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瑜的幼儿养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吴娟瑜的幼儿养育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话;这一类的话,往往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或甚至打击他的信心。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  孩子为什么有“分离焦虑”?
  出生后的宝宝几乎和妈妈朝夕相处,“妈妈”等于是宝宝的“全世界”,睁开眼睛就看得到妈妈慈爱的微笑;尿布湿了,就看得到妈妈耐心的协助;肚子饿了,就看得到妈妈来喂他……
  长久之后,孩子和妈妈形成了情感的依附关系;妈妈是带给他快乐的源泉,妈妈是带给他安全感的保障;但是,从一岁多开始,妈妈需要逐渐培养孩子“短暂分开也很安全”的经验。
  例如,在同一屋内,但在不同房间,由别的大人来陪伴孩子,从两三分钟、到约五分钟、到约十分钟,渐渐地,孩子习惯不在妈妈身边也很安全的感觉时,他才有能力处理妈妈不在同一个屋子里的“分离焦虑”。
  家中如果大人多,孩子也习惯和不同的大人有互动,那么,和妈妈依附的情形会减弱,自然就比较少有“分离焦虑”现象。
  适应“分离焦虑”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比较能适应离家去念书,或爱人移情别恋的情形。
  

孩子的童年经验(1)

  大抵而言,我们无法从记忆库去一一检视,但是童年以来成长过程的经验,的确在我们性格的形态上烙下了脉络可寻的痕迹。这是为什么此时此刻,爸妈对孩子的言行举止,绝不可怠忽。
  有一回,我应邀到美国洛杉矶演讲,当我坐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前座是一对美国籍年轻夫妇,他们带着约两岁的儿子同行,由于长程飞行,对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而言,实在是不好玩。
  因此,不时听到年轻爸爸出言制止,或是抢走小男孩的小枕头,甚至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伸出拳头揍他两下,等到小男孩痛得哇哇大叫,爸爸又举起手掌,怒目而视……
  其实这幕景象不只是出现在这对美国父子身上,相信在世界各国角落,随时都可能发生类似的情形。如果超越他们的角色来看,显然是一个脆弱无助的小男孩,正在被一个强壮有力的大人欺负;然而从父子关系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个严厉而不得法的爸爸,正在塑造儿子易怒、对抗的性格。
  脉络可寻的性格
  想想看,我们有可能巨细靡遗地记住出生后的所有遭遇吗?我们知道是哪一次误会,让我们对爸妈心存排斥吗?或者是哪一回因为被欺侮而个性变得退缩了?
  大抵而言,我们无法从记忆库去一一检视,但是童年以来成长过程的经验,的确在我们性格的形态上烙下了脉络可寻的痕迹。这是为什么此时刻,爸妈对孩子的言行举止,绝不可怠忽。
  有位老师,她每天面对教室一位一问三不答,也面无表情的小学生感到很挫折。后来,她到学生的家庭做访视,才发现学生的爸妈也是一问三不答,同样的也面无表情。可以说,这个小朋友从小不论在情绪的表达、在性格的发展上,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学习,这样他又如何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做到积极的拓展呢?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性格形成,甚至在胎儿阶段即已受影响,比如说,有自杀倾向的小孩,他们的妈妈在怀孕时,就曾经有过“不想要小baby”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现代重视胎教的爸妈,很懂得在孕育孩子的过程尽量让母体舒适,让胎儿享受身心愉悦的成长。
  
  啼哭的孩子,抱不抱?
