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绍良该杀!”成舍我咬牙切齿道。

    朱绍良在北伐期间就追随老蒋,现任甘肃省主席兼绥靖主任,统管甘肃的军政大权。

    周赫煊摇头说:“朱绍良是该杀,但根子还在南京政府,张学良也要担一些责任。自从中原大战打完以后,甘肃的军阀就是一盘散沙,刚开始由东北军控制。但张学良只顾着消化华北地盘,接着又遇到日寇入侵东北,甘肃那边根本顾不过来。后来老蒋派朱绍良接管甘肃,但朱绍良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手底下还要养一堆如狼似虎的地方军阀。他如果不靠鸦片征税,早就被人赶出甘肃了。”

    “明诚觉得该如何治理甘肃?”成舍我问。

    周赫煊说道:“其实治理甘肃很简单,无非钱粮二字。前几年甘肃军阀叛乱,一个杨虎城过去就摆平了,可见当地军阀的战斗力有多差。不管是以前的张学良,还是现在的朱绍良,只要带着足够的钱粮去甘肃,那些军阀立即就会俯首帖耳。搞定了地方军阀,再认真发展农业,甘肃必然能够治理好。现在甘肃的糟糕局面,都是因为穷,政府穷、军阀穷、百姓更穷,只能依靠鸦片过日子。”

    成舍我苦笑道:“南京政府的钱,都拿去打内战了,又怎会用于甘肃建设?”

    “唉,这种事不提也罢,说说办报纸的事情吧。”周赫煊转开话题道。

    成舍我对张恨水说:“心远,我决定在武汉办报纸,明诚认为应该在重庆办报纸。你觉得哪里更好?”

    张恨水诧异道:“你在电报里不是说,要在上海办报吗?”

    “上海太危险,两三年内日寇必然入侵,而中**队是守不住的。”周赫煊说着,就开始讲全面持久抗战,并得出以后四川是抗战大后方的结论。

    张恨水道:“我对这方面不太了解,既然周先生说重庆安全,那就在重庆办报吧。”

    成舍我无奈笑道:“你倒是不费脑子。”

    周赫煊诚恳劝道:“成兄,相信我。”

    成舍我仔细考虑一番,说道:“如果心远愿意跟我去重庆,那我就在重庆办报。”

    “这个无所谓,我住在哪里都一样。”张恨水很好说话。

    “那就这样吧,”成舍我拍板道,“咱们就去重庆,我现在手里只有2万大洋,办报是肯定不够的。你们愿意投资多少?”

    张恨水说:“《啼笑因缘》的版税,我都拿去买房了,现在手里就1万多。”

    张恨水在北平和南京都有房子,北平那边还是大宅……

    “我可以投资3万,如果不够,投5万也可以,”周赫煊说完,对张恨水道,“你北平的宅子还是卖了吧,不安全。”

    张恨水点头道:“我会尽快出手。”

    成舍我说:“明诚投2万就够了,重庆那边物价低得多,足够我们办报了。”

    周赫煊笑道:“没事,就投3万,股份上面我可以少要一些,毕竟你们具体负责经营。”

    三人很快敲定合作计划,周赫煊投资3万,占股40%;成舍我投资2万,占股35%,并担任总经理;张恨水投资1万,占股25%,担任报社主编。

    报纸名称叫做《立报》,总部设于重庆。

672【采玉章】

    周赫煊这次回天津,过程极为坎坷。

    他在南京告别张恨水、成舍我之后,本来准备渡江到浦口火车站买票。结果当天突降大暴雨,只能继续待在饭店里,而且这场暴雨一下就是两天两夜。

    从四川到上海,长江全线洪讯,中下游的灾情尤为严重。

    南京的长江轮渡直接停运,听说淮河那边也发洪水了,根本不可能再坐火车北上。周赫煊只得从南京返回上海,改走海路前往天津。然而从南京到上海的短短线路,就有七八处铁道被暴雨冲毁。

    前后折腾了快半个月,周赫煊终于成功抵达上海。等他买票登上轮船时,全国上下所有报纸,新闻内容全是关于灾害和救灾。

    自从老蒋执政以后,这几年的中国天灾频发,好像老天爷都在跟常凯申过不去。

    1931年,爆发自晚清以来中国最大的水灾;1934年,爆发自晚清以来中国最大的旱灾。而今年,则是把1931年和1934年的灾害合并了,从春天就全国大面积干旱,到了夏天又是大洪水,洪灾里面还夹着各种旱灾。

    此时此刻,大半个中国都已经进入灾害模式,干旱的地方连河床都开裂了,洪涝的地方成为一片泽国,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长江和黄河同时泛滥,只水灾波及区域就达241个县,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这些省份都是重灾区。比如说武汉吧,城市直接被淹90多天,许多人出门上班都要靠划船。

    反正周赫煊投资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没法开工了,至少得拖到10月份。

    常凯申是真的很郁闷,本来今年中国的经济就糟糕,现在又加上了一层自然灾害。英国那边迟迟不肯借款,美国按兵不动,日本毫不退让,这让胸有成竹的老蒋有些慌了,甚至把德国拉进来想要解决白银危机。

