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辛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好,辛者-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分辛苦,一周下来,人也消瘦了许多。不过,他终于挺住了。满了一个月,暑假也刚好过掉,父母让他用打工挣的钱去买牛仔服,可他舍不得用这来之不易的800元。他将钱存起来,说是等到考进大学时为自己买几本工具书。
  这次打工经历,就如这位高中男生的“第二次断乳”,让他感悟到生活的不易,从而催他成熟,催他独立。
  钱有时确实给人自信,增人价值,然而,它只是人的一种附属品,相比于人的灵魂、人的素质、人的健康,它显得微不足道。
  秦文君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是真厌学吗
现在了解学校生活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学生真苦。在一个三口之家里,最早奔出家门去学校的是孩子,晚上背着无数作业回家伏案到夜深人静的也是学生。
  正在花季年龄,生活却最刻板枯燥,怎么不令人生出厌烦的情绪?我想,换了任何人,也不会喜欢这么沉重的生活。
  坦率说,我并不是个像常人那样卖力得“头悬梁,锥刺股”的人,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如此,别人背课文不厌其烦,背得昏昏欲睡了还硬撑着。我则另辟蹊径,背课文背得没劲,丢了书,看看窗外飞翔的鸽子,翻翻闲书。等到困倦的大脑重新清醒,再一鼓作气,快速攻克背课文的堡垒。还有一次,学校通知我去某书场听报告,走到书场门口就知道进去肯定会打瞌睡。干脆调整方向,直奔书场隔壁的电影院看了一场喜剧电影,看完再进书场,正好报告做到尾声,正在归纳、总结。我那天既做了让自己快乐的事,又没漏掉报告的重点。自有十二分的得意。
  人一做父母,往往会变得耳目不灵,变得不怎么洒脱。对旁人仍能通情达理,对自己的孩子往往很难处于明智之中。过多的爱,过分急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父母很难时时处于理智的“旁观者清”的位置,所以往往会感情用事,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认识。
  以我的经验来看,很多同学并不是不求上进、不爱学习,只是被逼得太紧,心灵被题海压抑得受不了,所以才“物极必反”地叛逆起来。
  之所以厌学,是缘于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每日做一件令自己快乐的事,哪怕是小事,也会对改变厌学情绪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习时要专注,娱乐时要纵情,这样才痛快。
  据我的调查,如今的厌学分子中,女同学所占的比率很高。是由于女孩子面临的诱惑多,辍学后出路四通八达,还是因为她们更注重情绪、更脆弱、更敏感,所以更容易对自己放任自流、更容易自卑自虐?不得而知。
  有个给我写信的女孩叫李小娟,她是河北某县重点中学的学生,品学兼优,数学成绩拔尖。这既是因为她在数学上有天赋,还因为她有一位出色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从数学系毕业,教学有方。一天放学后,李小娟在教室里攻一道难题,怎么列方程式都不太对头。她匆匆穿过昏暗的走廊,一下子闯进办公室想找数学老师。忽然,她大吃一惊:只见数学老师正与一个女生手拉手,肩搭肩,举止暧昧。他们看见李小娟后,慌忙分开。李小娟看不起数学老师的品行,再上数学课,就充满了排斥情绪,不愿去听,更谈不上去请教。半年之后,数学老师的丑事被揭露,受到处分,她们班又换了个新数学老师,可此时李小娟的数学课已荒废多时,怎么补也有些晚了。终于,她从怕上数学课发展到怕上一切课,成了全年级闻名的“厌学分子”。
  李小娟后来辍学了,到一家私人公司当秘书,但不久她又从那儿辞职了。她一说起那段日子,就有些惋惜,不无后悔地说:“那时其实我可以采取更聪明的办法,我太意气用事,太轻率。”
  跟李小娟不同的是葛玲。葛玲讨厌进教室,除了恨那里的一股粉笔灰的味儿,她还恨那里弥漫着的无形的压力。
  葛玲爱说爱笑,干活十分利落,读书嘛,总分一直在全班的第二十五名左右徘徊。她从小因为能干而受众人赞扬,没想到读书时再怎么花工夫,总成不了第一流的,她憋气。一天,她无意中听说几个优等生在议论,讲的是成绩差的同学智商有问题。她知道后,与那几个优等生吵了一通。后来,每次拿到成绩单,总感觉有人在讥笑她。她忽然不再想拼命读书,那么讲究分数像一个笑话,干脆扬眉吐气当差生,给那些只看重分数的人做个另类的榜样。
  如今,葛玲只等毕业,她的总分刚在可以毕业的水平线上。而且只要说起课堂,她就讨厌极了。
  多么天真的想法!耽误的是她自己啊!
