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生五访汶川纪实录:绝地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鸣生五访汶川纪实录:绝地重生-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药品储藏室等;其电力均由一部从德国带来的发电机供应;帐篷分为两层,隔热防雨,还防阳光辐射,帐篷里的每张床头都对着一个窗户,病人可以自行决定,是打开还是关闭;手术室是一个充气帐篷,内部的高压,可排除外部空气中的不洁物;另有五六十个小型简易马桶,病人使用后,马桶会自动粉碎排泄物,而后再导入一个塑料袋,统一送至环卫部门处理;还有一个帐篷作为X光室,与其它帐篷相对保持一定距离,3米外不会对人产生辐射。
  我还听说,德国的这种帐篷医院早在五六十年前就诞生了,是二战时期德国专门用于应急战场的需要而构想出来的。它对德国来说,也许已经是落后了;但对中国而言,却是再先进不过了。据德方介绍,这种帐篷医院可以在陆地任何地方搭建,包括荒野、高山和沙漠。它曾在巴基斯坦2007年的地震区域使用过,在非洲的几个地震区域也使用过,而在阿富汗每年都会使用一两次。它的装备虽然谈不是世界最先进的,却是最成熟、最实用的。正如德国红十字会发言人Koch女士在新闻发言中所说,我们的野战医院说它是最高级别的,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医疗设备有多么的高级,多么的尖端,而是说这种野战医院的规模较大,完全具备一个医院应该具备的大部分设施和功能。而且这个野战医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最少的德国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医院移交给受灾国家的医务工作者,自己运行,自己使用。
  在搭建野战医院过程中,11位德国医疗技术专家、40多位华山医疗队和100多位都江堰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冒着酷暑,顶着烈日,身兼数职,加班加点,全力投入;麻醉师、卫生员、消毒员、水电工等,也赤膊上阵;甚至拿手术刀的医生还扛起大箱子当起了搬运工,娇小温柔的护士也拼装仪器当起了装配工。尤其是德方的工作人员,相当敬业。比如有一位叫克劳斯的先生,在德国是一家工程公司的老板,同时也是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者。他曾参加过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救灾工作,如巴基斯坦、伊朗、印尼等。他这次是第一次来中国,到灾区后,可能是天太热,也可能是太着急,嘴唇很快便长了疮。但他默不作声,每天只顾低头干活。他对中国的记者说,我们和中方的合作很协调,在其他地方要一两天才能做完的事,在中国的灾区,几个小时就搞定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8.中德帐篷医院(3)
此外,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也纷纷闻讯赶来帮忙。其中最为突出者,当属王平率领的“兄弟爱心救助队”。这支由7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员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其中有公务员、大学生、个体老板等。灾区的夏日,酷热难熬,时刻都像在蒸桑拿。但“兄弟爱心救助队”从早上7点开始搭帐篷,一直干到深夜十二点,个个吃苦耐劳,挥汗如雨,却从不休息片刻。
  在搭建中德帐篷医院的过程中,中方人员不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给德国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中国的这次地震发生在山区,所以德国专家预计,搭建这座野战医院至少需要5天。可没想到中方人员仅用了2天半的时间,一个个巨大的帆布帐篷,便接二连三地从废墟上矗立起来,而且还完成了医院主要设备的安装工作。于是德方人员感叹说,中国灾区的工作人员,是世界上最能吃苦的,也是最有效率的!
  2008年5月25日下午3点,中德帐篷医院正式落成。
  我听说,在长约400米、宽30米的都江堰天府大道的尽头,46个大大小小的白色帐篷一字排开,帐篷里的所有的医疗设备,均可以拆卸移动。即是说,这个特殊的帐篷医院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迁移到任何一个地方。因此与其说是一个野战医院、帐篷医院,不如说是一个流动医院。医院设立了门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药房,还有放射科、检验科、病房以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顶帐篷都由天然材料制成,都用充气管支撑,安全、结实、防火、无污染,既有真空隔热层,还有散热的空调设备;帐篷里配备的制氧机,还能直接将空气变成氧气,调节氧气浓度,从而替代其笨重的氧气瓶。
  据悉,为了迅速给中国灾区建起这个帐篷医院,德国方面一共投入了150万欧元,可供医院维持运行三个月。除了从德国带来的贵重药品,还有3辆越野车。而购置这些设备与药品的费用,主要来自德国政府拨款、德国红十字会的善款以及德国民众的捐款!
  2008年5月26日,医院正式开诊。
  我在走访中得知,开诊当天,前来求治的灾民排成长龙。一天下来,中德帐篷医院便救治了252个病人!
