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才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才观-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才,这回好像没有太大问题,可是细心的人说:“你的人才仪器一点也不准,你看毛泽东、许世友、张瑞敏都通不过你的人才仪器。”可不是嘛,这仪器把一批有杰出贡献的大人物选掉了,太不应该。问题还是出在人才标准上,该标准只认为专业人才是人才,而没有专业的“通才”、成功人士就不是人才。其逻辑是:专业知识品德=人才。有专业知识的甚至仅仅只上过专业课的都是人才,太强调专业知识,甚至神化专业知识。 

  那么,什么是科学的人才标准?几千年来还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明确的定义,但从实践中发现,人们对“人才”这个词却有普遍的共识:人才指的是这样一类人,这类人有共同的特征,他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受欢迎。只要一提到人才,人们心中就一亮,认为工作好开展了,这说明人们对人才有较高的期望。人们对人才的期望无非是人才能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是说人才能干事、能成事、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的人才标准,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招聘新人时,什么样的人能发挥较大作用?看有没有共同特征便于人们识别,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成功的经历都是相似的。

  “能成事”需要什么条件?能成事、把事办得完美,需要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能成事”的外部条件叫外因,“能成事”的内部条件叫内因,内因是根本。人才能成事的内因是什么?能成事的内因也就三条:一是愿意干;二是有能力干;三是能干彻底。

  一、“愿意干”。什么样的人最愿意干事呢?当然是有奉献精神的人最愿意干事。这一点反映在人才的内在品德上,集中来讲就是仁爱的品德。

  二、“有能力干”。什么样的人有能力干?当然是有虚心品德的人。这种人能够不断地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具有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循环上升机制,所以更能干事。(前面论述过有虚心品德的人更能干事。)

  三、“能干彻底”。什么样的人才更能干彻底?当然是有毅力的人更能干彻底。

  所以能成事的内因必须有这三条:仁爱、虚心、有毅力。

  人才有成事的内因,那么,外因怎么办?那就需要用人单位结合人才的特点,根据需要,给人才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此处不多讲。

  现在我们谈人才,更重要的是讲人才的潜质,而且人才的潜质是人才走到哪里可以带到哪里,是人才招聘所看重的。如果说人才是宝,那么,这个宝的价值在于他有仁爱、虚心、自强不息的品德。有了这个品德再与单位的环境相结合,就可以达到“能成事”的目的。

  既然这样,是不是就可以用这三个品德来甄别人才?我认为这三条可以做甄别人才的首要条件。不仅是我这样说,被称为“企业管理之父”的杰克&;#8226;韦尔奇,他选取人才也要求三条:一是正直;二是强烈的求知欲;三是成熟。我们所说的仁爱、虚心、毅力涵盖了杰克&;#8226;韦尔奇的这三条。再看,世界上最大的企业沃尔玛公司是怎么招聘人才的。他们看重的是员工的个人能力、品质和发展潜力,“学历并不要求很高,重要的是员工要有志于在沃尔玛公司长期发展”。被许多企业当做重要砝码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出现在沃尔玛的招聘条件中。沃尔玛的这一做法,体现了科学的人才观。而麦当劳公司青睐的人才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热情的工作态度;二是全面的工作能力;三是良好的团队精神。这是世界上最成功企业的用人标准。

  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大家都知道是因为他们拥有一批得力的人才,而大家不清楚的是,这些人才怎么都到他们企业去了?我认为,关键原因是他们有科学的人才标准。所以,招人才招得准,人才就聚得多。有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多,有的老师带出来的人才多,有的家长养育的人才多,原因也在于这些学校、老师、家长有正确的人才标准,所以培养的人才就多。

  我认为正确的人才标准是:具有爱心、虚心、毅力的人都是人才。没错,就是人才。

  中国字是象形字。“人”字的一撇一捺也描绘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人”字的一撇俯身向前,展现的是仁爱;“人”的一捺屈身讨教,展现的是虚心。二者合一,形成一个既仁爱又虚心的“人”,一个人能做到仁爱和虚心,一定会获得幸福,受到尊敬。但倘若要迈向更大的成功,还需要踏踏实实的脚步,需要自强不息的毅力。

  品味“人”字的形象,能感受做人的道理。人做好了,就成了人才。

  
  
  
  
  
  
  
  挑选人才抓住三点

  我们说有仁爱、能虚心、有自强不息品格的人一定是人才。有人反对说:“现在正开奥运会,你有这三个品格,让你去参加举重,你能拿冠军吗?”我说:“我拿不了。”他说:“那你算什么人才?”

