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光绪不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假如光绪不死-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怎样骂他大奸大恶,他仍旧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常人的各种心态、感觉。
  袁世凯补记这段日记时,已经当上了直隶总督,荣禄已死。此时离戊戌政变已远,推想他此刻记这段日记,可能是有传言诋毁他当日告密之事,这时袁世凯官大权大,又受慈禧宠爱,当然不怕诋毁,但提起往事,究竟愧疚之心、羞恶之心仍在,所以补记了这段日记,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光绪与慈禧几乎同时去世,慈禧的陵墓从三十多年前就开始修建,而光绪帝却没有陵寝,所以慈禧很快下葬,入土为安,光绪的灵柩只好先放在观德殿内,后来又移到西陵的梁各庄行宫,直到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光绪帝的陵墓也没有建好,当时清室将继续修好光绪的陵墓作为退位条件之一向袁世凯提出,袁世凯慨然答应,承担了光绪陵墓修建的经费,1913年3月22日,光绪的皇后隆裕去世,袁世凯的表现令人瞩目,他此刻是民国的大总统,但对隆裕丧事的隆重,令世人惊讶。据溥仪的《我的后半生》所记,袁世凯“亲自在衣袖上缠了黑纱,并通令全国下半旗一天,文武官员服丧二十七天,还派全体国务员前来致祭。接着,在太和殿举行了所谓国民哀悼大会,由参议长吴景濂主祭;军界也举行了所谓全国陆军哀悼大会,领衔的是袁的另一心腹,上将军段祺瑞。”
  袁世凯的这些举动或许另有深意,但不可否认其中有消除自己愧疚感的因素存在。
  (3) 脚踩两只船的思路
  脚踩两只船,是袁世凯最爱用,也最擅长的手段,他在一生中多次用过。当年在北洋练兵时,他既和顶头上司守旧派的代表人物荣禄关系密切,又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交往,积极赞助维新。他与荣禄的关系之铁不用赘述了,而与康有为的关系之紧密,则有毕永年的《诡谋直纪》为证(见“袁世凯与维新派的关系”一节)
  武昌起义后,清廷在无奈下启用在洹上垂钓的袁世凯,命他统北洋军扑灭起义,他还未出山,就给领兵的冯国璋六字真言:“慢慢走,等等看。”等他同意出山,还未上前线,就先派出代表与坐镇武昌的黎元洪议和。后来黄兴到武汉任民军总司令,袁世凯又与黄兴信件往还,商讨议和问题,按北洋军当时的装备实力,一举荡平武汉三镇完全有可能,但袁世凯严厉约束冯国璋等将领,不准北洋军猛攻猛打。他的这种“养敌自重”的做法,实际上也是脚踩两只船的翻版。

第四章 袁世凯的嫌疑(10)
袁世凯的议和策略很见效,革命党人为了拉拢他共灭清廷,答应他推翻清廷后,将民国的大总统宝座让给他,而清廷为了促他尽快荡平革命党,除将北洋军及所有赴鄂援军的指挥权交给他之外,又将内阁总理的位子也给了他,袁世凯两面讨好,所有的便宜全得。
  这样的一个袁世凯,当然希望能与光绪帝取得沟通,达成谅解,这样,他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以他的精明,自然知道慈禧一死光绪复出之日,就是他袁世凯毙命之时。
  不过很可惜,袁世凯没能找到与光绪帝的沟通机会,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随着慈禧的疾病加剧,袁世凯看到了危险在一天天临近,他不得已下铤而走险,下毒害死光绪。
  六.袁世凯毒害光绪,在宫中找何人帮手?
