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隋朝兴亡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闲话隋朝兴亡事-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李洵是前面提到过的,送杨坚十三环金带的李穆之兄李贤的儿子,这人很正直,为人“深沉而有大略”,虽为行武出身,且在政治上并不糊涂,不是那种动不动就说别人坏话的人。

    但是他却向杨坚说,杨丞相所任命令的派到讨伐尉迟迥大军中的三位监军,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曾经接受过尉迟迥饷金,这事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弄得军心骚乱。

    杨坚听了这话,很是担心,就和内史上大夫郑译商量,谋划是不是换人。郑股东在军队事务上,并不在行,看老板的意思,想换,那就说该换。

    杨坚发现找这样的人商量,等于无用,就又找到李德林,没想到,这位大人物,说出来的话,却是大不一样。

    这话是说:过去你杨丞相,与各位大臣一样,都是国家重臣,谁也不比谁差,谁也没有服过谁,现在你不过是借天子的威仪来控制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你若是对前面所派遣的人,怀疑他不按你的意思去办事,那么,对于后来所派遣的人而言,又如何能知他能领会并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而现在说梁士彦等三人收取尉迟迥饷金一事,真假难以分辨,如果此时换人,则被取代的人,必然会畏惧逃跑;若对他们加以拘禁,那么自郧公韦孝宽以下,都会担心受到怀疑而害怕。再说临敌易将,如战国名将乐毅,因燕惠王中了齐国大将田单的反间计,听信谣言,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以致乐毅辞燕归赵,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所以辞燕,赵惠文中秦国反间计,任用赵奢之子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取代老将廉颇,以致大败,四十万赵军士兵被活埋。这样的教训,是应当汲取。现在的事,依我愚见,可以派遣你的一名心腹,且要有智谋,还要为各位将领所信服的人,迟快赶到军中,让他调查事情的真伪,即便梁士彦等人有不轨之心,必不敢轻举妄动,就是他们轻举妄动,也能及时防制。

    这番话照原版转换过来,是有点长,不过,原话也够长的,因为如《通典》这样的书,把李德林这番说教,纳为“临阵易将”是为大忌的经典范例,所以敝人不敢乱加删减,到是增加了对其中的典故的注解。当然,敝人也不忍乱加删减,因为确实有些精彩。



………【第二节 谋攻(5)】………

    听完这番话后,杨坚大悟,说道,要是你不说这样的话,几乎要坏了大事。

    于是,杨坚首先想到的是,少内史崔仲方。

    崔仲方(公元529~604年),字不齐,汉族,博陵安平(河北今县)人。

    首先,他是杨坚的同学,且在同学期间,二人十分要好,这一点,与那位刘房开和郑股东一样,所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加入刘房开他们的公司。

    其次,崔同学是位文武全才,且为忠义之士。早年跟随“屠龙者”宇文护,从随军参谋干部起,兼任书记官,后以军功升迁,官至司法部的厅局级干部,参加修改制定国家法律,还曾向北周武帝敬献灭齐之策。

    在此之前,为参加竟选丞相,杨坚也把这位崔同学,拉入了亲友团,两人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达成协议,握手以示结成同盟。

    但是,当监军这事,崔仲方也没有答应,说是他的父亲崔宣猷,此时在敌方境内的山东,而这个理由,是难以拒绝的。

    不过这崔同学,到是个帮了杨坚不少大忙的人。

    在杨坚找到他后,就曾连夜向杨坚献“便宜十八事”,杨坚十分赞赏,均予以采纳。

    其中最重要的有关北周官员制度的建设立,提出“依汉、魏之旧从之”,为后来的隋朝政权政治机构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方案。

    崔同学在这事上,帮不了忙,没办法,杨坚还是只有叫上刘昉和郑译这二位同学。

    虽然没有马上答他们要官的请求,但他们二位,毕竟是他竟选丞相,和下一步还竟选皇帝的班底。

    而这二位知道出主意的是李德林,就是这人挡了他们的官路,也就挡了财路,那当然是要有态度的,所以刘房开说,我又不是将军,难以服众。

    其实这话有点被颠倒了,如果这人是将军,恐怕才难以让众人服气。

    而边上的另一位,郑股东马上乘机说,我母亲病了,去不成。

    这二人的理由确实显得太小儿科,所以杨坚因此而不高兴,这应该在事后让刘、郑二人感到后悔。

    其实,这事他们要是干了,会有很大好处。

    正因为他们的不愿意,则给另一位大人物的出场,留出了机会。



………【第二节 谋攻(6)】………

    第二位大人物是高颎。

    高颎(公元541—607年),字昭玄,渤海蓚(今河北省景县东)人。

    不过,他是到了隋朝,才成为大人物的。

    而在此时,高颎只是丞相府的司录,国务院长办公厅高秘书,就是他。

    他在此时站了出来,要求担任监军,这项艰臣任务。

    杨坚过去没有很注意此人。

    也就是说,还是注意到了的,要不然不会担任丞相身边的秘书这项重要职务。

    高颎站出来要求承担此项重任,让杨坚眼前一亮,现在他发现自己为什么没有先想到此人。

    在此以前,杨坚曾派他的经纪人,拉选票的邗国公杨惠,找过这位高颎,因为听人说过此人。

    这高颎的父亲叫高宾,曾在北齐为官,因被小人们的谗言,赶到北周来。而当时的北周的大司马,是名将,同时兼中国古代著名美男的独孤信,将其收留做了幕僚,并赐姓独孤氏。

    而独孤信是被宇文护御赐毒酒,逼其自尽于家中的,其家人被发配四川。

    独孤信的七女儿,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夫人,文献皇后,就因为高宾是其父独孤信的老部下,两家人常有往来。

