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士也指出:不能将日本人的这种对天皇的崇拜与德国的“希特勒万岁”进行比较,后者是纳粹党兴衰的标志,与法西斯的一切罪恶紧紧相连。
当然,日本俘虏的口供也能够证实上述观点。日本战俘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36【36萨评:在二战中,美军有专门配漫画的教材,教育士兵怎样应付被俘后的日子,这本教材我曾见过日文译本,堪称图文并茂。可是,这对被日军俘虏的美军来说用处并不大,因为,美军这种教材是建立在“战俘有战俘的权利”、“如果你不说,对方也拿你没办法”、“敌人最大的武器就是恫吓”这类观念基础上。被俘的美国兵没想到日军根本对所谓战俘的权利不屑一顾,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保密教育也就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了。】在被俘后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应答,这与西方的军人不同。因此,他们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混乱的。这种现象可能与日本的不投降政策有关。这种状况直到战争结束前几个月才有所改变,但只限于特定的军队和地方部队。我们应该对于这些战俘的口供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它们是日本军人意见的集中体现。除了极少数以外,其他都是因受伤或失去知觉无力抵抗而被俘。
那些顽抗到底的日本俘虏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归咎于天皇,认为自己是在“执行天皇的意志”,是为了“让天皇安心”,并愿意“根据天皇的命令而献身”。他们认为“天皇发动了战争,我们只能服从命令”。但是,那些反对目前战争及日本未来征服计划的人,也同样把他们的和平信念归功于天皇。对所有人来说,天皇代表了一切。讨厌战争的人称天皇是“爱好和平的陛下”,他们坚持认为天皇“一直都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一直都反对战争”,“东条英机欺骗了他”,“天皇在‘满洲事件’时就表示出对军方的反对态度”。37【37萨评:“九一八”事变后,裕仁的确曾表现过“不满”,但这种姿态毫不妨碍他在次年一月发布《赐关东军敕语》,嘉奖关东军攻占东北的行动,并且绝无意因为自己“不满”而把东北还给中国。天皇裕仁的这种态度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东方的君主有让属下做坏人、自己做好人的传统,因此碰到这种不合公理的事情,天皇总要作一个表态,来维护自己“好人”的形象。第二种,则与日本人的民族性有关。日本人的性格是做事最初小心翼翼缺乏果断,但一旦初步得手,就会疯狂投入,乃至失控。那么,天皇最初的“不满”,无非是这个日本人谨慎阶段的反映,而随后的表彰,则是得到利益以后迅速完成思想“革命”的表现了。“九一八”轻易得手,是日本军国主义走向疯狂的重要步骤,从此再也无法理智地刹车。】“在天皇不知道和未被天皇授权的情况下,军方发动了战争。38【38萨评:天皇在日本当时还有一个身份——“陆海空军大元帅”,不通过他就发动战争,要么是说这话的人热昏,要么是日军当时根本没有军纪一说。事实上,无论是进攻南京,还是袭击珍珠港,都是经过这位天皇的批准才发生的,这些有充分的史料证明。】天皇不喜欢战争,因而也不会允许他的国民卷入战争。天皇并不知道他的士兵们的处境是如何之差。”而德国战俘的证词则完全不同,不论他们对希特勒手下的将军或最高司令部的背叛行为39【39萨评:指的是德国国防军贝克上将等人于1944年7月20日发动的刺杀希特勒、试图结束战争的事件。由于炸弹威力不够而失败,负伤的希特勒将所有涉案人员一律处死,其中甚至包括像谍报局长卡纳里斯上将、陆军元帅隆美尔等德军中的“精英”。】表示如何的不满,他们仍然认为希特勒是最大的煽动者,是他准备并发动了战争。而日本战俘的态度非常明确:对皇室的忠诚与军国主义及侵略战争政策是两码事。
。 想看书来
交战中的日本人(7)
对于日本战俘而言,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没有天皇的日本就不能被称为日本”,“没有天皇的日本不可想象。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宗教生活的核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能因此而受到谴责。40【40萨评:矛盾在这里找到了交集,即便是在反对法西斯的日本人眼里,首相或者军部代表的是具体的政府,为法西斯政府做事是错的,但天皇代表的是日本这个抽象的国家,为国家做事是没有错的。所以,死在二战战场上的日本兵就有了两个身份——法西斯麾下的恶人和为天皇即国家而死的英雄。这也是至今日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难以得到邻国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不会认为天皇对战争负有责任”,“如果战败,也应由内阁和军部领导人而不是天皇来承担责任”,“即使日本战败,全体日本国民仍然会继续崇拜天皇”。
