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诗句,真是写尽了桥楼殿的精美和奇绝。可是,你要真想真正接近它,尚须攀登365级石阶,这简直是哲学意义上的向上登攀了。正当你走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时,桥楼殿侧“水帘洞”的矿泉圣水在等你,为你消暑解乏。这个水帘洞原是一个进深不过五尺的石窟,常年滴水不断,叮咚悦耳,千百年来,无论有多少人开怀畅饮,还是盈。满如故,不溢不涸。朝池水一望,那种清澈透明仿佛能叫人窥视到生命的本源。南阳公主和历代僧尼都是饮用此水,质本清洁。据专家考证,这是含有多种有益矿物质的矿泉水。有许多人千里奔苍岩就是为了带走一壶水。苍岩山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奇迹。上得山顶,从公主坟南行百余米,有段形如屈臂的弯路,游人至此,不消半分钟就见两手臂变得嫩黄娇绿,青筋如蚯,依稀闪烁出绿色的莹光,浑身舒服。来自中国的学者和高僧都认为这是千里太行最好的气场,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当然,“绿色疗法”也好,“圣水治疗”也好,“补气练功”也好,我们都有待做出更好的科学阐释。但苍岩山作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已经显露出她的独有特色和魅力!三在历年的苍岩山庙会中,有来自北京广济寺的主持胜慧法师、五台山崇善寺主持妙观法师、五台山普化寺主持妙生法师、五台山镇海寺主持悲吉法师、五台山碧山寺主持净慧法师等等得道高僧,不用说会有许多人向他们寻佛访道,探求人生幸福的真谛。看到那些虔诚的焚香祷告者和心灵有求的邀游者,一位法师闭目微笑,向人们诵念了一句佛偈: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是多么高深的开示人心的回答!当我们踏着千年落叶走进苍岩山巨大怀抱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自然的博大和自身的渺小,是否感觉到岁月的长久和人生的短暂?而南阳公主仍以风姿卓越的青春年华端坐云头,端坐在你的心灵之上,讲述着古往今来,雨雨风风,让你感到她永远年轻,正如苍岩山永远年轻一样…g
'奉献'
………【清源】………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清源山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oo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编辑本段地势气候
清源山属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地质结构是通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人所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年平均气温17度155o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适宜观光旅游。
编辑本段山门
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清源山大山门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编辑本段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老君岩图片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象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达兴盛的。李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悠悠然“由楚入闽”,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国”这一风水宝地吧?!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o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只有小娃娃才会信以为真。其实清源山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寿了。
编辑本段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千手岩
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嶙峋,别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这株已有3oo多年历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别之处?你看它树干东西分成两叉,正对寺庙大门,却又不遮佛眼,与寺庙形成一个很美的夹角,令人称奇。古松苍劲挺拔,虬曲盘旋,像一位慈善为怀的老者,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客,因此,无怪乎黄山的客人观摩了这棵古松后,赞叹它比黄山的“迎客松”还美,姿态更加热情大度。从千手岩往上攀缓十多分钟,即到弥陀岩。弥陀岩可以说是清源山的精华之一,这里有流泉飞瀑、古树名木、庙宇石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我们来看这一处“泉窟观瀑”。瞧,清澈的泉水从五十米高的陡壁上泻落,在青石上飞珠溅玉,充满了诗情画意,把人间的凡尘俗念荡涤殆尽,历代文人骚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满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许”、“流膏”等题刻仍熠熠生辉,为我们增加了观赏雅兴,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画中游的美妙感受!在瀑布旁的这一株由古榕和重阳木合抱成一体,造型奇特的附生树,如情深意笃的“天侣”,故美其名曰:“天侣呈瑞”。看着它们如此亲密无间,如胶似漆,令人既惊叹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联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说它是陈三五娘留在故乡土地上的化身。因此,这里常有年轻的恋人,如意的夫妇相偎于此,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纪念照。而仅隔几步之遥的这棵浓荫如盖的大树,相传是7oo多年前施琅将军的的部将从台湾带回故乡栽种的“洋蒲桃“,俗称“莲雾”。每当收获季节,树上绿里透红,果实累累,形若斗笠,顶部尖、底部宽,吃起来清凉可口,别有风味。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进山门,闻得弥陀瀑布,空谷传声,只见飞瀑如练,从峭壁上凌空而下,卷起千堆雪,溅落万斛珠。两侧崖壁,有洗心,清如许,泉窟观瀑等历代文化骚客的题刻,甚为半观,身临其境,尘俗凡虑,一洗无存。g
'奉献'
………【三世佛】………
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主司现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险要的地势,精湛的技术和迥异的形状,无不让每一个参观者啧啧称奇。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我国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侧2o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名碑奇石,密荫幽涧,是碧霄岩的一大特点,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院建筑群体;于其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第一大‘寿’字”;旁边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则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数方石刻。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顶峰,高处登临,眼界顿觉开阔。清源洞、南台岩这两个景点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抵达的最高峰,称之为“山海大观”。清源洞作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积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学术价值。清源洞又名“纯阳洞”、“蜕仙岩”。《泉州府志》称:“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绍兴年间有裴姓道人在此蜕骨登仙,时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这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说的是裴道人为民除害,追杀残害生灵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蜕化。若问清源洞有多深?民间尚有“清源洞通洛阳江”的传说。洞前有裴仙祠、观音殿、文昌阁等三教祠宇森然并列交相辉映。还有一大批历史名人纷至沓来留下无数胜迹;李光缙、何乔远、姜志礼、洪承畴、粘本盛、马负书、施琅、……清源洞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极为壮观优美的自然风光。现在让我们领略此处的万千气象。这一带山脉横断,峰峦起伏,层次变化极富规律;群落丰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亚热带雨林特征,从中随步可见历尽风霜依然生机盎然的古树名木。春夏之间山顶云雾蒸腾,洞前亭阁缥缈。又因高居主峰,下临无际,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尽收眼底,远景有大海苍茫,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海大观”意境图。南台岩则如“空中楼阁”,巨石高耸,视野旷远,左挹大海,右带金溪,晋水横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东西两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观”意境区中一处妙夺天工的奇景。同样有释、道、佛三教建筑紧依绝壁而起,四周树木葱笼,亦是一处游人登高远眺之佳景。
泓一大师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经过精雕细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闽南地方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泓一大师舍利塔
切时所作的“泪墨画”。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一大师舍利塔左侧摩崖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石刻。右侧为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由于弘一大师在美术、金石、书法、音乐、佛学等方面的高深造诣,因此与太虚、印光并称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传在泉州的墨宝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后遗墨。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东南。《闽书》载:宋高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故名。历史上曾建有“枕云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读书,后登进士,为“嘉靖八才子”之。相传俞大猷少时也常在此练武。明万历间,泉州太守姜志礼书“百丈坪”三个大字,十分壮观。百丈坪坦平宽广,临风远眺,近山远水,无限空阔。晋水、洛江汇注东海,如双龙入海,气势非凡,每每红日东升,霞光万丈,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明《闽书》载:遵岩,在左岩峰顶偏东,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