    高宾后来官至鄀州(今湖北省荆门市)刺史,在高颎发达后,高宾还被追赠为礼部尚书、渤海公。

    这是因为杨坚和高颎当时同属独孤信政治集团,所以说杨坚以高颎为亲信,是有历史渊源的。

    高颎少年时就很聪明,看书也是“略涉”,即只看个大概,这种人读书不甚解的人,在当时,大凡都被认为是将来有出息的,而且,这聪明陔子,还很善于词令,这要放在今天,是块当律师的料。

    在高颎幼年时,他家院子里有一颗柳树,高达百尺,犹如盖子一样,村中的老人便说:“此家当出贵人”。

    后来果然应验。

    这说明植树造林,还是很重要的。



………【第三节 谋攻(7)】………

    高颎十七时,被北周齐王宇文宪,录取王府的书记官。后来在北周武帝时,得到了世袭的爵位,即成了武阳县(今四川省特为县)伯爵。

    再后来又当上了内史上士,不久又迁下大夫。在北周武帝灭齐的战斗中,立有战功,所以后来允许其开府招兵买马,成立高家的府兵。

    也就是在不久前,隰州(今山西省隰县)稽胡(源于南匈奴,南北朝时居住于今山西省)叛乱,高颎随越王宇文盛征讨,平息了叛乱。

    这些以上情况,是杨坚让经纪人杨惠找高颎入伙的另一个原因。

    但这仅只能说是关注,还没有达到很关注的程度。

    不用说是因为英雄识英雄,拉票人杨惠一开囗,这高颎当即以很高兴的样子,表示同意加入杨坚政治团伙。

    其表态为:就算是“公事”不成,也就是说如果搞政变失败的话,也不怕被灭族。

    这话说得真是吐囗唾沫砸个坑一样,够铁。

    因有此过程,请求获得批准,于是,高秘书立即动身前往监军,也只是派人向其母请行而已。

    这与刘、郑二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由此而让高颎,后来成为大人物,而轮不到刘、郑二位搞房开的。

    正是因为发生了以上的插曲,这征讨尉迟迥大军,召齐了人马,再折腾完这些事,到开拔时,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多月。

    七月末,因七总管之兵,尚未完成集结,韦孝宽率带部分人,从洛阳出发后,抢先占据了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南)。



………【第三节 主攻(1)】………

    此时尉迟迥部将李俊,正围攻怀州(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

    而韦名将之所以要抢先赶到河阳,是因为有人为他献策,认为历史上洛阳做为京都,在城防上一直都很欠缺,全靠在河阳设防,进行护卫。而这个地方做为军事重镇,长期以来,有不少的关东来的鲜卑人,在此居住,这些人都是些以当兵打仗为职业的人,要是尉迟迥抢先占据了,则为祸不小,所以韦孝宽抢先带领了部分人马,要先保河阳不失。

    当时河阳城守军中有800多鲜卑人,但家都在邺城,见这韦孝宽带来的人马不多,且尉迟迥反对扬坚,弄得动静很大,所以都想尉迟迥。

    韦名将是个对“知己知彼”有特殊偏好的人,但凡打仗前,首先要搞好的是侦察,而在平时要搞好的则是谍报工作,所以对于这伙人的动向,了如指掌。

    因此,心生一奇计,具体做法是,派人先到东京洛阳,制造了一个假官司。

    这洛阳是当时北周的行政司法首都,六府即冢宰(国务院)、司徒(户部,即人事、国土部)、宗伯(礼部,即文化部、国家民委)、司马(掌管军队的后勤、训练的部门,及做为最高军事法院)、司寇(刑部、监察院,掌管刑狱、纠察)、司空(工部,即建设、水利部)府,皆设置于此。

    于是从在洛阳的法院,还有国务院,来了通知,传这伙鲜卑人中的主要负责人,都叫到洛阳城去,接受封官赏赐,这种意外惊喜,仔细去想,是有些勉强,但如果真是好事,是不应该放过的,大不了走一趟,再说这洛阳又不太远,只有100多里路,快马当天可到。

    这个官司大概被编造成刑事案件,而案情可能被杜撰成,有关企图谋反的举报,经审理的,证明这几个被传唤的人,是清白无辜,忠于北周朝迁的,因此让他们几个留下来在任职,并给予赏赐。这样的好处,让他们全部都留了下来。



