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除汪绥财主以外,其他荣登报刊的地方乡绅富贾如汪绥一般也在自家地头上一个接着一个的完成着自己的善举。没有上过报的乡绅富贾则想方设法向着登报的目标,做着最大努力。
一时间,“日行一善”俨然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教区各地富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富人行善,最为受益还是普通百姓。教区各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又得到了一轮提高。
明眼人都看得出,富人们之所以这么热衷于行善积德,乃是受了《圣光报》的影响。于是乎人们将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功劳全都记在了《圣光报》的头上,大赞《圣光报》妙不可言。
有人赞,自然也就有人贬。
以蔡邕为代表的守旧派士人对报纸上出现的白话文体和标点符号很是反感。蔡邕身为栾奕的岳父和师傅,虽然心中不快,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他委婉的将广大士子对《圣光报》的不满转述给了栾奕,告诉他白话文和标点实在有失体统,奉劝栾奕莫要离经叛道,应该让《圣光报》的内容回归到传统中来。
面对蔡邕提出的质疑,栾奕解释说:“《圣光报》办报的初衷,乃是为了让最普通的百姓也能了解到朝廷的最新举措和主张。为了让更多人读得通、听得懂,这才把语言简化起来。归结而言,它不过是迎合基层民众的产物。”他随后拍着胸脯向蔡邕保证,“《圣光报》所应用的白话书面语仅应用于普通百姓信息交流之中,未来无论是朝廷政令也好,教育、选才也罢,与朝政息息相关的所有书面政令仍会保持传统。”
蔡邕抵制白话文的初衷,主要就在于惧怕白话文这种有失体统的通俗类文体影响到当下的学术风起,引得青年学子都去学习更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摒弃老祖宗世代传诵下来的文言文。
得到栾奕的保证,加之《圣光报》直接或间接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蔡邕才把心放回了肚子里,默许了《圣光报》用白话文发布文章的行为。
只是他却不知,来自未来的栾奕在感叹华夏先贤创出博大精深的文言文字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文言文在日常行政过程中带来的诸多麻烦。
繁杂的文字模式大大增强了文案工作的难度,使得权力运行只能掌控在庞当人口基数中的少数富有学识的人手中。大大掣肘了基层百姓参与权力运营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行政效率和基层百姓参政的积极性。
这与栾奕提倡高效生产、高效行政的初衷完全相悖。
此外,时下的政令传到地方因其没有标点符号经常出现断句错误问题。使得同一个政令从中央一级级传到地方,能出现多种截然不同,甚至意思相反的版本。
政令由此传输不顺,地方官员做了不少无用功,影响了行政效率不说,还多次引发恶果。害得栾奕还得专门派人去地方指导、监察、纠正,替地方官员擦屁股。
正因为这些原因,栾奕才在这个时候通过《圣光报》把白话文这种新的文体潜移默化的根植于世人心里。
等到大众逐渐适应了白话文,习惯阅读白话文和标点符号,在将其运用到教会的日常工作中去,继而再推广到朝廷政务各个领域。
说白了,栾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朝廷政务中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当然,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还是十分赞同文学语言文言话的。
圣元六年三月中旬,经过两个多月忙碌,栾奕终于将圣母教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布置了下去,剩下的就是各地官吏、神官予以执行和维持。
百忙之中好不容易抽出一丝时间,栾奕马不停蹄直奔兖州军械冶炼所,视察军械生产情况。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由军械冶炼所炼制出的神刀堪称教会军中的神兵利器。只可惜神刀虽利,产量却低的可怜。
一柄神刀需要三名富有经验的铁匠日夜不息,千锤百炼五日之久才能打磨成型。
所以,三年里只有特战队员和部分陷阵团卫士少量人马得以配备神刀,其余十数万教会卫士仍在使用传统兵刃。
栾奕对此很不满意,此次前来其实主要就是视察神刀的生产作坊,在得知神刀生产仍然牵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产量却仍未有显著提高后,心急如焚的他狠狠训斥了军械冶炼所大匠蒲元一通。直骂得蒲元抬不起头来。
发觉自己语气太过强硬之后,栾奕话锋一转,对冶炼所其他方面的工作给与了肯定,特别是锁子甲改良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因此,他决定给冶炼所内所有负责制造铠甲的工匠每人发百两的赏银,主要负责人赏银三百两。
对于得力的技术工人,栾奕一项不吝啬赏赐。借此机会,也算是打一棒子再给蒲元个甜枣吃。
