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产生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则被参与者内化为一种立场。站在参与事物的立场上,以自己人的角度观察、认识事物,并由此产生一种把自己和他人动员起来的热情,由此把参与其中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希望它得以发展、得到成功的意愿。参与意味着信任和尊重,参与蕴含着智慧和力量、激励和成功。让下级参与重要事务的决策,不管是从心理方面来看,还是从民主的角度来看,无疑是调动下属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部属从参与中增长才干。
领导者在做出科学的决策后,不是要事必躬亲,而是要千方百计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让每一位下属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最终达到既定的目标。工作有价值、能力有提高、事业有奔头,从而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
。 想看书来
第一节 高瞻远瞩,科学预见未来(1)
领导者高瞻远瞩的本质,就是科学预见未来,跨越时光的栅栏,提前采取措施或做好准备。就涉及面而言,他们的预见虽然可以分为战略性与战术性等,但要达到“远见于未萌,避危于无形”这一境界,却都要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指导思想。要善于进行超前思维,要见微知著,对未来的预兆有敏感性和洞察力,在现在与未来的联系中寻找认识未来的途径。当然,未来不是现实,有些确切内容不可能事先都展露得一清二楚,并随时可能受各种意外因素的影响,而领导者处于支配全局的地位,时间与精力也有限。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未来的预见可以粗线条,重在大局、大势,不一定十分具体、包罗万象。
一般地说,预见的范围越大,时间越远,或者不确定因素越多,对具体问题或细节的分析与判断就越不容易精确,误差率也越高。领导者也是人,不可能做到绝对地完美。特别身处高层次者,视野所涵盖的范围与内容又大又多,要求他们面面俱到、无所不精,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只要能辨别出大体方向、目标和通途等,控制未来局势朝着良好趋势发展,或避开大灾大难就基本上尽到了责任。如一个国家领导人,其预见能力能表现出对整个国家在未来国内外环境中可能面临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挑战,并做出相应决策,为全国人民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就非常了不起了,也真正履行了其神圣的历史使命。
在实践中,一些领导者高瞻远瞩,其远大的眼光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也主要是他们在重大问题上表现出高超的预见水平。因此领导者看待、处理问题要胸怀大局,顾全大局。领导者只有统观全局,才会“各色风情”尽收眼底,各种问题历历在目,了然于胸,从而有利于周全、冷静地考虑与把握,达到“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否则,就容易混乱和糊涂,很难做到清醒、全面。古今中外,凡是善于从全局看待、处理问题的领导者,大都是这样,减少疏漏,从而把所领导的事业整个推向前进。
中国历史上的汉武帝刘彻,虽然一生放荡不羁,功过掺杂,但雄才大略世所公认。他正确忖度当时国内外形势,从国力出发,毅然放弃“和亲”政策,坚决对反复无常、尾大不掉的匈奴用兵,经过前后40年的坚持努力,从根本上解除了匈奴多年对汉的掳掠侵扰。
身为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看问题如果片面、孤立,结果很容易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顾一切,孤注一掷,影响其他问题的解决,乃至把整个事业毁于一旦。这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无论在政治军事领域还是在科技经济领域,也无论社会性质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结局往往都是一样的。
高瞻远瞩的一个作用和意义是,可以使领导者审时度势,在身处特定的时机与环境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区别异同,不生搬硬套原来的经验或做法,高屋建瓴,势不可挡。诸葛亮治蜀的故事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事例。
刘备入蜀,诸葛亮实行严刑峻法。法正因而进谏,认为应该学习汉高祖,缓刑弛禁,满足蜀民“思得明君”的期望。诸葛亮却不同意。在他看来,秦皇残暴不仁,刻薄百姓,政苛刑繁,人人自危,逼得百姓纷纷起来造反;刘邦入关除秦苛法,约法三章,宽禁省刑,深得百姓爱戴。而今天情形不同,法纪废弛,吏治混乱,不严肃法纪就不利于惩恶劝善。事实后来证明诸葛亮的做法是正确的,结果达到“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
第一节 高瞻远瞩,科学预见未来(2)
领导者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如果不知大势,不借大局,不识时务,就会不顾情况的变化,显得十分死板、僵硬,陷于原有的思路不能自拔,甚至大祸临头还不知省悟。
其实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谁,多少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乃至风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事先一无所知,一点儿准备也没有,就会感到十分突然、吃惊,轻则一时手忙脚乱,紧张被动;重则措手不及,惊慌失措,全盘皆乱,功败垂成。而如果事先有充分认识与估计,就会形成足够的思想与心理承受力,并做好各种准备,如及时调整行动,暂时忍耐和耐心等待,以至做出让步,以退为进,把损失减低到最小限度。
