆是因为,我大明子民,没有足够的武备。朕认为,工部可以制作一些便宜的刀、剑、弓箭等等兵器,发给百姓。至少让百姓不至于手无寸铁。遇到鞑子屠杀时,少数有骨气的男子,可以拿起趁手的武器奋起抗争。。。。。。”

    “全民皆兵的话,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百姓有血性,也能给鞑子造成巨大伤亡!”

    群臣议论纷纷,不断有“不可”声音传出!

    全民皆兵?那怎么可以!

    能够动摇大明江山的,可不只是关外的满清啊,境内的泥腿子们,更为可怕!皇帝泥腿子造反动摇江山社稷,地主们还怕家里面的田地被拥有武器的泥腿子给瓜分了呢!

    崇祯摇了摇头,心中暗想道,后世人总结的没错——封建地主根本不敢发动群众!

    维持大明江山稳定,还是需要靠这些士大夫和地主。

    士大夫们集体反对的,皇帝自是不能一意孤行。所以,朝议中“发动群众”这一条自是不了了之。

    最终,这次朝会的结果是,皇帝从内库出银200万两,动员20万大军抵御阿济格大军。

    兵部尚书张凤翼主动请缨上前线督师。

    另外,内廷御马监派出高起潜担任监军。

    基本上,还是历史上原班人马去前线迎敌。唯一的优势是,历史上直到六月底,才正式发布了战争动员。而那时候,清兵已经攻破了十多座县城,兵临北京城下了。

    此时,五月份开始发布战争动员,准备时间更充裕,想必结果不会更糟糕。。。。。。

第八十二章 不怕对手神,就怕队友猪

    当然了,此次前线的主要统帅,无一优秀。

    兵书尚书张凤翼本身就不是名将,也没有指挥十万大军的本事。

    而监军高起潜虽然有“知兵”之名,但是更多是抢功劳获得的名声。高起潜监军有十多年,总结出来的“高氏兵法”非常有特色——打仗时候,首先要把最精锐的部队,用于保护他自己的人生安全。

    之后,高起潜会很有耐心的等前来支援的友军击退或者击败敌人,等到战局已经,高起潜开始亮剑——霸气侧漏的抢夺友军功劳!

    历年来,高起潜都是这么打仗的。

    虽然高起潜的战法实在令人无语,但是用高起潜的话,至少不会去寻找满清打决战,一下子把兵力都消耗光了。而高起潜将局面撑到卢象升的勤王之师回援,便不怕阿济格大军了。

    被逼的用高起潜这种“人才”后,崇祯分身的意识与肖图白意识交流。

    两人同时发出感慨:“精兵难求,猛将也难求啊!”

    明末救亡图存,比历朝末年都困难更多倍,在属于地狱难度。几十年的小冰河天气,从万历年一直到康熙年才恶劣气候也才消失。

    而且,军事上的对手还有农民军、满清!

    农民军有天灾加成,几乎能够无限制的暴兵。满清则是已经统一满蒙,势力与当年横扫世界的蒙古大军差不多。

    这两股力量,分别代表极其严重的内忧、外患。

    只要有一个,便足以动摇大明江山统治了,明朝末年居然遇到了两个。所以,后世有史学家将明末的救亡图存,认为是——地狱级难度!

    除了神一般的队友,和比较恶劣的自然气候。明朝末年还盛产——猪一般的队友!

    由于,朝廷财政匮乏,将领忙于吃空饷、喝兵血的等等因素,明末士兵普遍缺乏训练,作战也不够勇猛无畏,镇压农民起义时还凑合。遇到敢于搏命的满蒙军队,往往会一触即溃。哪怕是关宁军,也只能躲在城墙后面守城,与满清野战必扑街!

    大明朝能正面与满清野战的军队,目前只剩下四川石柱县的白杆兵。而白杆兵是存在,是秦良玉经营几十年,在石柱县弄出来的小范围古典军国主义的试点。这个试点,很难在整个大明推广。

    因为,拥有秦良玉一般懂练兵打仗的世袭土司,未必能够向秦良玉一般无私爱国。而像秦良玉一般爱国的土司,也未必能像秦良玉一般会练兵打仗。

    除了秦良玉这个另类的女将之外,大明朝廷剩下的几个优秀的统帅——洪承畴、卢象升,不过两者皆在西北、东南等地剿匪。

    还有一个老帅孙承宗,早就退休多年。不过,崇祯九年、十一年,两次鞑子入关,孙承宗都积极率领儿孙、族人,帮助当地百姓抵御鞑子。在崇祯十一年,城破,孙承宗族人数十口皆不降,被满清屠了全族。

    而卢象升在崇祯九年,率军回援迫使满清军队退出塞外。而后,卢象升被崇祯调到北方,担任宣大总督,负责山西、直隶的防御。不过,崇祯十一年时,卢象升与鞑子鏖战时,高起潜因为妒忌贤能,尽管手中掌握十多万的军队,并且控制全军的后勤,却不派援军、断绝补给。让卢象升领着两万人与满清十万大军对战。最终,卢象升在巨鹿城,弹尽粮绝,战败而亡。…;

    卢象升的死,充分说明一个道理——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队友啊!

    而卢象升死后,洪承畴不得不独撑大局,组织了十多万军队,与满清十万大军在松山进行对决。结果,包括关宁军在内的军队,都纷纷溃逃。于是,这个明朝最后一个猛人被活捉了。

    不过,洪承畴被满清的多尔衮等人擒住时候,满清的皇太极、多尔衮,轮番的与之套近乎,用了几年的劝降。最终,洪承畴还是投降变节了。并且,在崇祯十七年,洪承畴用书信招降吴三桂在内的大明北方军队,建立满清的绿营兵制度,以及多尔衮灭南明的战略部署,都是出自洪承畴之手。

    老一辈的帅才,也就这么多。

    年轻一代,却已经找不到这般等级的军事人才了。

    什么?你说郑成功。

    天下皆降,郑成功不降!

    也许,他铁骨铮铮,气节非常值得敬佩。不过,郑家人的战斗天赋,体现海战上了,陆战上着实缺乏天赋。郑成功建立了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