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化境-sunline》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极化境-sunline-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当时回答几乎顺应着回答者的意愿,让他自己思考一下自己作出这个判断的逻辑。

  如果一个存在的问题,即不违背法律,也不违背道德,可能仅仅是作出者的缺乏思考,那么如果面对这种缺乏思考的思维所造成的结果,国人就能够无动于衷吗?

  今天又回过来想了想,他说的是道德啊?什么是道德啊?我不明白,若道之不存,德将何依?

  某主体,如果部分不符合道,那么自己对道默而不视倒也罢了,还要把得知道的可能也一一亲自去堵塞掉,即使主动告知其道的意愿和行为存在的话,在反复被堵塞的情况下,可能也就知难而退了,毕竟即使是道是沉默的,何况人呢?

  这么没有道,我说的是某部分不符合道,那么还有德吗?至少这部分的德是不存在的吧?在违背道的情况下,“德”再强烈,结果也只能增加其丧失道德的程度而已。

  就像一只没有皮的鸡,不管它的毛是自己还是哪个剥的,如果它想拥有华丽的羽毛,那么不知道在它什么地方插好呢?我看到的就是这么只鸡,它的道的皮并不存在,或者说没有那么严重,只是缺了一块皮吧,那块没有皮上的德的毛,又哪里会插得上去啊?即使硬插上了,又如何呢?

  道并不虚无缥缈,它时刻存在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注意,就具有发现它的可能。下面,我就用我在这个书局经历简单地说明一下吧。

  众所周知,店,不管是什么书店什么的,开门就是为了作生意的吧?如果不是,那么很简单,就在大门上立一块旧中国时候人民公园的那块牌子就行了,我想中国人是不会明知而要入的。

  我们在超市购买商品,一般不会只购买一件吧?超市为了实现这一点是怎么作的呢?

  有购物篮和购物推车吗。

  是啊。

  我们网上购物,在同一个网站中,是不是每看到一件要买东西,在下完订单后,再买第二件的呢?

  不是的吧,其间,最少在一个虚拟的购物车里面放上一放,即使只买一件商品,不也放过那短暂的刹那吗?如果购买的不是一件商品,那么还可以合并起来整理一下,不用在一次购买中,下N多的订单了。这样用一张订单就可以购买N多的商品了,是吧?否则,就是网站不收运费,且愿意你这么作,快递公司也愿意送N多次,但是作为消费者的你来说,其他不谈,仅仅是被快递按上N多次门铃的感觉都不好受吧?而N多次送来的商品是你在一次购物过程中所购买的。

  这很好理解吧,就像你在超市买了一推车的东西,收银员不会给你相应商品数量张小单或者发票一样。

  那么我不知道,在书局买书是不是也是这样?或者说这是个特例,独立于我认识的相关逻辑,需要重新建立一个出来?

  在书局买书,买多本书,不也是要先看一下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的吧?

  最少在取多本书的行动之间是需要一个过程吧?

  那么在拿了一本书,决定要买,到其他的书柜上又取了一本书,准备看看,再决定是否购买之间难道不是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吗?

  我在福州路大众书局的多次亲身体验的实际经历是,在我看第二本书的时候,放在身旁的第一本书已经消失了。这里用消失这个字不太恰当,因为书是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动消失的,那么是什么“令”它消失的呢?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奇怪啊?我出于好奇,留意观察了。大概是我的感觉比较地迟钝,要在好几次后才发觉了我放在身旁将要购买的书消失的原因。

  书局的工作人员很多啊,我站的区域附加就有三个,每当我放下一本要购买的书,在看第二本书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我的背后取走了我放的书,并且迅速地移动,淡出我的视野,叫都叫不住,似乎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受到过专门的特别训练的,作为一般人的我,只能望尘莫及,再看看他运行的方向似乎趋向于我之前拿这些书的书柜吧?终于在某次,我像一个守候多时的Detective,一把捉住了一个“窃书贼”一般,叫住了那个刚刚拿起我放的书,尚未来得及离开事件发生现场的工作人员,并且明确告诉他,这些书是我要购买的,他似乎理解了我的意思,放下了书,但没令我高兴太久,在我看完我手头的书后发现,我之前放在旁边的那些书居然再次消失了!你说我怎么能提起再次巡回整个书局,寻找我刚才想购买的书的兴趣,当然是直接走人了。

  你说为什么不用之前谈到的购物推车和购物篮?

