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多少重币,铸多少轻币,大王啊,是市场说了算。
单旗说完这些,又找补一句:大王,您“废轻而作重”,不就是想占老百姓便宜么?结果必使“民失其资”,同时也是给自己“召灾”。
民失其资可能不要紧,因为您的亲属没有一个是民。但是国家税收就要因为民穷而减少,您老人家的费用就会更不足了(王用将有所乏)!
您一不够用,就要加紧搜刮,民不堪负担,只有逃亡一途,那就有大麻烦了。
本来财政不是供您胡吃海塞的,而是有备无患的。“民离而财匮,灾至而备亡”,老百姓一跑,您税征不上来,一点风险预备金都没有,国家就要大崩盘了!
这,就是著名的“子母相权论”。
单旗的这个理论,又叫“金属主义论”,主旨就是铸造货币要足值,不能毛。因为金属货币时期,钱本身还是个物件,有原料和制造成本,工序很麻烦,利润也不是太高,所以“钱”还是值钱的。假如面值超过实际重量,钱的价值就“虚”了。
这个理论,对后代的影响那就大了。
唐代有个政府理财家第五琦,不大相信单旗的,把这个理论演变成了“虚实相权论”,认为完全可以铸造不足值的钱,也就是一定数量的“虚钱”,既可方便流通,又可弥补“国用不足”。
他想得美!结果,政府一当十、一当五十的“虚钱”一出来,单旗说的就应验了——货币贬值,谷价腾贵,民多饿死,第五琦也因此备受责难,下了台。
后来宋代又发明了纸币,钱就完全脱离了实物,变成纯粹“虚”的了,一张纸而已。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当过地方财政官),便又把金属钱比作“母”,纸币比作“子”,主张纸币发行量要与原有的金属币相平衡,要保证两者能够自由兑换。他认为这种“母子关系”也要相权。
单旗的头脑是一流的,能预见货币未来发展几千年。可惜周景王穷怕了,不听他的,非要铸大钱。
不过,也有当今的学者质疑,说周景王时代的钱,是“空首布”,也就是铲子币,没有所谓大小之分,单旗的这个“子母相权”理论,可能是战国人的伪托。
——就算是战国人假冒单旗,也不简单,起码他们在那时候就懂得:不能滥发货币及其衍生产品,否则“民失其资”,国损税收,大崩盘就在眼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篇 汉武帝是“国家货币”创始人(1)
谁敢堂堂正正说自己是个商人?
在皇权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我们都知道,商人为四民之末,是“士农工商”的末位,地位很低下。尽管他们房子豪华、服饰光鲜,终究还是矮人一头。
这个排位是怎么来的?
前面不是还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因为生意做的大,与国君都能“分庭抗礼”吗?后来商人是怎么成了贱民的?
变化就发生在两汉时期。
西汉的司马迁在做《史记》时,还是很重视商人的,特地开辟《货殖列传》,谈论西汉前期的经济,并记录了一批大富豪的生平。
他说,他所列举的大富豪,都不是靠着爵邑、俸禄得来的钱发家的,也不是靠“弄法犯奸而富”。他们是靠着种植、渔猎、经商,谋取利润而致富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词语之间,对商人还是很赞赏的。富豪固然不能势力“倾国”,但势倾一个市县还是没问题的。
到了东汉的史学家班固写《汉书》,也有一篇《货殖传》,但他对富豪的评价就不同了。他说,地方上的“富民”,以财富在乡里取得声望,都有奢侈不轨的恶行,更严重的还盗墓、赌博,靠违法而致富。他们的行为,是“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想来商人在那时候,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都有,就像官员也有贪官和廉吏之分,可是班固不知为何特别仇视商人,一勺都给烩了!
