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性的秘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与性的秘密-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ぃ呐蟠不崆阆蛴诔ぷ糯εぃ阅腥嗣蔷涂梢猿中杂写εさ呐拥摹靶匝≡瘛保钡剿械男∨⒊錾本投即四强樾⌒〉谋∧ぁ4咏鄣慕嵌壤纯矗εぞ褪侨死唷靶匝≡瘛钡慕峁�
  这个解释显然是牵强的。人类诞生之初,直到新石器时代的父系文化的崛起,一直是处于母系社会,在这段时间里,女人的性权利远远大于男性,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伪装。事实上,它大概就是人类诞生时就带来的一种生理组织,并非进化的结果。只不过后世男人爱拿它来控制女人而已,而且这也是男人开始有了性选择的权利之后的事。
  

乱伦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情结(1)
1882年的一个春天,当*在《尼贝龙根》里看到“谁曾听说哥哥抱着妹妹做新娘?”的歌词后,便立即给其作者也就是著名的剧作家瓦格纳写信,严厉地批评这位戏剧家的无知,说这完全是用一种*的语言来耸人听闻,而且是对原始时代人类两性关系的歪曲,他说:“在原始时代,姊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
  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位剧作家无知,而且在此之前的所有人都是无知的。因为在此之前,知识停留于古典时期,家庭史还没有诞生,婚姻、家庭等自然是神的杰作。而在此之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性学在进化论的影响下逐渐成为显学,并彻底地更新了人类的知识。然而,时至今日,无数的人们仍然在毫无目的地运用着不同系统的知识。知识早已混乱,信仰业已多元。一个混乱的时期到来。所以,如果从根源上来看,后现代从进化论和*就已经开始了。
  伦理与道德的谜底被*揭开了一道门缝,然而,人们并没有往里走,而是就此绕开了。所以,有关道德与伦理的产生也无人问津。事实上,几乎所有人类的第一个问题都被莫名其妙地忽略了。
  道德是怎样产生的?伦理是天定的吗?除了宗教领袖们,似乎无人回答这些问题。
  可怜的学者们与那些不朽的思想者,都止住了脚步。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与知识的局限。孔子说过,商周之前的历史他无从考定,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看见过甲骨文。而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是2400多年之后的王懿荣,一位金石学家。遥远的历史突然间真实地再现了。
  与孔子一样,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老子,肯定都没有理由能知道更古老的历史了。人类的历史在神话中若隐若现,“盘古”,“大洪水”,“诺亚方舟”,“女娲补天”,“女娲抟泥造人”,“上帝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等等。克罗齐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历史要么被淹没在时间的风里,要么被强人所改写。在今天,要真正知道历史的真面目已然很难。其实,当历史的真面目显露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惊恐、愤怒与拒绝又是情不自禁。比如,当哥白尼说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不是中心时,他只是说了一个事实而已,但人类的愤怒与惊恐是可想而知的。比如,当达尔文道出生命界的一个真相,即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人也是进化而来的——尽管他道出的只是生命界的一条轨迹,而不是生命界的全部真谛,但是,直到今天,人类的愤怒与责难始终没有结束。还比如,当弗洛伊德告诉人们,性在人类社会伦理道德、文化制度以及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也只是讲了一个简单不过的事实——因为一切文化的诞生都是从性禁忌那时开始的,但是,人类愤怒了。
  人类不愿意放弃成见,因为放弃成见意味着放弃现有的生活秩序、已有利益,心理必将*。但人类学家和哲学家不断地将我们人类生活的脚印搬开,不断将日常生活重新解释,这意味着已有的秩序随时都在破产。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发现了以往秩序的虚拟性,他们甚至认为那是虚伪。
  实际上,每一个后现代主义思潮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几乎都是伴随着学术的新发现而产生的,是在神学思想被彻底打破后的历史产物。稳定的大一统的神学思想消失了。再也没有能够统一人们思想和意识的权威了,只有山头林立,只有各执己见。

乱伦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情结(2)