  珍惜年华,不断上进,这是不容怀疑的;无论周围发生了什么,爱学习永远是美德,知识永远是前进的阶梯,更何况学习是一连串的积累,容不得轻率的中断。
  是的,并非每个人经过努力都能成为学习尖子,这也像自然界一般,有大树,也少不了沙枣这样的挡风沙的小树。只要努力了,就可以问心无愧。像葛玲这样的学生又何必自卑,她本来有自己的优势嘛。
  学校生活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它的主要功绩并不仅仅是使人学到各种文化知识,得到教养,还在于集体生活这种形式——校园实在是一个模拟的社会,能让人得到全面锻炼。
  亲爱的小读者,愿你得到这个模拟社会的优胜毕业证,从而踏上更加缤纷的人生之路。
  秦文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 获得友谊的秘诀
我们常常能在生活中看到温馨的画面:同学的生日聚会,贺卡、蛋糕、闪着火舌的小蜡烛;新年的派对,音乐、舞姿、笑声。对于成人们,即便有着枯燥忙碌的负重岁月,但节假日的走亲访友仍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赶很多路,换几趟车,追寻的却只是见亲友一面,叙叙旧情。上海的南京路,常常是一条行人拥挤的路,然而很多人喜欢它,看中它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你稍加留意,一定能注意到,在城市的街心花园,在乡村向阳的山坡下,往往会坐着一些颤巍巍的老人,白发苍苍,却也睁着昏花的眼寻找人类世界的温馨:找同伴闲聊,或是看看熟悉的脸、陌生的脸。
  人需要同类的支撑、帮助和信任,也需要把这一切给予别人,我觉得这就是友谊的本质。在生命的轨迹里,友谊是非同凡响的一笔,假若没有友谊,人生多么贫瘠!尤其是中学生,那是一生中最富热情、情感最丰盈的阶段,对友谊的呼唤也最为强烈。倘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就孤独异常,寻不到友谊的光芒,那么,不仅他的少年时代缺乏明朗的亮色,而且在未来的寻找友谊的途中,也会因为缺乏体验而错失许多。
  然而,有一大批当今的少年人,与友谊擦肩而过,陷入独来独往的孤寂中。我就收到过一封又一封诉苦信,还有电话。记得有个女孩握着电话,说到在友谊方面处处碰壁,禁不住泣不成声。
  如何寻找友谊,每个人有各自的途径。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是这方面的幸运儿,一个微笑,简单地问候一声“你好”,有时就能成为一段生死之交的开始。然而,对于另一些人,虽有满心希冀,友谊却仍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寻求友谊与寻求其他的情感一样,都有个付出与获得的问题。同时,这种努力并非单方面可以主宰,可以完成,它需要双方的心心相印。这个难度就不小,只要有一方不悉心爱护友谊,另一方就会有受挫的感受。况且,如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半,独处的童年往往容易造就一种排他的性格,不懂调节人际关系,凡事以自己为中心,所以,更增加了寻找到真正友谊的难度。
