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养成计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雍正养成计划-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耶和华自也是希望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是把纱蕊放在这里一段时间,而且祸是她起得,由她善后也是合情合理了,点点头同意了。

    月老庙

    月老搬来厚厚的姻缘簿,放在纱蕊面前:“从今天开始,你就按着姻缘簿上的记录,一一对照所有的红线,有不对的立刻给我改过来,看不懂中文不要紧,这里有万能翻译器,你的黑猫借我,我有用。”

    纱蕊张开的嘴在万能翻译器下闭上了,心不甘情不愿地交出黑猫,摸摸它的头说:“黑猫,好好做啊,早点做完咱们回家。”

    “瞄。”

    黑猫白她一眼,自作自受。那么厚的姻缘簿,看你整理几百年能整理完。可怜自己,逍遥的日子没有了,唉。

    

正文 费扬古

    关于一些资料:

    很多历史资料都是百度来的,所以有些历史事件基本都是照资料搬上来的,嘿嘿,望大家谅解。去看看 。

    由于写作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有一些时间差,我会在文中另作说明,希望大家不要过于注重历史。虽然我尽量遵照历史在写。

    费扬古其人在康熙朝上确实有两个人,一个是孝献端敬皇后的弟弟,一个是内大臣费扬古,本文中引用的是内大臣费扬古,而且我查到雍正的皇后生母是宗室格格,现在那个资料找不到了,我记得是有这么一句话……默……

    费扬古相关资料如下:

    费扬古(1645—1701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三等伯鄂硕子,顺治帝孝献皇后弟。康熙年间大臣。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虽然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但她却留下一位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弟弟费扬古。

    费扬古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比孝献端敬皇后小6岁,在他的脑海中姐姐的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但他却承袭了姐姐办事认真、为人谦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当他的父亲在顺治十四年去世时,13岁的费扬古就承袭了父亲在一年前因女儿被封为皇贵妃而晋升的伯爵。13岁的小伯爵懂得约束自己,在姐姐最得宠的时候,不敢有任何放纵自己的言行,而且抓紧时间学习文韬武略,为将来建功立业奠定基础。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内大臣费扬古女。育有一子,弘晖。八岁夭。世宗为皇子,圣祖册后为嫡福晋。雍正元年,册为皇后。九年九月己丑,崩。时上病初愈,**亲临含敛,诸大臣谏止。上谕曰:“皇后自垂髫之年,奉皇考命,作配朕躬。结褵以来,四十馀载,孝顺恭敬,始终一致。朕调理经年,今始痊愈,若亲临丧次,触景增悲,非摄养所宜。但皇后丧事,国家典仪虽备,而朕礼数未周。权衡轻重,如何使情文兼尽,其具议以闻。”诸大臣议,以明会典皇后丧无亲临祭奠之礼,令皇子朝夕奠,遇祭,例可遣官,乞停亲奠,从之。谥孝敬皇后。及世宗崩,合葬清西陵泰陵。乾隆,嘉庆累加谥,曰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

    占领漠北的噶尔丹愈发不可一世,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又以追击喀尔喀各部为名,率领军队数十万南下,“已进汛界”。噶尔丹“志在不小”,于是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开始了同噶尔丹之间的第一次战争。但此次亲征由于康熙病倒在军前,只得委托裕亲王福全等指挥此次战事,而费扬古就是裕亲王福全麾下的一员得力将领。双方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噶尔丹在被击溃后率余部渡过西拉木伦河逃回漠北。在此之后,噶尔丹依然时时越过克鲁伦河,南下侵略巴颜乌阑一带。为了防御噶尔丹,康熙任命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守归化(今呼和浩特)。

    为了解决噶尔丹对内蒙古的军事威胁,康熙在三十五年(1695年)二月,再次御驾亲征。此次亲征兵分三路,东路由萨布素负责,率领数千军队驻守蒙古东部,防止噶尔丹向东逃窜;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的费扬古是西路统帅,西路是此次征战的主力,兵力四万六千有余;中路由康熙亲自率领,兵力约三万三千。