  他感觉这句话问得很有道理,其实,他对什么是人才都没有搞清楚。人才并不是什么都会,更不是什么都能拿第一的,什么都会,什么都能干,那是全才,即便全才也不是什么都能拿第一的,世界上没有一名运动员能把所有项目的金牌都拿到,也没有任何一位科学家能在学术的各个领域都获得诺贝尔奖。对人才有很高的期待,这没有错,但也不能把人才理解成万能的神。

  人才有自己的外在表现,外在表现是“受欢迎,能成事”。具体到每一个人,决定其潜质的基本素质是仁爱、虚心、自强不息,有了这三点,就有利于他获得成功。如果他从事科研工作,这三点有利于他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他从事体育工作,这三点有利于他“更快、更高、更强”地为体育事业做贡献;如果他从事普通的劳动生产,这三点也有利于他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这三点是人才需要的,也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最看重的。这三点是人才的源泉,是根本。至于他的长相美丑,出身贵贱,毕业于哪所学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三种品德,将来他就很容易干成事;没有这三种品德,他就很难干成事。如果他缺少仁爱之心,进入某个单位,就会使单位失去团结;如果他缺少虚心,会做事马虎,很难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果他缺少毅力,那么常会做“半截工程”,半途而废,造成浪费。这三种品德不仅是人才的宝贵财富,进入单位,也是用人单位的财富。因此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时不能看走了眼,否则人才就或多或少地不尽如人意。

  当然,我们看到:招聘人才时,也要结合自己单位的工作特点。如果招的是写作人才,除了具备这三种品德之外,还要测试他的写作能力;如果招的是体育人才,除了这三种品德之外,还要测试他的体育特长;如果招的是科研人才,除了这三种品德之外,还要测试一下他的科研水平等等。这样我们招来的人才,才能够更好、更及时地发挥作用。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这三种品德是人才的根本,是人才成事的动力源泉,是核心,其他附加条件也很重要,但并不是最根本的条件。比如招来的科研人才,改行让他从事体育工作,给他一定的时间学,他也会在体育方面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贡献;同样,如果招来的是体育人才,改行从事科研工作,他也会在促进科研方面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有人认为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即便拿了世界冠军,后半生又怎么样呢?怎么样?照样会续写辉煌。不信你看一看奥运冠军退役后的作为就清楚了。“体操王子”李宁退役后,创办了李宁公司,任董事长,2007年年底该公司市值达200多亿元人民币;邓亚萍退役后任国际奥委会官员,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熊倪退役后任湖南省体育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推动了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郎平退役后到美国排球队当教练,创造了美国女排的奥运奇迹……其实,一枚金牌的获得,不仅需要运动员有自强不息的毅力,而且需要在超越自我上有强烈的求知欲。能成为世界冠军不是一日之功,不仅需要体质好,还要心理素质好,品格过硬,“胜不骄,败不馁”,既能理解队友,又能理解教练,还能理解国家,有很强的仁爱之心。绝大多数的奥运冠军的语言、行动是爱国的,性格是谦和的,做事是负责任的,很有爱心。不是奥运冠军造就了他人才的地位,而是他的仁爱之心、虚心、自强不息的毅力形成了他人才的品质,造就了他奥运冠军的功绩。如果他们继续保持这些品德,定会续写辉煌。

  
  
  
  
  
  
  品德就是人才

  现代社会不缺乏高学历,已经不是专业知识匮乏的时代。你会开车,别人也会;你会电脑,别人也会;你会外语,别人也会。专业知识即使不会,在实践当中学起来也很快。在人才选取中,才的分量在降低,德的分量在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术”的东西已不再是大的筹码,品德越来越被人看重。品德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而且品德有稳定性,易于一贯保持。

  事实上,我们早就应该认识到,品德远远比才更重要,因为品德是才的根本,是才的方向。有仁爱的品德,常会有团结他人的能力;有虚心的品德,常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有丰富的知识。有好的品德,就会用在多为社会做贡献上;而道德败坏,常会把能力用在祸害人民、祸害社会上,不仅不是人们称颂的人才,反而是被人憎恨的“恶狼”。我们夸奖一个人时常说:“这个人是一块好料,是一块好钢”,是把钢材比喻成人才,品质好的钢材才会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品质不好的钢材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就像建楼房、桥梁的钢材,如果品质不好,就可能造成房倒桥塌。虽然过去也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其实强调得不够,我们说用人要德才兼备,把德和才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来看,其实是降低了德的身价,抬高了才的身价。

