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公司――hotmail公司。
虽然对手仅仅是一个不过20余名员工的小公司,但是出于对这次并购的重视,微软公司的董事长盖茨亲自出马,坐在谈判桌前,与hotmail公司年轻的创始人进行面对面对购并条款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由于信息充分,沟通及时,双方从接触到最终签约时间还不足三个月。
这种科学而大胆的决策为微软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关于风险投资与企业购并领域经典案例,而微软公司也正是借助于hotmail所来的注册用户和迅猛增长的业务,使自己旗下的www。shubao2。com网站,一跃成为全球注册用户最多和访问量最大的三大网站之一。微软公司也再一次执住了时代之牛耳。
即使微软不是最早在某一领域开展工作的,但是由于微软在财务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所以就能自己决定是否把钱投向那些被认为值得做的事情。盖茨的贡献就是有先见之明,并且通过强有力的决定使它最终得以完成。
同时,微软公司还采取一系列高科技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得公司在人员、产品、客户、技术等等方面都采取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使得做决策时,无论IT发展形势如何,微软公司也可以始终立足于不败之地,在全球低迷状态下保持高速增长。技术竞争力是微软永远追求的方向,确保微软技术领先的地位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做公司能力范围之外的生意
在商战中,盖茨永远不会忘记数年前日本电子巨人索尼进军好莱坞惨败而归的故事。这对于电脑业界人士是很好的教训。前景瑰丽的构想有时不见得是一个好生意。盖茨因此也为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不去做公司能力范围之外的生意。 就像当初日本富豪疯狂收购欧洲绘画瑰宝时一样,Sony公司对美国娱乐业的收购同样让人大跌眼镜。在19世纪80年代末期,曾赚得天文数字、稳居电子消费市场前列的索尼公司突
发奇想,一度打算大举进军娱乐事业,希望将其电子产品的优势,配合娱乐事业,创造一个比迪斯尼更大的集团。
尽管索尼公司做了十分细致的计划,但是,他们忘记了管理娱乐事业不同于电子产品制造。同时他们也忘记了日本人的管理模式,与美国的具有强烈个性的娱乐事业,非常难以配合。最后,这次进军娱乐业的尝试令索尼公司惨遭失败。1994年至1995年,索尼出现严重亏损,这个昔日的电子巨人几乎因为横跨娱乐业而身陷泥沼不能自拔,直到1997年才摆脱窘境。
曾经凭借Walkman和PlayStation等消费电子产品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索尼公司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大胆与冒险的传统引领着世界的潮流。在前总裁出井伸之的带领下,索尼曾连续3年不断变幻自我定位,但是这种追求时代制高点的快速变化始终没有给索尼公司带来实质性的收益。
相反由于索尼的冒险精神驱使着他在众多陌生的领域频频出击,反而使得索尼在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下在所有领域都遭遇竞争,公司原来优势产业电子业务也在这种战略的影响下显露颓势。手机方面已落后于诺基亚、摩托罗拉和西门子,笔记本电脑方面逐渐败给NEC和富士通,DVD方面则落后于松下。数码相机和彩电领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一片颓势之中,出井伸之也于今年黯然离职。
索尼公司这次惨痛的教训,时时提醒着聪明的比尔·盖茨,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不忘冷静,不要去做任何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的确,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跨行业兼并,就如同不合胃口的菜肴一样,消化能力跟公司的规模乃至决心有时并不成正比。
波士顿咨询公司收购合并研究部主任马克·西洛尔对上一轮并购狂潮中超过300起重要并购的研究结果表明收购并不能使企业更强大,也不能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在他调查取样的六个年头中,61%的买方对股东财富造成了损害。交易达成一年之后,失败公司的平均收益率低于同行25%。所有买家的平均收益率低于同行4。3%。
翻开盖茨的发展史,你就不难发现这位世界头号富翁,既没有高大的厂房,也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和产品库房,只有软盘和软盘中储存的知识。他就是依靠着软盘和软盘中的知识,在短短的20年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到1997年底,公司拥有资产460亿美元,其市场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因此,盖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也一直只是将软件作为自己主攻的方向。无论外界的诱惑如何,盖茨始终没有偏离这个方向。盖茨表示,即使是像微软这么大的公司,仍然有足够的领域去开拓,而不用脱离自己的核心业务。他还说:“我们认为我们在软件领域有足够的发展机遇,你不会看到我们去收购一家咨询公司……我们也不会涉足芯片业务。
