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巴菲特这样抄底股市-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从长远看,经济形势只会越来越好,哪怕你暂时不投资,也不能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失去信心。因此,投资者在股市下跌后投资股票时,要控制自己不受悲观情绪的干扰。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相比过去,美国现在的生产能力更大、劳动生产率更高,有更多人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这一切都注定未来的生活会更美好。
  他说,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的股票投资组合和上一年非常相似,这并不表明公司管理层什么事情都没有做。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原来投资的就是自己熟悉并且表现优异、稳定的股票,那么更改投资组合才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投资股票就是购买公司的一部分,这和购买公司的整体是一样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母公司绝对不会单纯因为价格问题就出售旗下最好的子公司。这一点同样适合个人投资。投资者绝不能因为股票价格暂时下跌,在听了股票经纪人(股评家)几句肤浅的话以后,就把自己手中的好股票卖掉,否则就上了大当。
  巴菲特举例说,1938年可口可乐公司成立50周年并且早已成为美国代表性产品后,当时的美国《财富》杂志对该公司做了一次详尽专访。记者在文章中写道,每天都有许多重量级投资者看好可口可乐,并且对可口可乐公司过去的辉煌业绩表示敬意。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发现可口可乐公司这只股票太晚了,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另一方面,又认为该公司的发展已经达到巅峰,未来充满着竞争和挑战。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有这样的想法很自然。可是要记住,1938年的市场充满竞争,现在(1993年)依然如此。从具体数据看,1938年时可口可乐公司的年销售量相当于每箱192盎斯的饮料卖出2亿箱,而1993年的年销售量则增长到了107亿箱。这就是说,1938年已经成为美国饮料市场领导者地位的可口可乐公司,在后来的50多年时间里又继续成长了50倍。毫无疑问,如果投资者在1938年买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实际上并“不晚”,用巴菲特的原话说就是“舞会根本还没有结束”。当然,如果投资时间更早,投资获利会更大。
  巴菲特又举例说,如果投资者在1919年投资40美元买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并且将每年收到的红利分配用来再投资,那么到1938年将能获得3277美元回报。如果在1938年投资40美元买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到1993年年末获利回报仍然高达25000美元。如果1919年投资40美元一直持股不动,那么到1993年末将能获得205万美元的获利回报,74年的投资回报超过5万倍。
  巴菲特由此感慨说,1938年的《财富》杂志就在报导中说“实在是很难再找到像可口可乐这样规模、而且又能持续10年保持不变的产品项目”了,而现在怎么样呢?从1938年至1993年,又有55个年头过去了,可口可乐的生产范围却变得更广泛了。所以,投资者决不要轻易断言某只股票的发展已经“到顶了”,因为好股票是前途无量的。
  巴菲特说,从长期来看,可口可乐公司和吉列公司所面临的产业风险,要比任何电脑公司或者百货商业小得多。因为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规模占全球饮料销售量的44%,吉列公司的销售量则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除了称霸口香糖市场的箭牌公司外,他还看不出有哪只股票能够像这两只股票那样拥有傲视全球的长期竞争力。所以,投资者如果要投资这样的股票,无论股市涨跌都不应该受悲观情绪的影响。
  有人说,伟大的投资家对他们自己的想法都有一种绝对信心,即使市场到了最悲观的境地,他们自身面临巨大批评时也是如此。
  当初,因为无法衡量科技股的内在价值而没有投资科技股、网络股,巴菲特面临着巨大批评,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当时的《巴伦周刊》甚至把他做成封面人物,这当然是当成反面教材来看待的,而且杂志封面的标题是“沃伦,你哪儿出错了?”
