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帝分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皇帝分身- 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肖图白试着自己也沾了点玻璃。

    半晌后,吹出一不太规则的圆球。肖图白只好遗憾说道:“看来,我是没有吹玻璃的天赋!”…;

    邓肯连忙笑道:“您这样的大人物,如果将精力浪费在学习吹玻璃上,肯定是浪费了。”

    “浪费吗?我并不觉得!”

    肖图白反倒是连续几天时间,学习吹制玻璃的手艺。逐渐也能吹制出一些劣质的玻璃器皿,肖图白才逐渐的罢手。

    肖图白的这番作为,其实主要是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肖图白对于工业生产的重视,便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特区政府的管理层。让特区的官僚们更关注工业生产,进入工业化思维。

    经济特区的管理思路必须的工业化的,一切的决策,都要围绕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来进行。

    工业化时代,生产力代表着拳头,生产力代表着舆论,生产力代表着民生,生产力代表着一切。

    用极端的言论表示——谁发展生产力,谁就是正义;谁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生产力,谁就是正义中的正义!

    ———————

    九月十三日,皇家新军和民兵远征的部队陆续的返回了葛沽,除了他们本人回来之外,还陆续带回来3万多愿意到葛沽重新开始生活的百姓。

    此役,皇家新军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功绩,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崇祯九年鞑子入侵一来,皇家新军付出了500多人阵亡、700多人重伤的代价,而民兵部队也付出了1900多人阵亡,3000多人重伤的惨烈代价。

    基本上,参战部队的死亡率达到20%以上,每五名官兵就有一人死亡。而重伤员达到30%左右,可以说参战部队几乎人人带伤,其中有1000余人受到永久性伤残,哪怕伤愈之后也不能归队,继续上战场厮杀。

    而对于阵亡的官兵抚恤,总计达到37万两银子。而伤员的救治、退伍安排方面,也需要耗费50多万两。

    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军队也获得了极大的锻炼。战火上淬炼的士兵,懂得了战场中最能依靠的是军队这个集体,每一个人一丝不苟的完成自己的任务,便会迎来胜利。

    只有胜利,军队整体的存亡率才是相对较高的。胆小、逃跑,只能造成全军溃败,失败的惩罚,往往是变成奴隶或者遭遇屠杀。

    凯旋仪式后,葛沽军营的追悼会上。

    肖图白说道:“人一生下来就免不得要死的。太史公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军为保家卫国、救民于水火之中而牺牲的将士,皆是重于泰山,永载史册!”

    “回顾崇祯九年六月初,阿济格率领十万大军从独石口破关而入,一路上,屠我大明边境居民数十万,掳我人口、抢我财富,让十多座县城沦为人间鬼蜮。”

    “七月份,扬古利手下的谭泰部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来犯宝坻县,我皇家新军和民兵部队,应宝坻县令邀请。抱着大无畏信念果断出击,先后击溃、击败谭泰、扬古利,杀敌俘虏敌人上万。”

    “八月份,我军以国家大义、民族大义为念,又参与的对阿济格大军的追击,配合诸勤王部队,再度杀伤鞑子一万五千余人。从鞑子虎口中解救了11万我大明的儒生、工匠、妇女。”

    “我军严格训练,大无畏参战之目的,岂不是为了彻底平定内忧外患,还天下百姓以个太平盛世乎?”

    “然关外的满清八旗势力,损失不过九牛一毛,依然拥有率领十万大军从长城入寇,威胁我大明整个北方各省的能力。而大明内地,天灾连绵致使数千万的百姓,在饥寒、兵灾中绝望的挣扎。所以,我军平息内忧外患,还天下一个太平的任务,还未完成!”…;

    “天下太平!不但要靠我经济特区的官员、工匠、农夫、学者们的生产、创造,提供经济基础,更要靠着我军强大的武装力量,保护我们建设成果不会被敌人摧毁、掠夺。”

    “此外,我们还要用武力保证,我们的建设成果是不断对外的扩张,要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我们的建设成果!”