  有个心理实验发现,在摇篮床上啼哭的小婴儿,如果大人完全不理不睬,甚至怒骂,小婴儿将逐渐缩短哭闹的时间;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懂得配合,反而是小婴儿正逐渐关闭情绪空间。而像这样的小婴儿到了青春期,性格也会明显地变得退缩、消极而且不合群。 
  相反的,当小婴儿在啼哭时,虽不见得要立刻抱起来,但至少要靠到婴儿旁边与他说说话,这时,这个得到情感支持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将成为开朗、积极,同时人际关系良好的青少年了。
  在我们家中,自从有了皮皮和皮弟的加入,所有的大人更加亲密团结,因为我们有一个共识——孩子的童年只有这么一次,如果错过这个七岁前的教养黄金时刻,恐怕今后要努力改正、用心规劝,是难上加难,还不如珍惜孩子仿如白纸的童年,大家同心一致,从性格塑造,从习惯养成,从能力培训等方面提供最正面的引导。
  记得有一回,我带着皮皮搭出租车准备从南京东路返家,就在车上,我每讲一句话,他就是唱反调地顶嘴。弄到后来,车上的气氛弄僵了,出租车司机不好说什么,但也忍不住地说:“小朋友不乖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孩子的童年经验(2)
而一向自认耐心十足,专业有余的“超级阿嬷”——我,却只能对司机先生苦笑地说:“长大一定会更懂事啦!”
  果不其然,正在皮弟经常吵闹的阶段,皮皮已经逐步上轨道了。
  这其中,我们大人有时用“冷处理”,有时用“热处理”来纠正他的不当行为。例如,我们到便利商店,他看到冰淇淋、看到糖果就是吵着要吃,这时,我买了该买的东西,就会告诉他:“刚才进来这家店之前,我们已经说好,你只是陪我进来一下,不买任何东西,你现在可以看看玩具,我在门外等你了。”
  约三五分钟,他在里面待久了,觉得无聊,就会到门外来找我,当我们手牵着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再说任何指责或批评的话,这时就会看到一个冷静下来、正在自我调适的小朋友。
  “冷处理”的“冷”,并不是“冷淡”“冷漠”地对待小朋友,而是“暂停处理”“中止对话”,让小朋友弄懂大人的游戏规则,知所分寸,懂得改善行为。
  另外,有关“热处理”,我们家也常用,比如说,四五岁阶段的皮皮就是喜欢故意激恼皮弟,当时皮弟只有两三岁,比体力、比身材,比表达能力,都不如哥哥,因而只要皮皮冲口而出:“弟弟最笨了!”“弟弟最坏了!”类似这种攻击性语言,皮弟就会气得跳脚。
  这时大人要制止皮皮的不当言词都来不及,只见两兄弟吵成一团。后来皮妈就会用“热处理”方式,大声问皮皮:“你这样说对吗?”“如果有人用同样的句子来讥笑你,你会有什么感觉?”
  “热处理”的过程讲求快速制止,让孩子的行为不至于一错再错,但也必须注意大人的言词、口气不要变成恶意攻击,以免造成小朋友的自信心受挫,也不懂得反省。
  总之,皮皮令人头痛的行为,在大人“冷处理”“热处理”的方式之下,真的有了很大的改变。
  如今二○○八年十二月,六岁半多的皮皮已逐渐步入自动自发阶段。
  例如,从来没有对上学感到排斥,每天早上起床后,在大人的陪伴下,高高兴兴地到教室。
  例如,老师规定的功课再也不用一边掉着泪,一边吃力地写着,甚至有时候自动在教室内写完才回家。
  例如,到了晚上约八点,就会听到他开开心心地对皮爷说:“阿公,我要复习功课了。”
  复习功课通常在十五分钟内完成,他把书包整理好,推开房门,快快乐乐地说:“读好了,我可以看卡通了!”
  可见,大人真要有耐心、有方法来跟着小朋友一起成长,来共同创造他快乐的童年经验。
  我不可能要求他们毕恭毕敬地和我相处,我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俩可以一天不争吵,我只能说服自己:“我们家碰到的状况,别人家一定也会碰到,所以,这是老天爷给我的一个新的人生功课,何乐而不为呢?”
