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化境-sunline》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极化境-sunline-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有明白自己的判断的相对性、主观性,我们才会寻找其相对和主观的地方。这些相对与主观性与促使我们作出这个判断的前提假设的了解程度是成反比关系的。只有了解它们之后,我们才能避免相对性、主观性的影响。

  我把上述条件总结为我们进行逻辑判断的一种中立法则。

  1)承认一切存在的价值;

  2)明白逻辑判断相对性、主观性;

  3)找出促使作出逻辑判断的前提假设;

  即使知道这些,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很难对自己的逻辑判断完全明了。

  即使是叔本华,他也会去攻击黑格尔的理论,认为其全部都是谬论。

  而它却为我们做逻辑判断必备的法则探索,而写出了《论充分根据论之四重根》一文。

  其的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一切事物、逻辑、定理、行为等存在都有其根据”。

  如果我作为叔本华,我就不会去寻找黑格尔的理论中的谬误之处,用自己的理论去批判它。我会用我发现的中立法则去看他黑格尔的理论。首先承认它理论的价值,然后试图找出它作出某个逻辑判断的前提假设(不要认为只有1个逻辑判断只有1个前提假设哦。),对其前提假设与我认为的前提假设相对比,如果之间有矛盾,发生了冲突。那就太美妙了!这会使我我能找出他和我的相对和主观的地方便的更容易,1加1大于2吗。在发生冲突的地方,我会以文字注明“如果:组合条件等,就可能有此结果”,“如果:我的组合条件,那么结果是”……(注:组合条件可以以和与或连接,以括号分隔以区分条件组合的优先次序)。如果我实在不明白它以什么前提假设作出某个逻辑判断的,我就会在其旁边注明,我的智力与智慧的组合无法找到这个逻辑判断是出于什么前提假设作出的,如果谁明白的话,请告诉我,以验证我愚蠢的程度。我会以求知来代替批判,以了解思想的矛盾的由来和发展,以一种符合逻辑的办法来解决。这样作可能在以其他方法促进有困难的情况下,促进思想共同发展。我如此使用这条法则,但这条法则的使用方法并不仅限于此,你可以在具体的环境,对象,综合分析,形成符合真实的方法来。

  人很难完全理解并不为执念和感觉所惑,所以持续产生如果突破了理智所能覆盖的范围,它必然产生违背自我的思想,作出违背自我的行为。这种冲动日期月累,就算经常用理智去清除,也不能时刻明悟。圣人也很难做到。而我们不是圣人,所以经常会产生违背自我的思想作出违背自我的行为来。所以我们也不能用你认为的圣人的目光去看待别人。如果发现其发生错误,就否定它的一切或者某些方面。

  而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受其所限,必然以其所处环境的道从事,可能故意表现为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或者作品来,但是我们如果能用中立法则来进行逻辑判断,就可以发现隐藏在你认为的错误之后的真实来。它有可能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道而故意而为的。如果我们思维符合真实(例如:某种法则),真实就可能揭开它原本遮掩或被我们遮掩的层层纱幕,让我们得以看到它展现的一个侧面。

  就像“××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因此,凡是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无论是出自××本人的言论还是出自××的文件,都不能纳入××思想的【科学】体系,都不属于××思想”。很熟悉吧,我自学考前几年公共课考的,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我十分敬重毛泽东以及他的思想,而不仅仅限于他科学的一面。我还特别敬重伟人的人格和他所作的探索,即使是错误的,最后能证明错误的原因,使我得到启迪,从中获取正确的科学内容。这是我对这些伟人们应持的态度。

  科学应该不仅仅是说明什么是正确的。如果以实践证明什么是错误的,在某种前提假设下,什么是行不通的,我认为也是一种科学,不知道大家认为呢?现在的诺贝尔奖好像也有这方面的趋向。

  有些评价中发现却看不到它评论的东西真实的含义。认为作者愚蠢,作品愚蠢,理论愚蠢,而看不到真实,到最后却只能见证自己的愚蠢。

  而我们的思想又经常在两级之间摇摆,而看不到真实,以致于作出××是悲观、×观、×论、×主义、×思想、×主义的评价。悲的竟是什么呢?为何而悲呢?×的究竟是什么呢?为何而×呢?