微软的成功,表明了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也显示了只发展核心业务,避免盲目的多元化扩张的重要性。在信息产业界,盖茨并不是专业技术的领先者,但是由于他执著于自己的领域,再辅以高人一筹的市场远见与不凡的经营策略,因此成功地占领了信息产业的制高点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盖茨对知识的深度挖掘,使微软在软件领域日臻成熟起来,从而占领市场更大份额,并逐渐巩固他的霸业。始终不游离于自己的专业之外,使微软得以崛起并不断创造出辉煌业绩。
在微软,专业的领导决策层也保证了盖茨这种观点能够得到顺利的执行。微软上下遍布着优秀的管理人员。他们虽非完美无缺,但无论如何都远远超过了其他许多公司的平均水平。原因很简单,做微软的管理人员主要条件就是要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此相比,管理技巧和为人技巧只是第二位的考虑因素。更值得一提的是: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技术或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公司也考虑到了管理天才的存在,只是这些天才最多也只能得到中层职位。
这一原则被运用于公司上下,甚至包括盖茨本人,他是一名优秀的程序员、营销员、促销员,同样重要的是,他主要的专业领域之一是编程――微软的核心产品皆源于此。这正是微软之所以兴旺发达,并将继续基于其竞争者的损失而兴旺发达的原因。其他公司包括IBM 在内把销售人员提升到最高管理层,而微软则只提升程序员。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打有准备之仗,每一场战役微软都能打赢。知识经济的理论家推崇盖茨为知识时代的英雄,知识的创新只是使盖茨成为英雄的其中一个前提,如果背离了自己的专长,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投资兴业,那么微软和盖茨的成功将无从谈起。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在这个创业的年代里,更多的诱惑纷至沓来,更多的机会翘首以待,如果在这些机会中迷失了自我,背弃了公司的主业,那么公司的风险来临也就指日可待了。
防范投资风险
盖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首富?因为他拥有微软这台赚钱机器。据Gartner近期的统计表明,微软已经拥有了总金额为380亿的现金储备。微软的长盛不衰到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富有前瞻性的准确决策。在盖茨和微软的经营过程中,他们虽然不放过任何的市场机会,但同时也在刻意地回避着任何细微的投资风险。
不可否认,新经济造就了很多类似戈登·盖科的特殊人物,他们曾经在很多场合绘声绘色地讲述如何在纳斯达克凭借短短两分钟的交易坐收20亿美元的故事,然而随着网络股价值一落千丈,他们手里的财富也都迅速灰飞烟灭。这样的悲剧让后来的投资者更加谨慎,他们相应缩减资金,转向更加稳定的传统项目。
当然,为了在风起云涌的网络热潮中分一杯羹,IBM、微软、英特尔这样的科技巨头出于战略的需要不得不发起了斥资上千万美元的投资行动,纷纷抢购网络新兴公司和科技公司。他们希望能找到下一个雅虎或者明日的科技领袖。同时从投资的角度出发,希望寻找能够与自己的产品形成互补或者能提供未来重要技术的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盖茨和微软屡有大手笔公诸于众。2005年2月9日,微软刚刚宣布即将收购Sybari软件公司,一周后,盖茨就宣布在2005年底,将推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付费的反病毒解决方案。
此次收购的Sybari开发的安全软件可用于微软的Exchange和Lotus Notes服务器,该公司的产品能对付病毒、蠕虫和垃圾邮件。这是继2002年微软收购信息安全公司Xdgrees,2003年收购罗马尼亚反病毒厂商GeCAD、Pelican,2004年12月收购防间谍软件企业Giant后的第五次收购。这些企业中既有具有独立技术的反病毒企业,也有反病毒行业的周边技术企业。这些收购体现在微软在安全策略方面的决心。
在其他领域,微软的收购行为也不断见诸报端。在英国,宽带运营商Telewest得到微软投资,微软持有该公司23%的股份,这是微软迄今为止达成的最大一笔交易,公司在宽带技术方面的投资总额因此达到46亿英镑。
在教育和娱乐软件市场,微软收购了Fasa Interactive,试图将其软件产品渗透到家用应用软件的各个方面。
在商业软件方面,微软收购了Groove网络公司,并准备将该公司的“虚拟办公室”协同软件整合进自己的Office产品中去。公司的创始人也将成为微软的首席技术官员。同时,微软还获准收购丹麦Navision,在进军销售企业资源计划(ERP)的过程中又下一城。
微软公司现年45岁的首席财务官约翰·考纳斯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今年微软还将有大规模的收购行为,其额度可能在10亿美金。但是在投资上与其他非金融机构相比,微软更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的股票或债券市场。相比这下,苹果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则更青睐于货币市场。
这些大手笔的投资也反映了微软在投资过程中的谨慎。因为不管其投资额度多大,始终还是围绕着产品的核心产业链来做文章。没有轻易地出手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虽然微软基本没有进行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其主业一直在IT领域,但是同样手中均拥有大量的现金的盖茨就不同了,他多元化投资于生物技术等领域。但这同样是规避投资风险的一种做法。因为微软做为IT界领袖,拥有核心竞争力,完全可以围绕着IT业做足功夫,让不同的分业务相互促进;而盖茨做为个人投资者,没有类似的优势,所以侧重于分散投资风险。