    因为有1931年和1934年的大灾经验,南京国民政府的救灾能力倒是大幅提升,政府救灾系统和民间慈善团体以最快的速度运转,全国媒体齐心协力帮着宣传、报道和监督。

    这是一种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在危难时刻,大部分中国人能够拧成一条绳,众志成城的渡过难关。

    面对自然灾害如此,面对外敌入侵同样如此。

    只要保有这种凝聚力,中国永远不会沉沦,迟早迎来崛起的那一天。

    周赫煊离开上海的时候,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杜月笙专程拜访抗灾募捐。周赫煊听说杜月笙捐了3万元,他也跟着捐了三万,同时拍电报给美国洪门那边,希望能购买20吨玉米运来做救灾粮。

    等轮船抵达天津,周赫煊发现天津也淹成一片,海河水涨起来,已经漫到距离三乐堂大门外20多米远。

    北平和天津的慈善组织,听说周赫煊已经回津,立即派人过来募捐,显然周先生的慈善美名早已传遍全国。慈幼总会、红十字会、黄十字会、红万字会……周赫煊又足足掏了20万大洋出去。

    这次南京政府的赈灾力度很大,或者说,看起来力度很大其实远不如1931年的赈灾投入,因为政府没钱。

    但既然是中央政府,那么不管有钱没钱,样子必须做足。特别是赈灾乏力的时候,就更需要做好表面功夫,于是大力褒奖民间慈善人士,各种树典型、宣扬好人好事。

    南京政府甚至组织人手,仔细了各大城市的个人历次赈灾捐款数额。比如杜月笙的1935年赈灾数据为:自捐款在5万元以上,奔走劝募在20万元以上。

    政府表彰也很给力,特颁发给杜月笙“三等采玉勋章”,并由国家领导人赠送亲笔题词,常凯申题词“乐善好施”,汪兆铭题词“仁民爱物”。

    但凡是那些名声在外,又筹款、捐款众多的慈善人士,都获得了中央或地方政府褒奖。只上海和南京两地,“采玉章”就一次性颁发了近10枚,简直跟批发大白菜一样。

    一切都表明,中央实在无力赈灾,只能仰仗民间力量。

    天津和北平的慈善统计也很快出炉,并在各大报纸上详细刊登。周赫煊以26万的年度捐款额高居榜首,国府派专员前往天津发奖,顺便还带来了常凯申、汪兆铭等人的题词。

    那简直就像是一场闹剧,天津街头的洪水还没完全散去,受表彰者就云集在天津市政府官邸,无数记者前来拍照报道。

    表彰大会结束后,天津市政府还安排了晚宴。介于老蒋提倡新生活,而且是灾害期间,餐桌上全是素菜,似乎一切都很正常。但周赫煊知道,那位中央特派官员此行赚得盆满钵满,光是受表彰的几位天津商人就送了不少钱,名曰“车马费”。

    由于周赫煊没给“车马费”,那位特派专员很不高兴,估计回南京后肯定要说他的坏话。

    晚宴周赫煊没有参加,直接带着勋章和领袖题词回家。

    刚一进家门,张乐怡就挽着周赫煊的手,喜滋滋地说:“快把勋章拿出来看看!”

    “没什么好看的,自己拆开吧。”周赫煊无所谓道。

    “我要看,我要看!”

    小灵均蹦蹦跳跳地抢勋章盒子,小维烈听到动静也围了过来。

    张乐怡打开盒子一看,顿时惊道:“这勋章好大个啊!”

    确实好大个,“采玉章”是南京国民政府颁发的所有勋章、奖章当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这玩意儿是去年底开始颁行的,“采玉”取意《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也有说老蒋的母亲叫王采玉,“采玉章”是为了纪念母亲而取名。

    最初的时候,“采玉章”不分等级,只颁发给国家元首(包括外国元首),中国只有老蒋和林森有资格佩戴,就连汪兆铭都没份儿。

    现在中央政府为了表彰慈善,居然专门给“采玉章”分等级。一等章颁给国家元首,二等章和三等章颁给民间做出杰出贡献者。

    包括杜月笙在内,所有人这次得到的都是三等章,唯独周赫煊获得了一个二等章,估计是老蒋特别授意的。

    “配有绶带的勋章,这级别可高了。”廖雅泉惊讶地说。

    一般勋章,直接挂在胸口即可。“采玉章”无疑属于最顶级的勋章,配有专门绶带,必须在穿礼服时佩戴,穿常服佩戴是不符合规矩的。

    周赫煊带着嘲讽的语气说:“老蒋这回把面子做足了,顶级勋章都批量赠送。你们看勋章中间的国徽,是上等和田玉制作的,寓意‘国家至上,君子如玉’。”

    这玩意儿带出去肯定拉风,一个“采玉章”,足有两三个普通勋章那么大,而且很重,完全可以用来当武器砸人。

    巴掌大的勋章,就问你见没见过!

673【准备搬家】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

    “抵制《何梅协定》!”

