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简明东方文学史》第三编中第三章的第二节(该书454页—470页)。
我写“泰戈尔”这一节,主要根据我自己对他的研究,也参考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我首先写了泰戈尔“生活的时代”,强调他生活在英国殖*义者的统治下,自幼培养出了极其真挚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为印度的独立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与圣雄甘地可以称为“双峰并峙”,因此受到了全印度人民,以及全世界进步人民的由衷的爱戴。他对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同情,对侵略者的无情的鞭挞,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接着我写了泰戈尔的“生平”。我仍然突出了他的爱国行动,以及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九一六年,他到了日本,从那里转赴美国。他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恶痛绝。他以“国家主义”为题,做了一些报告。他对美国一向没有好感,几次访美,都不欢而散。一九一九年,发生了有名的“阿姆利则惨案”,他拍案而起,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信给英国总督,声明放弃英国国王赐给他的“爵士”称号。一九二四年,他访问中国,对中国文化大加赞赏,歌颂中印友谊,并预言中国的复兴。一九三零年,他访问了苏联,极有好感。一九三九年,他著文怒斥希特勒。一九四一年,他临终时还念念不忘中国的抗日战争。综观泰戈尔一生,主持正义,痛斥邪恶,不愧是一个完人。
下面我谈到他的思想(世界观)。他主张宇宙万物的基本精神是和谐与协调;他又提出了“韵律”是宇宙的最高原则。但是,他思想中也是有矛盾的。
接着我论述了泰戈尔的“作品”。他是一个天才作家,一个多产作家。他用孟加拉文和英文写了大量的诗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杂文等等,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译本。中国已经翻译了泰戈尔的全集。我还特别分析了他的艺术特色,并以短篇小说为例,细致地加以分析。他的诗歌创作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创作。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回到祖国(34)
最后,我讲泰戈尔在世界上的影响以及他与中国的关系。上面已有所涉及,在这里不再重复了。
3《〈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中译本序》
本文原系法国学者苏尔梦著《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汉译本一书的序言,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时,改名《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方面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一方面又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文化传出国外,传布全球。中国的传统小说就是传播对象之一。有一些小说也传到了欧洲,受到了像歌德这样的文化巨人的赞扬。但是,最主要的传播地带还是亚洲。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些传统小说,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今古奇观》、《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等等,都传至亚洲许多国家。有的是华侨带出去的,不用译本;有的则有当地文字的译本,为当地居民所喜爱。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其影响更能深入人心,它加强了当地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友谊。
在外国汉学家中,法国汉学家是突出的。他们有比较悠久的汉学传统,名人辈出,代有传人,至今不绝。但是,老一辈汉学家“俱往矣”。在中青年汉学家中,苏尔梦是一个佼佼者。她的著作相当多,比如《适应汉文化的一个例子:十八世纪的贵州省》、《雅加达的中国人,寺庙和公共生活》、《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用马来文写的文学作品》等等。此外她还写了很多论文,涉及面非常广,资料多是第一手的。
现在的这一部书是苏尔梦编著的,其中收有法、前苏、德、日、朝、柬、印尼、泰、美、澳等国学者的著作十七篇。她为此书写了引论。统观这些文章,材料大都翔实可靠,立论也平正公允。从中可见在所谓“汉文化圈”内外,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如何深厚,大大有利于了解中国文化对外影响的具体情况。
4《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诗律》
印度古诗表现形式是诗节(stanza),每一诗节分为四个音步。组成音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音节的数目,一种是按照音节瞬间(mātrā)的数目,前者术语叫婆哩陀(vrtta),后者术语叫阇底(jāti)。在第一种中,要区别长短音。所谓长音是指用长元音、二合元音或三合元音,以及诗律长元音组成的音节。在第二种所谓阇底中,也讲长短,一个短元音算一个音节瞬间,一个长元音算两个。在这里,诗律不是按照音节的数目,而是按照音节瞬间的数目来计算的。
