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一直认为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是来源于家庭教育。应试教育、择校、课外班、奥数、学生负担等关键词,哪一个不跟社会和家长有关?哪一个没有社会和家长的推动?所以,有时候*门和学校也很无奈。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很多误区,观念不正确。家长的态度形成社会的需求,社会的压力又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庭,而家长又把这些问题孩子推向学校。学校不恰当的做法又使问题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实。
我是个教师,也是个家长。我认识到问题所在,可以深深体会到学生家长的心情,更感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责任的重大。那无数的迫不及待的求助电话、那一张张焦灼痛苦的脸、那一双双饱含泪水绝望的眼睛,时刻在折磨着我,使我寝食不安,坐卧不宁。
可是我一个人怎样才能解决这么多家长和孩子的问题呢?为了帮助更多家长转变观念,帮助更多孩子走出阴影,这几年我出了三本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中国英才家庭造》、《学习哪有那么难》。结果这几本书社会反响都很大,每一本销售都达百万册。无数家长和孩子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另外我又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做了上百期讲座,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我的心情这才放松下来,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可以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了。
可是问题又来了。一些家长对我说:“王老师,您的三本书我都买了,看了好几遍。感觉您说得太对了,说得太好了。可是我拿您说的方法教育我那孩子的时候,效果还是不理想。王老师,帮人帮到底,您就再跟我说说,像我这孩子的情况,具体该怎么办啊?”
我一想也是,家长们毕竟不全是教育工作者,也不是个个都能把握这三本书的精髓,更不用说灵活运用到自己孩子身上了。这样我又犯难了,全国的孩子何止千万,我又如何一个一个具体指导呢?我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呀。
我又陷入苦苦的思索中。我想,如果针对不同年龄和学段的孩子,提出一些更系列化和具体化的问题,提供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方法,写出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家庭教育工具书,或许能解决这些家长面临的困惑。
于是,我又召集一批教育教学专家、心理专家以及成功家长,在反复研究、论证和精心策划的基础上,融合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经验,写出这样一本新书——《好孩子是怎样培养的》。
本书首次从金战网的热线电话、贴吧、论坛以及我的邮箱和信箱中精挑细选了家长最关心、最具有典型意义的100个问题,由我和金战讲师团的王楠、贾秀梅、岳兴彩、尤新华等教育专家有目的地进行详解,总结出八大家庭教育问题,然后从成长、沟通和学习三个方面针对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惑一一给予了回答。
我们这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不仅“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更注重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教育不能等到孩子出问题了才采取措施,更应该未雨绸缪,事先给家长和孩子一个明确的导向。
到现在为止,我的热线还是热得发烫,我的邮箱和博客还是被塞得满满的。我想,什么时候我的热线不再热呢?什么时候我的邮箱里都是报喜的邮件呢?也许到那时候,我的心情才能真正放松一下吧。
相信这本书能够让我的愿望尽早实现。
最后,如果你看完本书后,还有什么疑问或要咨询的,欢迎拨打我的热线电话400…678…3963,或者到金战网()里留言。如果还是不行,那就干脆在寒暑假期间领着孩子到北京来找我吧!