………【第三节 主攻(2)】………

    鲜卑人中的主要负责人都重利轻友,忘了还在河阳城中过清苦日子的弟兄们,大伙于是就只有散了,那个原先说好的投靠尉迟迥的计划,也就宣告破产。

    韦名将的这个小动作,到是办成了大事,不仅在于占了河阳城没商量,还赢得了时间,等到了七总管之兵赶到。

    接下来的,韦总司令就开始发号司令,命令各部,分兵出击,骁将宇文述,很快扫荡了几股在近处乘乱闹事的乱军。

    然后,征讨大军汇合后,向东进发,来到了永桥镇(今河南武陟西南)东南。

    韦名将以战略眼光,对目前的情况做出分析,认为打仗应该有所讲究,只有争取歼灭敌人的主力,才算完成任务,先不攻这河阳城,而是绕过这座坚城,直接攻取尉迟迥的老巢邺城。

    但军进至武陟(今河南省武陟县西)时,不得不驻扎下来。

    因为前面有一大河,挡住了去路。

    这条河叫沁水(山西省东南部,黄河的支流)。

    而也就在此时,尉迟迥已派其子尉迟憞,率军10万,迎面赶来,进抵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在沁水东岸布阵20余里。

    这时沁水暴涨,两军只好隔水对峙。

    看来都是因为有这条河的缘故,而并非七总管中有人收受了尉迟迥的饷金,故意延缓进攻。

    8月17日,高颎到达前线。

    高监军赶得急。不过,在此之前的折腾,所造成的延误,与他并无干系。

    他只能做他现在能做的事。

    高监军命令,架桥。

    这个命令是惊人的。

    因为沁水急流汹涌,换了现在,也难以做到。

    架桥,是为准备发起进攻。

    这当然是不用说的,却玩的是拚命的架势。

    桥竟然架起来了。

    对崖的尉迟憞见了,就让士兵们从上游放下火筏,企图焚桥。

    而高颎则让人在离桥桩较远处,构筑水中障碍“土狗”,以阻火筏近桥。

    这“土狗”,是用竹笼和麻袋等,装满沙石,在以木桩加固,顶部露出水面,用以阻拦顺流而下的船、筏。由于这东西前锐而高,后阔而低,形状犹如坐狗,所以名叫“土狗”,这是当时发明的一种水战军事武器。

    而这种“土狗”的使用,对上面有所质疑的,高颎让人在湍急的河流上架桥,是不是做得到的问题,可以有所回答的是,当时的架桥方式,有可能是先以“土狗”形成围堰,再打入木桩,然后再施工架面,而完成的。

    这其实也是现在拦河架桥筑坝中常用的方法,与我们在电视上见过的三峡大坝的修建,也是隔江分流后,在围堰中分段施工的情形,如出一辙。



………【第三节 主攻(3)】………

    而这尉迟憞,一计不成,又再生一计,所谓情急之下,计从心起,这都是让新来的这位高监军给逼的:他把军队后撤了对崖的人,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心想只要对方一上岸,就立刻掩杀过去,对方背水而战,势必惊慌失措,弄得好的话,可以逼对方跳河。

    背水一战,是兵家大忌,但以做为让对方处于绝地的战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结果相反的著名战例的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之法,各韩信的背水列阵,兵被处于死地而生的例子。

    但这一打仗的技巧,确实要看是什么人在用,和用在什么人身上。

    对于名将韦孝宽来说,他看出了对方破绽:

    首先是人,来的不是尉迟迥,却是他这位没打什么大仗,却因为尉迟迥大概是想起上阵还需父子兵这句话的缘故,让他领了十万人马前来,但打仗讲究的是人的问题,而不是人数的问题;其次,这位后退的距离,现在给出了一个机会,对方挥军杀过来行进需要的距离,与这边渡河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渡河可以加快,狭路相逢,那要看谁更快,却乘机擂鼓齐进。

    而且,狭路相逢勇者胜,还要看士气。

    所以韦名将命令擂鼓,这是为了快,更快;也是为了厮杀前的兴奋,向前进,向前进、进!

    而这高颎,却在全军被后放了一把火。

    是把桥烧了。

    这二人一阳一阴两招,要做的是,学习楚霸王,学习韩信,让广大士兵们都知道,要是往回跑,是来不及再修桥的。

    韦名将军,往前冲,不顾死活,这是很要命的。

    而尉迟憞军,这人是不是真在瞬间变化的战局而前,表现出差一、二秒或分种的“迟钝”,不知道。不过,尉迟憞军同样广大的士兵们,知道反正身后有很广阔的地方,可以跑,向前者可能死,向后者,无非会被人说是逃跑,那当然选择逃跑,傻子才不向后转,跑。

    双方几十万人,集合在一起打仗,这么多人,一方怎么说败就败,而且是这样快。

    这其实现两个人对决,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两个人争胜负,其实决定于对自己的意志,和对对手意志的判断,是否存在失误。

    我要战胜对方,与我可以战胜对方,如果这两个判断同步正确的话,那么,我已经胜利了。

    接下来的拚杀,就象判决书已下,剩下的事,只不过是进入执行程序罢了。

    尉迟憞单骑逃往邺城(今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