  慈禧、光绪将亡的那段日子,即1908年 10 月,袁世凯在军机处做大臣,由他亲手下毒来害光绪自然不可能,他必须在宫中寻找合适的人代他下毒。从那时的情况分析,袁世凯最有可能找的人就是李莲英。
  李莲英,直隶人,因家贫7岁即入宫做太监,拜首领太监刘多生为师,侍奉慈禧。后得慈禧重新重用,权倾一时。又有说李莲英本为“一无赖子,幼失怙恃,落拓不羁。曾以私贩硝磺入县狱,后脱羁绊,改业补皮鞋。”经同乡介绍,进宫为慈禧梳头,因会梳新式发髻而得宠于慈禧(见《奴才小史》)。
  李莲英为人,以谨小慎微著称,宫内对他多有正面评价。袁世凯在中日甲午之战时,从朝鲜回国,经好友阮忠枢介绍结识了李莲英,两人相见言谈投机,就互相换帖结成了金兰之交。经李莲英介绍,认识了庆亲王奕劻、荣禄等人,得到了温州道台的任命,后又经李莲英替他斡旋,由荣禄等保荐他去天津小站练兵。
  袁世凯当了直隶总督之后,又身兼北洋大臣,荣膺大任,处于当时政治的风口浪尖,必须对慈禧的想法、心思有所了解,这才能做好事情,讨得慈禧的欢心。有了李莲英的支持,袁世凯得以摸清慈禧的喜好,遇上大事,慈禧心中是什么主意,李莲英早早就告诉了袁世凯,因此袁世凯总是奏对无误。据说在1904年日俄开战时,慈禧招袁世凯进京,要问他一旦大清卷入这个战争,能不能战胜日本。袁世凯却不知慈禧要问什么敏感问题,心中担忧奏对时失误,到京之后,就先见李莲英,向他说了自己的忧虑。慈禧召见臣下,李莲英一般总时侍候在旁的。李想了想,替袁世凯想了一个办法:袁世凯奏对时,低头看李莲英的腿,李如果双腿分开,那么奏对的话就是慈禧喜欢的话,可以大说特说,如果双腿合拢,就是慈禧不爱听的话,需要赶紧住口。这个办法对袁世凯助力不少,让他轻松的就应付了慈禧的诏问。不过我不相信这个据说,因为袁世凯在对待有关国运的大问题上,绝对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因为慈禧喜欢或不喜欢而改变。但在其他问题上,李莲英能先行向他透露慈禧的想法,肯定对袁世凯的决策有莫大的帮助。当然,作为回报,袁世凯给李莲英送的黄金白银不会少,他们两人的关系也就长久的维持了下来。
  光绪被幽禁以后,一直是李莲英负责监管的,他既是宫内的太监总管,又是慈禧下令监管光绪的负责人,因此光绪身边的任何事他都能插上手,给光绪的饮食中下毒,对李莲英来说是轻而易举的。所以,袁世凯若要毒害光绪,最有可能的就是找李莲英做帮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 李莲英的嫌疑(1)
一.李莲英的为人
  总体来说,李莲英虽然八面玲珑,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他和光绪的关系总是不太和谐,这并不是因为很多人说的李莲英借慈禧之势欺辱光绪。慈禧当权的时代,李莲英的势焰熏天,宫内宫外,对他因畏惧而巴结的大有人在。但李莲英是十分聪明的人,也很谨慎,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也不可能借势和身为皇上的光绪为难,除非他是傻瓜,要么就是他准备在慈禧死后殉葬,不然,他凭什么敢和有朝一日就要主宰整个大清的皇上作对?
  但是李莲英与光绪的关系总是疙疙瘩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李莲英乃是慈禧的心腹,必须帮助慈禧做很多事情,例如侦听、传递消息,例如监督光绪,而光绪对慈禧所做的很多事情是持反感态度的,那么,光绪反感李莲英,也就自然而然了。
  李莲英也知道光绪的反感,可他该做的事情还得做,不然的话,慈禧哪儿他交不了差。李莲英的权势其实只是来自于慈禧的宠信,没有了慈禧的宠信,他就什么也不是。他也明白自己的身份,一个奴才而已,夹在太后与皇帝中间,这两个人他都不敢得罪,可是太后手握权柄,他又一直是太后的心腹,那么在关键问题上,他只能听慈禧的话。而听慈禧的话,必然与光绪产生矛盾。光绪对慈禧的一些做法不满,却不能将慈禧怎么样,所以光绪有时就拿李莲英开刀,这样一来二去的,两人间的矛盾就复杂化了。
