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化境-sunline》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极化境-sunline-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例如:百度百科中的“哲学观”,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以后可能叫做曾经,下同,好像是一篇学生作文,用来反映自己的哲学观,这好像不太相集,能看出的人很多,危害还比较小。

  再例如:百度百科中的“诺斯替”吧,这是一个教派,其思想不是单一的一个,即便是同一时期,对于同一个问题也有多个不同的解释,而且不是一个人的思想,其思想可以看成在一段时期内按照一定区分方法归结的在一起的各个流派思想的总和。

  这可以参考:《神的历史》【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P116诺斯替派(gnostikoi)。

  而发布者好像把自己的论文发上去了。虽然他的论文是有道理的,引用的和自己的观点都不错。但是放在这里就不恰当了,相反很有可能造成误解。不知道发布人是真正地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接下来就不举了,甚至我发的百科词条也有可能犯类似的错误,这不能怪发布者,谁都会大意的。只是看的时候或者发的时候留点意就是了。

  让我们再看看另一种情况。

  某人对另一人说,帮我来开门。对于受命令者来说,他不知道门是否上了锁,他可能不确认而直接去开,也可能确认一下后再去开,或者是去寻找钥匙,拿了钥匙后再去开,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由于一般认为人的思想不是能够直接交流的,而通过其他的形式,例如:言语、动作、文字、符号等间接的方式必然造成交流的不完全性。那么这个命令者,实际上并没有使自己心中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确定到足以让受命令者心中产生同样的概念。这是人类的本质造成的必然。

  如果命令者把他的对象,受命令者当成了一个超然的存在,完全不受人类本质的限制,可以先知先觉地知道他心中所想的,甚至是他心中也不知道的,并以其行为完美地符合他心中的要求,这样就会发生误解,而抱有这种心态的严重程度将决定发生误解的概率的大小和严重的程度。

  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命令者的这种心态,好像也是出于“自我专注”造成的“偏见”,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而且很常见,在很多情况下是默认地存在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自知地存在的。而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不幸福的感觉。

  下面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

  某人对他人的对于事实的陈述表示反对,而陈述本身是无法被推翻的,那么他作出反对的假设是基于他内心的东西,他认为如何如何,而事实可能并不如此。某种表现是,听了别人的陈述后认为,“(你……)肯定是……”,“……必然……”等,这同样是“自我专注”造成的“偏见”。对这种情况,我只能一笑而过,毕竟这是只是他人的想法,即使是愚蠢,也不是自己的。甚至为之辩解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假设的是没有办法从外面来直接论证的,可能只有等他自己发现了。

  在完成了上面的思考中我发现:

  如果能够不断超越知的幻影和无知的阴影,可能获得人类真正希望得到的,真正的欲求的对象,而不仅仅是幸福。为此我要谦逊。

  我不知道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外部的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是根据外部现象取其一端吗?

  内部的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人自己心中的方向是否可以自行定义,自行调节呢?

  一般情况下,人知道这些吗?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sunline 。 想看书来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二-面对具现的态度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二-面对具现的态度

  中国人很喜欢“尊师重教”,毫无疑问,这是重要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吗?

  下面3段摘自《西方的智慧》罗素,P81有删改。

  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有些东西确实是必须传播的。但教师既不是惟一期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和古希腊相比,这一点在今天尤为明显,因为那时的书面资料远比现在少,找起来更困难。而我们今天则有理由说,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收集信息,和过去相比,教师更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了。这种观念要归功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早就明白了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教师该做的就是引导,引导学生自己领悟知识。

  但是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同时还要有好老师的帮助,后者可以指导这种努力,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大学里的有指导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学校所起的恰当作用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和偏见的探索精神。

  如果一所大学不能完成这项认为,那么就说明它降到了只会灌输的水平。同时这种失败还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为在独立思考消失的地方(无论是因为缺乏勇气,还是缺乏训练),*的恶习就会肆无忌惮地扩散开来。压制批评意见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比许多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既不能在社会上确定一个有生气的统一目标,又会强加给国家政体某种枯燥、脆弱的共性。遗憾的是,那些执政者和负责人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

