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马大人为什么会遭人如此的诟病呢?其根本原因是,他针对廷臣们,发出了挑衅,此举实属勇气可嘉,马大人开罪的那一干仁兄,平日里在皇帝面前,那都是敢呲牙咧嘴,所以马总兵的挑衅一发,当即就成了全民公敌,而引发这个挑衅事件源头,是一份由督饷御史王祚昌上的奏章,时间是天启五年四月。
王御史的本职工作是专门对军饷进行稽核,他在那篇奏章里提出,辽东领饷的士兵业已达到了14万人,而马则有7万匹之多,你辽东一镇,有那么多人马吗?王御史认为,其中必有猫腻,什么倒毙不报的,逃亡不补的,虚籍冒领的,恐怕是应有尽有。不过,王大人还是比较厚道的,给出的整改意见,还算不离谱,仅仅要求辽东镇自己“清一二万虚冒之兵马”'1'。
相对于14万人、7万匹马,共计21万总数目而言,其实就算是清汰掉2万兵马,那也占不到的10%,而这个数字在当时,距离辽东镇实际的虚冒,差得还相当远,所以王御史的要求并不算过分,无非是我打个招呼,您给点面子,大家例行公事而已。
后来,孙老师亲自来数,其“自查”所得出的底数是,辽东镇的士卒只有11万,而驴子、骡子、牛、马全都算到一起也才5万多,总计整整差了3万士卒、2万多牲畜,一共是5万'2',这跟王御史要求的“清一二万虚冒之兵马”一比,足足翻了好几倍。
如此看来,人家王御史还是很客气的,已经是既留了余地,也给足了面子,可是马大帅就太不上道了,他回书一封跟朝廷说,你们要查,那就派个有本事的来啊!当然,马总兵的行文还是很低调、很内敛的'3',不过此举的气焰却过于嚣张了一些,众人看到马大帅如此的做派,再一想,你马世龙已经得了大便宜,却连乖都不卖一个,居然还要耍大牌,你这不是反了吗?真是岂有此理!所以,在廷臣们看来,马大人不仅有贪墨之嫌,而且实属典型的目中无人、肆无忌惮。
不过,马总兵能如此的有恃无恐,那也是有玄机的,因为辽东镇自从孙阁老来了以后,就实行了一套新颖的点兵法,颇得督、抚、道、镇的欢心,而如果依照这个点兵法来稽查,那自然可以顺利的过关,所以马大帅并不怕有人来查。
--------------------------------------------------------------------------------
'1'【《明熹宗实录》卷五十八“督饷御史王祚昌疏言,今榆关之兵以十四万计矣,于中岂无占役逃亡。马以七万计矣,于中岂无倒毙虚报。占役虚报不清,逃亡倒毙不补……清一二万虚冒之兵马,即可省国家数万金钱矣。”】
'2'【《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二“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开报汰过关门兵马总数.原额官兵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三十三员名,今共汰一万七千三百四十七员名,见在官兵一十一万七千八十六员名.原额马骡驴驼牛五万九千五百一匹头只,今汰过五千六百四十九匹,见在五万三千八百五十二匹头只”】
'3'【《明熹宗实录》卷五十八“平辽总兵官马世龙奏称,关门兵马数多,疑端易起。仰恳差科道阅查,以明虚实,以服群心。”】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 神出鬼没的点兵法
这个点兵法第一次施行是在天启二年十二月,此时王在晋刚卸任离职,而孙阁老已走马上任,点兵是由阎鸣泰、袁崇焕、万有孚三人具体负责。
点兵之前,关上士卒共有7万多人,后来经过查点,士卒是69452人,马11743匹,清汰的弱卒有10461人,不堪用的战马484匹,另外觉华岛有水师1276人,以及祖天寿手下辽兵875人'1'。
为了极力说明点兵是公正严明的,阎鸣泰作为巡抚一再的声称,他在辽东也算是老人了(曾为辽东兵备),营伍里的江湖门道他是一清二楚,对于那些老油条也是知根知底,并且还尤其强调他对所谓“左支右吾,神出鬼没”的伎俩,更是了如指掌,且深恶痛绝。言下之意,自然是想说明这次点兵绝不是豆腐渣工程。
阎巡抚的话说得很满,办事也很尽力,点兵之时,阎大人让士卒在城郊列队,然后照册一一清点,搞得有模有样的。而在清点过程中,阎巡抚还大开了杀戒,接连处决了五个下级军官(一个哨官、两个百总、三个队长),而其他敢呲牙咧嘴的士卒,也一并惩治了不少。
另外,山海关关上的营盘,阎巡抚是跑了个遍,历经十几天熬更守夜、披星戴月的马拉松式排查,人数是点出来了,可阎大人却给折腾病了'2'。
应该说,阎巡抚这一番张罗动静确实不小,而成绩也似乎斐然,在孙老师这种外行眼里,那一定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形象。可是在内行看来,他阎巡抚简直就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典型,王同学看到阎大人的这番表演之后,气得差点摔了杯子。