班固老先生还第一次提出了“四大阶级”说,即对“四民”的划分。他的排序,是“士、工、商、农”。应该说,在他的观念里,各阶层只有分工不同,还没有高低之分。
可是到后来,商人不知怎么就滑到最末一位了,变成了“士农工商”,而且这个排序也表示了阶级的高低贵贱。
看来商人地位下降,是从东汉开始的。
班固是大史学家,古代史官的言论至高无上,连皇帝也得让三分。班固对商人的这种厌恶,深刻影响了后世,商人也就成了“为富不仁”的代名词。
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以经济建设为重,但商人心里仍有阴影,没有一个商人敢堂堂正正说“我是一个商人”的。因为这么说,差不多就等于说“我是一个良心让狗吃了的人”。
还没有谁脸皮厚到这个程度。
因此,就有许多代名词出来,比如,“我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一个业者”、“我们搞实体经济的”、“我们搞流通的”、“我们工商界人士”,等等。
尽管现在的商人,一般抛头露面的都是儒商模样,但再怎么儒雅,也挑战不了班固老爷子的权威。
“我是一个商人”——可以预言在未来100年内,所有以赚钱为职业的人,都还没有胆量这样堂堂正正地喊一嗓子。
幸好我本人不是一个商人,所以敢在这里大言不惭地谈钱。、
下面,我们就来看中国商人遭遇的“黄金时代兼滑铁卢时代”——汉代,钱又有了什么新动向。
汉朝一开国谁都可以自己造钱
不知大家发觉没有?中国每过一千年,就要出一个爱折腾的皇帝,留下许多大工程,也留下万世骂名。但往往就在他们之后,历史便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古代之所以有个天威赫赫的汉朝,就是秦始皇他老人家给折腾出来的。在他执政三十七年(前210年)这一年的冬天,他老人家在东巡归来的途中,身体就撑不住了。第二年好不容易挪动到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休养,最终还是一命呜呼。
第四篇 汉武帝是“国家货币”创始人(2)
他死后,就再没人能驾驭得了秦朝这辆超速快车了。经过反秦大起义和楚汉战争,秦亡汉兴,出来一个大汉朝
天下虽然太平了,但这一场大乱,搞得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汉高祖刘邦是个好皇帝,从他开始,连续采取了70年的休生养息政策。他把秦始皇的*都给废了,但秦始皇发明的好东西,也基本保留了。这其中,就有“秦半两”钱的使用。
汉初货币还是沿袭秦制,黄金和铜钱并用,10000枚铜钱值1斤黄金。
可是那时候国家太穷,皇帝的车驾连找四匹颜色一样的白马都困难,将相甚至有乘牛车去上班的,估计金子也不够用,铜钱也不够用。
国家无力统一铸钱,怎么办,汉高祖就允许民间自由铸钱。
——这意味着什么?要是放在现代,就意味着大家可以自由印钱。
那不眨眼就都成千万富翁了!
可是别忘了,那是金属货币时期,造钱是要很高成本的。你得有一座含量丰富的铜矿、有一套冶炼设备、养一套技术班子,这不是谁都能干的。
能造钱的,也就两大集团,王公贵族和富商大贾。
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狂欢时代——不干白不干!
造钱既然成了民间的一种产业,又没有监督,当然就有人偷工减料。大款们不会白给社会做贡献,为了利益最大化,他们就造不足值的“小钱”。这种小钱,不是面额小,而是分量严重不足,小到像“榆树钱儿”,也是那样薄,用绳子串上,一不小心就碎了!
因为它太像“榆荚”,所以老百姓都叫它“荚钱”。看来班固老先生鄙视商人也有一定道理,能把钱造成这个样,可见贪心到什么程度!
钱一小,就不值钱。那时候买一石米(即汉代的120斤米、现在的60斤米),需钱5000枚甚至10000。枚。假如钱是足值的话,就等于1斤黄金只能买两箩筐米。
随着经济复苏,钱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大家造钱都造疯了,什么铜亭子铜像,都给砸了铸钱。谷价最贵的时候据说达到十万钱一石!
为了治理这种疯狂的通货膨胀,汉高祖以后的几个皇帝,在铸钱政策上几经反复,先后九次改革币制。
汉朝的第二个皇帝汉惠帝,下令停止自由铸币,把民间铸币定罪为“铸伪钱”。吕后执政时期,由政府统一铸钱。可是到了汉文帝,又放开了口子,再次允许自由铸钱。
汉文帝还赐给宠臣邓通一座铜矿山(在今四川荥经),让他铸钱牟利。
地方上铸的这种钱,叫“郡国钱”。当时的吴王刘濞和邓通最能造钱,通过铸钱发了大财,并列富豪排行榜第一名,一个“富埒天子”,一个“财过王者”。两家的钱遍布天下,把中央银行都挤到一边去了。
汉武帝一怒判了“自由铸币”死刑
等到了汉武帝时代,休生养息政策见到了效果,商人也迎来了他们在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民间丰衣足食,国家就更富了,“京师之钱累巨万”,因为久久不用,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装不下的粮食就露在外面,任其腐烂。
汉武帝财大气粗,就忙着开疆拓土。待到几场大仗打完,把这些家底也就给花得差不多了,财政上开始有点吃紧。
他看地方贵族和富豪在铸钱上捞得太多,实在不像话,就决定搞货币改革,中央要铸新钱与民间竞争。先是发行了一种“三铢钱”,后改为“五铢钱”,铜钱的边缘上有一道凸起的边,一是能够防止钱上的文字被磨损,二是能防止不法分子把钱磨小了使用(磨下来的铜渣子用来铸新钱)。
第四篇 汉武帝是“国家货币”创始人(3)
后来他干脆实行货币贬值,发行一种“赤仄钱”,面值以一当五,规定纳税和官府经费都只能用赤仄钱。
这一下就把“郡国钱”贬值了五分之四。可是,这个办法也没能把私铸的浪潮压下去。汉武帝终于明白:市场是不讲仁义的,靠公平竞争,国家也竞争不过奸商,该垄断就得垄断。
于是,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他下令,铸钱权完全收归中央,地方权贵和富商谁也不得私铸。
