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囤积重兵,耗资巨万,历时数年,苦心经营德法边境上的马奇诺防线,结果开战以后,德军绕道阿登森林,支取巴黎,法国瞬间战败,从此“马奇诺防线”便成为了世界军事史上的笑柄。
如果,因为防线被攻破,而以身殉国,即便是能力不足,那也算壮怀激烈,可歌可泣。
可是,防线都被人家给绕了,还浑然不觉,那就是智商问题了,即使不算草包白痴,那也会遭人诟病,令人耻笑。所以,孙老师和袁县令的这一层失误,较之先前,就显得更加的惨不忍睹了。
不过,许多后世大能对“关宁锦防线”可以绕过的这个致命伤,都采取了比较一致的选择性失明,对其他的弊端,比如祸国殃民、自废武功之类的也都闭口不谈,一再强调只要没有被破就是牛B的强悍逻辑,大加吹捧。
对此,我等草根就很是看不明白,因为跟“关宁锦防线”有着相似命运的“马奇诺防线”同样是直到巴黎投降也没有被突破,却也没见法国人一再强调什么国都亡了“马奇诺防线”还没有被攻破,所以这防线就算是够牛的,二战之后“马奇诺防线”便成为了法国最为惨痛的教训之一。
如今“马奇诺防线”已经被作为了一个笑柄而留存后世,同时它也是无用功的代名词,可作用和它差不多的“关宁锦防线”却一直被称颂至今,实在令人称奇。
--------------------------------
'1'【《熹宗天启实录》卷三十九页二(梁本)】
第十章 这二十年应该怎么算?
在对“关宁锦防线”的一片吹嘘之词中,阎会长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他老人家大赞曰:
“宁远至山海关200里,宁远又至右屯又200里,共为400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关宁锦防御体系……这条防线,不仅保卫山海关免遭后金攻击,并且在此后20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局势。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于崇德帝皇太极父子两代,始终没能打破这条防线。”'1'
阎会长这个牛皮可是吹翻山了,因为按阎会长给出的400里的地界,这“关宁锦防御体系”要形成,至少也要算上右屯,而右屯却是孙老师的伤心地。
第一次守辽,孙老师病卧右屯督战,结果遭遇柳河之败,下课。
第二次守辽,为了向右屯拓展,抢修大凌河城,结果祖大寿被围投降,只身逃回,为此孙老师,又下课。
可以说,孙老师以两次折戟的代价,都只是不过碰了碰右屯而已,根本算不上纳入什么防御体系了,所以阎会长的说辞言,未免过其实了。
而这段吹嘘之词里,阎会长最为强悍的说辞,无疑是那个“在此后20年间……皇太极父子两代父子两代,始终没能打破这条防线”。可是,这个说法的问题更大,因为“关宁锦防线”自从被绕过以后,其实就报废了,皇太极根本不搭理它,从容的三番五次入关袭扰,来去自如就跟旅游一样,而关内腹地则是惨遭蹂躏。
在后金绕道以后,“关宁锦防线”除了每年能消耗几百万银子以外,百无一用,根本不能保卫明朝。介于这种情况,还依然要对“关宁锦防线”大加夸赞的阎会长,心一横,干脆把“关宁锦防线”的保卫目标缩小到“山海关”和“辽西走廊”,并继续大肆吹嘘,防线未破。
要说阎会长所谓“关宁锦防线”就只保卫辽西走廊和山海关的的逻辑确实太无敌了,照此推论“马奇诺防线”都能成为盖世奇功了,就因为它保卫的只是这个地区,而不是身后的法国……
阎会长的这番说辞,实在让人看着有些难受了,想想他老人家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为了吹捧孙、袁,可算是豁出去了,什么都不顾了,也不知他老人家这到底是为什么?