    按照事先的部署,中路军在四月初一从北京出发,而西路军在三月份分别从宁夏、归化出发,五月底中路和西路在土拉河以北会师。

    西路军在行进途中因天气恶劣影响了进度,为了避免不能按期到达使得康熙率领的中路军独自承受巨大的压力,费扬古亲自率领一万四千精锐日夜兼程……而当康熙抵达克鲁伦河以南时,“北岸已无一帐”,噶尔丹早已“拔营宵遁”。

    费扬古(乌喇那拉氏)

    生平简介

    费扬古(?-?),乌喇那拉氏(又译乌拉纳拉氏、乌拉那拉氏),步军统领内大臣。其生有一女为雍正的嫡福晋,孝敬宪皇后。

    封号

    原任步军统领内大臣,雍正元年三月追封一等公,八年九月追封一等承恩公。

    而对乌喇纳拉氏的描述,就官官目前查到的资料来说,都很模糊,只说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在康熙身边服侍,颇得康熙喜爱,而拴婚给皇四子,对起具体的年龄也不清楚,因为死时五十多岁,有说她是康熙二十年生,也有说是康熙二十一年生。官官可以说是钻了这个空子,不过时间上有那么几年差异。而且,当时进宫当宫女的途径要么是通过选秀留下来,而没有册封的,要么是上三旗的包衣。好像没看到说乌喇纳拉氏是哪年选秀的记录,只说她是在康熙身边服侍的。

    

正文 清宫春节

    望天,文文里面关于春节的,有一部分是直接贴资料上去的,好吧,偶承认偶懒,在这里把春节写的详细一些是想着以后再写就直接掠过了,不写那么麻烦了,现在把原文资料贴上来,资料来源(大晴天下吧)

    清朝宫廷过年春节,过去叫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最盛大、最喜庆的全民节日。去看看 。那么,清宫是怎样过年的呢?

    一、准备过年

    农历腊月,就是十二月,从初一日就开始准备过年。

    第一件事:皇帝开笔写〃福〃字。清代皇帝过年有亲笔写〃福〃字的习俗。从康熙帝开始,将写好的第一个〃福〃字,挂在乾清宫的正殿,其余的张贴于等处,有的则赐给王公大臣等人,当时人们以获得〃福〃字为荣。乾隆二年(1737年),定于十二月初一日,在漱芳斋开笔写〃福〃字,以后成为常例。皇帝写〃福〃字很有讲究。毛笔是黑漆笔管,管上刻有金色〃赐福苍生〃四字。写〃福〃字多用绢,先涂上丹砂,再绘以金云龙花纹。乾隆年间,曾任礼、户两部尚书的王际华,是一个幸运者。际华,浙江钱塘人,乾隆十年(1745年)探花。在职31年间,得到〃福〃字24幅,他把这些〃福〃字加以装裱,挂在厅堂,将厅堂命名为〃二十四福堂〃。

    恭王府花园里今存的大红〃福〃字,就是康熙帝的真迹。据恭王府管理处刘霞副主任介绍,这个〃福〃字有五个特点:第一,左偏旁的〃示〃,草书像〃才〃字;第二,左偏旁的〃示〃,草书又像〃子〃字;第三,右偏旁〃畐〃的上半部,草书像〃多〃字;第四,右偏旁〃畐〃的下半部〃田〃,草书像未封口,表明疆土无垠,国富民阜;第五,右偏旁〃畐〃整体看像草书〃寿〃字--所以,人们联想这个〃福〃字蕴含五层意思: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清宫当时写的〃福〃字虽然多,但留存下来的却很少。因此,恭亲王府花园的〃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

    第二件事:大臣献吉祥字画。早在南宋时,就有大臣向宫廷进献吉联、画轴的习俗。清朝官员,更加重视。每年从腊月初一日起,内廷的文臣撰写各宫新年悬挂的椒屏、岁轴,呈皇帝御览之后交内务府,按照吉语内容,绘制景物图画,并在上面题词,做成吉祥字画,向进献张挂。