  目前看来,皮皮、皮弟的童年经验算是相当快乐,没有体罚,但有规劝;没有忽略,但有关怀;没有约束,但有纪律,一切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原则来教导。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9个方向帮助孩子“性格塑造”
  ? 当孩子动作慢了一点,爸妈愿意耐心等待。
  ? 当孩子说错话了,爸妈愿意重新教他——怎么说才是对的。
  ? 当孩子半夜哭闹,爸妈愿意轻拍安抚,让他有安全感,重新入睡。
  ? 当孩子拒绝吃正餐,爸妈愿意找出原因,调整菜色。'JP+3'
  ? 当孩子和同伴争吵,爸妈愿意客观冷静引导小朋友互相尊重、友爱相处。
  ? 当孩子进到新团体,不敢参与,想要离去,爸妈愿意拉着孩子的小手,一起和小朋友谈天说笑。
  ? 当孩子不知原因在哭泣时,爸妈愿意从“生理上”或“心理上”去了解孩子真正的困扰。
  ? 当孩子准备放弃一项学习时,爸妈愿意从旁鼓励,让孩子重拾乐趣。
  ? 当孩子不想说话时,爸妈愿意换个“对的时机”,再重新沟通。
  以上九个方向,爸妈愿意做到的“是”越多,孩子的性格越能得到积极的引导和塑造,那么累积的“童年经验”也就越能明朗、愉悦和丰富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说“不”的时候

  宝宝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大人一定坚持自己是对的,那么“对立”马上出现;如果各退一步,那么必有一个转寰的空间,让双方都可以接受。 
  当baby第一次用舌头把奶嘴从口中顶出来时,做爸妈的会有什么反应?
  当baby变成了宝宝,他把碗推开,并且说:“不要!”这时爸妈是继续喂,还是接受他的No信息?
  有一回应邀至一家托儿所演说,我请爸妈说出孩子令人头痛的行为,结果一一写在白板上时,竟然出现最多的是孩子的反抗行为,例如:顶嘴、不听话、霸道、固执、不讲理……哇!他们的小朋友才三四岁,却已经让爸妈束手无策了,那一路成长下去,可不知道还有多少对立和争执呢!
  这时我问现场的爸妈:“如果今天换成你们家小朋友坐在这里,我问他们最烦恼的事,会不会也说出相同的字眼?”说到这里,爸妈们都笑起来了,确实,将心比心,可能子女们也正在想不通:“为何爸妈都不了解我?为什么爸妈都要坚持他们的想法来勉强我?”
  想想当年自己年纪轻轻就做妈妈,不也是度过那种总认为是孩子不服管教的时期,如今回想起来——假设当时白天上班不要太疲累,假设当时能多吸收养育子女的信息,假设当时能勇于向周边家人寻求人力支持,假设当时能更有耐心聆听两个儿子的心声……相信当时的亲子冲突可以缓和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再度披挂上阵照顾皮皮,当他说“不”的时候,我比较能带着欣赏和学习的心态来接受了。
  第一次摇头了
  皮皮在满八个月时,有一天早上,由于奶瓶内还有喝剩的牛奶,总觉得丢了可惜,于是倒在小碗再加两匙麦麸,心想或许他会再补吃一点,没想到第一汤匙递到口边时,他摇摇头,我再试第二汤匙,他还是摇摇头。
  由于从没见过他如此清晰地表示相反意见,因此对这个“摇头”动作,我觉得有趣也认为需要深入研究,究竟是要勉强他把麦麸牛奶一口一口地吃下去,多吸收营养?还是当下放弃,反正也差不了这一餐?