最后,再说说阎会长所谓“此后20年间”关宁锦防线如何如何的问题。以“20年”这个时间来看,确实很长,阎会长拿出这么长一个时间概念来,想必是为了赞许“关宁锦防线”牢不可破的时间之长,所以是不世之功。但是,如果稍微简单的掐算一下,恐怕他老人家的心机就要枉费了。
如果以崇祯在景山上吊的1644年往回算20年,是1624年,即天启四年,这年袁县令刚修完宁远,锦州还没修,就更别说右屯了,所以从1624年开始计算“关宁锦防线”的年限是不对的,因为“关宁锦防线”或许可以没有右屯,但没有锦州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而如果以锦州修成来算这20年,那时间就推得比较靠后了,因为天启七年(1627年)锦州才初次修成,不过此次“修成”的时间太短,算进去有些牵强。1627年锦州刚一修好,就爆发了“宁锦大战”,战后锦州就报废了,明军放弃锦州及其周边。1628年五月后金占领锦州并破坏'2'。所以,如果要把1628年这段时间也算进那20年,恐怕有些皮厚,因此只有从后来袁督师上任,并重新修好锦州开始算才比较合适。
袁督师是1628年底到任的,但是不论他是1628年,还是1629年修好锦州的,都不重要,因为1629年皇太极就绕道突袭神京了,整条“关宁锦防线”便全部报废了,因此即便这条防线存在有20年,那也是报废的20年,毫无意义。所以,“关宁锦防线”的要说有什么作用,那最显著的都莫过于报废了。
当然,也有人提出,“关宁锦防线”还有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聚歼了明军的主力,因为洪承畴带着八总兵十三万人,执行了袁巡抚先前提出的那个计划,去增援锦州,结果全军覆没,兵败被俘。对于这个作用,我等草根认为,从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面来探讨,它仅属于战术层面的一个战例而已,只不过运气不好,葬送的部队多了一点,还不能算一个很显著的作用,仅只能算是一个固有的功能罢了。
综上所述,想必大家也应该了解“关宁锦防线”的作用了,下面我等草根将当年明月两段值得商榷的评论写在本文最后,并以点评作为结束语:
当年明月:
“这是一个科学的、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弱点。”
“(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对应点评:
关宁锦防线是一个不科学的、缺乏头脑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优点。
孙承宗是明末最尾大的战略家,他缔造了关宁锦防线,致使辽东问题尾大不掉,压垮财政,祸国殃民;努尔哈赤父子都是他克星(于柳河之败,败于努尔哈赤,下课;又于大凌河,败于皇太极,又下课),失职的京城保卫者(防线报废,神京遭袭),皇帝的老师,忠贞的误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
'1'【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2'【《清太宗本纪》“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第一章 关于孙阁老辞职的八卦
作为“光辉形象”,孙老师在守辽的四年中,想必那一定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丝毫都不敢懈怠,整个一优秀党员的代表(东林党)。而对于辽东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孙老师也一定都是倾注了感情,凝聚了心血的——辽东,那完全就应该是他的第二故乡。而倘若因奸佞陷害,致使他没能完成收复辽东的伟业,让他老人家无功即返、半途而废,那孙老师必然将是满怀一腔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情怀……
以上这类老掉牙的套路,在许多影视作品是中喜闻乐见,不知道是古今一辙的缘故,还是思维定式的关系,反正在金大侠、阎教授、当年明月三位大能的解读中,都多多少少的有所套用。
金大侠的说法情节比较简单,内容是这样的: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送贿赂,越多越好。孙承宗带兵十多万,粮饷很多,应当大量克扣下来转奉给他‘九千岁’才是。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派了个吹牛拍马屁的小人高第去代替孙承宗作辽东经略。”'1'
大意是说魏忠贤因孙阁老不贿赂他,所以就撤换了孙大人,而具体怎么撤换的并没有交代。不过,金大侠的说法,虽然在情节安排上符合逻辑,但孙老师最后是辞职,而不是被罢免的,所以如果是魏忠贤想赶走孙老师,那就必须有其他动作,否则孙老师的辞职岂非迎合了魏公公?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金大侠给魏公公找罪名确实很有一套,因为魏公公肯定不会发个帖子出来,告诉孙阁老,贿赂贿赂我,你看行不行?而孙老师呢,自然也没有兴趣在大门上贴一个告示,说我就是不贿赂你魏公公。因此,这个事情要举证是很困难的,而被几百年后的金大侠洞悉了就更困难了。
而且依照这样思路,但凡是没贿赂魏公公的,只要下课了,都可以说是魏公公给运作的,除非你魏公公能拿出你没运作的证据……别说是魏公公,换成了其他人,那也是一样拿不出来,而谁都拿不出来,那安在谁头上都适用了,这就是推定有罪的强悍逻辑。
相比之下,阎会长的叙述更为详细,他说:
“魏忠贤专权后,因孙承宗功高权重,声誉满朝野,不敢对他轻易下手,所以派太监刘应坤等送金银,设法拉拢。孙承宗刚直不阿,‘不与交一言’,坚决拒之。”'2'
按照阎会长的叙述,原来是魏公公要贿赂孙老师不成,所以两家才结了梁子,这个说法跟金大侠的差别那可就太大了。刚才在金大侠笔下还高高在上,仿佛点点头即可撤换孙阁老的魏公公,在阎会长笔下却转眼间就成了巴结孙老师的主,并且还专程派人来送孝敬银子。
但是,阎会长这“不与交一言”的情节安排似乎是有些离谱了,毕竟人家是送银子来的,要不要的,您老总得言语一声吧?就这样一言不发的,万一人家认为你默许了怎么办?再说,送孝敬银子的,一般都是接的死命令,非送不可,搞不好这刘太监就直接把银子砸在地上,撒腿就跑,你孙大人也不言语一声?那您老这表现,又是什么意思呢?