但是,有一些思想在不断地受到各种学术的检验后能够长久地立住脚跟,并且开始影响人类的生活。比如,人类是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进化而来的,经历了一个无父到有父的时代,经历了一个母系时代的简单的性禁忌到父系时代的严格的性禁忌。这些历史说起来与我们非常遥远,仿佛可以不想,但是,人类学家弗雷泽和心理学家荣格等认为,那些历史形成了我们今天人类仍然无法摆脱的原型。有些是文化原型,有些是心理原型。就比如,一个人在三岁之前所经历的事,几乎都没有任何记忆,但是,三岁之前的经历却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心灵中,甚至它们会永远地不为我们所知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与生活,乃至一些重要的选择。一个孩子因为父母太忙家里又无人看管的原因,在其三岁之前总是将其锁在家里。当黑夜来临,他感到巨大的无助。他感到黑夜像张巨大的网要将他掳到某个更为黑暗和恐怖的地方,他大声地哭泣,但没有人来管他。日日如是。后来他能够跑路了,便再也不愿意独自呆在家里。父母到哪里,他都愿意跟到哪里。父母并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在长久的生活中,他再也没有多少独自一人生活的经历,然而他对黑夜无比恐惧。他不清楚为什么如此,因为三岁之前他没有任何记忆,此后的记忆中也不曾有多少对黑夜的恐惧。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中给自己留下了无数的黑暗记忆。
  那些我们遥不可即的母系时代的生活事实上并没有远去,而是仍然留在我们的基因里;会在某一刻苏醒。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巨大的储存器。整个宇宙150亿万年的光阴都可以存下,但就是有时候连一个人也装不下。人类的历史也在我们的基因芯片上存留了下来。不仅那些父系文化的道德符号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闪光,而且母系文化时代一些“*”(只就今天的道德而言)也存留了下来。人类常常有一种冲动,即*的念头。也常常会自我掐灭这一束恶之花。前者是情欲的自然冲动,同时也是母系时代一些人类集体生活的无意识记忆,后者则是文明产生以来的道德记忆。弗洛伊德觉得,前一种无理性的意识是决定我们日常生活的巨大的力量。荣格又发挥了这种认识,认为人类有一种集体无意识,即文化的无意识。这些非理性的力量常常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选择。他们太重视非理性的欲望。事实上,人类的理性(其实也并非全都是理性,有些后来成为无理性)也会以记忆的形式留在人类记忆的芯片上。如对美的记忆。
  显然,人类在母系时代的*场面会以一种无意识的念头常常出现在人们思想的角落,甚至平时你根本找不到丝毫的痕迹,但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它会闪电般地闪现。这就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常说的原型。母系时代为了鼓励人的生产,在性关系方面的禁忌是随着人类的认识一步步地严格起来的,但相对父系时代的性禁忌,它简直就是没有。那时的女性不会受到处女膜的限制,更不会受到所谓的丈夫的管制。她们最初是可以随便与自己心仪的男子发生性行为的,甚至可以和自己的父亲与儿子。恋父情结与母子恋情结就是在那时留下来的。同样,恋母情结与兄妹相恋的情结都是那时的记忆。人类之所以有了亲情与爱情的区别,就是在这些关系上做出了性的禁忌,否则,人与人之间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伦理关系呢?关于这一点,自弗洛伊德之后,很多学者都对此作出过解读。社会学家还发现,自从人类进入父系文化时代,人类也正是从与自然和猛兽对抗的困境中走出之时,此时,性的禁忌变得越来越严格,以至于处女情结诞生。圣人无父的情结便是处女情结与巫术或宗教结合的产物。
  今天我们痛骂一些人奸淫自己女儿的行为是连畜生都不如,其实,我们不知,在人类遥远的过去,人类做出过很多这样连畜生都不如的事,然而那时并没有太大的罪。罪是随着人类的禁忌产生的。这就是文明。文化学家总是讨论不清楚什么是文明,他们把人类产生的一系列行为或发明的一系列产物都称之为文明,实际上,从真正的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文明的真正念义并非如此。文明的真正内涵是在与动物相区别的时刻产生的,也是人类伦理道德产生的那一刻产生的。一个文明人就是一个对罪认识非常清楚的人,并对罪有自觉的抵制力的人。但即使如此,在他们的人生中,在某种特定的境遇中,那些*的念头还是会闪现。
  千万别以为那就是人性。
   。 想看书来

初恋为何成为最美的爱情
我在课堂上问那些已经谈了好几次恋爱的男生,现在的女朋友漂亮还是第一个漂亮。
  第一个。一个男生说。
  两个都漂亮。另一个羞涩地说,谁知道他是在说谎,还是在讲真话。不过,谨慎的男人总是不希望这种评价被现在的女朋友听到。
  在我们过去的文学作品或一些经验中,总是有这样的认识,初恋是最美的。这种说法还被尼采等哲学家赋予了深沉的内涵。尼采凭着自己一生的痴恋,想当然地认为,没有什么爱情比初恋更美好了。那些没有沾染*内容的爱情,还得到柏拉图的哲学支持。而且,在过去性相对是一个禁忌的话题时,人们的经验中,初恋依然是最好的。艺术、哲学的观察、思考与经验的结合,使人们相信了一个事实:初恋是最美的爱情,甚至是真正的爱情。
  为什么呢?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生后来的情爱就失去了重量?