  看到中德帐篷医院效率如此之高,都江堰卫生局局长肖红非常高兴,他说,这就打消了一些人对德国帐篷医院的担心和顾虑。更重要的是,都江堰的群众生孩子、做手术等,就再也不用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成都去了。而德方的领队托马斯先生看到本国捐助的帐篷医院如此深受中方欢迎,同样非常欣慰。托马斯是第一次来中国,四川人民的火辣干劲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给他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都江堰人民医院一位医生告诉我说,帐篷医院的开诊,对都江堰成千上万的地震伤员来说,非常及时,也非常关键,简直就是一颗救星,也是一颗福星!因为当时都江堰最大的人民医院已经岌岌可危,而且没有电力可供使用,只能在医院门口一个临时搭起来的简易帐篷里办公,条件非常简陋,许多急需要做的手术,根本无法开展。有了中德帐篷医院后,我们人民医院的50多个医生,马上就可以在里面开始救治工作了。
  当然了,这个“洋”医院刚落成时,也多少有点“水土不服”。都江堰的医生告诉我说,因为这个帐篷医院不光医疗设备齐全,还连带着 “德国式厨房”,所以中方的厨师开始很不习惯,常常被搞得手忙脚乱;而德方医生护士的制服也太肥太大,我们医院最高最胖的医生穿上最小号的德国制服,都还显肥大。。 最好的txt下载网

8.中德帐篷医院(4)
都江堰市卫生局副局长李自刚告诉我说,中德帐篷医院最大的特点,是免费治疗,绝对的免费治疗!这一免费治疗,就不得了,在都江堰一下就轰动了!医院一天的门诊量,大概有一千五六百人的样子。帐篷医院分了标准病区,还有标准的厕所。病床都是国外那种折叠式的床,所有的设备也都可以折叠,打开是一张桌子,收起来就成了一个箱子,用完后打成箱子就收走,很方便的。德国方面派的11个专家,有搭建帐篷方面的专家,有供应方面的专家,有管理协调的专家,还有两个医学方面的专家,一位是约阿西姆·贾德曼博士,一位是巴托马斯·莫赫博士。无论哪方面的专家,都很厉害,都很敬业。而中方的医务人员,以上海华山医院为主,他们负责管理和领导,派了一个专家队,专家队分批轮换,一个月换一批,共计大约120人,还有就是我们都江堰人民医院抽调过来的医生。德国方面主要给中方救援人员提供咨询和指导,开始时由德中团队一起医治病人,逐渐由中方人员全面接管,最后移交给都江堰人民医院管理。救援工作结束后,帐篷医院就无偿留在中国,归中国永久使用。
  我在走访中还了解到,中德帐篷医院开诊后的第二天,即5月27日,就及时挽救了一位15岁少女的生命。少女叫黄奕,四川绵阳市安县高川乡茅香村人。黄奕患有先天性心肌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惊慌失措的家人带着他翻山越岭10多个小时,才从山里逃了出来。一路上,黄奕的心脏病几次发作,后来被人送到中德帐篷医院,因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并得到很好的治疗。
  而最喜庆的是,开诊后的第五天,即是5月31日,已救治了3000多名灾区伤员的中德医院,竟在帐篷里迎来了第一个新的生命!
  这一天,住在都江堰市临时帐篷的孕妇张燕,一大早便出现强烈的妊娠反应。大约8点左右,都江堰120急救车就将张燕送到了中德野战医院。张燕回来回忆说,刚到这家帐篷医院的时候,我非常紧张,因为这里毕竟不是真正的医院;所谓的产房,也只是一间帐篷而已。万一分娩中出现问题,大人好说,我的宝宝怎么办?
  事实上,张燕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中德帐篷医院的中方医生王思群副教授说,张燕是在地震前怀孕的,可能是因为地震,影响了孩子的胎位,影响了孕妇的整体身体情况。所以张燕被送到帐篷医院后,经过检查,发现胎儿胎位不正,顺产基本没有可能。因此为了保证母子平安,我们决定马上对张燕实施剖腹产手术。但当时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帐篷医院没有血库,必须备血!好在我们的医生都知道自己的血型,我们就把具备张燕血型的医护人员全部集中在“手术室”外,万一张燕需要输血,马上就可以抽血。
  张燕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了手术台。一直守候在产房外的都江堰人民医院护士蒲春波说, 当时“产房”外聚集了很多等待输血的医护人员,大家都为张燕捏着一把汗。但很幸运,上午10点37分,中德帐篷医院第一个新生命平安降生了!作为一名妇产科护士,我曾参加过很多次剖腹产手术,但这一次是我最受感动的一次。因为这个新生命是在德国友好人士和上海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诞生的。而且诞生地震灾区,诞生在帐篷医院,母子平安,很不容易! 。 想看书来

8.中德帐篷医院(5)
中德帐篷医院迎来了中国第一个婴儿的平安降生,让在场的德国人也感动不已。据报载,来自德国的机械师克劳斯·穆楚夫说,能在帐篷医院里看到中国新生命的诞生,感觉非常美妙,非常开心。因为新生命代表着新的希望,这会让中德两国医护人员对未来的救援工作,更有信心!