  德才兼备作为选人标准的提法是对的,有德有才方能用。但培养人才、理解德和才之间的关系时,不能简单地把德和才一分为二,更不能对立起来看,德和才是不能完全剥离开来的。一个人的品德好坏主要是通过行动和语言展现的。一个人的品德不是虚的,而是实的,要用事实证明他的品德是好还是坏。证明他有好品德,需要他有良好的行为,这个良好的行为是一种才能。

  有的学校把德与才对立起来看。有师生认为德育课浪费了学生学知识的时间,认为德是虚的、轻飘飘的,不管用。其实德也是知识,而且是人类最根本、最重要的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把德的知识学会、用实,学其他知识会更快,应用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倘若德的知识没有学好,问题就大了,像“范跑跑”那样毕业后连最起码的仁爱的道德知识都没有,还自认为自己是人才,毕业后怕劳动怕吃苦,玩世不恭,认为自己追求的是“自由”和“公正”,其实他追求的只是他个人的自由和公正,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在危难之时忘掉自己做老师的责任,还把自己的自私当做明智的选择,只讲获取,不讲奉献;只要个人自由,不尊重他*利。所学的那点知识用于狡辩,推卸责任,与他人、与社会格格不入。

  现在很多学校、部门对道德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他们认为有才就可以做国家栋梁,这种思维非常危险。连做人的根本都不知道,仅懂得一点书本知识,想成就事业,成为国家栋梁是不可能的。成功就像建大楼,德是钢筋水泥等组成的骨架,才是大楼精美的外形和装饰。富丽堂皇、高大耸立的外表全靠德的积累和支撑。不论多么成功的人士,只要德出了大问题,都免不了轰然倒地的结局。陈希同、*过去算是人才吧?结果呢?

  世界上成功的大公司、大企业,无一例外地把品德作为人才招聘的根本条件。他们不直接拿出“品德”这样一个社会规范的词语,但强调的人才标准都是中国人说的品德范畴。注重品质、品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坚持得非常好,企业用人时,对不讲诚信、不负责任的人,一票否决,而我国很多企业还做不到这一点,认为有“才”,不用太可惜;品德不好,只要能力强也是人才,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对人才不能苛求过多。“允许犯错误”这个观点是对的,但品德不好,既不仁爱又不虚心,做人的根基都没有,不是一个小问题。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不能重用品德差的人。若不相信,并委以重任,最后出了大问题,再去捶胸顿足地后悔。

  我们强调品德,还有一个原因:品德是一种性格,它有稳定性和延续性,虽不是永久不变,但可以长时间保持。幼儿时期,说错话、做错事都可以得到原谅,不会被人戴上“品德差”的帽子,因那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品德;但我们到了成年之后,自身的品德就有一个稳定性,这时候我们的言行常常会被别人拿来作为定格品德的依据,来预测他将来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比如说你刚接触一个陌生的中年人,你看到他做了几件好事,可能在心里认为他有仁爱的品德,会更乐于与此人交往,心里认定与之交往不会上当;如果你见到一个人做事能坚持到底,你就会认为他很有毅力,将来有事情交给他办,他一定会把此事办得有始有终。事实上,品德的稳定性是我们预测他人未来行动的一个科学理论依据,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品德包括很多内容,我们强调的只是促进成才的根本品德,即仁爱、虚心和自强不息。让想成才的人们朝着这三方面努力,其结果是:人们更有爱心,更受群众欢迎;更虚心学习,不断进步;更自强不息地做事,更能坚持到底,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所以,我还是强调:与其说德才兼备不如说品德就是人才。这既有利于修炼品德,也有利于提高才能。

  我在公司时经常强调一句话:虚心就是能力,品德就是人才。。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节 人才观察
第二节  人 才 观 察

  实事求是才是创新型人才的根本

  农民中有很多人才

  品德是成就领导人才的根本

  经济管理人才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谁能成为真正的科研人才

  不比速度要比结构

  2008年,中国男足最缺什么?

  人才标准破解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

  
  
  
  
  
  
  
  
  实事求是才是创新型人才的根本

  时下,“创新”成了一个非常时髦的词语,人人说创新,处处讲创新。有的企业干脆把创新当成了企业理念,认为创新就是一切,把创新作为企业的最高追求。近来在人才标准上,也用上了创新,叫做“创新型人才”,甚至出现“唯创新论”,即只有搞出创新的人,才算是人才。

  有人上了很多年学,觉得自己是创新型人才,刚分到企业工作,接触实践不到一个月,就止不住提意见、搞改革。如果“开明”的老总听其建议搞改革,企业很快就会乱了方寸,乱了阵脚;如果老总不听其建议,他就闹情绪,瞎议论,说老总不开明。而他没有从自身思考,自己刚接触实践,既不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