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菊与刀-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并不是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同意她女儿留下来,就当她已经死了。那姑娘自己也愿意留在我身边,直到我去世。但是,我俩年龄的差异犹如父女一样。22【22萨评:这里体现了中国和日本的微妙区别。在中国,也不乏“老少配”的婚姻,但娶了年轻太太的老人绝对忌讳“如父女一样”这类说法,因为这隐含着讽刺二人的举止类似乱伦。而日本人则不怎么在乎。因为日本虽然大量吸收中国的儒家文化,伦理方面却没有接受中国严格的观念。至今,“乱伦”依然是日本黄色影像制品的一大重要分类,而这里的中文报纸也报道过通过国际婚姻介绍嫁到日本来的中国新娘因为丈夫与其母有暧昧关系而震惊的新闻。抗战时期,中国方面曾经用日本伦理方面的松懈而指日本人是野蛮未开化民族。】因此,我也曾想过把她送回家。我的儿女们都认为她对我的财产有所企图。
  我长年生病,也只能活一两年了。我究竟该怎么办呢?如果您能给我提出一些建议,我将不胜感激。最后我还要说明的一点,虽然那姑娘以前因为生活所迫而成为了“风尘女子”,但她品行端正,她的父母也不是唯利是图的人。
  负责这个病人的医生认为,这个事例明显地说明了这位老人把子女欠的恩情看得太重了。他说:
  你说的事情非常常见……
  在正式解答之前,我必须说明,你似乎希望通过来信获得你所想要的答案,这使我有些反感。当然,对你长期的鳏居生活我深表同情。可是,你却试图利用这一点来使子女们对你感恩,并使自己目前的行为正当化,我无法同意你这种想法。我并不是说你是个虚伪的人,但你却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如果你必须找一个女人,并且不想让你的子女们为你仍旧独身而对你感恩,那我建议你最好向子女们说清楚你必须和那个女人共同生活。当然,你过分强调自己对他们的养育之恩,他们自然会反对你。不过,所有的人都有性欲。但是,人应该尝试战胜欲望。你的孩子们也希望你如此,因为他们仍旧希望你是一位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父亲。然而,你让他们失望了。我理解他们的感受,虽然他们是自私的,但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你当然会有这样的想法,子女们结了婚,在性欲上得到了满足,却拒绝自己的父亲有这种要求。23【23萨评:在日本社会,如果作为一个正经话题来谈,性欲问题是可以公开谈论的。相对来说,日本社会对“性”的话题并不排斥,也不愿意为其设定各种限制。但是在中国,如果给人这样写信,对方大约只能火冒三丈。】但你的孩子们却有不同的想法(像我前面所说的),你们这两种想法发生了冲突。
  你说那姑娘和姑娘的父母都很善良,我认为这只不过是你个人的想法罢了。众所周知,人心的善恶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不能因为他们眼下没有追求什么利益,就说他们是“善良”的。如果父母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即将过世的人做妾,这是否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如果他们打算让女儿作为别人的小老婆,那一定是想获得好处。如果你不这样认为,这就是你的幻想。
  你的子女担心那姑娘的父母是对你的财产有所企图,我也这样认为。那姑娘年轻,也许不会有这种念头,但她的父母则一定会有。
  现在你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
  (1)做一个“完人”(毫无私欲、无所不能),与那姑娘彻底断绝关系。你也许不会这样做,因为你的感情不允许你这么做。
  (2)重新做一个“凡人”(抛弃所有的虚伪),彻底打破你在子女们心目中作为理想父亲的形象。
  关于财产,你应尽快另立一份遗嘱,规定子女们和那姑娘的份额各是多少。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8)
最后,请你不要忘记你不是一个年轻人了,从你的笔迹可以看出来,但是你已经变得相当幼稚了。你的想法与其说是理性的,还不如说是感情用事。你说自己想让那姑娘摆脱下层生活,但我觉得你实际上想用她来代替母亲。我们都知道婴儿没有母亲是不能生存的。因此,我建议你选择第二条道路。24【24萨评:这个医生并不是纸上谈兵,开始看到“理想的父亲”一说我曾经怀疑这是不是西方刊物上的所谓发生在日本的事情。但是看下去,医生提到关键在于财产,就很“日本”了。日本的观念对于婚姻以外的性关系,尤其是单身的人的这种关系,并不是很看重,比如离了婚的日本前首相小泉就自嘲地说过:“我只要不搞上有夫之妇就没有问题了。”可见舆论对此的宽容。而子女与继父继母因财产而发生的激烈冲突,在日本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这个对话中的老者如果不是娶那个女子为妻,子女也不会有什么意见。但是一旦看到他可能把这个女子变成将来争夺财产的一分子,整个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即便父子关系为此破裂,也要力争把这个女子赶出门去。这时候,日本的子女是不会顾及老人的感受的,因为他已经是“过去时”的人物了。对于“养育之恩”,日本不是看得很重。】