王在晋一针见血的指出,关城不过是个巴掌大的地方,你阎大人要点兵,只要把队伍拉出来,同一时间,划定区域,再委任部、司、道、府等处的官员,同时去清点,彼此不能移动,各营人员不能交替,一天之内搞定,这样才能查清楚,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杜绝所谓“左支右吾,神出鬼没”的把戏。可是你阎大巡抚却从初六一直点到十七,每天去一个营盘,这不正好给拆东墙补西墙创造完美的条件吗?'3'
如果辽东镇都像这样点兵,那2万点出5万也不稀罕,如果加上群众演员,点出6、7万的也非难事(马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这种“神出鬼没”的点兵法护佑下,马总兵自然就有恃无恐了。
不过,这马大帅估计脑子里只有一根筋,因为他只想到了这种忽悠点兵法能帮他顺利过关,却没想到万一人家换一种点兵法,那您老又该怎么办啊?而不幸的事情却偏偏就发生了,廷臣果然提出要换个法子来点兵,于是马大帅就急了。
马大人毕竟是个武夫,没有多少弯弯绕,一听要换点兵法就慌了神,情急之下,居然妄图靠耍横来渡过这一关,于是就来了个极其简单粗暴的抗议!他跟朝廷说,你们不是要来点兵吗?那……那我就把队伍……都拉到山海关来!给你们点个够!关外的碉堡都不要了!(今辽帅马世龙愤然请调集关前,一任点查,何骄蹇无人臣礼也。'4')
不过,马总兵耍横之后,事情非但没有结束,反而还进一步恶化了,有个御史叫杨新期,就直接上疏点破了那层窗户纸。杨大人说,宁前地区才多大的地盘,城堡、屯所都是有数的,你马世龙的14万大军有地方住吗?别以为朝廷什么都不知道,你无非是拉了些辽民来充数,点名之时站个队,完事儿了就回去种田而已。另外,你们辽东镇的那个车轮式点兵法——“珠连环转,则数万可化为数十万”'5',谁不知道啊?你们的这些伎俩,其实应该是用来迷惑敌人的,可你马大人现在却用这些手段来忽悠皇上,还大言不惭的要把队伍都拉进关来点查,实在狂妄之极(骄蹇无人臣礼)。如果朝廷必须要稽核辽东镇的人数,那也断然不会用你们的车轮点兵法,要查点个清楚明白,那就得在各营驻地,同一时间列队稽查,一日之内点查完毕。
--------------------------------------------------------------------------------
'1'【《明熹宗实录》卷二十九“巡抚辽东右佥都御史阎鸣泰陈选兵实数……言关上原数新旧官兵共七万九千六十九员名,新旧马匹共一万二千七百六十匹。除革巡三等官兵共一万四百六十一名,不堪马匹四百八十四匹外,通计健在主客兵匠役共六万九千四百五十二员名,马共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三匹,然调拨分防各有信地。此外觉华岛游击金冠水兵一千二百七十六名员,参将祖天寿辽兵八百七十五员名,此选兵之实数也。”】
'2'【《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一“辽东巡抚阎鸣泰题:……职拜命以来夙夜焦劳,寝食俱废。兵马虚实之数,营伍欺诳之习,与夫左支右吾神出鬼没,不可方物之情状,职夙习之,痛之,而岂异人任也。于是先时布令不惮力申,遂督同镇。道列营南郊,按册逐一一清查。其最虚冒如游击宋鸿儒营者,职为之戮一哨官,一百总,一队长。复虚冒如都司田应宿营者,职为之戮其一百总,一队长。而禁令始行,至余将士之捆打雇役之枭耳不计焉。自十月初六日起,戴星出入至十七日止,共点过在关客兵、宦军四万三千九百一十员名,马七千二百……尚有副总兵杜应魁并驻防一片石及前屯、中前所等处未点,而职以多语伤气,多怒损心,心气虚怯,几不能语,不能食。于是分委山海道臣袁崇焕、广宁到臣万有孚代出点之。”】
'3'【《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一“关城斗大聚兵五、六万,点兵之法扎营列队,画地站立,同日同时委任部司道府分行查点,彼此不能移动,不能更替,虚实才见分明。初六点至十七,移动就西,左支右吾,出神没鬼,何所不至……欲祛弊而弊乃滋甚焉,此关上虚兵耗饷之所始也。”】
'4'【《明熹宗实录》卷六十】
'5'【《明熹宗实录》卷六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九章 户科神探林宗载
杨御史发的招,马大人还没来得及拆,户科的一个“给事中”又开始发言了,此人名叫林宗载,他从“马乾”(马料银子)入手,扎扎实实的摆了马总兵一道。林大人很会分析问题,虽然马乾的支出是个很不起眼的小细节,可细节决定成败啊,因此林大人一番言辞之后,马总兵顿时就有了想撞墙的念头。
林大人一共说了四点。
首先,林大人指出,能放马出去吃草的月份,向来是不支出马料银子的,只给点豆子就足够了(加豆九升足矣),但是辽东镇却依然支出了马料银子,这显然不是买给马吃的(是以马乾为兵乾也),而是不是你马大人吃了,你自己清楚。
其次,林大人爆料说,山海关虽一共有6万匹马,但其中有“班马”在内(非辽东镇的),而班马的马乾照例是不在辽东镇支出的,可你马大帅每次报账的时候,怎么都是按6万匹马来报的?你这不是虚报冒领吗?