    “我经济特区扩张一分,天下百姓中,就有一部分结束了绝望、颠沛流离的生活。而获得了温饱、安定,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生活。”

    “让百姓生活的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强盛,这不正是我军为之战斗的理由吗?”。

    “今日在场的,除了我军的战士,便是阵亡将士的家属。你们沉痛的辛勤,我皆是能理解。别的不能多说,我仅在此表示对阵亡将士的敬意,与此同时,更会按照我军的政策,照顾好所有的烈士家属。让老人被赡养、壮年者得到就业、青少年获得良好的教育,绝不会让牺牲的将士家庭,流血又流泪。。。。。。”

    追悼会上,哭声一片。

    但是,更多的家属们,则是纷纷将自己家中其他的儿子、弟兄们送到部队,希望能够继承牺牲将士的事业。

    对此,肖图白仅能安排他们经过民兵部队,从最底层的民兵开始做起。哪怕是牺牲的官兵家属,也不能继承皇家新军的军官、士兵的身份。皇家新军的身份,代表的是精锐、能力,而不是世袭的老爷兵、贵族兵。

    明廷的京师三大营,就是一个前车之鉴。最初的京师三大营,是大明王朝最精锐的部队。攻无不克战不胜。但是这个部队是世袭的,一代代变成了贵族兵、老爷兵,到了明末已经不堪一击了。(。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一五一章 迁都之议(一)

    明末天下板荡,朝廷政治斗争也想来剧烈异常。由于满朝皆是东林党,而东林党人向来有干涉皇家内部事务的传统——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以及当今的皇帝朱由检,皆是东林党人干涉皇家内部事务,拥立出来的。

    所以,任谁看着这一群能够拥立皇帝的文臣把持朝政,也感觉到犹如锋芒在刺。既东林党能连续拥立皇帝的能力,那么便表示着实际上他们也拥有“废皇帝”的能力,也拥有将皇权架空的能力。

    正是因为感觉到东林党人的威胁,崇祯从登基以来,便提拔一些非东林党出身的官员,进行掺沙子,平衡朝堂的格局。

    尤其是内阁的首辅大臣,崇祯更是敢用非东林党人。

    比如,崇祯先后两大首辅周延儒、温体仁,皆是因为非东林党人出身。周延儒在崇祯初年,因为非东林党出身,而获得了短暂的辉煌。最终因为与东林党人之间的政治斗争落入下风,并被政坛盟友温体仁暗算,黯然告老还乡。

    而温体仁是在崇祯四年担任首辅,被皇帝寄予众望,希望他能够改变朝廷东林党人一家独大的格局。

    而温体仁对此也表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先后将东林党领袖钱谦益以贪污受贿的理由罢官。后续斗争中,以东林党人钱龙锡力荐袁崇焕的缘由,罢了内阁辅臣钱龙锡。一系列的斗争中,让东林党人受到巨大挫折。

    但是。随着卢象升率领勤王大军击退阿济格大军后,东林党人趁机对于温体仁的逆袭开始了。。。。。。

    已经下野的尚书,也是东林党人领袖之一的刘宗周上书表示:“昔日己巳之变,袁崇焕误国,小人借此以修门户之怨,将朝中异己者一概蔑为袁崇焕一党加以惩处,从此小人进而君子退。中官用事而外臣浸疏,朝政日怠,边政日坏。”

    “近年来。皇上恶私交,而臣下多以告讦进;皇上录清节,而臣下多以曲谨容;皇上崇励精。而臣下奔走承顺以为恭;皇上尚综核,而臣下琐屑苛求以示察:窥其用心,无往不出于身家利禄。皇上不察而用之,则聚天下之小人立于朝而有所不觉矣。。。。。。。”

    刘宗周列举,崇祯九年满清大军入寇时,前来勤王的有几只?而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张凤翼、梁廷栋等人,稍微表现的差一点,会因为畏惧党争而自杀。这些指挥作战的大臣为什么要自杀?——实质上,皆是被温体仁这种小人给逼死的!