  张燕的孩子顺利诞生后,孩子的父亲方旭兴奋至极,泣不成声。因为汶川大地震,不仅震垮了他们多年来辛辛苦苦经营的小家,还一度震碎了他们明天美好的梦想,如果不是因为张燕肚子里的孩子,小两口连死的念头都有了。而孩子的顺利诞生,让他们对生活突然有了念头,对未来有了希望。于是,为了表达对中德帐篷医院的感谢,小两口特意给儿子取了一个响亮而又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方中德!他们只希望这个在中德帐篷医院出生的儿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能像德国人那样去帮助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在此后两个多月里,中德帐篷医院又诞生了7名婴儿。这7名婴儿中,有2名取名为“中德”,有3名取名为“华堰”——意为纪念上海华山医院和都江堰人民医院的友谊。
  2008年6月1日,为保证更加快捷、有序地转接病人,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急诊“120”,也整体转移至中德帐篷医院,使帐篷医院成为灾后本地区系统最完善的一家医院。而且日门诊量逐日增加,每天都有近600多人看病;高峰时期,每天可达1000余人!
  在此期间,德国专家还对中方医务工作者还进行了相关的培训,以及安装设备方面的维护指导;为医院医务人员举行了《灾难医学救援医疗设施准备流程》、《灾后病人的护理问题》、《野战医院物流相关问题》、《灾难医学救援儿童麻疹诊疗状况及产科急诊处理原则》等讲座,从而使中方医务人员对于灾难医学领域中的医疗救援知识,和实际操作,更加熟悉,也更加规范。
  2008年6月15日,德国红十字会代表德方,将中德红十字会帐篷医院正式移交给了中国红十字会,由中方统一管理、使用。
  2008年8月底,在63万都江堰人民最危难、最需要之际,及时伸出了国际援救之手,成功地救治了67800多名灾区伤病员、做了300多台手术、迎接了8个新生命的中德帐篷医院,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告别了正在复苏中的都江堰。
  分别这天,都江堰小雨淅沥,烟雾迷朦;中德双方医务人员饱含热泪,相互拥抱,依依不舍。
  是的,救死护伤,没有国界之分,没有地域之别,人道、博爱、慈善、悲悯,永远是人类一面高扬的旗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际,当德国人将这面旗帜插在中国灾区的废墟上时,我们从这面旗帜上便看到了六个血色的大字:生命高于一切!
  。 最好的txt下载网

9.上海有位沈奶奶(1)
在灾区,志愿者是一个特别招人喜欢的名字。
  其实,志愿者谁都可以做,随时都可以做。钱不在多少,物不在贵重,只要是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帮一下,拉一把,甚至那怕帮忙打个电话,替人说上一句话,便足矣,就够了!
  在灾区的走访中,我曾采访过数十个志愿者;同时也看到过、听说过许许多多志愿者的故事。他们的真心与真爱、真情与真事,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2010年11月26日下午,我来到都江堰红十字会。接待我的,是红十字会女会长曾岷。曾岷身材高挑,大方漂亮,一位十足的知性女人。曾岷此前曾在都江堰卫生局任副局长,2009年1月才到红十字会,谈起抗震救灾中的志愿者的情况,曾岷很激动,甚至眼里还噙着泪水。
  曾岷说,我亲眼见到的志愿者,至今都在深深感动着我,而且这种感动,也许会影响我一辈子。我记得很清楚,地震后的第二天傍晚,天有点灰蒙蒙的,我当时在临时搭建的指挥中心负责卫生工作组。那天是我们开始接受第一批紧急的救援药品,有一个天津的志愿者和10个河南老兵就来到我们这里,他们是以红十字会的身份来的,是乘坐火车来的。我们刚一见面,10个河南老兵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河南受灾的时候,你们帮助过我们,社会各界的人士也都帮过我们,现在你们受灾了,我们来帮助你们,理所应当。我听了这话,眼泪都快下来了。我知道,他们就是以感恩的心来帮助我们的。接着他们又跟我说,你有啥子苦活累活,就我们安排吧,我们的衣食住行你们通通不管了,我们不给你们添一分钱的麻烦!当时急救的药品已经来了,消炎的、止血的,全都是必须要的东西。但那么多的集装厢,部队又还没到,我身边人手不够,正需要人帮忙呢!天津的志愿者和10个河南老兵,一共11个人,从当天开始,就开始帮助我们干活,一直坚持到7月初,大概有两个月,等我们的指挥中心撤了,他们才离开灾区。这两个月我一直待在指挥所,每天都见他们汗流浃背,可他们干了那么长的时间,却没有和我们一起吃过一顿饭。开始半个月,我们整个指挥部都是吃方便面、矿泉水、火腿肠,他们却吃自己带的东西。这让我非常受感动。我们当时还有个钢丝床可以躺一躺,他们却每晚睡在绿化带上。后来我们实在不忍心了,就找些木板来,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小棚子。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居然硬撑了两个月。到了后期,我们卫生系统有时会熬点粥送过来,我们就让他们也喝一点,可他们不喝,坚决谢绝。我就说,这样子不行,时间久了,你们的身体会累垮的!后来他们才很不好意思地接受了。
  在灾区走访中,我还听说了另外两个志愿者的故事。
  一个叫杨光建。杨光建35岁,10岁的女儿在地震中不幸遇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