在随后的午餐会上,栾奕仍在惦记神刀的产量问题。可是来自21世纪的他,在那个时代所学习的方向主要针对经济管理领域,金属冶炼、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无限接近于零。对于车床、熔炉的也是知之甚少。所以在技术层面上,他并不比蒲元多懂多少,无法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持。只能借助比蒲元多出两个世纪的社会认知,对他加以指导。
321以工具制造工具(第20更)
栾奕教导蒲元,眼睛不要盯住铁锤不放,要懂得解放思想,要把眼界放的高一些,远一些,要学会用工具制作工具,再让工具发挥最大效能,使得生产变得更高效,让产物质、量同步提高。在这过程中,所需的工具可能十分复杂,很难锻造。但是一旦塑造成型,便是一劳永逸。
就像炼制铠甲鳞片的模具,哪一个不是千辛万苦锻造出来的,可是有了模子工匠们就不必再像过去那样,每块鳞片都需要千辛万苦的捶打,速度慢暂且不提,即便工匠技艺再高超,不同工匠炼制出来的鳞片难免出现大小不同的问题。
一旦大小不一致,就给穿针引线缝制甲胄的工人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很多时候因拼装不起来,不得不反炉重炼,造成资源浪费,还白费力气。
模具的出现,则完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相同规格的模子制作出来的甲胄无论是长短还是厚薄都是一模一样的,极大的提高了铠甲的生产效率。
“以工具锻造工具?”听了栾奕这番话,蒲元立刻想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师傅郑浑领衔研制的水力大纺车。如果把大纺车比作一个大型工具的话,那么制造纺车的刨子、锤子便是上级工具。用刨、锤生产出来的大纺车,大大的提高了布匹的生产效率……由此推之,生产工具的升级再造也可以大幅提高产物的生产效率。
蒲元顿有所悟。在过去的想当长一段时间里,工匠潜意识中始终认为生产工具是为生产产物的。就像镰刀是为了收获庄稼,斧头是为了砍伐木材,锅是为了煮饭,刨子是为了打磨家具,纺车是为了织布……
从来都是工具对产物,从来没有人关注过中间环节。
说起来,科技这东西,只要技术内容跨度别太大,在极限认知范围内解决技术难题其实不过就是捅破一张窗户纸的事。
如今,栾奕已经把窗户的方向指给了蒲元,剩下的就是蒲元照着栾奕引导的方向摸黑前行,找到那扇窗,捅破那层纸了。
觉察到蒲元有所领悟,栾奕欣然一笑,给蒲元下达了三年之呢实现神刀量产的目标,要求他在五年之内将神刀列装到教会的每支军团中去,成为教会卫士的常备兵刃,将旧的铁刀替换下来。
在随后的日子里,蒲元果然没有辜负栾奕的厚望。仅用三年时间,便在时下风行的炒铁技术之上,推陈出新,以生铁作为渗碳剂从而加速向熟铁渗碳的速度,缩短了冶炼时间。
蒲元将这一炼铁方法称之为宿铁法,可是但凡后世对钢铁有所了解的人都不难发现,这种制作工艺炼制出来,在铁中掺入足量碳元素的金属已经不能称之为铁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钢。
宿铁法的出现极对挡下冶炼效率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单单意味着未来教会大军将装配上更加坚不可摧的兵刃,同时还意味着钢铁设备可以大批量面色,出于青铜器后期,铁器前期的华夏文明,在金属冶炼领域一下跨越了数个阶段,其技术水平至少比挡下其他民族高出500多年的历史,直接进入到了钢铁时代。
得到如此大的收获,栾奕焉能不喜。更让他欣喜若狂的是,继宿铁法之后,蒲元秉持栾奕所教导的以工具制造工具的理念,竟设计出了一种被称之为脚踏式螺旋磨床的设备,用脚踏的方法使铁盘旋转,加上沙子和水来锻造机械工具,可以制造之前一直未能制造成行的螺丝等物,同时还能让齿轮器具批量化生产。
栾奕永远忘不了看到脚踏式螺旋磨床设计图那一刻自己激动的心情。他虽然对机械制造没有多少了解,但仅听他的功用便能联想到,面前以木质结构为主题的家伙不是别的,就是一台最原始的具备螺母和齿轮加工能力的人力车床。
如果说宿钢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话,那么作为万机之母,工具的母机——车床的出现无疑等于是把当下的大汉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借助车床的力量,许多过去难以锻造和无法锻造的精密器件可以得到批量生产,并投用到更高级的产品研发制造中去。
诚然,现在的脚踏式螺旋磨床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都显得有些简陋。但是栾奕坚信,只要迈出第一步,在制造出第一架车床之后,技术层次的难关已然越过,剩下的升级再造无疑要简单许多。他相信蒲元的能力,相信他能对车床再加改进,同时,他也信任军械冶炼所的工人们,信任他们会集思广益,将一代代更加优越的车床制造出来。
于是,为了激励军械制造所,乃至所有教区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为了表彰蒲元在大汉炼钢和锻造技术革新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栾奕遂将宿铁炼铁法更名为蒲氏冶钢法永传后世,并加封蒲元关内侯,世袭罔替。赐圣母教一等英雄勋章,赏黄金千粮。
蒲元以工匠之身,加官进爵,得英雄之名,堪称历史第一人。所得的荣誉可谓前无古人后鲜有来者。感激涕零不再话下。
当然,这是后话,此间暂且一笔带过。