    “……”

    天津街头,上百个学生、工人和群众组成的游行队伍,正踏着洪水退去后的淤泥愤怒前进。

    一些军警紧张地守在路旁,新上任的天津市长程克,飞快赶来阻止安抚,他举着铁皮喇叭大喊道:“同学们,同胞们,我是天津市长程克,大家请听我说一句!所谓的《何梅协定》,纯属子虚乌有之谣言,希望大家不要道听途说。中央政府是不会放弃华北的,蒋委员长也不可能置华北同胞于不顾……”

    周赫煊一家刚刚逛完百货公司回来,小维烈趴在车窗上看热闹,好奇地问:“爸爸,那边好多人,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进行爱国游行。”周赫煊说。

    小灵均又开始打破砂锅问到底了:“什么是爱国游行啊?”

    周赫煊解释道:“爱国就是热爱祖国,国家有危难了,大家就要一起游行救国。”

    小灵均拍手道:“热爱祖国我知道,在学校里,老师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爸爸,我也要去爱国游行。”小维烈转身看着老爸,态度无比认真。

    周赫煊把儿子抱着放到腿上坐好,耐心地说:“爱国不一定要游行。你们现在是学生,努力学习就是爱国。等你们长大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这也是爱国。”

    小灵均炫耀般地说:“爸爸,我也很爱国呢。上次学校组织捐钱买飞机,我在班上捐得最多,把零花钱都捐了。老师和校长都夸我爱国,还给我发了奖状。”

    “我也捐了,我也有奖状!”小维烈不甘落后。

    “对对对,你们都爱国,都是好孩子,”张乐怡慈爱地摸着儿子的脑袋,担忧道,“煊哥,这《何梅协定》一签,北平和天津都不安全了,我们是不是该早做打算?”

    周赫煊摇头道:“《何梅协定》是假的。”

    “假的?”坐前排副驾驶位的崔慧惊讶道,“天津都传遍了,现在报纸上都在议论,怎么可能是假的?”

    周赫煊脸色露出难看的笑容:“这种秘密卖国协定,南京政府恨不得藏着掖着,怎么可能轻易就泄露消息?现在关于《何梅协定》的内容,都是日本人故意发出来的。”

    “那就是没签《何梅协定》?”崔慧道。

    周赫煊摇头说:“签与不签都一样,《何梅协定》虽然是假的,但它的内容是真的。乐怡说得对,我们该早作打算了,最迟明年就得离开天津,这里不是久留之地。”

    从今年初开始,日本就不断在华北制造事端,甚至想策划华北五省独立,仿效“伪满洲国”而扶植起来一个“伪华北国”。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方面甚至杀了两个汉奸。那两个汉奸叫胡恩博和白逾桓,分别是《国权》、《振报》两份报纸的社长,专门鼓吹宣传卖国言论。

    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策划杀死二人,然后宣称是蓝衣社干的,逼迫南京政府进一步放弃华北主权,甚至要求国党撤掉北平和天津的党部,并勒令中央军和东北军撤出河北。

    何应钦当然不敢答应,这种事如果做出来,他立即就要变成声名狼藉的大汉奸。由于何应钦拒不签字,酒井隆当场大发脾气,甚至脱裤子在谈判的院子里撒尿,彻彻底底的藐视中国。

    何应钦被逼得没办法,只能请示常凯申。老蒋也没啥好办法,只能再次使用“拖”字诀,让何应钦先口头答应下来,撤军方面则玩起了文字游戏,大概意思是中国同意撤军,然后给各部队的命令是“退守自酌”,其实就是让军队耐在华北不走。

    何应钦得到老蒋授意后,立即跟日本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并表示对日本“所提各事均承诺之”。日本人并不满足于这种空头支票,硬逼着何应钦把口头承诺换成外交文件。

    何应钦只得交给日本人相关复函,但上面没有盖章签字,按理说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

    日本拿着何应钦的这些复函,立即开始宣传起来,并声称中日双方已经签署“华北协定”,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几个月后的“一二九”运动,就是为了抵制《何梅协定》、反对华北自治而掀起的。

    至于何应钦,那是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都是屎了。更何况,他确实做出了口头承诺,南京政府也实际上做出了一系列卖国行径。

    所以周赫煊才说,《何梅协定》虽是假的,但它的内容却是真的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真的。

    如今华北的局势极其复杂,南京政府、宋哲元和日本人都在争,三方面时而互相配合、时而互相拆台。再加上张学良的东北军摇摆不定,简直就是一团乱麻,理都理不清。

    回到家中,崔慧立即监督小灵均和小维烈练习书法,周赫煊则逗弄着其他三个儿女,跟张乐怡她们商量搬家的事情。

    周赫煊说:“我已经给岳父拍了电报,让他在重庆置一栋公馆。等到房子修好,我们全家就可以搬过去。至于天津的产业,现在就可以慢慢脱手了。”

    “搬去重庆?那可远得很啊。”婉容惊讶道。

    “重庆安全。”周赫煊说。

    廖雅泉希望越远越好,最好能不再跟日本有牵扯,她抱着儿子建议道:“不如直接去美国吧。”

    “现在还不急。”周赫煊笑道。

    张乐怡说:“那我现在就做准备,广播电台需要卖掉吗?”

    “不卖,把机器设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