  在这封信中谈到了许多关于恩的观念。一个人要让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感受重恩,那么他只有冒险去改变自己的做法。他应该懂得他将为此遭受苦难。而且,不管他在给儿女们恩情时做出了多大牺牲,日后他也不应因此而居功自赏。利用自己的美德来“为自己目前的行为开脱”是错误的。25【25萨评:日本人有个有趣的习惯,就是拒绝解释,至少是对于出现问题时进行解释抱有非常负面的看法,基本都视为“为自己开脱”。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当事人的做法就是无论是不是自己的责任一律闭紧嘴巴,作为上位者,则坚决不能认错,作为下位者,哪怕切腹自杀也不能辩解。如果切腹自杀后被发现是冤枉的,那是极大的光荣。但是,这套在封建时代和战争时代有效的做法,到了今天显然和时代不合拍。日本人吃了不少苦头以后终于也摸索出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集体承担责任”。有了问题,无论是不是某人造成的,都由集体承担罪责,也成了今天日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孩子们对此感到不满是“自然的”,因为他们的父亲未能坚持自己的初衷,他们有种“被出卖”的感觉。如果父亲认为,自己在孩子们需要照顾的时候已全身心地牺牲了一切,而当子女们成人后就应该加倍关心照顾父亲的话,那他就太不明智了。孩子们只会意识到所欠的恩情,而“自然地反对你”。
  美国人对这种事就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人认为:在丧妻后把孩子抚养成人的父亲是伟大的,他在晚年应当受到孩子们的感激,而不会认为孩子们的反对是“很自然的”。26【26萨评:在西方的观念中,子女没有干涉父母婚姻和私生活方面的权利,同样,子女成年以后,也不会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左右。在中国和日本,最底层的社会单位是家庭,每个成员都有义务为这个最低的单位牺牲和服务,就像手臂之于身体的关系。而西方社会最底层的社会单位则是个人。】为了像日本人那样理解这些事情,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种财务交易,因为我们两国的文化在这一点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如果父亲在一项正式的交易中把钱借给孩子,并要求他们到时要还本付息,那么我们完全可能对那位父亲说:“他们会很自然地反对你。”从这些意义上讲,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日本人接受别人的香烟后,不是直接说“谢谢”,而是说“不好意思”。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会讨厌别人施加恩情。27【27萨评:其实日本人也谈不上讨厌别人施加恩情,毕竟对于善意谁也不会“讨厌”。不过,日本人的习惯是对于“恩情”立刻回报,所以如果你送给一个感冒的日本人一片阿司匹林,他可能会在一分钟以后还给你一个精美的书签。对于这种“斤斤计较”式的报答,不了解情况的人很容易得出和本尼迪克特一样的结论。】我们至少可以理解为什么哥儿如此看重一杯冰水了。但是,美国人对有些事情是不习惯用金钱的标准来衡量的。比如,偶尔在冷饮店请一次客,父亲对丧母孩子们长期的悉心照料,以及“哈齐”对主人的忠心耿耿,等等。但日本人却喜欢这么做。我们重视无附加条件的爱、善意、慷慨仁慈,而在日本人对这些情感却要附加种种条件。接受了这类行为就欠下了别人的恩情,正如日本谚语所说:“一个人需要与生俱来的(非凡的)慷慨才能够承受得了恩情。”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1)
恩情就代表欠了别人的债,因而必须还债。但日本人却将“报恩”视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概念。在我们的道德观中,人们经常会把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而形成中性词,如obligation(义务)与duty(责任)。对此,日本人感到非常奇怪。这就好像我们对某一部落在进行金钱交易时,其语言对“债主”和“债务人”不加区分时 感到奇怪一样。对日本人来讲,给人恩惠实际上相当于一笔长期的债务;而报恩则是另外一回事,它必须是积极地而且是刻不容缓地偿还。人们欠恩不是美德,而报恩却是美德。人们为了报恩而致力于感激就是一种美德。
  对美国人来说,要想理解日本人的这种美德,可以参照一下美国人如何看待金融交易,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制裁措施。比如在美国,任何一个公民都应该如实地履行合同。要是有谁想巧取豪夺,我们对他决不宽容。个人如果对银行有债务,就必须偿还,不仅要归还本钱,还要支付利息。在金钱问题上,美国人认为是与爱国、爱家的感情完全不同的。对美国人来讲,爱是一种感情,能够自由给予才是最崇高的。爱国主义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除非在这个国家受到外敌的武装侵略时,否则它就是一种幻想,并且和人类易犯错误的本性不相符。在日本人看来,只要人一出生,就肩负着巨大的恩情。我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同情并帮助贫穷的父母,认为丈夫不应该殴打妻子,认为父母应该抚养子女。然而,这些不可能像金钱债务那样进行量化计算,也不可能像生意上的成功那样获得应有的回报。日本人的报恩思想就像在美国要进行债务清偿一样,在美国,一个人可能是用他的抵押品来付清所有的本息,其背后的约束力也是非常强大。对日本人来说,报恩不是在紧要关头才应当注意的事情——如宣战或父母病危——而是一种时刻笼罩的阴影。这就如同一位弱小的纽约农民时刻担心着自己的抵押品、华尔街上股票刚刚脱手的资本家眼睁睁地看着股市上涨一样。