  正巧此时,我一眼瞧见柜橱上的香蕉,灵机一动,何不做个banana大餐呢?果然,当我把香蕉切成丁块,沾着麦麸牛奶,皮皮觉得好奇,结果一口一口地吃下去,坐在娃娃车里的他,还兴奋地两手举高一跳一跳地。
  原来在宝宝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大人一定坚持自己是对的,那么“对立”马上出现;如果各退一步,那么必有一个转寰的空间,让双方都可以接受。
  
  皮爷的No教育
  皮皮身旁有许多好朋友,其中之一是阿公“皮爷”,皮爷看到孙子这么小就懂得摇头表示“No”,他竟然高兴地说:“很好!在说Yes之前要先学会说No,你已经学到人际关系的窍领,不是什么事都要说Yes。”
  其实皮爷过去在教导自己的两个儿子时,几乎是一路No到底的爸爸,既严格又啰唆,等到儿子们进入青春期,关系越来越紧张,皮爷从怒气冲冲,不能适应到诚心改进、爱孩子所爱,做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有了孙子后,皮爷全部的爱心、耐心表露无遗,皮爷等于从和孙子的互动,重新学到如何做个好爸爸,懂得聆听成年儿子的心声。
  碰到皮皮有No的信息,皮爷也有适度的引导方式。皮皮在满月不久几乎每天都被皮爷抱到森林公园玩耍,一岁左右开始喜欢拿铲子、勺子在沙坑里和其他小朋友挖沙子,由于玩得开心,往往在太阳下山时还赖在沙坑,也就是皮皮会以No的信息拒绝回家,这时皮爷通常容许皮皮有一次说No的机会,接着说明白:“八分钟后一定要走哦!”
  其实皮皮根本还没有时间的概念,但是在皮爷说话算话的原则下,八分钟后真的带着皮皮收拾玩具,一边拉动他的手,准备上路。更重要的是,皮爷口气确定地说:“明天还会来!”
  隔天,皮皮在阿公信守承诺的行动中,发现真的可以再来玩,他也就不会在沙坑现场变成哭闹不休的宝宝。
  宝宝说“不”是他寻求独立成长的第一步,当他开始对你摇摇头时,表示你们之间需要好好沟通,找个中间平衡点了。所以,鼓励宝宝勇敢地说“不”,大人才有机会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大人要认真听出“不”的5个生命信息 
  由于宝宝年纪小,还不会完整表达,所以往往直截了当大吼着“不”,或是坐在地上哭闹起来了。当宝宝说“不”,大人要认真听出宝宝正发出了五个可能的生命信息。
  ? 生命信息之1:害怕
  由于爸妈的表情太严肃、情绪太波动,使得宝宝不敢面对,因而快速说出“不”,以利逃避。例如:当大人要喂药,或勉强他吃不喜欢吃的食物时。
  ? 生命信息之2:独立
  宝宝从出生起,一路在成长过程探索冒险,像皮皮想多留在公园玩,拒绝回家,这也是他寻求自立的第一步,只是他不知道自己还小,大人不可能立刻放手。幸好皮爷看懂皮皮的生命信息而不生气,接着用时间上的游戏规则,以及给予“明天一定再来”的承诺,让皮皮愿意不再坚持“不”了。
  ? 生命信息之3:玩耍
  宝宝年纪虽小,但其实也有调皮捣蛋的一面,所以他们有时是想和爸妈、爷爷奶奶闹着玩,故意不“来”不“去”的,看看大人到底有多少能耐,这时大人如果没看懂而挥手就打下去,很可能宝宝的创意和潜能就此被打消了。
  ? 生命信息之4:拒绝
  宝宝有时说“不”,是真的“不”。例如,宝宝不需要多加一件外套,因为他一点也不觉得冷;例如,宝宝不喜欢和外人打招呼,因为他对那个人不熟悉,也没有安全感,这时爸妈勉强他一定要按照大人的意思做,你就会看到哭闹或不知所措的宝宝了。
  ? 生命信息之5:不被了解
  像皮弟喜欢变形金刚,又喜欢改造的变形金刚,好几次我帮他重新组合时,他急得跳脚,又哭又闹地说:“不对,不对,不对……”
  他的“不”让我慌了,渐渐地,当我了解到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孩子时,我佩服他的坚持,也欣赏他的标准,终于在帮他修正变形金刚时,再也不敢随便做做,想糊弄他了。('EXC')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