    第三件事:正常听政。

    腊月初八后,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

    腊八相传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成佛日。早在北宋汴梁(今开封)有僧、俗在腊八日,煮果子杂料粥,称〃腊八粥〃,互相馈赠。清朝北京腊八粥,用料为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红枣等,及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葡萄干及红糖等。

    放爆竹清宫规定,腊月十九日,始放爆竹。放爆竹之俗,魏晋以前就有记载。相传:西方山中有一种人长尺余,一只足,名叫〃山臊〃。如果有人触犯了它,就令其发冷发烧。当地人将竹子放入火中,竹爆声响,山臊惊惧而逃,人们得以消灾免祸。后到宋代,用纸做炮仗,但仍称〃爆竹〃或〃炮仗〃。清宫在腊月二十四日以后,若皇帝出宫,每过一门,太监便放爆竹一声,入宫也是这样。爆竹跟着皇帝放。在内廷执事太监、官员,根据爆竹声的远近,了解皇帝的行踪。

    封印封印就是把印封存起来,表示放假、不办公了。就是小年之前四天--腊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布告天下,各个衙门,照例封印。宫殿封印,举行仪式:将宝印安放在交泰殿中供案上,设酒果,点香烛,请皇帝拈香行礼,官员捧着宝印出殿,内阁有关官员,到乾清门外,洗拭宝印后,捧入殿内,加以封贮。来年正月,吉日开封。开宝印时,礼仪同前。如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封印,康熙帝不御门听政。午时,康熙帝向太皇太后、皇太问安(《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甲辰)。

    封印后,各部院衙门的掌印官员,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谢一岁辛劳。封印之后,京师〃万骑齐发,前门一带,拥挤非常,园馆居楼,均无隙地矣〃!但是,封印后各衙门休假,一些〃乞丐无赖攫货于市肆之间,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也,亦恶俗也〃(《燕京岁时记》)。

    彩服日腊月二十一日是〃彩服日〃。上书房〃自彩服日,至次年初五日,不入学〃(《清宫述闻》),学生开始放寒假。〃彩服日〃有个典故,唐朝制度官员每十天洗沐,就是洗澡沐浴,休息一天。后来一个月中的三个十天分别称为上浣(huàn)、中浣、下浣。所以《燕京岁时记》说:〃儿童之读书者,于封印之后,塾师解馆,谓之放年学。〃放年学,就是今天的放寒假。开学的时间,皇家是正月初六,民间是过了正月十五。大约皇家放年假(寒假)两周,民间放年假(寒假)四周。

    祭灶腊月二十三祭灶。祭灶神习俗,历史很久远。灶神来历,先秦已有,传说不一,没有确证。据载:汉武帝初年,大臣以祀灶可化丹砂为黄金,以黄金为器皿可以延年益寿,因而皇帝开始亲自祭灶。祭灶,古时候用黄羊。据《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时有一个人叫阴子方,因杀黄羊祭灶,后暴发,成巨富。这个习俗遂沿袭下来,但普通百姓家做不到。民间祭灶,用南糖、关东糖、糖饼等。为什么用糖呢?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说好话。元代王恽谓:岁末二十四日诸神上天,家人如设供祭灶,灶君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可为隐恶扬善,所以祭灶都用糖,以甜其口、以粘其口。民间谚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完之后,将灶神像揭下焚烧。到除夕接神时,再供奉新灶神像。这一天,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清朝宫中祭灶与北京民间一样,在腊月二十三日。所不同的是:其一,地点。在坤宁宫煮祭肉的大灶前。其二,贡品。祭灶神时,要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摆供品,供品共33种,并由南苑猎取黄羊一只,使用由盛京(今沈阳)内务府进贡的麦芽糖(关东糖)。其三,帝后分别主祭。汉族祭灶神,禁妇女主祭(《燕京岁时记》)。清宫祭灶神时,皇帝、皇后等先后到坤宁宫的佛像前、神龛前、灶神前拈香行礼。皇帝礼毕回宫;皇后再行祭礼(《国朝宫史》卷六)。