此外,还可以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识时务者为俊杰”,剔除投机之意,有其可取之处。一些领导者虽然身处逆境,却不气馁,继而反败为胜。
高瞻远瞩从一定层面反映了人类特有的忧患意识。中国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孔孟时代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奋勇拼搏。
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日本政府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提出“民族虚脱危机”,60年代提出“原料市场危机”,70年代提出“资源危机”,80年代提出“贸易危机”,如今还有人炒作“中国威胁”。
有的企业家甚至提出,要防止在竞争中被淘汰,必须有“怀抱炸弹”的危机感。
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自己的新闻媒体上不时发出诸如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人口危机、道德危机等呼声,这固然反映了一定的实际情况,但也无不警告国人要具有深刻的危机感,只有努力奋斗才有未来。
领导者如果缺乏高瞻远瞩,没有预见能力,凡事不懂得或不愿意先作一些估计、判断,就好比“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即便是灾难近在眼前,死到临头也浑然不知。“不预则废”已为必然。事实证明,没有一定的预见,一般都难逃厄运。
世界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皆有博大的胸怀、容人的雅量。
唐朝年间,有一个非常大度、精明而又能干的宰相,名叫狄仁杰。此公在登上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时,也曾在尔虞我诈的仕途上,树过不少政敌。但是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从不计前嫌,在当上宰相之后,也决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整治别人。所以,他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工作起来也非常得心应手。而当时的皇帝武则天还是对狄仁杰的威望表示怀疑。
有一次,她单独召见他说:“狄公,你当刺史时,治理有方,得到老百姓的爱戴。但我还是接到一些人密报,提出在朝廷弹劾你。你想知道诬告过你的这些人吗?”
狄仁杰不假思索地回答:“臣若有过错,请陛下赐教!至于说臣坏话的人,臣不愿知其姓名。这样,在今后可以相处得好一些。”
听了这话,武则天开心地笑了,说:“狄公,我现在才知道,你确实有过人之处。众人中间,能有你这样大度的人,少啊!”
胸怀气度,主要指对他人一些相异思想和言行的容忍与接纳,或者说容忍、接纳程度。对一般人来讲,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一种立身处世的良好品质。而对领导者来说,则远远超出这一范畴,关系到能否发挥应有作用,成为衡量他们是否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准。换个说法就是,容忍或者接纳实际上是个宽容精神问题。
第一节 高瞻远瞩,科学预见未来(3)
什么是宽容呢?社会心理学家这样解释:“有权力责备处罚而不责备处罚,有权力报复而不加报复的一种道德心理结构。”宽容是人际关系包容性的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包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关系的好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领导者所面临的交际对象,在性格、气质、经历、修养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对这些差异怎样去协调?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彼此相处中总会出现一些矛盾,对这些矛盾如何处理?聪明的领导者决不会去采取扩大差异、激化矛盾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们总是待人以宽容。
气度、度量作为一种对领导实践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不是抽象、模糊的,而是有着具体内容。首先应该是要听得进不同声音,善于采纳各种有益的意见与建议。这是关于领导特质的一个永恒话题,古老而又新鲜。说它古老,是指历史上很早以来就有人不断做出总结,加以赞美;说它新鲜,是指它对于领导者来说永远也不会过时。
孟子认为,作为统治者,喜欢听取别人意见,治理天下就会绰绰有余。纳谏、从善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在于领导者可以克服缺点,防止错误。客观世界万象纷呈,错综复杂,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领导者不是万能博士,无所不知,不犯错误。虚心纳谏、从善可以弥补领导者自己知识、经验、智力等的不足,提高谋略水平。
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在决策时,如果完全依靠自己拟订方案,制定措施,由于客观未知因素的众多与个人能力的有限,有时力不从心。尤其在一些重大复杂问题上,更不一定能保证想出的都是最好方法。而“众人拾柴火焰高”,效果就会好得多。领导者多问、多听别人的意见,常常可以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所制定的方法措施变得充实、完善;或者可以进行比较、选择,找出最佳方案,取得满意的效果;避免被某一意见左右,或在“自己这颗树上吊死”,单打一,一摸黑走到底。某些领导者技高一筹,谋属上乘,诀窍就在于此。
