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
为了保证餐饮会的质量,我们发动了全体家长来办这次餐饮会。由于美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几乎家家都有着保持民族特色的拿手菜。大家齐心合力,各显风姿。在我们这个餐饮会上,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真是一个“食品联合国”。那天,我做了160个春卷,居然被一抢而空。这样,我们再一次通过辛勤的劳动,又为乐团筹措了一笔资金。
就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终于为青少年乐团集资上万美元,成全了孩子们去巴黎旅游演出的愿望。
除此之外,我在美国还干过别的义工。诸如到黑人的小学校,带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到医院去照顾和慰问患者;参加美国红十字会的活动;帮助教会会务工作;把衣服、食品、玩具和日用品捐献给贫民等等。
在做义工的日子里,我更深一层地了解和认识了美国。美国像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一样,它是由成千上万的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组成的优秀民族,他们热心、友好、自信、认真、努力、诚恳、自觉自愿地为自己的祖国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很高兴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3故乡授课义不容辞
人是不应忘本的。我全心全意地爱着我的新国家,可是令我魂梦萦绕的仍旧是我的祖国。
2005年春节时分,我意外地得到一个回京小住两个月的机会。这让我十分兴奋。
回家的味道,总是那么甜美。亲人,无论之间相隔了多久,仍旧是亲人。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无论秋冬还是春夏,家的门永远执著地为我敞开着。回到父母身边,我仍旧是那个乖乖的大女儿。我可以伴着母亲去超市,买回我爱吃的大包小包的点心和水果;我可以随着父亲去书店,精挑细选地抱回一大摞趣味横生的书籍;我更可以牵着妹妹的手,带她去吃她喜欢的各式小吃。那是怎样的一种温馨和享受,那是一种内在的爱的驱动力。
我爱我的亲人,我爱我的故乡。在我内心深处涌动着的那种乡音和激情,总是热切地呼唤着我,做点什么,来报答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我的这点心愿,居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实现了。
由外甥女牵线,我在住家附近的小区里,找到一份义务教英语的工作。把美国的“义工精神”搬回中国去!我在我的故乡里欣然地做起了英语口语义务教师。
当我拿到一本绿色书皮的教科书和磁带时,我清楚地看到了书的封面上,工工整整的几行字:学英语,迎奥运,从我做起。
众所周知,我的故乡北京将于2008年迎来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将成为举世关注的、意义深远的活动。北京将伴着奥运会的光环再一次走向全世界,走入人们的心中。它将用它的繁华与平和、传统与现代交织成一幅美丽壮观的蓝图,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人们神往的地方。而更让我心动的是,北京人为了迎接奥运的到来,已形成一个全民学英语的新面貌。
第一天上课,我上身穿了一件黑红相间的高领毛衣,下身配了一条黑色的裤子,手握课本,庄重地走进课堂。当我的目光和我的学生们相遇时,我着实吃了一惊。
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挤挤挨挨地坐满了灰白头发的、男男女女的“老学生”。我仔细地打量着我的每一学生。时间好像一把锋利的小刀,无情地、认真地、毫无商量地在他们脸上刻下许许多多整齐而深刻的纹路,每一条纹路里都清楚地写着:“青春不再来”。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他们从内心散发出来的青春活力。这样一些年过古稀的人们,仍旧那样渴望着学会一种新的语言,只为在奥运会时作出一点自己可能的贡献。我的心在深深地被他们感动的同时,也有一种自豪,我为我故乡的人们而感到无限的骄傲。
五、赤子之心(5)
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决定从切合实际的日常生活英语口语教起。
刚一开始,我希望能够采取全英文式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堂里只用英文,不用任何中文。我以为这是英语口语进步的最佳途径,但是我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办法不行。当我试着以最慢的语速用英文来介绍我自己时,我从学生们脸上那不知所措的表情中,读懂了他们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不得不加进了中文,作为我们师生之间沟通的工具。
我的全部课程分为五讲:一、礼貌问好。二、自我介绍。三、聊天小叙。四、答问路人。五、日月表达。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的美国的六W法,即:Who(谁)、Why(为什么)、What(什么)、Where(哪里)、When(何时)、How(怎样)。由于每一个单词中都含有一个“W”,故叫做六W法。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思维相当条理的情况下,逐渐掌握和扩大各方面的知识。