  友谊是一种最最平等的关系,它既没有血缘做牵连 (如亲人),又无契约做保证(如婚姻),平等就是它的最高境界了。然而,平等需要公正无私的胸怀,需要持久的岁月考验。任何功利的、一时冲动的动机,都会与真正的友谊无缘。
  我曾与一个叫凌小刚的男生通过信。他粗大的笔画以及毛糙的勾信纸的笔尖里显出他的气质:直率、不修边幅。
  这种性格按说是与烦恼无缘,倒在被窝里就能熟睡。然而,谁能料到他常常失眠,内心的焦灼使他双眼发红,萎靡不振。
  凌小刚老家在川北,后因父亲工作调动才合家迁往山东。进了新学校,他乡音难改,一开口就有人捂着嘴笑。他不愿当笑料,于是废寝忘食地苦学山东话,不料他开口说话,大家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因为他的发音不伦不类,错误百出。他开始惧怕那种笑,一听到那笑就条件反射,太阳穴扑扑乱跳。后来那种恐惧与日俱增,只要别人朝他微笑,他就疑心自己又说了什么发音古怪的话。再后来,他干脆紧抿着嘴,一言不发,即使是上课时老师提问,他都低着头装傻;但是,大家仍对他古怪的发音记忆犹新,有几个调皮鬼甚至在下课时高声模仿他的四川山东话。
  凌小刚在山东的事不知怎么传到四川,全班哗然,他在原来的班上是个全校著名的开朗人士。那个班有个同学是个结巴,羞于开口,过去凌小刚常常帮他制定克服自卑的方案,如今,那同学已经克服了弱点,他给凌小刚写信,将过去的方案寄给他。
  那个凌小刚收到信就跳了起来,决心要成为过去的他。他开始向自己挑战,在同学众多的教室里用四川乡音大声与人讨论问题。奇怪的是,一旦他不藏藏掩掩了,别人也无法嘲笑他。况且,他的犀利谈锋吸引了一圈人,魅力大增。不久,班里再也没人钻他口音上的牛角尖,而且不知不觉他的山东话也标准起来。有一年学校搞娱乐大奖赛,凌小刚带着七八个男生上台唱了支《小小伙子》,还风靡全校呢!
  总之,别太在乎友谊的形式,它的内容更为重要——他是你朋友吗?与他在一起你愉快吗?在你快乐或忧伤时是否会想到他?如果你能肯定说“Yes”,那么,我祝贺你。这才是友谊的真谛:朋友就是亲切的值得信赖的人,而其他的附加条件都是无足轻重的。
  和小读者讨论友谊,这让我想起遍布天下的我亲爱的朋友们,我真想如数家珍地谈起他们的名字。没有他们,我将是精神上的赤贫户。千万别误以为我是个广交朋友的人,其实,我是个轻易不接纳别人但一旦与人交了朋友就交到底的人,我的有些朋友已交了20年、30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挚友,这是我的幸运。
  有同学在来信中问我获得友谊的秘诀,我不想推辞。凭我的经验,首先,要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其次,要与人为善,善于发现对方的可爱之处;还有,保持自信、保持个性,纯真直爽大度。唯有这样,友人的队伍才会像滚雪球一般壮大,而这会使人终生受益。不能说得不到友谊沐浴的人就一无所有,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精神上、情感上富足的人少不了有自己的挚友。
  愿你早日做这样的富翁!