王金战
2010年3月
理念篇(1)
关键词:问题孩子;赞扬;14岁之前;沟通;前程设计;孩子的缺点
1。 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长
近几年,几乎每天都有家长带着自己的问题孩子,带着教育孩子的困惑来求助于我。我吃惊地发现,有95%的问题孩子是出自问题家长。
我经常会见到以下的几个情景:
情景之一:家长和孩子共同来到我的面前,我自然会问孩子上几年级、多大了、在哪个学校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结果回答的全是家长。我问孩子的所有问题,家长几乎都争着回答,更可气的是,这样的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严重错误——你把孩子说话的权利都剥夺了。我不得不劝家长能不能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孩子,家长这才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暂时算是憋住了,可我跟孩子好不容易说了几句,家长又把话题抢了过去。没办法,我只能劝家长能不能回避一下,让我跟孩子单独谈谈。我发现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少言寡语,不善交流。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孩子这样的状况根本原因出自家长。我有时生气地说:“你家长可以替孩子做家务,可以替孩子吃苦,但你不能连孩子说话的机会都剥夺了吧!”孩子能干的事家长包办代替,家长就剥夺了孩子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一个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未来的人才来培养,而不是将其当成宠物来呵护。
情景之二:家长和孩子来到我的面前,一般的家长都会先流泪。因为近几年找我的人太多,我的时间精力又有限,所以有很多家长要等几天才能见到我,流泪的原因可能也含有这种成分。情绪调整好了,便开始说孩子问题了:“王老师,我可见到你了,我有希望了,我先跟你说一说我孩子的问题。我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其次的问题是……再次的问题是……”还有的家长怕我对孩子的问题理解不透,干脆就提前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孩子的主要问题》。可是这些家长们在当着孩子的面大谈孩子的问题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孩子出于对我的崇拜来求助于我,他是多么希望能给我留下好的印象。可孩子还没说话,家长就先把孩子说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你别忘了,你是在孩子崇拜的老师面前来说孩子的不是,你应替孩子好好想一想。难道孩子好不容易来见我一面,就是为了让我彻底了解他的缺点吗?当家长滔滔不绝来指责孩子的种种“罪行”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已在流血!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便打断家长的控诉:“你能不能提出孩子的几个优点?”家长被我打断后开始想孩子的优点,竟然好长时间想不出一个优点,甚至有些家长反问:“唉,我孩子还能有优点吗?”每每遇到这样的情景,我总为孩子感到悲哀,为家长的愚蠢而气愤。如果在家长眼里孩子一无是处,那么孩子从家长那里听到的只能是指责、抱怨、批评、教训,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阳光的心态、自信的个性、自尊的人格?我经常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越是孩子身上有更多的缺点,才越需要家长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优点,然后给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一个经常得不到鼓励的孩子,他的潜能仅能发挥20%~30%;而他一旦得到激励,其潜能将会发挥70%~80%。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赞美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指责声中,他就学会了自卑;生活在仇恨之中,他便学会了报复。。 最好的txt下载网
理念篇(2)
类似的情景还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列举,只是想就此警示家长: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孩子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首先落到自己家里,首先接触到的是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先不要急于去指责孩子,要先想一想这孩子的缺点是不是因为你的原因造成的?这样既减少了对孩子的一份指责,也减少了对孩子的一次伤害,又对自己的行为多了一份反思,从而多了一份进步。
2。 14岁之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我多年研究发现,14岁之前是一个人智力开发的关键时刻, 这个时期一个人的智力开发几乎可以完成智力开发总量的90%。这是一把双刃剑,就是说,一个学生如果在14岁之前,学到他感兴趣的东西,他的智力将会得到巨大的开发,他焕发出的能量甚至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我的孩子小时候喜欢看小人书,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一套葫芦娃,她妈便顺着字幕给她讲了一遍,没想到就讲了这一遍,毫不识字的她几乎就能复述下来。由此我发现了孩子的阅读能力,便不断地跑书店买书,结果培养了孩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也为她以后轻松考取北京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之,如果14岁之前,学到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或者大人强迫孩子学习他不愿意学的东西,那么他的智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扼杀。所以在孩子智力开发的关键时刻,一定不要逼着孩子去干他不想干的事。反观现在很多家长,违背孩子意愿地给孩子报了很多学习班,当然他们的愿望是好的,但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如果你一定觉得学这样东西对孩子很重要,那么家长的一个主要作用应该是先想方设法让孩子对这样东西感兴趣。
智力的开发是这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
我在山东工作的时候,班里有个农村的住校生。我发现他每次吃完饭都把菜盆倒上水涮涮,然后喝掉,所以他的菜盆总是干干净净的,根本就不用刷。我发现以后就很感动,心想这孩子多不容易啊,生活这么节俭,以后肯定有出息。