我教英文的宗旨是设法让学生们在玩和笑中学到英语,因而在这五讲有限的时间里,力求我的课堂的趣味化,让每个人有开口说英文的机会。我在课堂里还介绍了一些美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我以游戏问答方式,和我的学生们试着用英文聊家常,也说天气、小鸟和花朵。
我的板书很多,因为我随便说的每一句话,我的学生们都想记下来。对我来说,他们无疑是天下最可爱、最刻苦、最认真的学生了。
五堂课结束之日,也是我要整理行装准备返美之时。我的学生们为我开了欢送会,同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他们送给我一盆名为“仙客来”的鲜花,浓烈的粉色花朵在深绿叶的衬托下,更显得美丽耀眼。然而,我更喜欢这个花名,我是远方的客人,回到故乡,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尊重和爱戴。除此之外,他们还送给我一个古香古色的手提包,我背着它,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在打开皮包的那一瞬间,我都会默默地想起我那远在故乡的人们。他们的爱,千丝万缕,千姿百态,汇成一首美妙的歌曲,它将成为我心底一首永恒的歌,这首生命之歌将陪伴我终生。我将这扩大和浓缩了的故乡亲情,装进了我的行囊,带回了美国,成为我取之不尽的爱的源泉和力量。
4同庆佳节欢声笑语
每年的7月4日是美国独立的纪念日,也是国庆节。这一天,永远是举国上下、万众欢腾。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具有历史意义的、划时代的一天。
自从我作了美国公民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庆祝的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7月4日这一天。此前,我和女儿刚好搬到市中心一座18层高楼的新公寓里——我们住在17层。
从我们的窗口放眼望去,一片翠绿色的草坪,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整洁而引人注目的地毯。一棵棵深绿色的、枝繁叶茂的树,连成一片片高低不一的树丛。树丛的南边,是那川流不息的SCHUYLKILL江。平静的江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形成一个自然的小型瀑布。沿江而去的则是无数条纵横交错的公路。公路旁,是费城的雄伟壮观的美术馆。美术馆的前方高高地、一年365天地悬挂着迎风招展的美国星条旗。美术馆向东伸延出一条林阴大道,直通向市中心。路边挂着不同国家的旗帜,象征着美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和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
费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是在美术馆前主办的。自然,每年的7月4日,也是在这里举行庆度活动。所不同的是,2005年7月4日的这一天,我可以倚窗望去,不出家门便可享受普天同庆的快乐。
那一天,从中午时分开始,楼下的美术馆前就陆续聚集了乔装打扮的人们。到了傍晚时刻,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人们在夕阳的环抱下,首先迎来的是五彩缤纷的游行大军。走在队伍最前方的是费城著名的乐队,乐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样的红白相间的上衣,下身是深蓝色的长裤,这三色正好组成美国国旗的色彩。乐队一路走来,边走边奏着庄严的美国国歌。紧跟着乐队,先后出现的是,挂着美国小型国旗的摩托车队,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消防队。再后来,是由美国青少年组成的踢踏舞队,边走边跳着节奏分明的踢踏舞。接着美国的少年队之后,是世界各族人民组成的、身着古典和现代时装的人们,其中有半裸体的非洲野人队、古装的印第安人队、身着朝鲜服的舞蹈队、缓缓移动的日本和服队、喜气洋洋的中国腰鼓队、优美动听的欧洲风笛队。走在队伍最后的是身着淡蓝色上衣和深蓝色裤装的警察队。
五、赤子之心(6)
当游行的队伍从人们中间缓缓地流过之时,正是夕阳西下之刻。天边一片水红的云朵,拥抱着这些欢天喜地的人们。这时,费城美术馆前一台大型的音乐会拉开了序幕,台上的音乐和台下的人群形成了一曲美妙的动态音乐流,在空中飞舞起来。最后,音乐会在著名歌唱家的一曲“天佑美国”的歌声中达到高潮。
在音乐会之后,礼花冉冉在夜空中升起,与地上的流线型的路灯、车灯,相映成辉,将江水染成变幻无穷的色彩。在那引人遐想的焰火中,有放射四方的七色星,有银白色的伞状花,还有各色相间的散花,飘飘洒洒,先是自下而上的升入天空,继而又是自上而下的撒向人间。
伴着花起花落,伴着人们震天的欢呼声,倚窗而立的我,思绪却渐渐地飘向了远方。
在这花与人交织的美妙缩影中,我仿佛看到了二百多年前,首批迁居北美洲大陆的移民身影。那是以英格兰为主、由欧洲各国勇于探险的人们组成的移民先驱者。他们因为本国的政治、宗教和经济上的因素而远走他乡。最早,他们是在东海岸登陆的。费城是最先开发的城市之一,被称为美国的摇篮。美国是从这里孕育、诞生、伸延出去的。后来,随着移民的日益增多,他们不断地向中部、南部和西部进军。他们的到来使这片自然资源富饶的土地得到生机,使这里的农业、工业、商业、教育、政治、宗教得到发生和发展。当然,早期殖民者曾以血与火对这里的原住民所进行的征服,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这里曾被视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着,美国真正独立了。这一宣言,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国建国大业的热诚。他们迅速地制订了合理的宪法,并逐渐形成了他们固有的以追求平等、民主和自由为主要目的的、自我的、初具规模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发展成为城市化的国家,并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美国的伟大,就在于它从未停止过对目标的追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对于生活在这里十几年的我来说,看到和学到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