  李莲英的为人,是十分谨慎小心的,《德宗遗事》记载有他随醇亲王奕譞出京赴烟台检阅海军时的情况:
  “及王(指醇亲王奕譞)赴烟台阅海军,懿旨赐乘杏黄轿,王不敢乘,而心益加惕,力请派李莲英偕往,出京后,每见文 武各员,皆命莲英随见,王意在避本人擅权之嫌也。而莲英怵于安德海之祸,布靴布衣,每日手执王之长杆烟筒,皮烟荷包,侍立装烟,退则入王之夹室中,不见一 人。时直鲁两省卑鄙官员,欲乘机逢迎大总管者,皆大失所望。王之左右与莲英,皆一介不取而归,王大赞赏之。此一事足以见一主一奴,皆恭谨畏祸。”
  这段记载说李莲英在陪同奕譞时,非常谨慎小心,不敢拿大,穿得很简朴,奕譞高坐接见有关官员时,他就恭谨的站在奕譞身后服侍,替奕譞装烟,接见完毕就退到奕譞所住的套间里,不出来见那些希望能好好巴结他的官员,让那些趋炎附势之辈很失望。这一段记载由维新派人士王小航口述,王小航就是王照,他对李莲英是深为厌恶的,他能说李莲英谨慎小心,那可信度自然极高。
  信修明的《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也认为李莲英做事非常谨慎,说李莲英在当上掌案太监后,“常对待者说,‘主人是个老虎,我受恩深重,不可一刻失慎,天恩愈大,性命愈险,吾人不可不慎。’末过数年,李莲英升为总管。慈禧授与李二品顶戴,这是超过制度的。李莲英有些惶恐,跑到恭王府,求王爷向太后请收回成命,  ‘说戴二品顶戴过制了,万死不敢受命。”王爷安慰他说,  “总管尚好,主上天思,有什么不敢承受呢,好在太监位子有职无权,讨太后之喜欢而已,总管不要推辞’李莲英不得已戴上了二品。”
  信修明是宫中太监,自然常常见到李莲英,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老太监的回忆》是他在解放后写的,此时他已没有故意替李莲英说好话的必要,因此他对李莲英谨慎的评价应该是真实可信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李莲英的嫌疑(2)
二. 李莲英与光绪的矛盾
  《清代史略》有一段话,说慈禧于光绪的矛盾:“父母后可以归政而不归,嗣君可以亲政而不亲,则母子猜忌之私,即自此而启。慈禧既明明下谕归政矣,因臣下之请而展期三年,此三年中,德宗渐长,安知不怨廷臣之卖也。而未惬于怀者,一念之乘,激成水火,此德宗归政后,所以有后党帝党之分也。”这段话讲慈禧光绪的矛盾总结为权利之争,当然不全面,但这两人有矛盾则是明白无误的。在矛盾的冲途中,一般来说,光绪总是处于劣势,所以光绪心中的不满与怨怼是肯定的。光绪可以不满慈禧,却不敢藐视慈禧,光绪对慈禧怨怼,却不能发泄,可是光绪敢藐视李莲英,也可以对李莲英发泄,虽然李莲英不是慈禧,但在光绪的眼里,他是慈禧的走狗,那么藐视他也是一种间接的发泄不满的方式。
  作为李莲英,他是希望能巴结上光绪,最起码他不希望与光绪有摩擦、有矛盾。据赵树宜的《李府见闻》记载:1888年光绪即将选妃的消息传开,李莲英就想将自己的待字闺中的二妹献出来,送进后宫。他的二妹当时十六岁,才色均为上上之选,做皇后当然不行,但即便做妃子,做贵人,李莲英从此也就是皇亲国戚了,虽然清室对选妃有很多规定,但只要慈禧支持,想来问题也不是很大。李莲英就将这个想法说给慈禧,求慈禧玉成。慈禧一听,笑咪咪的当即表示同意。但光绪坚决地拒绝了,他认为祖宗有家法,汉人不能进宫,并且阉人之妹做后妃,也有碍观听。慈禧在这件事上没有过分为难光绪,见他不愿意,也就算了。
  可笑的是,光绪在变法时,大量学习采用西法,对所谓的祖宗之法弃如敝履,在对待李莲英妹子的问题上,却将祖宗之法作为挡箭牌。李莲英当然也会这样想,知道光绪的拒绝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光绪根本鄙视他这个阉人。