    上灯清宫规定,腊月二十四日,上天灯、万寿灯。这一天,总管内务府大臣率领太监,举着灯进乾清门,将天灯安设在乾清宫两侧的丹墀内,将万寿灯安设在丹陛上。从安设之日起,每晚点燃天灯,到二月初三日出灯为止。自安设之日始,万寿灯每日升灯联,至除夕由内务府大臣率员役换联,并安两廊栏杆的灯。于除夕、元旦、正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日上灯,至正月十八日出灯。

    宫训图腊月二十六日,清宫按年俗,张挂宫训图。在张挂门神、春联之日,东、西六宫各挂宫训图,赞一份于东、西墙,每图都画历代有美德的后妃故事一则,作为后妃的榜样,至次年收门神之日撤下收藏。各宫所挂的宫训图有:景仁宫《燕姞梦兰图》、承乾宫《徐妃直谏图》、钟粹宫《许后奉案图》、延禧宫《曹后重农图》、永和宫《樊姬谏猎图》、景阳宫《马后练衣图》、永寿宫《班姬辞辇图》、翊坤宫《昭容评诗图》、储秀宫《西陵教蚕图》、启祥宫《姜后脱簪图》、长春宫《太姒诲子图》和咸福宫《婕妤当熊图》。

    各宫贴春联春联就是桃符。早在战国时有桃梗(桃木人),晋时为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位神名,或画此二神的像,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后改为在纸上书联语。古之桃梗、桃符都用来辟邪驱鬼,改为联语之后,多为吉祥词句。入腊月就有文人墨客,在书房,在市肆,书写春联,准备过年。祭灶之后,千门万户,粘挂春联,焕然一新。民间或用朱笺,或用红纸,但清朝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燕京岁时记》)。

    春联原是中原民俗,清定都北京后,也在宫中挂春联。但满俗与汉俗不同,汉族春联用红纸,宫廷春联用白绢。惟有皇帝所书的〃福〃字、〃寿〃字、春联等,凡是赐予亲近臣工的都用红色。这可能与考虑到汉族忌白的习俗有关。我在这里补充一句: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崇尚的颜色是不同的,如殷人尚白、周人尚红、秦人尚黑等,元朝蒙古人尚白,明朝汉人则尚黄。

    门神也是中原汉族的古俗。汉代文献记载,上古时有神荼、郁垒二人,曾在度朔山中桃树下,以苇索缚恶鬼喂猛虎。于是当地县官命以桃人、苇索及画虎陈于门,用来驱鬼,后演变为绘神荼、郁垒二人像为门神。又传说:一天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哭呼号,命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位将军戎装立于门外,果然一夜平安无事,于是令画此二人像挂于宫门,后来就成为辟邪的门神。

    清宫规定于每年腊月下旬张挂门神,来年二月初三日撤下贮存。清宫年节所挂的门神,为丝绢质,装裱框架,用沥粉贴金或用泥金描画,也有高丽纸画。所画神像,现在故宫尚存的多为将军,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画像。画工精细,制作考究,具有宫廷特色(《故宫辞典》)。

    掸尘清宫规定,每年腊月,宫中清扫,大搞卫生。内管领事务处择吉日、吉时通知宫殿监,宫殿监预先奏闻。届日,内管领及员役进〃内右门〃,由〃月华门〃入乾清宫、坤宁宫中扫除尘土。在扫除过程中,宫殿监率首领、太监负责防范照料。十二宫等处扫除事宜,由宫殿监传知各宫太监自办。

    得禄每年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等日,在中正殿前设供献,并设冠袍带履等物,皇帝御小金殿。喇嘛184人,手执五色旗旋转,唪护法经。又有喇嘛扮二十八宿神及十二生相。又扮一鹿,众神护而分之。〃鹿〃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