  本文不是让你不要去作逻辑判断或者评价。评价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就像小说和哲学一样。自己觉得用什么方便,用什么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什么能使自己的思想通过这种媒介比较容易地被受众所接受,就选择什么方式,这完全是每个人的自由。我也在评论啊。只要知道作出的具体评论或者判断的相对性在那里,有什么前提价值、原理、根据等,就可以了。而作为一个具现化个体,必然以这个个体和所处环境的道所限,用其道从事,只要知道自己在作什么,就可以了。不需要为自己、他人或者环境的愚蠢而使自己产生某种执念,找不到愚蠢的价值或者去干涉他人的自由。而不知道这些,去作,又有何不可呢?这完全是自由选择。

  当然愚蠢也是有其相对性,也有前提价值、原理、根据等的。

  你要作为验证你自己愚蠢而存在,那也是你的意志作出的自由选择,只要不干涉他人的自由,你完全具有这种自由,就象鱼一样。如果你想了解愚蠢,实现意志的自由,他人是没有办法直接帮助你的,只有自己才能不断地去验证它而的得到。

  此外即使是我说的真理也不会象gold一样被panning出来,这不能够简单地被rush出来的,否则你就可能把你的a pair of shoes煮了出来,并把它当作是你所吃过的最delicious的一餐,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见证自己愚蠢的程度了。但是只要探索都是有其价值的,只要你能理解它。

  上文是我几年的思想的结果,其中不少段落是不同时间写的,思想层次性不一,我只缩微修改了一下,使之整体上有所连接,文笔很差,逻辑上有可能错误,如果你明白本文的真正含义,你应该能够看出来,并能对其作出符合您逻辑的评价。

  欢迎评论,如您同意我可以将我认为有价值的评论作为本文的备注!并附上提出评论人的姓名或笔名等以及提出时间等信息作为本文的备注!使其得到发展。。 最好的txt下载网

写给默默无闻工作、学习或者探索的人们
写给默默无闻工作、学习或者探索的人们

  我对能默默无闻工作在自己岗位上的人十分敬佩,它们好像大道无形一般隐藏在每个角落。工人、农民、学生、科研者、相关技术人员、老师、司机、服务员、文员,不管处与什么职业,包括我的父母。没有它们的无闻工作,我何以得到生命?我何能得到发展?我以他们的价值和特质以我的道对待他们,并在冲突中使我的道得到发展。虽然很多情况下我被愚蠢所领导,为环境所限,作出对其发展不利的事情,而违背了我的本意。但我不后悔,我思故我在。

  我把我的爱作为源头以我的道传递给他们,虽然有时自己迷失自己所为的意义。但因此我更要去寻求。

  不知道你们对他们的存在报什么观点?认为他们存在有什么价值、前提、假设、相对性、原理等。

  虽然我认可他们的价值,但由于我自身的特性和所处环境,不一定像他们一样思想,但我肯定他们的价值,对他给于我的敬佩。

  万物都有其趣,找到它,对自己的感觉也是一种升华和并从得到满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易变矛盾”-浅看《细节决定成败》的相对性(第3次修改)
易变矛盾”-浅看《细节决定成败》的相对性(第3次修改)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是现代中国人写的,可能使我们注意到以前我们可能不注意的某个方面。深入浅出,通俗易看。

  当要明白它的相对性,却不一定十分容易。

  给出我的哲学思想(原创),希望您的阅读和思考有所启发: 

  有些细节是“易变矛盾”-它的解决相对其他矛盾比较能得以容易地解决,而解决它们后会引起其他矛盾内部或外部发生一定的变化,有助于其他的当前的困难的矛盾的解决。

  换一说法,以前认为的主要矛盾或者关键矛盾解决可能比较困难,可以看清它们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后,找出一条相对简单的方法,解决一个或多个原先没有发现或者理解的“关键矛盾”,而促使以前认为的主要矛盾或者关键矛盾的解决。而不是去钻牛角尖,或者掉在什么里面出不来了。

  但也有一些细节的解决需要花费大量资源(时间、精力、物资等),对这些矛盾需要考虑重要性原则进行判别,深深地考虑一下有有无立刻无解决的必要性。

  对所有事项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祥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不符合重要性原则。(本句引与某会计基础教材,如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会计资格考试的书)

  我没有好好学过哲学,与之所之甚少。但我认为,仅学习哲学单一的学科是没有用的,如果没有一种实际的抽象、分析、具现、总结等能力,哲学学得再好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相对的,学一些哲学,真正了解一点,再与实际相结合,知道自己真正在作什么,在思考什么;能力发展得就会更快一些。我没有推荐去专研*啊,哲学有很多,真正了解它们的相对性,才能形成自己的哲学,否则那就是书本,不这样也很难推动哲学的发展。