  日本人把“恩”这种行为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一种在数量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无穷的;而另一种在数量上不会增值,并在特定的需要时刻进行偿还。1【1萨评:充分显示了西方人对于量化的爱好,典型的用西方方法研究东方问题。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可能都没有想过把“情义”这样分类一下。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分类逻辑清晰。】对于那种永世难报的恩情,日本人称之为“义务”,认为“人们永远连那份恩情的万分之一都无法回报”。一个人的“义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的恩情,即“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情,即“忠”。这两者都是强制性的,是所有人的宿命。2【2萨评:日本的“忠孝”思想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所以这一点上中国和日本的哲学有共同点。】日本的初级教育之所以被称为“义务教育”,是因为没有其他的任何一个词能够更贴切地表达“必须”这个词的意思。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可能会使人们对“义务”的某些细节问题有所调整改变,但这种义务还是对每个人都有强制作用,并超出一切偶然的情况。
  日本人的义务及相关事物一览表:
  一、恩情:恩情是指被动发生的义务。我们往往说一个人“受恩”、“身受恩宠”,这些都是从被动角度而产生的义务。3【3萨评:下面所描述的四种恩情不需要施与,类似于基督教中的原罪。比如皇恩,解释是既然世间一切都属于天皇,那么你能享受这些,就是受了恩。】
  皇恩——从天皇那得到的恩情。
  亲恩——从父母那得到的恩情。
  主恩——从上司那得到的恩情。
  师恩——从师长那得到的恩情。
  在人的一生当中,会在各种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恩情(注:所有对自己施恩的人都是“恩人”)。
   。。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2)
二、恩情的相应义务:每个人都必须“偿还”这些债务,每个人都必须向 “恩人”“回报这些义务”。也就是说,这些义务是从主动偿还的角度而言的。
  1·义务:无论如何努力,无论经过多久,都无法偿还这些义务。
  忠——对天皇、对法律、对日本国的义务。4【4萨评:这个观念在今天日本已经被西方的权利义务所代替。对天皇的忠只剩形式了,对法律的义务与其他国家并无二致,而对于国家则复杂得多,因为日本对于国家的定义还没有充分的权威说法。】
  孝——对双亲、对祖先(包括子孙后代)的义务。5【5萨评:在日本,孝的概念今天也受到西方思想的极大冲击,加上日本自古以来观念中对父母的爱恨交织,现在日本的“孝”已不容易找到例子了。相反,虽然有子女但是住入老人公寓,接受国家提供的看护服务的老人,在日本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
  敬业——对自己工作的责任。6【6萨评:这一点今天的日本人并没有丢弃,而且发挥到极致,是值得学习的。】
  2·情义:以下的债务必须根据所接受的利益数量偿还,并且有时间限制。7【7萨评:按照不成文的规矩,还情义的时间越快越好。】
  (1)对社会的情义:
  对君主的义务。
  对近亲的义务。
  对那些施与自己恩惠的人的义务——他们与自己没有亲戚关系。比如接受了他的金钱、善意,以及工作上的帮助(如工作互助)等。
  对非近亲(如伯父、伯母、表兄妹、堂兄妹等)的义务——并不指从这些人身上得到什么恩情,只是大家共有一个祖先。
  (2)对自己名誉的情义,相当于德语中“die Ehre”(名声):
  当一个人受到侮辱或遭到失败时,有为自己“洗刷”污名的义务,例如,报复或复仇(注:这里的反击、报复行动不应被看做是对他人的侵犯)。
  不承认自己(在专业上)失败和无知的义务。
  都有遵守日本礼节的义务,即遵守一切礼仪规范、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不如意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感情,等等。
  以上两种“义务”都是无条件的。这样,日本就使这些美德成为绝对的东西,从而就和中国人所理解的那种对国家的义务和对父母的孝道的思想区分开来。从七世纪开始,日本就不断吸取中国伦理道德体系,所谓的“忠”、“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