    接着,刘宗周慷慨激昂。痛击:“。。。。。。呜呼!七年之间,谁秉国成,臣于是不能为首揆温体仁解矣。语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惟皇上念乱图存,进君子。退小人,急罢三协通津之使,责成中外诸臣,各备职业,不再以人国为侥幸。体仁桑榆之收,庶几在此。”

    这番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温体仁下台!

    在刘宗周发话之后。整个东林党人纷纷活跃起来,对于温体仁进行围攻。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在明末儒林是一代文宗。虽然,此时刘宗周已经下野,但是发言依然获得了朝野无数党人、门徒、好友的响应。

    “温体仁下台!”

    “温体仁诛九族!”

    “不罢温体仁,大明社稷不能安稳!”

    当刘宗周发话后,东林党人到处造势。甚至京城流传谣言“崇祯皇帝遭温了”,这个谣言四处流传。让朝野皆是对温体仁一片喊打喊杀,似乎明末的内忧外患,皆是用温体仁才导致的一般。…;

    一张嘴再厉害,也斗不过无数张嘴巴!

    温体仁顿时感觉到,自己陷入了舆论泥潭中,难以自拔。正在温体仁思考是不是以生病作为借口,躲避风声?

    崇祯却将之招至身边,问道:“对于刘宗周的奏折,温爱卿,你怎么看?”

    温体仁心中狂喜,用肯定的语气道:“迂哉,宗周!”

    崇祯好奇道:“刘宗周迂在哪里?”

    “太幼稚、太天真!朝政大局,岂是以君子、小人来衡量?这些年,朝廷天灾,战乱频繁,最不缺的就是那些君子,缺的是能做事的能吏,以及银子、粮食!”温体仁不屑道,“朝中到处要用钱,处处要用兵。但是东林诸公却是与在野的商人、地主结党,众人朝廷的权柄,却拒不纳税。。。。。。无钱发军饷则兵变,无钱赈灾则匪患四起!无钱练精锐之师,则鞑虏三度兵临京师城下。这群罪魁祸首,不过是贼喊捉贼,将责任全部污蔑给我温体仁而已。望圣上明鉴。。。。。。。”

    “若是裁军节省银钱,用来减税如何?”皇帝笑道。

    温体仁一愣,又摇头道:“不行,万岁爷,不可裁军!裁军减税,若是不能让兵丁获得新的生计,又会有新的乱子!驿卒裁撤,是前车之鉴!”

    崇祯初年,为节省财政收入。便从裁撤驿卒为主,全国数十万的驿卒被裁掉。减少了官员,在驿站吃拿卡要,浪费国家财政。原本这项改革是比较好的,但是谁料到,刚刚裁撤了哪些驿卒,很快遇到饥荒。饥荒中大量的失业驿卒,加入了农民起义中。至今,农民军大量的领袖,也都是被裁撤的明军兵丁出身。

    崇祯微微笑了笑道:“爱卿是办实事的官员,比之东林诸公要好一些。”

    温体仁感觉心中一颤,皇帝难道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向东林党人动手?换做其他时候,温体仁绝对有勇气向东林党亮剑。但是此时他有点自身难保,因此温体仁迟迟不敢答话。

    “东林党人,暂时不能动,要动的是其他方面。”皇帝道,“京师离草原太近,虽有长城,但是却分兵万里。容易被鞑子各个击破。我大明兵强马壮时,可以年年派兵去草原扫荡,京师自是稳如泰文。而此时。我边疆兵马疲弱。。。。。。一旦被围,勤王之师救援不及,则国亡。。。。。。”