  上面三段不是我写的,只是绝大以此可以比较恰当地引发我的思想,我就偷懒不写了,否则把精力花费在重复的部分上,只为了多出一个不同的文体,那对我来说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从我们的传统中可以看到,“尊师重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仅仅是一个部分,而不是全体。

  接着从三段引文中,可以看到“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和偏见的探索精神”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仅仅是一个部分,而不是全体。

  再接下去,你觉得把“尊师重教”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和偏见的探索精神”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

  我不这么认为。

  你或许发现这个,那个,或者很多很多的补充部分。但是你觉得这些加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

  好的,除了你以外,其他人同样和你一样或许发现这个,那个,或者很多很多的补充部分,而且可能有一些和你的不同甚至你可能会反对这些部分。那么你认为把你认可的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或者你认为把所有这些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

  有人认为有人完全了解了绝对真理,或者是完全了解了绝对真理的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部分吗?

  你呢?绝大部分人呢?

  上面的这些部分都是“知”,但是无知的部分同样永远地存在,而人类总是用有“知”去限制对“无知”探索的和对“无知”进一步了解的发展。

  其“知”是在潜意识中存在的,显意识不能时刻去发现它,却默认它,并以此批判一切与它不符的。没错,这样同样也可以导致发展,但这种发展的形式如何,你完全了解吗?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导致发展的方法呢?在这些方法中有没有比之更好的呢?“可持续”是否在其中呢?

  由此,对人类来说,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是知识,而是面对的态度。

  我不是说面对的态度是虚心,那只是一部分,也许所占的比例很小以致于几乎在全体中微不可见。而我虽然可以列举出一些来,但是无法列举全体。

  因为上述的无知永远的存在,所以知识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样去掉所有束缚,否认一切知识对人类来说则可能只能导致混乱。

  其实我发现我今天发现的这个“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早就知道,仅仅是没有将其联系起来而已。而仅此我就对此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

  欧法里斯的人们啊,除了此刻在你们灵魂中涌动的事情之外,我还能够告诉你们什么呢?

  引自《先知》【黎巴嫩】纪伯伦著

  今天好像突然间被启发了,这些之前没有联系的部分连接了起来,似乎原本就是如此的一样。

  其实这个面对的的态度早在*教创始的思想中就可以发现,但是好像历史上没有哪个有组织的机构可以将其真正确立,发展下去,否则历史将被改写,现在的状况并不会这样地存在。

  这个态度概括大约是这样的,仅仅是我的理解。

  所有的知识由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由其流出的。

  先知或者说是发现真理的人远不止一个,他们发现从其流出的。

  但是所有的先知都不是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同样他们所留下的也不是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

  要尊敬其他的先知或者说是发现真理的人所留下的就像尊敬自己所真正尊敬的一样。

  由此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你可能会问你在不了解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假定一个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出来呢?

  那么我回答即使你认为其不存在,那么你假设其存在,是否能多些选择,使自己的思维更广阔一点呢?或者说你认为这样作是一种束缚?那么这个束缚是谁加在你的心中的呢?难道是外在的什么,而不是恰恰是你自己吗?

  本文引用部分要占三分之一左右,请原谅我的懒惰。

  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

去除执念?-去除一点执念
去除执念?-去除一点执念

  如果说金钱是一种执念,想要去除金钱这个执念的一切是不是同样也是一种执念?

  人的欲望好像是无穷的,赚了1万,立刻想要赚2万,到了2万,又想更多,永远没有穷尽。人类还为自己的欲望寻找种种借口,像最好怎么样,没有也可以之类的。

  想要摆脱欲望难道同样不是一个欲望吗?

  不论你所处的状态,清洁或肮脏,富裕或贫穷,不论你的意愿是想要去脱离、维持、发展甚至认为无关紧要都有可能是一种执念。

  这个人造的,本不存在的东西很搞笑地持续着,由一种变成另一种,在你注意的时候,它可能就隐藏起来,随着你关注的程度,它的隐蔽程度同样的提升,而且很多情况下提升的更快一些。人们总是以为没有发现的就是不存在的。有人可能会说,我没有欲望,或者说,我没有执念。凡是这么说的的人是不可能像他所说的那样的,因为他的言语和行为是由他的思想作出的,它的思想中仍然存在这些被他否认的东西,至少是其中的某种,否则他说的可能就不能被认为是完全的。