后来这个学生果然没让我失望,考上了山东大学,在当时就很不简单了。由于他工作吃苦能干,发展得也不错,现在是一家市级银行的行长。前段时间师生聚会,吃饭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学生端过一个吃剩的盘底,自己偷偷倒上一点茶水,端起来就喝。
我想起他高中时候的事情,就笑着说:“你现在是大行长,不缺钱,怎么还干这种事儿?”这学生回想起往事,一下子动了情,说:“王老师,小时候我家里穷,我爹每次吃完饭就把碗冲得干干净净,把水喝掉。我也学着,从*岁就习惯这么做了。后来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这个习惯一直改不了,跟上了瘾似的,喝着这种菜汤感觉特别亲切。一喝就想起自己的从前,想起农村的父母,这样工作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怕了。其实这些年,我就是靠这种精神走过来的,要不我也许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听后,感动之余陷入了沉思。一个农村家长没多少文化,谁也想不到他一个小小的习惯,竟然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影响是从很小就开始的,它是融入儿子血液里的,是深深根植于儿子心底的,所以它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进一步想,如果儿子到了十六七岁以后才看到父亲的这个举动,恐怕就不会养成这样的习惯了。
理念篇(3)
多年来,我对教过的一些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充分证明:14岁以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奠定了孩子今后人生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孩子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发生的事、所受的教育、所养成的习惯、所形成的性格,会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这个影响几乎是无法代替、无法改变的。
正面影响是这样,反面影响也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起步于14岁前,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也是从14岁以前开始的。
有句俗语说,对七八岁的孩子狗也嫌烦,而我们也往往把十三四岁看成孩子的“叛逆期”。在这两个时期,孩子生理、心理和智力发育都产生了飞跃性的变化。这个时候孩子特别活跃,接受新事物特别快,所以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面对孩子的表现,许多家长要么无动于衷、听之任之,要么厌烦至极、粗暴打压,要么稀里糊涂、不得要领。有些家长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就这样,长大就好了,即树大自然直。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是消极的、不负责任的。
14岁之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家长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机稍纵即逝,再也不会重来。抓住这个时期,在教育孩子上就会占主动权,就会事半功倍;相反,错过这个机会,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就会事倍功半,就会耽误孩子的一生。
3。 现在孩子最需要什么?
有一次,听一朋友谈他教育孩子的一段感悟:女儿考上大学后,虽然离家很近,但为了锻炼她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是决定让她住校。这可不得了了,开学前半个月,她妈就开始给她买这买那,几乎天天去超市,结果买到开学那天还没买够。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家里东西多得都快成个小超市了。我心里着急,有这个必要吗,这是多大的浪费呀。可是看到她妈那副慈母的样子,又不忍心给她泼凉水。女儿只是听任她妈成堆地往家搬东西,无动于衷。
开学那天送女儿上学的时候,我就像搬运工似的跟在后面,累得我满头大汗。到学校我把东西放下,对女儿说:“你不在家,没人跟我斗嘴了,你老爸该多寂寞啊。”我这话虽然发自肺腑,但也是不经意说出的。结果女儿一听这话,一下扑到我怀里哭了半天。她妈在一旁嫉妒得直瞪眼,心里很不平衡。
送完女儿出来,爱人就骂我们父女没良心。说她自己为了女儿上学,忙活了半个多月,累得觉都睡不着,到头来女儿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甚至有时候还嫌她烦。说我什么事儿都没干,只一句话,就让她哭老半天。说着说着,爱人眼圈子红了。
我一看,赶紧安慰她:“其实当然还是你最关心孩子,她也早已习惯了,觉得你做那些都很正常;我对她很少过问,稍微给点阳光她就灿烂了。”爱人听了这才感觉稍微好些,但是还是骂我们爷俩没良心。
其实有句话我没说,说出来怕爱人更伤心:“你虽然给孩子买了好多好东西,但你做的那些不是她最需要的,甚至是多余的,孩子当然没反应了。我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是说到孩子心坎上了。这句话饱含着我对她的尊重、理解和疼爱,这正是她最需要的,所以她就感动得不得了。”
朋友的这段感悟很有代表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孩子的物质生活大都得到了充分满足,甚至出现了过剩,这跟我小时候完全不一样。我小时候在农村上学,自己带饭,一周就拿着一毛钱上学,心里却总是充满感激,唯恐做出对不住爹妈的事情来。可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却层出不穷。据世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当今独生子女心理疾病患者高达1/3,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现象。不幸的是,这种恐怖的现象在中国已愈演愈烈,要想扼制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仔细研究,现在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理念篇(4)
首先,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一起玩耍斗闹的兄弟姊妹,没有手足。在学校里,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导致了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同学之间学习之外的交流几乎都被剥夺,也难以找到知己朋友。但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需要互相交流。而人有了烦恼和不良情绪更需要排遣和发泄,发泄出来也就轻松了。当他没法发泄时,也只有憋在心里,经常这样压抑自己便会憋出心理疾病,所以心理疾病患者大都是这样来的。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不管是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