  本文作者就象一只偶尔有些自知之明的猪,出于想了解明确自己的思想而写的本文,请原谅我的愚蠢。

  这个思想是我中专学习时发现的(1995~1996),之后不断地发展起来。

  今天看了《业务流程管理与管理概论》的“控制论”部分,对比维纳的《控制论》我发现很多类似部分。

  由于出于不同的目的,我们的研究方向不同,我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在学习中解决一些钻牛角尖的问题。这个目的不断的发展。现在的目的是了解自体内部的变化以便于逐步实现真正的自由。而维纳等人是在二战期间,为增强盟军军事力量,而进行的自动火炮研制而使这门学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方法也不同,维纳等人研究机器和动物的区别中找出共性以逐步实现的,他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的有某种程度开放性的系统。找出多个影响系统输出变量,区分哪些变量是难以更改的,哪些是容易更改的。然后找出某种规律,利用目前的难以更改的变量作为基础,通过改变那些容易更改的变量,来实现最优化的输出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他找出的规律或者是处理逻辑,一旦作出,控制系统不会自动地去更改它,是相对固定地。更改是通过容易被更改的变量来实现的,他们把系统当成一个箱子,对箱子里面实际发生的不去研究,只考虑输入和输出,或者在控制系统建立的时候考虑过,而不去是控制系统去自发地持续地去考虑。

  而我研究的目的是不为人所知的自体内部,就不能仅仅从输入输出来研究。我试图于打开箱子看看里面放了些什么,我视力不行?看几次都看不清楚?我试图设立一个逻辑按照需要让其自发地持续地去研究,而在发现中得到自身的发展,而这个逻辑是可以被控制的。换句化说,我让所谓的动态开放系统开放得更大一些,并让我的逻辑根据需要不断地去增加系统的开放程度,以实现逻辑自身的发展。

  由于人类智慧的有限性,无法直接面对真实,就连自己设计的系统发展庞大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复杂性都很难直接解决。人类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定,以某种方式简化、综合,以某种角度,用某种目的去看待。所以“易变矛盾”这一概念出现了,在发现隐含的假设和原理,原先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能会有所变化,实现它们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多了,选择更多了,而原先的限定下,是很难看到这些选择的,从某个角度看有更多的选择意味着增加了意志的自由程度,如果真正理解这一点的话。

哲学部分-读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随感
哲学部分-读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随感

  柏拉图认为:

  有一个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品质,特例的美是相对的,变化无常的,而这个美的品质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是绝对的。把这个品质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这件事物就成为了美,而不管这个事物是石头、人、动作还是思想。这个品质先于美的事物,一般先于个别,它是创造者。

  为此我进行思考,下面是我的思考过程。

  处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人种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的判断是不完全相同的。

  有一些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才能感到美的存在,例如文学、哲学等。

  按支持获得美感的必备条件的多少可以据此对美进行某种角度的划分。

  较低层次的相对比较容易为人所发现。

  较高层次的需要知识、文化支持,需要经过某些判断过程,例如:思考(不管是表面的或者是潜意识作出的)等才能发现的美感。

  美是相对的,一个人和一个熊的审美的观念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美的特质是相对的。

  只有人发现感觉后才是美。未发现感觉的不认为是美。

  如果说有一种通用的美的特质,那么它取决于个体的人自体的逻辑处理过程,才能在这个特定的个体中展现出来。

  至此我发现了柏拉图思想中的那个“品质”的概念。

  孔子说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智慧来言,但是我们可以试图区补全它。

  通过肯定来否定固定下来的思想。因为固定下来的东西,必定被变化的环境所覆灭。

  你认为天有缺,缺在你自己心中,补天,即补自己的心。

  如果心无缺(好像对人类个体不太可能?!),天也就无缺了。

  补天,补自己的心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也可能给其他有天缺之心的人提供一些补天的材料,使他们将自己心一起补了。

  已补人心的比例越练越大,天(自心所见的)也就越见完全了。

  你不能固定真实,你可能认为自己能固定外在的表象,但其实你只是把自己的思想给固定了。

  上面是我刚读第1页后的随感,后面的我还没看,以后看了后再写。上面的写的东西我会在对其思想更加了解后作修改。

  柏拉图认为:

  恰当是不能同时造成表象的美和内在的美。表象美人人喜欢,而内在美不容易为人所认识到。感性可以认识表象美,而内在美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理*觉高于感*觉。

  究竟是以理性或者感性,或者说以某种比例去看待事物,取决于我们的处理逻辑。我们很难以绝对的极化的方式来看待事物,不管我们承认与否。

  将其极化、分极、量化等方法,只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其而作的探索,探索的结果不要以为就是真实本身?正如同科学不等于真实。

  柏拉图认为:

  作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