在美国人看来,任何人都不能免受别人的怀疑和批判。因而,他们对于天皇超越一切批评的论调觉得是欺骗人的东西。41【41萨评:实际上直到美国占领日本之后,天皇才承认自己是人。在这之前,如果说天皇是人,在日本是一项“大不敬”的罪名。】但事实上,即使战败之后,日本国民仍然没有改变对天皇的态度和看法。经验丰富的审讯官都觉得没有必要在每份审讯笔记上都写下“拒绝反对天皇”的内容,因为所有的战俘都拒绝诽谤天皇,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和盟军有过合作、对日军进行广播过的人。在所有接受审讯的战俘的口供中,只有三份表示过对天皇轻微的反对。其中一份的内容比较极端:“保留天皇在位是一个错误。”另一份则说:“天皇只是一个意志薄弱的傀儡罢了。”第三份则只是假设:“天皇可能将皇位让给皇太子,而且如果废除了君主制的话,那么日本青年妇女就会得到解放,像她们羡慕已久的美国妇女一样了。”42【42萨评:在日本真正反对天皇制的人至今不多,最有名的应该是大江健三郎,他拒绝了天皇颁给的奖章,理由是他根本不赞成日本应该有一个天皇,这种勇气使他成为日本文化界的异类。】
因而,当日军将领们把“御赐”的香烟分赏给部下时,当他们在天长节43【43萨评:天长节的说法来自中国,本是皇帝的生日之意。传到日本后成为法定节日之一,二战期间为4月29日,即昭和天皇的生日。这种时候日军往往会变本加厉地投入作战,1938年日军为庆祝天长节,不顾气象条件,疯狂空袭武汉,遭到早有准备的中国空军迎头痛击,被击落轰炸机、战斗机共21架,铩羽而归,史称天长节空战。】那天率领部下向东方三鞠躬并高呼“万岁”时,他们正是利用了这种全体国民对天皇的崇拜。在“部队日夜受到敌军轰炸时”,日本将领们会带领部下一起,早晚共同朗诵天皇向军人颁赐的“圣言”,“诵读之声回荡在树林当中”。军国主义分子极力利用人们对天皇的忠诚之心,号召所有官兵要以对天皇的敬爱之情来“实现陛下的心愿”、“消除天皇的担忧”,并愿意“对天皇的善行表示尊敬”,但是,这种对天皇的顺从却是一把双刃剑。正如许多日本战俘所说,“只要天皇下令,即使只有一根竹矛,日本人也会毫不迟疑地投入战斗。同样,只要是天皇下令,日本人就会马上停止战斗”;“如果天皇下诏,日本明天就会放下武器,连最勇猛的满洲关东军也不例外”;“只有天皇的命令才能使日本国民接受战败这一事实,并继续生活下去,进行战后家园的重建”。44【44萨评:天皇下令停止抵抗后,日本陆相阿南曾策划兵变,被认为是天皇与法西斯军政权有所区别的一个证据。实际上,当时无论是谁下达投降命令,都会产生同样动荡,倒是天皇来下这个命令,引起的动荡最小。这并不能证明天皇的无辜。】
交战中的日本人(8)
日本人对天皇的忠诚是无条件的,并且是毫无保留的。而对其他的人和集体又是横加批评,这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日本的报纸、期刊杂志以及其他战俘的供词中,都有对政府和军队领导人的批评意见。45【45萨评:例如,日本电影《男人的大和号》拍得冠冕堂皇,然而真实的日本最大的战舰“大和号”被击沉时,绝望的水兵们曾经大喊:“把少佐以上的军官统统干掉,要救日本只此一条路!”】战俘们大肆指责那些指挥官们,尤其是那些不能与部下共患难的人;对那些自己坐着飞机撤退而让士兵们拼死抵抗的指挥官们,日本战俘们更是痛恨至极。一般而言,战俘们对有的军官大加称赞,而对另一些军官却严厉地批评。这说明日本人并不缺乏辨别善恶的意愿。即使日本本土的报纸、杂志也对“政府”进行批评,他们要求更强有力的领导、更高效的协调。他们甚至抨击政府对言论自由的限制。1944年7月,东京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报道,介绍了一些由编辑、前国会议员、日本极权主义政党——大政翼赞会的领导人一起举行的一个座谈会。其中有位发言者说:“我认为唤醒国民的办法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言论自由。这么多年来,日本国民都不能畅所欲言。他们自己的某些言语将会受到谴责。他们心存疑虑,往往只做表面文章,胆小怕事。这样,我们决不能发挥全体国民的力量。”另一位发言者也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和自己选区的选民进行座谈,询问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意见,可他们就是不能敞开心扉。人们都被剥夺了言论自由。这种情况就无法刺激人们战斗的意志。在所谓战时特别刑法和治安维持法下,日本国民的言行深受限制。他们像封建时代的老百姓一样胆小怕事,因而本来能够激发的战斗力也不可能激发出来。”
所以,日本人即使在战时也批评政府、大本营以及他们的直接上司。他们并没有盲目地接受等级制的一切优点。然而,对待天皇却是个例外——天皇不会受批判。天皇的崇高地位直到近代才得以确立,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崇拜他?日本人的性格中有什么古怪的特点会使天皇保有如此神圣的地位?只要天皇一声令下,日本人就会使用“竹矛”战斗至死。同样,如果天皇下令,日本人也会平静地承认战败,并接受占领。这种无稽之谈是否会误导我们的研究?或者的确是事实呢?
