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和哈罗德?斯坦利,一个热水瓶发明者的儿子。
摩根合伙人的初衷是有朝一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撤销的时候,摩根斯坦利能重回摩根家庭,双方重组为摩根财团。
这个梦永远没有实现。摩根斯坦利的投行业务越做越大,风头很快盖过摩根银行,被人称作“大摩”。至于摩根银行,当它再次操练股票承销等投行业务时,已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罗斯福为何废除金本位(1)
在大萧条绝望和困惑的阴影中,美国人迎来了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4届的总统。在长达12年的任期内,他以宽厚恬适的微笑、和蔼动人的声调和无比坚定的信念,使备受惊骇、惶惶不安的国家重新焕发了生机,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了出来。他力挽狂澜,纵观全局,使美国变成了世界大联盟的领导者,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在新政中,他毅然废除了金本位。所谓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1914年间。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并在输出入过程中形成铸币—物价流动机制,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不大。其特征是: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金币本位制消除了复本位制下存在的价格混乱和货币流通不稳的弊病,保证了流通中货币对本位币金属黄金不发生贬值,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2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这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这是一种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两种制度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块本位制下,银行券可按规定的含金量在国内兑换金块,但有数额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国1925年规定在1700英镑以上,法国1928年规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兑换),黄金集中存储于本国政府。而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只规定其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先兑换外汇,再以外汇兑换黄金,并将准备金存于该国(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货币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消失)。 。 想看书来
罗斯福为何废除金本位(2)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在历史上,自从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24—1928年期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不具备金币本位制的一系列特点,因此,也称为不完全或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该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为什么会崩溃呢?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5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2/3。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为各国货币普遍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2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各国流通纸币后,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汇率制度,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总之,罗斯福总统之所以废除金本位,不是因为国际银行家的阴谋,而是时代使然!
。。
谁扼住了德国通货膨胀的狂澜(1)
20世纪20年代初,“一战”硝烟远去未久,古老的德国笼罩在一片几乎毫无希望的风雨凄迷中。人们尚未来得及摆脱战败的沮丧和羞辱,严峻的生计问题就紧逼了上来。德国在战争中丧失了总人口的10%和将近1/7的土地,换来的是每年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相当于1921年德国商品出口总值的1/4。德国拿不出这笔钱,法国就伙着比利时、波兰,毫不客气地进占了德国经济命脉鲁尔工业区,是为“鲁尔危机”。
真正的灾难开始了。随着印刷机全速开动,1921年1月31日,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死神翅膀的阴影开始笼罩德国经济。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921年1月的11∶64,到1923年11月已经崩溃为1∶42000亿。如此骇人的程度,即使到今天,也只有1946年的墨西哥和1949年的中国可以相提并论。农产品和工业品生产都在急遽萎缩,市面上商品短缺,唯一不缺的就是钱,纸钱!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喜,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市长带着一众随从隆重而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0000亿马克——或者半个便士。
1923年11月,德国发生了两件对历史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第一件事是阿道夫?希特勒发动了以失败告终的慕尼黑啤酒馆政变。但是这位行为艺术家的结局是被迫郁闷地在监狱里写《我的奋斗》。在书里希特勒提到了他对通货膨胀及其原因的看法:“政府镇定沉着地继续印发这些废纸;因为;如果停止印发的话;政府就完蛋了,因为一旦印刷机停止转动——而这是稳定马克的先决条件——骗局马上就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受惊的人民注意到;他们即使有几十亿马克;也只有挨饿的份儿,那他们一定会作出这个结论:我们不能再听命于一个建筑在骗人的多数决定的玩意儿上面的国家了。我们需要*(转引自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第二件事是,停战以来,德国人民第一次听见了好消息——持续将近三年的恶性通胀,在1923年底开始得到缓解和控制。这与1923年11月的一个任命有关,46岁的德意志帝国银行董事亚尔马?霍雷斯?格里雷?沙赫特被任命为国家货币流通专员。