  秦文君  
   。。

第六章“打死”父亲
我曾见过在产院待产室门口等候孩子出生的父亲们,他们站在长长的过道上,冲动而又焦躁地盼望着新生儿的降临,那份炽热,绝不亚于母爱。有一年,上海发生过一起震撼人的车祸,一辆卡车刹车失灵,直直地朝一辆自行车冲去,那自行车上,有个父亲载着年幼的儿子,千钧一发之际,父亲本能地拖过儿子往安全地带一扔, 自己却倒在血泊中……
  为什么,许多中学生对伟大的父亲不屑一顾,缺少应有的崇敬?记得有个男生说起过,他的父亲就像一个“挑毛病大王”,看不惯自己的一举一动,责备他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一旦他的成绩不够好,父亲的指责更是铺天盖地。有一次他数学考了82分,其实那次题难,82分已是班里的第三名,但因为第一名考了98分,所以父亲就怪他不上进,得过且过,这恰恰是他最恨听到的话。他说父亲是家长作风,不晓得关心人,所以他无法与之亲近。
  另一个男生则是这样回答我的问题的。他说他的父亲似乎稍好些,是用一种“软性教育”,即从不斥责他,只是源源不断地关心他,他想要的东西,像随身听、手提电脑什么的,父亲都二话不说立即满足。可他不认为父亲是个理想的父亲,因为他认为,理想的父亲应当不把儿子当私有财产,不干涉儿子的选择,而他的父亲则明确表示要他将来专攻理工,当工程师,这是父亲未竟的理想。可是儿子却偏爱文科,梦想将来著书撰文,做个作家。
  父亲们忙忙碌碌做男人,做社会栋梁,儿女长大,对他们来说,快得像是一瞬间,实在是有点措手不及。
  也许有一天,做父亲的发现儿子的脚趾把球鞋顶破个洞,这才注意到,家里那个见了他唯唯诺诺的男孩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处处违背他意志的人。
  听听父亲们怎么说也无妨吧?
  我的一个熟人老章就深有感触,一谈起他15岁的儿子,他就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让烟气笼罩那张沧桑的脸。如今的孩子啊——他一开口就叹息。他说他的儿子刚出生时又瘦又弱,看别人抱着又白又胖的孩子,他心头别有一番心酸。于是,他拼命干活挣钱,给儿子加强营养。如今,儿子与他一般高,初中生,一百多斤。从暖瓶那样大养活到今天,花了多少心血!可是,儿子大了,心也大,告诉他左,他偏要右,父亲的尊严受到挑战不算,另外,还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白白走弯路碰钉子。父亲急,儿子怨,闹得不可开交。老章的儿子小章,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据说在学校从未跟同学或老师红过脸,在这世界上,他只跟父亲老章是冤家对头。
  我曾去请教过一位对心理学颇有研究的朋友,恰巧,他也有个念中学的儿子。他听了我的来意,只是笑笑,没谈理论,因为实际情况比书上写的更复杂、棘手,况且,他近来也让父子关系弄得焦头烂额,所以,他只是苦笑笑,说:“此刻我也渴望当儿子,当父亲太沉重。”
  人在一生中,往往要经历两次重要的转折,心理学称之为反抗期:三四岁是头一个反抗期,这主要是身体自主的反抗;而十四五岁则面临第二个反抗期,它更为辉煌,因为那是一种要求精神生活自主的反抗。十四五岁,是个准公民,还未真正走上社会,家庭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在家里当家做主的父亲便首当其冲,成为保守的力量和反抗的对象。
  有个中学男生叫黄晓剑,个子不高,腿结实有力,爱踢足球,而且是个很出风头的前锋,但他总是因为踢球影响完成作业。父亲一怒之下,跑到学校代他去足球队辞职。为此,黄晓剑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剑:他故意旷课去看球赛,而且一连几次将错就错,作为对父亲的报复。结果,父亲暴跳如雷,儿子也不走运:球踢不成了,功课也拉下许多。父子关系当然很僵,搞得两败俱伤。
  有什么样的经历就有什么样的人,是生活造就了人。同样,过来人的经验和阅历也局限了他们去体会新一代的喜怒哀乐。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烦恼,都有各自特别想要的东西,比如黄晓剑,他不需要像父亲那样为学费犯愁,但他孤独、生活乏味,他急于通过踢球证实自己的才能。
  前几年,西方有本很走红的书,书名叫《打死父亲》,当然,它并不是说肉体上消灭,而是指精神上、观念上的完全更新。其实,一代比一代先进,一代比一代幸福,也正是人类的理想。再有,父亲的旧观念虽被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