  如果不自以为在自以为的为和不为之间存在,那么这些本身和一切所能构成的全部都是执念。这句话并没有告诉你可以认为之外的不自以为就不构成执念了。

  执念是无法以这种否定去除的,即使可以试着这么作,以获得某种启发或觉悟之类的以超越它。但是这种超越是不存在于这种否定中的,同样也不存在于单纯的肯定中。这种超越是无法形容的,一切人认为的固定都是虚妄,不论是写下来的还是说出来的,一旦流出,在没有找到流出它的之前的一切存在都不是真实。

  我可以给出几个素材给你作否定之用,这对你来说可能似乎难以发展以致于到了你认为是荒谬?可笑的地步。

  例如:印度本土耆那教的宗教实践吧,我例举几个,有兴趣的可以去参考相关书籍,即使当作笑话看看也是有益的吧?

  1、不能洗澡、游泳或在雨中行走,以免伤害“雨水”的身体。

  2、不能用电风扇,以免温度的改变伤害到“空气”的身体。

  此例简略地引于《亲历宗教东方卷(Living Religions Eastern Traditions)》P127为【英】玛丽·帕特·费舍尔所著。

  我们现在假设这么一种情况。

  假设某人看到的真实,在假设他与真实有某种类似的东西,他在其上或借其才能够看到真实。这里把这个与真实有某种类似的东西称为这个看到真实的人的基础,这里用基础这个词,不谈论三位一体中的圣灵,或者其他与此具有某种类似的概念。

  他把他看到的,以语言说出来,或者以文字记录下来,称为把真实固定下来。

  但是语言和文字中是没有完全包含这个看到真实的人的基础的,如果包含一些,包含的也不是这个基础的全部。

  其他人从要这个缺乏基础的被固定的东西上面来产生与那个看到真实人同样的真实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基础。

  你不会以为有两个人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吧?

  你可能说可能存在一个最小的两个人之间基础的公共交集,通过这个交集可以看到同一个真实。

  或许你还可能认为通过这个最小的公共交集双方都能把真实固定下来且任何一方都能把对方固定下来的还原为原本的那个真实?

  如果我这么认为,现在,什么会从我的脑袋中蹦出来呢?

  受公共交集之外的基础影响固定下来和还原的可能不一致,不一致会造成哪些现象?我可以尝试着用语言和文字列举一点。

  一方公共交集之外的基础,对于对方来说是未知的,这种无知存在,但是应该仅限于此。而事实情况上,这种无知似乎被扩大了,导致更多的无知,不仅仅是数量上不同,而且可能滋生出无数的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形式、种类等等上的区别和其他什么的,很多很多,真正能看到它们的人们所不愿意它们出现的,都一一具现了。

  接着我再假设另一种情况。

  假设某人看到的虽然是真实,但是他还未能足够地理解,他所作的固定基于他理解的,尚未达到他看到的真实的地步。

  假设他可以使自己的理解发展,以于他看到的真实与一体,甚至超越他所看到的真实。

  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他固定下来的可能不是他现在思想中的,更不是未来他思想中的种种可能。

  他的思想在发展,同样你的思想也在发展,也应该发展,而不能被自己或者外在的什么被固定住,否则你的头脑中被固定的和在其他的什么介质上被固定的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一本书?一片录音磁带?会等于于人类的头脑?我不敢想象。

  而单纯的否定或者肯定带来了固定。你的固定可能导致相关探索的终止,但愿不是永远的终止。否定外部的发展的同时可能同样地把内部的这些发展的可能一并地否定掉了。自己头脑中对于这个思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可能被自己终止了,但愿持续的终止不会影响到这个过程本身或者其他什么的。

  你可以否定一切,那是你的自由。

  但是如果你否定发展,自己的发展,他人的发展,某种形式的发展,就可能带来毁灭,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自我毁灭。我发现这种思想和行为和某种形式的自杀区别甚少。

  欧法里斯的人们啊,除了此刻在你们灵魂中涌动的事情之外,我还能告诉你们什么呢?-《先知》纪伯伦(附:虽然网上的这篇翻译有很多,但是我看过的几个都很不全啊。)

  对于之前固定下来的东西,我似乎具有一种惰性,使我不愿意去修改它们,往往新出现的固定本应该作为它们的修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