中央新发行的钱还是“五铢钱”,这次是由“上林三官”,也就是上林苑的三个机构统一铸造的,非常标准。在工艺上采用了铜质母范(浇铸模具),比过去用泥模先进了不少,铸出的钱币大小、式样完全一样。
这个“上林三官”,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国家造币厂,比欧洲的最早的英国皇家造币厂(公元887年)早了整整一千年!它的遗址,据考古发现,就在陕西省澄城县坡头村。
汉武帝明令,“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也就是说,其他的钱一概禁用。从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把铸币权归于中央,大家随便造钱的历史就此结束。
汉武帝这一次铸的五铢钱,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钱币之一,成色足,币值稳定,市场很认可,一直使用到了西汉末年。而且五铢钱的模式,后来更一直延续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共通行了739年,堪称长寿货币。
这钱现在在古玩市场还买得到,大概也就两、三块钱一枚。
在这儿,我们还要普及一下古代的重量知识。五铢钱的这个“铢”,是重量单位。古人为了精确起见,大约把144粒小米的重量,作为“一铢”的标准重量。24铢为1两,16两为1斤。到唐代以后,“两”以下才不用“铢”了,而改用十进制的“钱”。
在秦和西汉,1斤等于克,1两等于克。那么,一枚五铢钱仅重克。
这一算就明白了,“五铢钱”本来就很轻,如果要偷工减料的话,那就不知要轻到什么程度了。
商人会敛财,汉武帝也不示弱,他还发行过“白金币”,也就是银锡合金币,分量比较重,有4两、6两、8两的三种,非常值钱。8两重的一枚就值3000钱。
可是不法分子也不是吃素的,你铸大钱,我就仿造,民间盗铸的多如牛毛。白金币流通五年间,仅盗铸判刑被赦免的就达几十万人,没被赦免的更不知其数。汉武帝这回又明白了:垄断就要做得公平,不公平人家就让你垄断不成,最后这钱只好停用。
汉武帝还发行过一种“白鹿皮币”,有一尺见方,四边有彩绘,一张就值40万钱。这实际上是定向发行的有价证券,专门卖给王侯贵族的。规定他们在朝见时,要用这种皮币垫在玉璧上——你不买,就违反了朝廷礼仪。
这种皮币,有点类似纸币,价值是完全抽象的,但不能流通,因此不能算是货币。
据考证,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官府还铸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五铢钱(见《梅福传》张宴注)。
顺便说一句,在西汉,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纸,也就是纸的老祖宗——麻纸。不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中国的出现,还要再等1000年,也就是宋仁宗时代才有世界上第一张纸币。
把西汉的钱币史看下来,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看得出来,钱币发行的过程,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富豪阶层的博弈,看谁最有本事以钱捞钱。
西汉货币发行的混乱,经过了93年才最终稳定下来,而且用的还是秦始皇的老办法——中央统一发行。
第四篇 汉武帝是“国家货币”创始人(4)
看来,聪明的统治者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好政策,蠢笨的统治者要几辈子才能搞明白。至于那么迟钝吗,不知道他们的脑子怎么长的?所以说这世界全靠聪明人在撑着,不服真不行。
中国最早出现的私人银行家
西汉的货币成熟了以后,金融业的另一方面——政府的赈贷功能也完善了,成为了一项经常性的制度。
从西汉的古籍上,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有“振贷”这个词。由此可知,赈贷一词的“赈”字,最早是写作“振”字的,振,就是“使之重振”、“让人挺起腰板来”之意。
当时的政府还鼓励富豪以私人身份赈贷,借钱给贫民发展生产。《汉书》上记载,汉武帝为了表彰私人赈贷的典型,曾要求地方上把有关名单报给他。
那时的赈贷,主要是口粮和种子,有时政府也贷给贫民耕牛和农具。农业大国的君主,多少还知道一点农民的疾苦,有的会适当免除穷人的债务,规定凡是贷了种子但没有收获的,“皆赦之”;凡是因灾害收成不好的,“勿收责(债)”。
看来那时候的穷苦农民,偶尔也有贤明的皇帝给罩着。
民间的高利贷专业户,在西汉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首都长安附近就有一个金融市场,专门供人做放贷生意。放贷专业户被称作“子钱家”,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私人银行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兼职放贷不同,他们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子钱家”里面的佼佼者,也有名扬后世的。
汉景帝三年(前154),国内爆发“七国之乱”,也就是皇帝的亲戚闹着造反。那位铸钱发了大财的吴王刘濞,以清君侧为名,首先反叛,紧接着楚、赵、胶西、胶东、菑州、济南等六国诸侯王相继造反。
中央政府在出兵征讨他们时,也征召了一批住在长安的王公贵族从军。王公贵族们要自备军需,钱不够,就向“子钱家”借。
但是当时的形势不明朗,谁胜谁负还不一定。许多“子钱家”犹豫观望,怕政府军万一败了,借出去的钱可就打了水漂了。
只有一位银行家无盐氏有政治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