所有这些关于日本人在战争中行为的关键问题——从反物质主义的倾向到日本人对天皇的态度,不仅影响日本国内,而且也影响到前线。还有一些其他的态度,对日军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之一是关于军队人数消耗的问题。当美国把海军勋章授给台湾海峡特遣部队指挥官乔治·爱斯·麦肯因将军46【46萨评:麦肯因,是今天美国人气甚高的参议员麦凯因三世的祖父。1944年12月17日,美国海军舰队在菲律宾战役中遭到强烈台风袭击,3艘驱逐舰沉没,7艘军舰严重受损,损毁飞机186架,人员死亡800人。这是美军在战争中最大的非战斗损失。这次灾难中,身为太平洋战区海军航空兵指挥官和38特混舰队司令的麦肯因竭力挽救自己的属下舰艇,尽量减少了损失并因此受到表彰。】时,日本电台极端惊讶,其宣传口径与美国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报道是这样写的:
美国官方认为,之所以授予乔治·爱斯·麦肯因将军勋章并不是因为他击败了日军。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正是在尼米兹公报上所确认的。授予麦肯因将军勋章是因为他成功地挽救了两艘损坏的美国军舰,并把它们安全护送回了基地。这篇报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件真人真事,而不是虚构的……我们并不怀疑麦肯因将军确实救了两艘军舰。但是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在美国,挽救了两艘军舰就能被授予勋章。47【47萨评:这有什么奇怪,在纽约甚至救一条狗也可以上新闻呢。】
。。
交战中的日本人(9)
所有的救援行动,所有对落难者的救助都让美国人深深地感动。对美国人来说,勇敢的行为如果能够挽救“受到伤害的人”,就更是英雄主义的行为。而日本人所理解的英勇是排斥这类救援行动的。他们甚至将我们在B-29轰炸机和战斗机上安装安全设施称作“怯懦”。48【48萨评:著名日本海军王牌飞行员坂井三郎回忆,作战中日本飞行员很少带降落伞,带了也多当做座垫——因为他们的战斗机常常要飞很长路线到敌军战线作战,如果飞机受伤后跳伞,就可能成为俘虏,而日军坚决拒绝官兵接受自己可以被俘的概念。其间接结果就是日本有经验的飞行员损耗大,以至于到了马里亚纳海战,新飞行员“菜鸟”们被美军当做火鸡打。】日本的报纸、广播不断地就此发表议论。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死才是最高尚的,预防措施是毫无价值的。在对待伤病员和疟疾患者时,他们的这种态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医疗用品严重不足,都难以维持正常的战斗力量,而这些伤员在他们眼中就是废物。时间一长,补给上的困难加剧了医疗服务的缺乏。但这并不代表事情的全部。日本人对物质主义的蔑视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日军士兵往往受到这样的教育:死亡本身就是精神胜利,我们对病者的精心治疗是对英雄主义的干扰,这就像轰炸机上的安全设备一样。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也不像美国人那样依赖内、外科医生。美国人更加注重对伤病患者的关注和怜悯,程度要远远地超过对其他福利设施的关心。49【49萨评:这种习惯让巴顿将军吃了苦头,他因为发表言论称“任何人说他患了战斗恐惧症就是在逃避危险并强迫那些比他更能吃苦耐劳的人去承担风险”而遭到美国舆论的强烈抨击,以至于赫赫战功也不能挽救他被闲置的命运。】即使是和平时期来美国旅游的欧洲人也常常谈论美国的这种精神。而日本人对此却是很陌生。在战争中,日军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救护队伍能够在战火中搬运伤员并进行急救;也没有前线和后方医疗系统以及远离前线的康复医院等,更谈不上对医疗药品补给的关心了。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干脆就把伤病员杀掉。尤其是在新几内亚和菲律宾,日军往往不得不从还有医院的阵地上撤退了,他们没有转移伤病人员的习惯,即便当时有机会这样做。只是部队开始执行所谓“撤退计划”或者在敌人就要占领这个阵地的时候,他们才计划采取一些措施。负责的军医所要做的就是临走时先将伤员全部杀掉,或让伤病员自己用手榴弹自杀。50【50萨评: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在弹尽援绝的时候发动“自杀冲锋”,扑到敌军飞来的子弹上去自杀。而这种命令在二战中也被日本士兵不折不扣地执行了。】
如果日本人可以用处理废品的方式来对待本国的伤病员,那么他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美军战俘。51【51萨评:日军在二战中对战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