领导者虚心听取意见还可以激发灵感,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拓新局面。在面临一些难题时,为了寻求新答案,领导者有时百思不得其解,储存了大量信息,思维达到白热化状态。随着思考的深入,也许他人的几个字、某句话就可能轻易起到激发或启迪作用,使思维的链条迅速贯通,出现飞跃,产生有益联想,使思想出现突破性飞跃,想出有创见而又可行的好办法。善于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建议,也是领导者调动下属积极性,造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生动活泼民主局面的一个重要办法。
正常人都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并且大多希望有机会表现出来。提建议、提意见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领导者如果漠然处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既浪费人才资源,又伤其自尊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结果,对他们本人来讲,轻则产生依赖性、被动性,重则离心离德;对其他人来讲,则产生连锁反应,受到不良的影响与刺激,变得灰心丧气。尤其是有见解、较能干者,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这种表现欲更强烈,更希望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被领导重视或采纳;如果领导者也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就会使他们难以接受,认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更易失望、沮丧,失去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
第一节 高瞻远瞩,科学预见未来(4)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有时就是受领导者的这种情况影响的。事实证明,哪个领导者能做到,做得好,他所在的地方就会如同龙腾虎跃,热气腾腾,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常常万马齐喑,死气沉沉,有如死水一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对于领导绩效的极其重要性,决定了一切想有所作为的领导者都必须严肃认真地认待,努力加以实行。对于顺耳的话要听,逆耳之言也要听。
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不同”,就是上下不要“一色”,清一色反而不好看,也不管用。领导者不要搞一言堂、一刀切、一锅煮,不要不准有不同意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存在;否则,就如同单调的颜色易使人厌倦,单调的味道易使人反胃一样,致使整体落败。
俗话说得好,成绩不说跑不了,错误不说不得了。顺耳之言,好听之语,拥护的话,声声入耳,谁都喜欢听;而逆耳之言,难听之语,反对的话,就不是谁都乐意听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人大多有一种“趋同心理效应”,即所谓“同心之言,其嗅如兰”,特别容易听得进去。
比如,自己一心一意想往东走,别人如果说这样做很正确,就会很自然地感到高兴;而如果有人强烈反对,那就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这种“趋同心理效应”也可以看做是人的一种“心理惰性”,即符合自己感情思维的话往往听了觉得愉快与高兴,对反逆自己思想意愿的话则感到不快或恼怒。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指这种现象。况且人都有自尊心,总希望别人说自己好,总认为这样才被人看得起、尊重,因而更喜欢听顺心顺耳的话,而厌恶不顺心不顺耳之言。
实际上,逆耳之言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但是作为领导者,要听逆耳之言时,头脑要冷静,要有克制力,广听各种意见,尤其是逆耳之言,可以使领导者“亲贤人而远小人”。
领导者喜欢听什么样的话,实际上还等于鲜明地显示他喜欢、重用的是何等人士,清楚地表明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而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核心体。
如果领导者闻过则喜,不仅喜欢报喜,也不怕报忧,就会像磁石一般吸引贤能之士、正直之士,使他们奔走而趋之,主动献计献策,帮助领导者寻找和改正错误,无所不言,从而形成一个贤能的群体。
如果领导者闻过则怒,只喜欢插花,不喜欢栽刺,俊贤就会避而远之,辞而别之;溜须拍马之徒,奉承谄谀之辈则如蝇逐臭,乘虚而入,蜂拥而至,纷纷靠拢,听到的也尽是一些颂扬之言,恭维之语,也就逐渐被群小所包围。特别是已发生严重失误时,还只许评功摆好,粉饰太平,不许面对现实,救弊匡正,结果就会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虚心听取各种意见,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智力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其他,至于对方的方式、态度如何,则是个次要问题。在听取的过程中,目的的实现应该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忘记这一点,斤斤计较对方的方式与态度等问题,显然就舍本求末,颠倒主次,偏离了纳谏的大方向。
况且,言者又往往有自己的习惯、作风,如有的说话不太注意场合,有的语言尖刻,有的喜欢直来直去等;如果一一计较,也很容易堵塞言路,因小失大。俗话说“容瑕索瑜”,要索瑜首先是容瑕,不容有瑕就一般索不到瑜。不要过分计较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