在盖茨进行分散风险的投资的过程中,他除了拥有股票与债券外,还进行房地产投资,以及其他行业投资。虽然盖茨是个经营天才,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财更胜一筹,所以他聘请了一位“金管家”———小他十多岁的劳森,盖茨除了让他管理自己5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外,还让他管理比尔—美琳达慈善基金会的资金。
盖茨的基金会虽是一家慈善机构,却也是一家很会赚钱的基金会,以投资的“多样性”和“保守性”而闻名。其惯用的手法就是“趁低吸纳”。在整个盖茨基金所投资的项目中,超过64。3亿美元投资在短期投资项目,包括美国政府债券、高等级商业票据及短期贴现债券。210亿美元投资在债券、现钞及其他项目,例如国内国际共同基金投资、高收益企业证券和国际企业和政府证券等。投资在股票的数额占52。4亿美元,包括美国和国际的股票,以及私人股票投资基金。
从结构上不难看出盖茨崇尚分散风险、均衡投资的特性。据《福布斯》报道,据其年报,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盖茨所捐赠的微软资本所带来的收益。它的股票营运成本每股不到1美分。甚至当标准普尔500股指的股息下降12%的时候,盖茨基金年收益率还能达到7。8%。有人甚至尖锐地指出,这家慈善机构的工作重点似乎不是放在慈善事业而是其投资报酬上。
办公司不可孤注一掷
不急不躁的盖茨,更像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不管在任何时候他总能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在思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总是在风暴来临之前就带领公司走出沼泽地,从来不让公司处于孤注一掷的状态。
由于盖茨相当自信他拥有第一流的人才,因此他也一直愿意以公司做赌注。每一年在公司的集会上,盖茨总是会发出同样的讯息:“我们把公司的前途赌在窗口上或我们把公司的前途赌在网络上。”
当盖茨以公司做赌注时,他是绝不允许失败的,甚至为了争取在新市场拔得头筹,他会砍掉正在赚钱的金牛。譬如,微软最早是以MS…DOS起家,占有80…90%的软件市场,是微软最赚钱的商品,但是DOS被窗口所取代,不是由于竞争者的威胁,而是自我的更新。每一次微软拥有一个市场,就不断向自我挑战,推出更新的商品。
企业可以微软领先市场中得到2项启示:第一是如果企业不肯推出更新的商品取代自己的商品,别的企业就会取代你;第二是面对产业的更新,谁能领先改变,谁就能掌握先机。
以网际网络为例,网络的爆发威胁窗口的发展,当盖茨意识到未来的决战在网络时,在短短的9个月,微软就从一个以网络为次要策略的公司转换到以网络为焦点的公司。如果当时微软仍然一意孤行,坚持在操作系统和现有的应用软件上孤注一掷,那么其结果很可能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到脑后。要想再次获得霸主地位,其市场壁垒将会高出许多,甚至都会出现被市场拒之门外的情况。
因此,一个成功的软件企业不但应当有明确的技术远景目标和长期的技术发展规划,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技术战略问题,而且还应当有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适时调整战略的能力。企业决策者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既要在企业中长期开展技术储备和基础研究工作,也要建立一支敢死队,在市场发生变化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反应,解决难题。否则,很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如今距离IBM垄断个人电脑和文字星WORDSTAR垄断文字处理软件的那段岁月并不遥远。在微软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两个庞然大物曾经是绝对地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他们在经营中只靠一条腿走路,在危机到来之时没有足够的应对措施,只能孤注一掷,其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在眨眼之间就输给了比他们小得多、进取心强得多、灵活得多的竞争者。
因此,盖茨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微软下一步的发展。在他的心目中,微软可能随时都会遭遇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他也在时时为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寻找对策。不管是微软刚开始创业时,还是如今微软的地位已经很难动摇的情况下,盖茨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诚惶诚恐,时刻准备着参与下一步的竞争。
大多数的公司都是在面临产业更新时犹豫不决,丧失先机。但微软从不犹疑,他们的做法就是迎头赶上。正是对自身的实力充满信心,因此微软推出的产品一直在不断进行着自我淘汰,促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这种自我激励,自我加压的行为也成为了成果企业的通性。
当然在商业竞争中,如果有了充分的论证和决策,可以认定了一种产品的市场前景时,那也不妨来一点孤注一掷的魄力,但前提是必须对市场有充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