《罗摩衍那》的诗律属于第一种,是按音节数目来计算的。全部大史诗约有一万九千首诗,绝大部分都是用一种诗律写成的。这种诗律名叫输洛迦(s'loka),有四个音步,每个音步八个音节,共三十二个音节。输洛迦本是最常见的一种诗律,《罗摩衍那》故神其说,说是作者蚁垤于无意中发现的。实际上连《摩诃婆罗多》用的也是这种诗律。我现在把《罗摩衍那》中最标准、最典型的两首输洛迦的诗律写在下面:
—(长)︶(短)
举此二例,可见一斑。
5《〈中国纪行〉中译本序》
中亚人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用波斯文写了一部《中国纪行》,记述了他于十六世纪初(明正德年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极有学术价值。张至善和张铁伟、岳家明等译为汉文。书前有李约瑟的序和我的序。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回到祖国(35)
中古穆斯林旅行家和学者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语言关系,到了今天,这个历史事实还不为世界所熟知。穆斯林旅行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较客观,比较实事求是;虽也受时代限制难免多少有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但总起来看是比较少的,他们的记述基本上是可靠的。
正如对许多中古旅行家那样,也有人怀疑,本书作者是否真到过中国。我个人的看法是,他亲身到过中国,否则有一些事件和情况,他不会写得这样亲切、具体、生动、真实。他对当时中国人民的讲礼貌、守秩序等美德倍加赞美。他写道:“在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谁也不会表现出那样一种井井有条的秩序来。毫无疑问,如果穆斯林们能这样恪守他们的教规——虽然这两件事无共同之处——他们无疑地能按真主的良愿成为圣人。”总之,通过这一部分,我们能够看到十六世纪初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比较真实的情况。读了这一部分,会无形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6《一部值得重视的书——读阿克巴尔〈中国纪行〉》
7《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祷雨的问题》
这篇论文是读《中国纪行》的副产品。
我读《中国纪行》第十一章“妓院和*”,其中讲到*的来源:犯了死罪的官员的妻女被送入妓院,供人寻欢取乐。另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为公众祷雨。为什么利用*为公众祷雨呢?我立即想到了印度流传极广的鹿角仙人或独角仙人的故事,其中就有利用*祷雨的情节。大史诗《罗摩衍那?童年篇》(193,1928)讲到了这件事,讲到了*,也讲到了下雨。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讲到独角仙人,但没有讲求雨。在其他佛典中,这个故事大量出现。《本生经》第五二三和五二六两个故事,内容基本一样,讲的都是独角仙人。在用混合梵文写成的《大事》(Mahāvastu)中也同样可以找到这个故事。在西藏文佛藏《甘珠尔》中,在汉译佛典《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大智度论》等等无数的经典中,这个故事都留下了痕迹。在印度佛教艺术浮雕中,同样可以发现。这个故事或与这个故事相近的故事,在印度以外的地区也同样可以找到,比如Rabalais,Le Fontaine,Barlaam and Josaphat等等都是如此。我现在毫不夸大地说一句,正如其他一些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那样,它几乎传遍了世界。
因此,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这是原始巫术的残余。我引了RBriffault的话说:“所有的没有开化的人们都认为,种植技术比起其他活动来更依赖于巫术力量和行动,而不依赖于技巧和人力。”弗雷泽(Frazer)也说,原始人把人类生产自己的族类的过程和植物生产的过程混淆起来了。
8《罗摩衍那》——《印度古代文学史》一章
这是《印度古代文学史》中的一章,后作为单篇论文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中。《简明东方文学史》中《罗摩衍那》一章也用了其中的材料。
因为我穷数年之力,翻译了卷帙浩繁的《罗摩衍那》,所以我零零碎碎,陆陆续续,写过一些关于这部大史诗的文章,长短都有。最集中的是一九七九年出版的专著《〈罗摩衍那〉初探》(下面简称《初探》),里面讨论的问题最多,涉及面最广(请参阅前面所述1978年至1993年“我的学术研究”部分中的1993年的内容)。在那里,我只开列《初探》中的目次,对每一章都没有介绍。
回到祖国(36)
在现在这一篇文章里,我当然会使用以前写过的一些文章中的资料和观点,特别是《初探》。但是,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几年,我对这部大史诗的看法,当然会有所充实。所以现在这一篇文章并非全是抄袭旧说,而是有所增益。我先把本文的节段目次抄在下面,以资与《初探》对比:
一、性质和特点
二、主要骨干故事的历史真实性
三、作者
四、成书的时间和地点
五、语言和诗律
六、与《摩诃婆罗多》的关系
七、主要情节