  《清宫琐记》也有类似的一段记载,录之于下:
  清德宗(即光绪)在位,崇节俭屏嗜欲,尤不喜女色,以受孝钦(即慈禧太后)之胁制,幽囚宫禁。类于汉之惠帝,唐之卢陵王,盖道李监莲英谗诟也。莲英之有妹貌甚美,性尤慧黔,通籍禁围,能得孝钦欢,以大姑娘称之。每进膳,必今侍食,且赐坐。孝钦六旬万寿,莲英妹列坐听戏,孝钦妹醇邸侧福晋(即光绪的亲生母亲,慈禧的亲妹妹)知之,托疾不入贺,孝钦促之,福晋不得已入座,见莲英之妹骄踞,仍称疾避席,文学士廷式有诗纪此事。由是莲英得妹助,与王公通声威,气焰逼人,朝士屏息。莲英初进其妹本欲效李延年故事,德宗烛其奸,益疏莲英。莲英慧甚,于孝钦前短德宗,而两宫之嫌隙成矣。
  这一段记述李莲英欲将妹子选为光绪的妃膑,为光绪所阻,所以在慈禧面前说光绪的坏话,因此慈禧与光绪才有了嫌隙。李莲英图谋不成,心中又不满,在慈禧那儿发点牢骚,应该是可信的,但说他的坏话造成了慈禧与光绪的嫌隙则明显夸大了李莲英的作用。应该说,是因为慈禧光绪间本来就有嫌隙,李莲英才敢在慈禧那儿发牢骚,说光绪的坏话。光绪如果是慈禧的亲儿子,母子之间感情融洽,借李莲英个胆子,他也不敢随便就说光绪的坏话。
  光绪亲政之后,李莲英曾通过慈禧为人求官,大部分都被光绪以各种理由卡住了。而两人冲撞最激烈的一次,是在光绪刚刚亲政的时候。当时要给慈禧做六十大寿,光绪领着大臣们在习艺所练习礼仪,大家都按时来练习,唯独李莲英迟到,光绪大怒,就命打李莲英,厅杖四十。这件事《戊壬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第五章 李莲英的嫌疑(3)
适是年祝西后六旬寿,须预习礼仪,载湉(光绪皇帝名叫载湉)与朝臣具在习艺所,李莲英独过三时值之久,始至。礼毕,载湉命厅杖李莲英四十。李莲英本为西后所壁,因泣诉西后,西后闻之,怒甚。嗣后李莲英又屡以谗言进,谓载湉有怨望心,于是西后有废光绪之意矣。
  此后光绪还打过李莲英一次,那是在光绪准备变法的初始,慈禧派李莲英偷偷窃听光绪在朝堂上和大臣们说什么,李莲英悄悄在殿后窃听,哪知散朝后光绪走后门而出,李莲英躲避不及,和光绪帝撞了个满怀,光绪知他是来窃听,恼怒下抬手就打了他一巴掌。这件事引起了慈禧的大怒,光绪也后悔自己鲁莽,跪下向慈禧请罪,慈禧怒气不解,珍妃赶来为光绪求情,慈禧就打了珍妃两个嘴巴子。后来慈禧任光绪跪着,到吃饭时也不要他起来。还是李莲英替光绪求情,这件事才算了解。
  可以看出来,在光绪与李莲英的矛盾中,光绪是占主导地位的,光绪可以抬手直接就教训李莲英,李莲英既不能还手,更不能还口,他能做的,只是向慈禧哭诉,进几句谗言而已。透过各种记载的重重迷雾,透过各种偏见,可以想象李莲英夹在慈禧与光绪的矛盾之中,处境并不是那么好,其中有很多不得已和无奈,甚至可以说有点儿心酸。当然,这是指光绪亲政掌权的那一段短暂的时间,很快光绪就被幽禁起来了,而且,监管的太监就是李莲英。这时,矛盾双方的主导性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
  三. 光绪与李莲英的和解
  李莲英对光绪的不满甚至怨恨,都应该有,盼望慈禧夺了光绪的权柄,想来也是情理中事。《李府见闻》记载在光绪的变法的紧要关头,和慈禧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摩擦,李莲英遂煽风点火,对慈禧说:“自古明君,皆以孝治天下,今皇上竟违迕慈意,何以上对祖宗,下对臣民,不如早为之耳。”
  几次欲废黜光绪却未能如愿,或许是无法废黜的现实让李莲英害怕,或许是李莲英本来就一直试图讨好光绪,只不过之前光绪是掌权的君主,他想讨好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