第三,林大人又点了一水,指出6万匹马中,除了有班马不支“马乾”以外,还有2万匹马的“马乾”是由户部将银子直接发到蓟镇和永平,采购成草料之后再运送关外的,所以要支出的马料银子的马匹,实际上还不到4万(因有班马在内),但是你马大帅领银子,却是依照6万匹马这个数来领取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再说,户部已经在蓟镇和永平采购2万匹马的草料,发给你马大人,可是你在关外却又买了6万匹马的草料,这不是重复支出吗?你为什么不早打招呼来协调?
最后,林大人使出一招以退为进的绝杀,他先假设马大帅每月领万两马乾银子并没有虚报,但结果却推出了一个惊人的悖论。
林大人说,如果按照一匹马一个月两银子计算,那你马大帅在关外每月领取了万现金,说明你马大帅的6万匹马都在关外了。(/=6万多)
而既然马匹全部出关了,那士卒也应该全部出关才对,因为兵不可无马,但是士卒如果都跟着马开拔出关了,那如今关城内岂非是空无一人?!或者说关内士卒全都没有马?!
没有士卒的关是虚关,没有马的士卒是虚兵,没有第三种可能了,所以您马大帅就随便选一个吧。'1'
不难看出,这位林大人完全是柯蓝型选手,放在户科确实有些屈才,至少应该转到刑部去干个侍郎,而他关于“虚关”还是“虚兵”的问题,马总兵是无法选择的,更无法回答,因为无论怎么选、怎么答,马大人都得撞墙。当然,马大帅最后并没有撞墙,他的选择是去攻打耀州,只不过其结果跟撞墙没多少差别。
--------------------------------------------------------------------------------
'1'【《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二“壬午户科给事中林宗载驳关上马乾虚冒四款。一关上每遇青采及买草之月,镐赏支折各有定例,无容增减。乃四五六七八五个月,马皆放青。此时月加豆九升足矣。又后日支乾四分,是以马乾为兵乾也。一关马六万有期,尚有班马许多在内,班马例不支马乾,今概称马六万余匹,马乾每匹一两二钱,共该七万三千余两,是并不支者而亦支也。一关内马嬴二万匹,应支本色,发银于蓟永二镇买运关外。四万匹改支折色,每匹月给银一两二钱,是折色本色各有司存。果关内之马欲同出关,则关抚宜预先知会天津督饷,行文蓟永,免其买草,以价银解赴山海。乃不预先知会,直以临时欲问计部,于四万金之外,再加三万三千有奇,万一计部先发之蓟永买本色,又发之山海充折色,是重费也。一用兵之道有行者以赴敌,亦宜有居者以当关。今六万余马既出关,则十万余官兵亦出关矣,使兵与马而俱出,是虚其关也。倘或有兵而无马,是孤其兵也。一可者也。上命该部知之。”】。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章 大能们解读的柳河事件
在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御用文人和三位大能的说辞。
《明史》的叙述是将阎巡抚那套“神出鬼没”的车轮式点兵法,算成是“功绩”加到了孙大人头上,说孙老师到关上之后,发现士兵纪律性差,冒饷又多,于是淘汰疲兵万余,并将鲁之甲救回来的七千辽人发往前屯为兵'1'(汗!估计是从十三山救回来的)。
此处,御用文人们具体如何歪曲事实的,前文已有阐述'2',这里就不多说了,不过史文中一句“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却成为了当年明月认定前任“老领导”贪墨的依据。
以下是当年明月的叙述,其中不仅对孙阁老大加赞许,还的给“老领导”扣了一顶贪污军饷的帽子:
“孙承宗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练兵。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总数有七万多人。数字挺大,但是就是个数,一查才发现,有上万人压根儿没有,都是空额,工资全让老领导拿走了。”'3'
而那位“老领导”不是别人,正是前任辽东经略王在晋。
按常理来说,贪墨军饷几乎是边镇的通病(如马世龙、阎鸣泰等),所以只要高兴,无论是谁,随手就能给孙老师弄一个“稽查冒饷”的廉价光环。
不过,虽然操作这类廉价的虚名并不困难,但是当年明月所谓“有上万人压根儿没有”的说辞,却是连黑王为主的《明史》都不支持,《明史》上的说法是孙老师“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也就是说那一万多人,不是空饷,而是疲兵。
《明熹宗实录》上也有类似《明史》中“疲兵万余”的说法,《明熹宗实录》记载了阎巡抚淘汰一万多弱卒的事情——“除革巡三等官兵共一万四百六十一名”'4',这一万多弱卒在人数上跟“疲兵万余”是相当的,但却也不是空饷。因此,当年明月的说法实在缺乏依据,多半是他自己的即兴发挥(诚如张鹤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