    “陛下要臣支持迁都?”温体仁心中一震。不过迁都比之再起党争。危险性更低。

    迁都最大的难题是,北京附近昌平县天寿山的12座皇陵怎么办?每年祭祖、扫墓,如果都城在南京,皇帝便不能每年亲自前来祭祖了。

    这件事,皇帝不能自己在朝中大力鼓吹,只能让朝臣们不断去鼓吹迁都,之后才能够顺水推舟的批准迁都。

    原本,皇帝准备用张凤翼从军事的角度上,去鼓吹迁都的重要性。而张凤翼此时早已畏罪自杀,这个棋子便不能用了。其他人崇祯要么觉得靠不住。要么觉得不够分量。

    温体仁这个紧紧依靠皇帝,才能够坐稳首辅的位子,忠心是无须怀疑的。而身为首辅大臣,手下拥有一些党羽,说话也是够分量。

    历史上。崇祯皇帝原本和李明睿、李邦华等人商议迁都,但是朝中诸公纷纷反对,而二李的说话是分量太轻,挡不住反对声,使得南迁之议破产。

    继续留在北京,唯一的可能是——精锐部队不断在于满清的战争中被消耗殆尽。而李自成之类流寇则能够趁机捡便宜,攻破虚弱的北京。…;

    大明的军事力量和财政,支撑不起在北方与满清、农民军两线作战。而迁都南京,能够节约大量的财政、兵力上的压力。并且,能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徐徐的积蓄元气。改变此时明廷不死不活的状态。

    “臣拼着一死,也要办成此事!”

    温体仁叩头跪安离去后,心潮澎湃。事实上,他也知道,迁都之议一旦达成,那么短期内他温体仁的奸臣、小人的绰号,肯定是再度升温。想要摆脱那些负面名声,唯一的办法,恐怕就是让这大明中兴。。。。。。

    乘坐轿子,打道回府。

    在书房中不断写字,但是却安静不了心思。

    “哎。。。。。。”

    放下笔,温体仁翻阅了一番《资治通鉴》之后摇头,因为,这部书是无用功的。皆是教人做人、做官,也不教人做事。

    做了五年首辅的温体仁,头发白了不少。最初上任,温体仁充满信心,他肯定能过继承张居正未完之业,将大明重新拉上中兴轨道上。然而,自担任首辅以来,才知道执政之艰辛。

    半晌后,温体仁摊开了一份《顾问党报》,另外一份《葛沽经济时报》。《顾问党人》报纸上,多是一些讲究经济理论,通过多日阅读,温首辅也大致了解到。葛沽那边最新的改革动向。

    平常的中兴、改革,多半是像王安石、张居正一般,轰轰烈烈、席卷天下。但是,这些改革措施,多半是将想办法将很多不纳税的地主、士大夫,变成纳税群体。

    而顾问党人并不追求在全国推而广之,仅仅是在自己的那一块小地盘中施行新的政治理念。可惜。。。。。。这个肖图白是个装神弄鬼的宠臣,要是他是一名科举出身的清流,该多好。。。。。。。

    “老爷,为何叹息?”一名小妾端着人参汤问道。

    温体仁摇头道:“没什么,你下去吧!”他面色冷淡,令小妾离开书房。温体仁能够身居首辅之位,尤其与其性格有巨大关系,他非常自律谨慎,办事之前总是滴水不漏,连家人也不能从他口中探知半点口风。这种谨慎,也是他平步青云,站在首辅高位的有力法宝。

    ————————

    崇祯在朝中布局“迁都之议”,而肖图白也早早做了一些布置和准备。比如,工业资本逐渐向南方转移,将来数年之内,工业经营的重心也会偏向南方地区。准确说,是立足在能够充分利用大帆船海运的沿海港口地区。

    南方地区的第一个落足点,肖图白选择了松江府。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发达,苏州是丝绸纺织的基地,而松江则是棉布生产的主要基地,一度获得“苏松财赋半天下”的美誉。当然,这些皆是夸张之言辞。实际上,苏州府每年纳税棉布19万匹、米19万石、丝绸1。25万匹。松江府则是纳税17。5万匹棉布。对比其他的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