  几年过去后,随着科技股、网络股泡沫破灭,事实证明巴菲特是正确的,而《巴伦周刊》则自取其辱,成了完美的反面教材。
  可见,巴菲特在市场最悲观(大家看好科技股和网络股、不看好传统型公司股票)的时候,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悲观情绪干扰,最终从传统型公司股票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因为他根本就不投资科技股、网络股,从而彻底避免了泡沫破灭给其他投资者带来的那种倾家荡产风险。【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认为,长期来看经济总是向上发展的,所以不必受股市下跌的悲观情绪影响。他用可口可乐公司股价74年上涨5万多倍的事实说明,只要买到的是好股票,就没必要在乎股价的一时下跌。因此,关键是要买到值得投资的优质股票。
   。。

不因莫名恐惧改变态度
我们通常都是利用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当悲观气氛到达顶点时,寻找到最好的进场机会。恐惧虽然是盲从者的敌人,但却是基本面信徒的好朋友。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在今后的股市发展中必定会有各种各样令人震惊的意外事件发生,因此投资者在股市下跌后投资股票,要控制不受悲观情绪干扰。投资者如果有了苏洵说的“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的气度,股市下跌又算得什么!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对于一般投资者相当迷信政治和经济预测的做法,他和查理·芒格抱着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他说,30年来没有人能正确预测到越南战争会持续扩大、工资和价格管制、两次石油危机、美国总统辞职下台、苏联解体、道·琼斯指数在一天内大跌508点、国库券利率在~之间大幅度波动……但可喜的是,所有这些曾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最终都未能动摇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也没有给那些以合理的价格买入股票的投资者造成损失。
  简单想一想就知道,如果伯克希尔公司因为这些莫名其妙的恐惧事件就延缓或者改变投资态度,将会付出多少代价?巴菲特信心十足地说,事实上,每一件悲观事件的发生都意味着伯克希尔公司最好的投资机会来到了。伯克希尔公司正是利用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当悲观气氛到达顶点之际寻找最好的入场机会的。巴菲特相信,恐惧是盲从者的敌人,但却是从基本面分析股票投资价值的投资者的朋友。
  巴菲特说,1994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净值高达119亿美元,这样的规模迫使他不得不把目光只盯着那些在1亿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上,而这样做实际上大大缩小了投资范围。可即使在这样的高门槛下,伯克希尔公司也从来没有放宽过去的股票投资标准。
  这正如特德·威廉姆斯在写巴菲特妻子的故事中所提到的那样,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棒球手,首先要瞄准一颗好球来打,这是所有教科书中要介绍的第一课。而如果巴菲特强迫自己在并不那么中意的地带挥棒击球,他绝对无法成为命中率的优秀棒球手,最多只会成为命中率25%的普通球员。
  查理·芒格在这方面和巴菲特持有同样态度,所以伯克希尔公司总是静静地屏住呼吸,在那里等待着“棒球”慢慢滑进他们喜欢的好球带,而对那些令人恐怖的事件视而不见。
  巴菲特2008年抄底金融海啸所采取的一系列投资举动,就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2008年10月1日前后的一个星期里,就在全球股市暴跌、绝大多数企业面临流动性危机时,巴菲特利用伯克希尔公司充足的资金,在全球各个股市大范围抄底。首先是2008年9月23日,巴菲特以50亿美元资金入股美国第一大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又在一个星期后宣布收购中国最大的充电电池制造商比亚迪公司股份,并在10月1日宣布投资30亿美元购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股份。而伯克希尔公司持有大量股份的美国第五大商业银行富国银行,更是宣布要以15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六大商业银行美联银行。【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巴菲特认为,股市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可怕事件,理性投资者不要因为这些莫名其妙的恐惧而改变投资态度,伯克希尔公司在这方面所受的影响就很有限。
   。 想看书来

看不懂的股票坚决不买
我把衍生产品看作定时炸弹,不论对交易者或整个经济体系均是如此……衍生产品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其蕴藏的风险现在还不能完全看清,但它是致命的。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股市下跌后投资股票,要控制不受悲观情绪干扰,尤其是不要盲目投资自己看不懂的股票。
  2003年,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大肆鼓吹金融衍生产品如何“利大于弊”的时候,巴菲特早就看穿了其中的阴谋,决不上当受骗。这不是因为巴菲特多么英明伟大,他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他怎么看也看不懂这种衍生产品业务。
  当年格林斯潘的原话是:“关于衍生产品功过的争论仍在继续,但近年来经济金融体系的表现已经证明,衍生产品利大于弊……支持我国大型金融机构保持和增强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是,它们越来越多地应用了各种衍生产品,采取各种更精巧的方法计量和管理风险。衍生产品的应用有助于分解金融风险,从而更好地测量和管理风险。”
  而巴菲特早在2002年就说,在他眼里,金融衍生产品是定时炸弹,无论对投资者还是整个美国经济体系来说都是如此。金融衍生产品这个魔鬼已经从瓶子里钻出来了,将来必定会导致某些恶劣后果。