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等草根便去查阅了《明史》,想看看阎会长这段说辞究竟有什么依据,看了以后才明白,原来阎会长这里的叙述是添油加醋了。
明史载:“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坤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
《明史》里只是说魏公公派人来给孙老师套近乎(申意),结果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不过刘公公仅仅是“申意”,并没有送真金白银的孝敬钱,所以孙老师一言不发的才可以打发。由此可见,阎会长先前的说辞是直接篡改了《明史》史文而来的,这样的风格似乎与他老人家一向标榜的,对待历史需要敬畏的态度大不相符,实在有失学者风度。
而对于孙老师具体如何辞职的,阎会长又有一番解释,他说:
“九月,发生马世龙柳河之败……言官交章劾奏,抨劾马世龙,并及孙承宗,参劾章疏,达数十道,圣旨严厉切责,令其戴罪图功,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进行自辩,并请罢官。魏忠贤拟由阉党高第代为辽东经略。十月,孙承宗不安其位而去,告老还乡。”'3'
这番叙述是在说,因为有了柳河之败,所以马世龙遭弹劾,波及到了孙阁老,于是孙大人为自己申辩,并且还提出要撂挑子,因此魏公公这才考虑用高第来代替,最后孙阁老“不安其位而去”。
阎会长的这个版本,较之金大侠的叙述,最大的区别在于,魏公公让高第来当辽东经略的动作,由主动变成了被动,阎会长的意思是,因为孙大人不干了,所以魏公公才迫不得已派了高第,而不是金大侠版里面那样,孙大人因不给孝敬银子而被撵走了,魏公公派高第来取而代之。
另外,在阎会长的版本里,还多出了“柳河之败”这个情节,说是因为前线打了败仗,所以引出了一篮子事情。不过,既然是辽东打了败仗,那么遭朝廷非议是必然的,可孙老师还要强辩,并声称要撂挑子,结果真的告老还乡了,倘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么孙老师就走得不太光彩了。
所以,到底是不是打了败仗,遭非议又应不应该,而孙老师申辩内容如何,就成为了关键,可阎会长的解释里却语焉不详,最后还半文半白的扔下一句“不安其位而去”,让我等草根实在搞不明白他老人家到底是想说什么?
什么叫“不安其位”?是不安心其位?还是对其位感到有什么不安?
孙老师一再的被捧为优秀党员(东林党),恪尽职守、鞠躬尽瘁,那是肯定的,怎么会不安心任职呢?而如果是因为感到不安就离职,那是就胆怯的表现了,孙老师这么一个“光辉形象”,又如何能胆怯呢?所以,阎会长的说辞实在弄得我等草根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而在当年明月笔下孙阁老又有另一番表现,内容如下:
“魏公公只好放弃,但让孙老师呆在辽东,手里握着十几万人,实在有点睡不安稳,就开始拿辽东战局说事,还找了几十个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状。
孙承宗撑不下去了。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他提出了辞呈。
可他提了N次,也没得到批准。”'6'
依照当年明月的描述,孙老师也是提出辞呈后打包袱回家的,提出辞职的时间是天启五年十月。而孙大人之所以要辞职,还是因为魏公公搞了运作。不过,由头却不一样,既不是孙老师没给孝敬银子,也不是马世龙在柳河打了败仗,而是因为魏公公感到,孙老师提兵十几万,随时有可能清君侧,威胁到他了,所以就下黑手了。为此,老魏找了一帮言官,日夜不停的告黑状,孙老师受不了了,于是就撂挑子了。
--------------------------------
'1'【金庸著《袁崇焕评传》】
'2'【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3'【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4'【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
'5'【《明熹宗实录》卷六十四】
'6'【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
第二章 强势的火力侦察
为了确认哪位大能所说的更接近史实,我等草根专门查阅了《明熹宗实录》,结果在孙老师“撂挑子”回家的那个月(天启五年十月)查到这么一条记录,曰:
“大学士孙承宗屡疏乞归,上许之。”'1'
这条记录中提到“屡疏乞归”,就是说孙老师确实提了N次,这跟当年明月的说辞很接近。不过,奇怪的是,孙老师在这个月里,就提了这么一次,而一次提请,怎么又成了“屡疏”呢?负责编修实录的史官们,好歹也是打小就进过私塾的,而且能混到编修实录,那也算是文化人了,这“一次”和“屡次”的概念应该能分得清的,所以他们出错的可能性不大。在经过了进一步的查证之后,我等草根发现,当年明月依据“屡疏”这层意思所演绎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