(一)《童年篇》;(二)《阿逾陀篇》;(三)《森林篇》;(四)《猴国篇》;(五)《美妙篇》;(六)《战斗篇》;(七)《后篇》:罗波那的故事、哈奴曼的故事、罗摩和悉多的故事。(一)故事情节层次问题,(二)悉多的身份问题,(三)《罗摩衍那》故事来源问题
八、思想内容
九、艺术风格
(一)塑造人物形象
(二)展开矛盾斗争
(三)描写自然景色
(四)创立艺术风格
十、在印度国内外的影响
十一、与中国的关系
只要把上述的目次同《〈罗摩衍那〉初探》的目次一对比,立刻就能发现其间的差别。《初探》中有的题目,我在这里省掉了,另外加了一些新题目。这说明,我在《初探》出版后的六年中,仍然对《罗摩衍那》继续思索和探讨。
9《五卷书》——《简明东方文学史》一节
这是《简明东方文学史》第二编中第一章的第二节。
在这里,我首先讲了《五卷书》在印度本国以不同的书名,在不同的语言中流布的情况。然后讲“时代背景”,讲“思想内容”和“结构特色”。在最后讲结构特色时,我使用了一个新名词“连串插入式”,就是一个大故事中插入许多小故事。这种结构方式,似乎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唐代传奇人物王度的《古镜记》就是这样。此外,《五卷书》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结构形式,中国一些传统小说中也有,比如写到一个什么地方,就忽然插入一句话“有诗为证”,接着就是一首或长或短的诗歌。
10《迦梨陀娑》——《简明东方文学史》一节
这是《简明东方文学史》中紧接着《五卷书》的第三节。
迦梨陀娑是《沙恭达罗》等名著的作者。正如印度文学史上其他作家和作品那样,他的诞生时代以及生平事迹,争论极多,而且时间相差悬殊极大。
我在本文中讲了一部分人的看法,我个人无法反驳,也无法证明,姑从之而已。我写他是笈多(Gupta)时代(约公元4世纪—6世纪)的人。此时梵文已经复兴,所以才能产生这样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这个名是由两个字合成的。“迦梨”是一个女神的名字,“陀娑”意为“奴隶”,合起来就是“迦梨女神的奴隶”。关于这个名字,印度有很多传说,都不可信。关于他的生平,更是隐在一团迷雾中,谁也说不清楚。印度古代和中世文学史上,作家的情况几乎都是这样。
我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迦梨陀娑的作品。他的第一部著作是叙事诗《鸠摩罗出世》,讲的是战神塞犍陀的诞生。第二部叙事诗是《罗怙世系》,罗怙是《罗摩衍那》男主人公罗摩的曾祖父。书中第十章至第十五章讲述罗摩的生平,下面讲述罗摩的后裔。迦梨陀娑只写了一篇长篇抒情诗《云使》,是印度文学史上的名篇。他的一部抒情诗集《六季杂咏》,有人怀疑是一部赝品。迦梨陀娑最享盛名的作品还是他的两部剧本:《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其中第一部更是蜚声全球。上面我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回到祖国(37)
11《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敦煌学”这个名词,是陈寅恪先生最先使用的,其涵义比较笼统,凡研究与古代敦煌有关的学问,都可以称之为“敦煌学”。特别是有名的莫高窟石窟和十九世纪初(或十八世纪末,相差不过一年)发现的藏经洞,其中图籍琳琅满目,成为全世界许多国家学者研究的对象。“敦煌学”之名因之日彰。至于“吐鲁番学”这个名词,始作俑者恐怕就是不佞自己,它泛指研究古代新疆文化的学问。因为吐鲁番地区考古发掘工作做得比较多,成果比较大,所以就以“吐鲁番学”概括全疆的研究工作。其中并没有多少玄妙之处。
我讲了敦煌吐鲁番学六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对研究中国历史和地理的价值;第二,对研究中国文学艺术的价值;第三,对研究语言学、音韵学的价值;第四,对研究宗教问题的价值;第五,对研究古代科技及其他方面的价值;第六,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价值。
详细叙述,请参阅本文。
12《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上的开幕词》
这本是在北京大学东方学系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东方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现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中,改名为《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的七个问题》。我提出的七个问题是:
一,关于“危机”的问题;二,比较文学的范围;三,比较文学的目的或作用;四,关于新名词的问题;五,世界文学;六,日本文学的启示;七,一国中民族文学的比较问题。
我对比较文学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我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比较广泛。以上七个问题都可以算是一得之愚。
13《回顾与展望》
没有什么新的看法。
14《对于〈梦溪笔谈校证〉的一点补正》
《梦溪笔谈》是享有盛誉的著作,胡道静先生学富五车,治学谨严,他的《校证》是一部优秀的著作。偶有失误,贤者难免。我的“一点补正”,不过想使这部书更为完美而已。
一九八六年
本年出版书两种:《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和《季羡林散文集》。前者包括用德文、英文和汉文写成的关于印度古代语言的论文;后者包括我直到这一年所写的全部散文,是一本空前的完备的散文集。本年共写文章四十四篇,其中大体上可以算是学术著作的有下述十六篇。我想在这里补上几句话:所谓学术著作与非学术著作,有的泾渭分明,有的则颇为模糊。
1《中印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