  正因如此,巴菲特从2003年开始就清掉了手中所有与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债相关的金融产品。他形容说,要弄懂一个次级债产品需要看万字;要弄懂一个次贷方阵,需要读75万字,这是一个“没有人能够弄得懂”的产品。正是这种对风险防范的一贯意识,使得伯克希尔公司较好地躲过了这次次贷危机的冲击。
  不但伯克希尔公司是这样,巴菲特重仓持有的美国富国银行也是这次金融海啸中受影响最小的银行机构。相比而言,受冲击最大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美国国际集团等机构,巴菲特在其中都没有投资,这样的先见之明不得不令人佩服。正因为巴菲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早就发现次贷危机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提前抛光了次贷产品,才使得真正的灾难降临时受到的冲击较小。
  仔细研究发现,在巴菲特“看得懂”的股票中,他特别关注现金流指标。现金对于企业来说,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个人的身体再强壮,如果失血过多也会丢了性命。企业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哪怕账面上的盈利再高也会发生债务危机。如果债主们不肯通融,硬是逼着按时还款,这时债务危机就会导致公司发生成长性破产。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如果长时间产量大于销量而导致库存积压;对于销售型企业来说,如果长时间对应收货款失去控制或延长货款回收期限,即使产品的盈利率再高,也会因为缺乏现金流而陷入困境。
  研究表明,在一般传统型企业中,现金流的增长速度表现为销售量增长的平方根。例如,销售量增长1倍,从1增长到2,这时候的现金流只能增长到2的平方根()减去1,即,就是,其他的都用在应收款、库存等方面去了。
  所谓看懂股票、看懂报表就是要这样去看。如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大于等于所实现的利润,说明这种利润的质量较好,否则就是账面利润受到了人为操纵或存在大量应收款,质量较差。巴菲特在阅读财务年报时最关心现金流,就是这个道理。【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股票投资需要老老实实,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巴菲特在这方面是个老实人,只投资自己理解并且认为是可靠而稳健的公司,从来不抱侥幸心理。这正是他躲过这次金融海啸灾难的主要原因。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人们如何表现主要取决于他们拥有的是内心记分卡还是外界记分卡。如果你能用内心记分卡来衡量自己,那将是最有价值的。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股市下跌后投资股票,要学会用内心记分卡来衡量自己,而不要受悲观情绪的干扰。
  巴菲特在他的传记《滚雪球》中说,每个人如何表现,主要取决于他拥有的是内心记分卡还是外界记分卡。如果能用内心记分卡来衡量自己,那才是最有价值的。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要头脑清醒,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昏招。
  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时,就曾多次与巴菲特联系,希望巴菲特出手相救,接受自己的资产。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也这样做过。
  尽管此时的巴菲特财大气粗,可是他头脑非常冷静,依然固守他那一套投资理念,不会因为有大批上市公司股价暴跌而盲目出手。
  巴菲特通过电子邮件婉言拒绝了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请求。他说,如果他把钱投给它,看不到有好回报,因为雷曼公司的账面上正在流血,而股市就像一把落下的刀。
  相比之下,巴菲特对美国国际集团似乎更感兴趣。这倒不是因为美国国际集团有什么伟大之处,而是因为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中有大约一半的利润来自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巴菲特对保险行业更了解,也更感兴趣。他在2007年一再表示,愿意在“能够了解”的任何行业大举投资,这其中就包括保险行业。
  巴菲特的头脑清醒与他从来不相信所谓内幕消息有关。按理说,有内幕消息的帮助可以兼听则明,可是巴菲特认为这只会混淆视听,只有一心一意根据内在价值来判断股票投资价值才是正确的。下面这个真实故事,也许能佐证这一点。
  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岛屿叫婆罗洲(也称加里曼丹岛),坐庄婆罗洲岛锡业的一家投资机构,为了把股票卖给美国一位著名投资者利文斯顿,专门设局安排了以下一系列动作。
  该投资机构安排人装成一副大老板的样子,故意在利文斯顿的老婆吃饭时,在邻桌大谈特谈该锡矿今后的增长潜力,其他人也纷纷对该股票价格能够上涨到什么位置发表宏论。很明显,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利文斯顿的老婆把这个“内幕消息”传递给利文斯顿。
  然而这些人不知道,利文斯顿的老婆从来就不服利文斯顿,总是幻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大赚一笔给丈夫瞧瞧。她对自己“不经意间”听到这个消息深信不疑,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时机,就悄悄地把个人的所有资金都买入了这只股票,回去后对利文斯顿矢口不提。
  这家投资机构想,至此他们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可是想让利文斯顿大量买入该股票的最终目的还没有达到,因为归根到底利文斯顿才拥有巨额资金。
  于是接下来该机构开始拉升婆罗洲锡业的股价,希望能制造一种假像,让利文斯顿看到该股票已经起动了,最好能追涨杀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利文斯顿看到该股票价格上涨,不但没有追涨杀入,而且还把原来手中持有的该股票全部抛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