  仔细总结一下,初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尚美型。一种纯精神的恋爱,只有默默地奉献,却毫无奢求。这种恋爱一般存在于那些对异性美(甚至同性美)有着极端渴望的少年或青年心中,仅仅是对美的一种崇拜。他们或者是由于年龄的限制而强压着自己狂跳的内心,或者是隐痛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将这种爱默默地封存于心底。但肯定是悲剧。代表人物:尼采,少年维特,诺贝尔。尼采一生都爱着那个根本不爱他的女人,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二、恋母情结型或恋父情结型。在少年或青年初期,往往表现出对比自己年龄大的成熟异性的热恋。按照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观点,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遗传,也就是说,它是我们祖先留在我们生命中的记忆符号。代表人物:屠格涅夫中篇小说《初恋》中的主人公沃洛佳。其实,《初恋》明显是屠格涅夫的自传。他的父亲、母亲和他13岁时爱过的少女;是小说中其他主要人物的原型。小说的女主人公季娜伊达出身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21岁,比男主人公要大好几岁,她身材苗条,第一眼就给人一种“令人神往的、专横的、亲密的、嘲弄的、动人的”印象。在她的周围,聚集着她的一小群崇拜者。她仿佛是一个没有教养的、放浪形骸的女人。她同他们做各种游戏,嘲弄他们。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攫取了少年沃洛佳的全部心灵。他激动、悲伤,又欢乐,又伤感。直到最后,他发现自己的初恋情人竟然与父亲并肩走在一起。那颗心彻底碎了。
  三、*型。虽然初恋往往与性有些距离,但性的诱惑实际上是潜藏在最深处的力量。这是生命的原初力量在起作用。代表人物:德国当代作家本哈德·施林的小说《生死朗读》中的主人公“我”白格,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主人公“我”,《非常日记》中的主人公林风等。
  四、精神依恋型。这种类型尤其出现在同性恋中。也许人们不承认同性恋的爱情,但它的确是最美的爱情之一。代表人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同样,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中,已经快老了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要见他的初恋情人(他自然不认为他在少年时期和奥多之间的友谊是同性恋,但他们的确在恋爱。他们的信是明证)时问自己,这一生爱了那么多,究竟最爱的是哪个人呢?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约翰·克利斯朵夫问自己,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问,所有爱着的人们也互相问对方:你是不是最爱我?
  但也几乎绝大多数人认为,初恋的人是自己最爱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真的是初恋的情人比后来所有的情人都要好?
  事实上,这是一种假象。仔细地考察一下初恋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如下一些原因(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初恋对人的影响):
  一、创造性。几乎所有的初恋都是猝不及防的。爱是莫名的,又是难以抑制的。它使人第一次品尝爱的滋味,而且这种品尝是那样细腻。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初恋都参与了对方极大的创造活动。因为是初次,所以夜以继日地思念、幻想。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恋人,实际上,恋人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除了初恋外,剩下的恋爱便都开始缩略。少了种种创造,多了实际的认识和容忍。直奔性,直奔目的地。越来越使爱情成为一种性活动。这就是初恋与后来的爱情的本质区别。精神撤退,物质呈现。
  二、痛苦性。当我们的身体受到极大的伤痛时,我们一生都难以忘记,甚至它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爱情也一样。初恋的痛苦一如剜心。死了一次。这种痛苦在后来越来越难以体验。心灵的伤痛与身体的伤痛一样,都会给人留下记忆,这就是情感的记忆。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初恋便成为最美也是记忆最深的爱情,但是,实际上,对于所有的人来讲,初恋是最不成熟的爱情。真正的爱情还是成熟的爱情。这是一种哲学,一种关于爱情的道德。不管怎么讲,初恋是内心执着于表象和生理冲动,而真正成熟的爱情是内心与外在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互应。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1)
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时,惊叹“天下掉下个林妹妹”,说是在哪里见过。这种感觉在以佛道为主题的《红楼梦》里,自然和前一世有了因果关系。实际上,这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几乎人人都有。年轻人把这个叫恋爱时的感觉,在爱情学中,它叫“一见钟情”。这是个值得的爱的美学主题。
  这个话题也是我在课堂上与我的学生们重点讨论的话题。为何非要讨论这个话题呢?
  一是自从有了爱情这个名词后,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谈“一见钟情”,在很多文人说“爱是没有理由的”之后,爱似乎真的成了神秘的力量,让人无法把握。特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一见倾心”给人们创造了一种爱情的典范,还有电影《魂断蓝桥》等很多影视作品也在渲染这一不可言说的情感。
  二是这种言谈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被一再地印证。类似于艺术家的“灵感”、“通感”、“神来之笔”等,有灵魂创造的奇迹。在人们无数的体验中,虽然它是那样伤感,甚至是悲剧,但人们还是愿意当飞蛾,义无反顾地扑向那烈火。俗世中的诗人、艺术家总是一再地歌唱这让人灵魂惊悸的爱,只有圣人才将其当成幻象,弃置不顾。为何如此?
  三是在我开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