7月4日,这个记录着美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历程的日子,将永远地刻在我们所有移民的心中。。
六、蓦然回首(1)
1松房足迹与世长存
关松房,是我的外公,生前是中国著名的中国画画家、书法家、教育家和古物鉴赏家。
他老人家于1901年出生在北京,是满族正白旗人。原名枯雅尔恩棣。“松房”一名为他老人家的笔名,后来,以“关松房”三字而闻名于国画界,同辈人、朋友及弟子们都亲昵地称他为“松房先生”。
松房先生自幼酷爱绘画,1916年起专心致志研习国画。开始以临摹古画为主,后来,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画风并流传至今。
1925年,松房先生的杰作,被推选参加了比利时的国际博览会,并荣获银盾奖,那年才24岁。同年,松房先生又与画家溥雪斋、溥心畲等组成“松风画社”。1948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了个人画展,得到了许多同行老前辈的赞誉和赏识。
1957年,北京画院成立,松房先生便在这里任职直到1982年辞世为止。他是该院###和创始人之一。松房先生生前除去个人作画以外,还经常在北京各大美术院校授课,讲授国画山水的绘画艺术技巧。
松房先生的画历来以别具匠心、清新雅致、笔运神龙、气韵畅通为著称。他老人家能将气势磅礴与细腻入微融为一体。大千世界里的一切,无论是争妍斗奇的百花,还是雄伟挺拔的劲松,无论是气势壮观的群山,还是奔泻千里的长江,都能在他的笔下生辉,真是美不胜收。细观他老人家的每一幅杰作,都能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绝妙。
松房先生一生知识渊博,勤奋好学,待人诚恳,生活俭朴,不求名利,被誉为老一代国画画家的典范。
我自1958年出生起,便有幸长年生活在外公外婆身边,得到他老人家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同时,他老人家对艺术的刻苦追求、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朋友的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弟子细致入微的关怀,都久久地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至今回味无穷。
松房外公一生对绘画艺术力求达到精益求精。他深深懂得何谓“古为今用”。他很尊崇古代画家王石谷的画风,用了很多的时间细细地临摹,百临不厌,而且每临一遍,便有一层新的体会和感受。细细地品味与研究之后,他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古画的长处作为自己绘画的雄厚基础,然后再在自己的理解下,尽情发挥。他还将远山近水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创作出既雄伟壮观又亲切十足的新画。
松房外公虽然是名家,但是作画一向认真细致、反复推敲,直到完全满意后为此。外公生前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无论去哪儿,随身携带的总有一个速写本,上面记录了他每到一处观景时所画下的简易画稿,日积月累,便成为十分珍贵的真实生活的写照。松房外公会自己一遍遍地审阅素描,从中精挑细选出一些较为满意的画作为蓝本,再放大在画纸上。他作画时也是先以炭笔起始,再到墨笔、彩绘,步步为营。
外公虽然多年来名声在外,杰作层出不穷,可是为人却十分谦虚平和,这是他很少收入室弟子的主要原因。他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又何必去误人子弟呢?但是很多崇拜外公的人,却试着通过各种关系,希望今生今世能有幸结识松房大师。盛情难却,外公也就只好先后收了几个徒弟。第一个弟子,也是日后成名的溥松窗先生,就是多年来追随我外公习画的众多崇拜者之一。溥先生后来也参加了松风画社。由于画社和我外公的名字都是以“松”字打头的,溥先生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松窗”二字,寓意其师伟大恰似一所房子,而他自己只不过是房子上的一扇微小的窗子。一个名字的更改,不仅表现出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和爱戴,同时也能看出松房外公将其弟子视为己出,关怀有加,融为一体,倾囊相助的爱才惜才的大家风范。
松房外公对他所有的弟子要求甚严,记忆中,每周都有不同的学生到家里来,带来他们的习作,请松房先生过目。外公多数时间是边讲边示范,对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的画法,都解释得入木三分,直到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为止。外公对于弟子的习作的指导虽然是一丝不苟,严厉多于忍让,但是从不给学生过多的压力。他的弟子中,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工人。有些人以作画为专业,有些人则以此为爱好,松房外公对此从不强求。他说:人各有志,以绘画为专业而习之者固然好,将绘画当成业余爱好,也无可非议,并且值得提倡。
。 想看书来
六、蓦然回首(2)
外公淡泊名利,也曾被传为佳话。他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