沙赫特1877年1月生于特因利夫(原属德国,现属丹麦),父亲是德裔美国公民,母亲是丹麦裔。小亚尔马聪明而勤奋,具有德意志历史上那些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天资气质,他先后专门学习过医学、哲学和政治科学,年仅22岁就得到了经济学博士头衔。年轻的沙赫特博士秉承父业,进入德雷斯顿银行。他本人出众的能力加上父亲在金融界广泛的人际关系,沙赫特一帆风顺,很快成为引起关注的金融精英。1916年,他成为德国国家银行的董事之一。1923年,沙赫特临危受命,拯救灾难中的德国货币流通体系。
货币崩溃的根源在于沉重的赔款负担,沙赫特当然清楚,一切金融改革的举措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只会引发更可怕的动荡。他上任之后,立刻从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一边寻求外国金融资本的支持,一边改革货币,用新的地产抵押马克(Rentenmark)取代极度滥发的旧马克。欧洲的邻居和对手们都不愿意提供帮助,沙赫特只好把目光投向美国。 。。
谁扼住了德国通货膨胀的狂澜(2)
20世纪20年代的华尔街,不断在狂欢的气氛中迎来繁荣奇迹,几大主要银行财团积累下来的资本迫切要向外扩张。*曾有言道,300%的利润下资本就敢冒上绞架的危险,绞架尚且不怕,何况区区一个德国。1924年,以美国银行的查尔斯?道威斯为首的委员会推出了“道威斯计划”,1924—1928年内总计8亿美元贷款流向德国,帮助它偿还凡尔赛条约的赔款,利息收益直接投资于德国市场。同时,国联调停法、比两国撤军,接管鲁尔工业区。沙赫特用国家银行黄金储备为基础的新马克,以1∶30亿的悬殊比率兑换旧马克,到1924年8月这个过程基本完成,马克汇率开始在国际市场上稳定下来,国际投机者逐渐停止了对它的攻击。折磨德国的漫长通货膨胀结束了。
1928年,沙赫特率领德国国家银行代表团,与美国为首的国联赔款委员会谈判签订了“杨格计划”,它是“道威斯计划”的延续,德国每年只要付赔款额的1/3,剩下的部分可以推迟。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胡佛总统干脆提议暂停德国赔款的90%。等到1933年纳粹上台,就压根一分钱都不给了。
“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背后,都站着华尔街金融巨鳄JP摩根的庞大身影。道威斯计划,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卡罗尔?奎格雷的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一个JP摩根产物”,而“杨格计划”的这位“杨”——Owen Young,直接就是JP摩根派出的代表。这两个计划最大限度保证了美国金融资本的利益,在1934年分业法案之前,像摩根这种巨无霸的“金融恐龙”一手控制信贷,一手承销证券,去了德国的贷款在华尔街发行成债券,巨额佣金收入滚滚而来。
然而,“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的另一个结果,却是双方始料未及的。那就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美国资本*裸占领了德国实业界,将德国私人资本严重排挤出去。德国中小企业破产,实业资本流失,造成了大面积失业,刚刚稳定的经济又面临考验。
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受打击最严重的就是德国。因为它的经济没有缓冲的余地,它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海外投资;除了庞大的国外债务,另外交付大量的战争赔款。这个时候的德国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许多人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仅柏林每天就有60多人自杀,这还不包括冻死和饿死的。德国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对外宣布停止赔款,对内把纳税额提高了几十亿马克,而且还大量削减工资、救济金和养老金。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对政府的不满逐渐爆发出来。全德国都爆发了暴风雨般的*和失业者的示威*,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对魏玛共和国已经彻底失望,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德国统治阶级对面对危机无能为力的政府也日益不满,他们希望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次经济危机给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希特勒抓住了这一机遇,掀起了纳粹运动的第二次高潮,纳粹党的影响迅速扩大。从1929年开始,经过了缓慢发展阶段的纳粹党进入了飞速发展和夺取政权阶段。纳粹运动之兴起和发展,主要是利用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利用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是经济危机为法西斯力量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932年法西斯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借助该党的力量,于1933年1月30日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开始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持续了14年的*政体结束了,德国历史翻开了最黑暗的一页。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华尔街与纳粹德国之间的魅影(1)
从沙赫特来看,他与华尔街的渊源明显而深刻,他父亲就职的纽约公平信托公司就是被摩根财团控股的。早在1905年,他随同德累斯顿银行董事会访美时,就会晤过JP摩根本人。他英语说得比德语都流利,以至于几十年后对他的审判是采用英德双语进行的。从广义上讲,沙赫特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精英圈子里的一分子,一个“大人物”。资本没有国家之界,只有利益之别,资本家何尝不是一样?
希特勒上台不久,沙赫特访问美国,要求推迟支付美国银行贷款。一方面,美国资本已经在德国陷得太深,太多利益攸关、彼此纠缠;另一方面,德国重整军备扩大采购的过程,对美国经济恢复是一个良好的刺激。罗斯福在他第一任期里,与绥靖主义者的主张并没有什么本质分歧。在他的施政纲领中国内经济是第一位的,对外交只简单提一个“睦邻关系”,保住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