  不是我不用啊?当时,我在书局始终没有见到类似事物的存在,请问我如果使用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呢?除非是我真的变成了能让书自动消失的魔法师了。

  以本月我在网络已购买的书籍,而且是我在大众书局看过并准备购买的那些,为例来说明,该书局是如何以各种手段驱逐各种购买的可能的。不知道该书局工作人员这么作是否符合道呢?这可能是该书局工作人员基于过于旺盛的“德”导致的,但是这样是否有可能被认为他们确实是具备“道德” 的可能呢?哪怕仅仅是“道德”的象征而已?

  当当网()

  《货币战争》宋鸿兵著,中信出版社,原价38元,实际购买价格为元,折。

  互动出版网()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英汉对照)(全二册)九州出版社,原价109元,实际购买价格为元,9折。

  《疯狂的眼球:萨尔瓦多·达利难以言说的自白》上海文艺出版社,原价49元,实际购买价格为元,9折。

  你看看就只算这三本原价之和不都快200元了吗?而还仅仅只是我不到一个月中的购书量啊。

  这三本书我于2008年1月从网络购买,而原本是会在大众书局购买的,而且可能性不小!这不都快拿到收银台了吗?只是瞬间,我当时准备要买的而且放在身旁的书,却一本都找不到了!叫我回到那迷宫中再去寻找一番吗?但是我当时是确实是没有精神了,最后只能在失望和疲倦中默默地离开。

  这个书局虽然没有立旧中国的那块牌子,但是却立了一块具有当前时代鲜明特征的牌子,而且不仅仅是块牌子而已,从中折射出来的东西,很多,很多,就算我为之写上几百万字的文章可能都不能及其皮毛啊。想必读者看到这里早就发觉两块牌子中的不止一条的联系和各自隐含的东西了吧?

  如果昨天我分析的动机成立的话,那么该书局在这个立了牌子的厕所附近完全可以设立一个特别的书柜,专供消费者暂时放置想要购买的书籍之用,这样做,没有一定还能具有蝴蝶效应的呢!我的意识是说能引发更多的其他消费者的关注直至购买的可能。据我所知,国外有些书店确实有类似的作法,并且作为自己的特色之一加以宣传。除了书店,其他的行业难道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吗?至少我是亲眼看到一点的。而这么作有什么好处呢?这就不用我来说了吧?

  由此,我对我体验到的道略微作了一点补全,至于是否真正地补全了,这就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做到或者能够保证了的了。

  这篇文章至此也应该结束了,不是吗?但真的结束了吗?

  2008年2月1日星期五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问候托尔斯泰
问候托尔斯泰

  Sunline

  我没有看托尔斯泰的原著,看的是《名人录》,作者:罗曼·罗兰【法】,作者曾获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

  该书分三部分,最后一部分是托尔斯泰传,对全文表达的思想我有另文描述,在此不谈。

  我读的那本书的是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家乐福有售,促销价元。

  首先注明:下面注明引用的文字不是我写的,请不要先来骂我,我为什么要引用,请看完全文再说。

  【引用开始】

  “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只有在不窃取任何权利而只知义务时才能结出硕果。这只是因为这种活动就是这种情况,只是因为他的真谛就是牺牲,因此人们才称颂它。被召唤去以精神劳动服务于他人的那些人始终在为完成这一使命而痛苦,因为精神世界只诞生于痛苦和折磨之中。牺牲和痛苦,这就是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命运。因为其目的就是众人的福利。人们是不幸的,他们在受苦,他们在死亡。他们没有时间闲逛和享乐。思想家和艺术家从来不会如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坐在奥林匹克山顶上;他们总是处于烦乱和激动之中。他们得下定决心,说出什么能给人们以福善,什么能把众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可他们并没有作出决定,他们并没有说出来;而明天,也许就太迟了,他们将死去…。。并非在培养艺术节和学者的学校中造就出来的人(说实在的,那儿培养的是一些科学和艺术的破坏者),也不是获得一纸文凭享受俸禄的人将会成为思想家或艺术家,而是那种自愿不去想,不去表述内心所藏而又不能不去表述的人,因为这种人被两种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它内在的需求和它对众人的爱。没有心宽体胖、追求享乐、洋洋自得的艺术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用结束】

  在阅读该书的时候,同时见证了我的思想。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即使语言、文化,环境有所不同,只在此基础都存在真实,某个特定的基础不变,或者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总有人会疑惑,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发现。那么最后都会出现一道道随机的潮流,可能真实不会被人为而最终掩盖,希望通过这样的潮流来展现自身吧。

  如果没有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人们将自己的疑惑以各种方式加以表白,和试图以固定来解释,即使结果是部分的、相对的、还有人可能认为那是彻底错误,那么现今存在的基础就不会是这样的。

  认为他们无知的人,如果没有这类的无知的奉献,那么你现在所谓的知道的那点又从何而来,你存在的基础何来,基础不是一个人可以搭建起来的,是历往无数随机的潮流构建了现在你认为这必然存在的基础!