时间重新回到圣元六年。在军械冶炼所呆了三天,踏上归途时已是春末夏初。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教区的大地上到处都在吐露着勃勃的生机,苍翠的落叶植被们,在经过了一个冬季的蛰伏,一个春季的生长过后,到了这个时期,全面伸展开来,将春的美好,夏的繁荣通过视觉、嗅觉、听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入眼,漫山遍野的绿;入鼻,满是鲜花泥土的芬芳;入耳,鸟儿的歌唱此起彼伏,淹没了整个山岗。田间地头还有农人们幸福地在歌唱。
栾奕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在300亲兵护卫下一遍欣赏着一面赶路。路上,自家亲兵所持,象征圣母教主的圣女娲大旗多次被路边农户发现。一时间,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人们沸腾了,飞也似的冲回村子携老带幼而来。“噗通,噗通”跪了一大片,在胸前画着十字高呼:“圣母保佑,教主安康。”
坐在高头大马上的栾奕面带和善的微笑向大路两旁的百姓抬起右手行教礼,高声回应:“兄弟姐们,愿主母保佑你们。”
听了这话,路边的百姓不由一怔。在他们的印象之中,教主他老人家可是兖州刺史,像这样的封疆大吏对于他们而言可是高不可攀的存在。莫说说上一句话,就是见上一面也是不易。
可是今天,教主亲口跟他们说话了?还让圣母保佑他们……简直就是闻所未闻。
他们顿感荣耀万分,暗叹世人皆说教主亲民,果然不假。想来,教主之所以能做出那么多恩泽百姓的实事,肯定与亲近民众有关。
强烈的感慨和兴奋之情催动下,很多百姓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跪在田边哽咽着念叨感谢圣教和教主的话语。
随栾奕一起南下兖州的程昱看到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怪不得曹公会败在子奇手上了,有此民心,就算曹公不中子奇的诱敌之计,一旦双方打持久战、消耗战,随着战时的延长,最终曹公还是只有落败一个结果。”
他暗暗庆幸,曹操请降决策之正确,同时也回忆起前天晚上栾奕跟他说过的话。
他记得,栾奕说:“大汉的百姓是极可爱的。他们不像很多番邦、蛮人一样,有着永无止境的**和毫无礼数可言的思想。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他们被一代代国主统御着、奴役着。这一统治模式直到周代、春秋战国达到巅峰,在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灌输下,在数百年洗脑和战火的血洗之后,他们被制服,脑海里被灌满了奴性思想。自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与权利彻底绝缘,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夺回来。他们如同猎人制服的猛兽只要主人能赏他一口饭吃,不至于让它饿死,它就会乖乖守护在主人的身边。为主人驱赶心怀不轨的邻居,为主人捕捉脂肥柔嫩的猎物。大汉的百姓便是这样,一点点小小的恩惠便会让他们感恩戴德,一顿温饱的饭食便会收买他们的忠诚。只需要把握准他们这些心理,便会赢得他们的尊敬和信赖,以及矢志不渝的投诚。”
最初,程昱还不能完全理解栾奕这段充斥着奇怪词汇和语序诡异的言论。只是囫囵吞枣似的牢记在了脑子里。
如今,看到教区百姓见到栾奕如此,他逐渐明白栾奕那席话中的深意。
长久以来,大汉底层的百姓从来没有富裕过,且不提桓灵二位昏庸皇帝在位时生灵涂炭的惨况,即便强盛如文、武大帝之时,光武大帝中兴之刻,百姓的生活也只能用勉强说得过去来形容。之所以如此,并非大汉物产不丰富,相反的在文帝晚年时期,大汉朝富得流油,乃是百姓贫困潦倒,朝廷岁入满仓。
而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朝廷提倡居安思危,便把钱粮堆积在粮仓里,以备灾年赈灾所用,即便虫蛀鼠咬也不肯用来惠及百姓;另一方面,朝廷害怕地方百姓一旦有钱有粮会生出不轨之心,用以组建军马反抗朝廷。
有此两点,大汉百姓的日子一直过得不温不火,遇到明君、太平盛世可以勉强度日,遇到桓灵这样的昏君,生不如死,饿殍遍野。百姓活不下去,逼不得已,揭竿而起,泰山起义、黄巾起义……借发自于此。这也就是栾奕所说,主人被给猎犬食物,猎犬反过头来噬主的比喻。
322牧民之法(第21更)
归结而言,大汉朝之所以延续如此吝啬的牧民制度,乃是受董仲舒儒家思想影响,更加侧重于直接保护统治阶层的利益。为了让统治阶层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不惜从精神和物质双方面压榨基层劳动者。
与历代大汉朝廷不同,栾奕走的则是另外一条路子。一项对儒家思想不慎感冒的他,在施政过程中,仅把儒家思想摆在了辅助位置,转而追求管家的“仓禀足则知荣辱”,换做白话解释说就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只有兜里有钱,能吃饱饭,才会考虑忠诚、礼仪、道德涵养等深层次的问题。他直言不讳的说:贫困潦倒,饥不择食的人,与野兽牲畜无异。所以,丰富百姓收入,乃是摆在施政者案前的首要问题。百姓一旦富足,非但不会对朝廷心生歪念,反而会感念朝廷的恩德,尽心尽力为国效力。
与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