  我不但提出问题,还试图尽力地提供一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但这也仅仅是可能而已。我试图补全,从自我,从内在,补全,如果没有托尔斯泰一样的人们的努力,可能不会有我现在思想存在的基础,那么现在你看到的我描述的思想,就根本不会存在!

  托尔斯泰以讽刺现实的部分的方式来揭示真实。

  有人可能认为,不少讽刺的部分,太绝对化了,所以其本身绝对是错误的,至少不应该是“只有…才…”这种关系,但在他这么认为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去发现作者希望通过那讽刺的部分真正探索的东西呢?

  被讽刺的部分当然要被去除或者弱化一些他认为不重要的特征,而将他认为可能引发思考的关键特征加以强化,就像识别具象的一个模式,探索,作者自己也在探索,以此期待发现什么啊!请注意,不要以为模式就是具象。

  我不具备托尔斯泰那么强大的智力和智慧,即可能智力低下,也不具备他存在的基础。我有时也讽刺,力度和准确却掌握得一塌糊涂,如果有人发现,请原谅我,只是我可能有心而无力罢了。

  如果对托尔斯泰的文章的部分进行精神分析,可能得出他有X病的结论。再换一段,分析,又有可能得出他有Y病的结论。其实如果对每个人言语、行为、记录进行深入的精神分析,都有可能得出他有病的结论,只是病的轻重不同而已。我自问什么构成了我的一个具体的言语、行为或记录潜在的基础,结果却发现了无数的可能,具体是哪个呢?我自己都不知道。而能够被我精神分析分析出来,以具现化加以描述的只能是有限的,甚至只是一个、两个?

  我想,这么搞,可能就完全违背了精神分析的初衷,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异化,促进发展的可能当然就变得相对的微小了。

  当然我也不是说这么搞,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并促进了发展。现在美妙的东西,其实不知道有多少是从战争中发展出来?

  而是说,这么搞而看不到全体,如果用同样的精神分析来看看这么搞的人,可以得出一个他们自己经常会自认为的结论,他们都有病。

  被精神分析的人不是神,他们是人,他们有人类具有的各种缺陷,他们具有弱点,他们有时可能毫不知耻,有时又为发现自己的缺陷而痛哭流泪,他们存在矛盾。也不要以为人能够时刻地符合真实,即使是伟人也仅仅是偶尔地能够和真实沟通一下而已。待分析的对象不是神!也不是被你或者其他人虚构出的自我的“神”!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么认为的呢?

  2008年1月15日星期二

希望从格雷欣法则发展的历史发现些什么
希望从格雷欣法则发展的历史发现些什么

  Sunline 

  【引用开始:经过本人修改和整理,本文引用数据全部来源自百度百科。】

  古罗马时代有了带锯齿的货币以防止人们以切割金属货币的微小部分,积少成多,谋取利益从而导致的被越切越小的货币,即劣币取代那些未经切割或者切割得少得货币,即良币,在市场上流通的现象。

  在中国,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现象,这里的“奸钱”即劣币,“正钱”即良币。

  16世纪英国金融家兼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的顾问托马斯·格雷欣于1580年提出了“格雷欣法则”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法则。

  二十世纪,意大利作家、思想家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写道: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在白羊群中出现了一只黑羊,这只黑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

  莫里斯最早建立了非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所得税模型,并因此荣获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莫里斯同获诺贝尔奖殊荣的维克里大概是最早应用非对称信息的经济学家,他曾设计了信息不对称时的最优拍卖机制。

  【结束了吗?】

  我没有详细地搜寻过这方面的资料,也没有作这种研究的目的。仅仅是试图从这些零星的资料中发现什么。我从上述资料发现,中国人的发现意识不可谓之薄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将发现总结起来,系统化,论证,构成书面文件的却相对地少,这方面的意识相对前面的意识好像反而不强,至少未在一定范围中流行开来并持续下去。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缺乏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人来说,他必死。一个人发现的基础,大规模地传递给其他的人的可能很小,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建立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终究覆灭,绝对或者相对的覆灭,流传下来的就变得越来越少,越练越难以理解,误解倒是变得越来越多了。

  2008年1月16日星期三

  造成这样情况的关键在于哪里呢?

  我认为其中之一可能在缺乏有效的联系可能。

  对个人来说,这完全是私人事务,外界的干涉可能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对群体、更大的群体……来说,如果不断建立并发展,支持、鼓励、促进的个人发展的更加完善的基础的话,那么社会中也会逐渐形成相应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