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这人争议最大,很多人误以为他是项羽阵中惟一的智者。对此,苏轼曾写《范增论》,从一个片面指出范增无他过人处,只是会教唆杀人而已。项羽杀宋义、坑秦卒、鸿门宴、烧咸阳,到后来屠戮天下,范增都是谋主,等最终项范反目时,已经杀人太多,无法挽回了。项羽军中,有韩信,有陈平,都被阻塞了言路,范增若真有智慧、器量,为什么不像萧何那样简拔激发他们?
张良。此人隐忍,善于黄老之术,借刀杀人,无心折柳,大隐隐于朝。相比之下,刘伯温鬼鬼祟祟藏到乡下,还想遥控朝局,结果死于非命,境界比他差得远了。
项伯。这人也是智者,预见项羽早晚灭亡,但身为亲族不能背反,所以,身在楚营却结好刘邦,两边做人。刘邦家属后来被项羽扣为人质,也亏他多有维护。汉兴之后,项氏被杀殆尽(虽然官方说法是“皆不诛”),只有他这一支安然无恙,而且被赐姓“刘”。神吧?试想,就算项羽得天下,会把项伯如何?
樊哙。刘邦刚入咸阳,见秦宫美色而不能动时,就有人臭损他一顿,把他拖走了,直拽到霸上——此人正是樊哙。加上闯营救主,大智大勇,樊哙哪里是一勇之夫?
陈平。这人较复杂。鸿门惊魂记,让刘邦感受到了情报工作的重要。后来楚汉相争,陈平来投,刘邦给他金钱无数,让他建立了当时最发达的情报网络。陈平就是刘邦背后的情报头子。此后,刘邦灭楚,解白登之围,擒杀韩信、彭越,都离不开陈平的秘密情报与影子部队。
刘邦死时,其政治遗产表面上移交给了吕后,但有一个系统,并没有移交,那就是陈平的情报系统。
陈平当年用刘邦的“无限支取”资金建立的情报系统,威力非常巨大,组织非常深厚,大概相当于托洛茨基创建的红军情报局或美国在二战时建立的战略服务局。无论是朝内还是朝外,甚至在匈奴内部,陈平都能想到令形势峰回路转的办法,成功地化解了“白马之围”。汉兴之后,这个情报系统并没有裁撤,而是随着军功派一起保留了下来。到高祖死后,很多人员和组织转入半地下的状态。后来,诸吕开会,陈平不动声色,但会议的内容却一清二楚,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细看《史记》从《高祖本纪》到《吕太后本纪》这一段,我们可以发现陈平这个人非常奇怪:他似乎无所不知。所有人的动向,都在他的眼线之中,连惠帝死时,吕太后没有真哭,只是干嚎,这样的小细节都被陈平掌握了,足见陈平道行之深。原来,张良的儿子张辟强作为宫中的郎官,服侍太后、皇帝。
其实,他就是陈平的间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细柳营》这件小事并不小(上)(1)
——文帝为何成全周亚夫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代王维的《观猎》,描绘了当时某将军出猎的盛景,其中“细柳营”一典用来代指兵府,而在一般的引用中,“细柳营”也均用以形容森然严整的军营。初中课本选了《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相关的一段为课文《细柳营》:“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后来历代均撷取这个典故,以形容某名将治军严格,不动如山,一声令下,敢把皇帝拉下马,我的营盘我做主。
其实,就此典故的背景而言,事情绝对不是这样简单。这一段中涉及的两个人:天子汉文帝并非随性懦弱、没见过世面的小青年;将军周亚夫也并非只知军旅之事的武夫。二人的这一“交锋”,背后大有渊源。相关的,还有两人也非常重要:一个是汉景帝,文帝之子,他后来要了周亚夫性命;一个是文帝朝前丞相、绛侯周勃,他是周亚夫之父。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外戚跋扈,刘姓皇族凋零几尽。多年后,吕氏急病而亡,朝中一直蛰伏的军功派老臣举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为文武首领,发动政变,将诸吕灭门,并迎代王刘恒入京。其中,陈平运筹帷幄;周勃则夺取王师,指挥内外,冲在最前线,又主持秘密会议,拍板让刘恒出来主持工作(主要因为其外戚薄氏较老实),可以说对文帝登基、刘姓复兴功劳最大。所以,文帝践祚之后,封周勃为右丞相,成了皇帝之外的军政一把手。当时,刘恒22岁。
新君登基后,封赏了所有先朝老功臣,同时,也提出任命从代国跟自己一起进京的人为九卿。
在汉代,宫中、府中分开,各司其职,宫中对皇帝本人负责,管理与皇帝有关的一切军政礼财的事物,九卿就是其中最高的九位长官。文帝让嫡系占据九卿之位,就等于接管了国库、宗庙,最重要的是得到王师的控制权,控制了御林军、京师武库和皇家卫队。
府中对丞相负责,处理国政,仍由周勃和陈平牵头。
周陈他们没有选错,刘恒是当时刘氏最了得的子弟。这个人持重隐忍、后发制人。他在偏远的代国做了17年的代王,吕后临朝的多年之中,刘姓宗室被诸吕杀得风雨飘摇,幸存的齐王也是险象环生,偏偏刘恒就能悄无声息地挺过来。
刘恒安置好宫中事务的同时,谦虚谨慎,礼让老臣,敦敦睦睦,一句多余的话不说,一点过分的事情不做。
表面上,新朝廷万象更新,百废具兴,君臣其乐融融,周勃等老人无数次在背后感叹: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啊!于是,老臣们准备甩开膀子干点大事,把皇帝扶上马背,还要好好送一程。
可是有一天,皇帝临朝时,很自然地、很和蔼地问周勃:老丞相,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
周勃被这句话问得汗透其背:不知道……
那么,老丞相,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是多少?
副相陈平代周勃回答说:陛下,那自然有主管的人。
那么,丞相的职责是什么呢?
陈平说,调和阴阳,使各司其职。
皇帝说:好。明白了。
这段话表面上是皇帝的普通咨询,其实不然。
这些问题,刘恒在代国时天天都在学习,明白得很。当日这样问来,充满弦外之音。不久,就有人提醒周勃:丞相,你功高震主,又位高权重,人家怎么能对你放心呢?
那我该怎么办……
于是,周勃向文帝请辞,立即得到批准。这事就发生在文帝进京后的一个月。
过了一年多,陈平忽然死了,周勃很意外地又被起用为相。
《细柳营》这件小事并不小(上)(2)
周勃再居相位一年,有一天日食,皇帝说,这是为什么?难道是因为一年多前,我封了很多王侯,这些人贪恋京师繁华,都不肯到封地去,以至惹动天怒……老丞相,你能给他们做一个表率吗?
于是,周勃赶紧辞职,回到绛侯的封地,永远离开了权力中枢。
但是,这位老侯爷三起三落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才过一年,有人揭发周勃在养老的地方“谋反”。于是,他被抓到长安,关进诏狱,遭到拷问。他千金收买了狱吏,万金贿赂了国舅(姓薄),才因为太后求情而告免。
在诏狱留下案底后,周勃回封地深自谦抑,7年后善终。周勃长子继承爵位,且贵为驸马,但他很快因为亲朋有人犯杀人罪被株连,官职、封地被没收。侯位空缺了一年多,才又从周勃其他子弟中选出周亚夫,继承了侯位,但封地改在当时的条县,是为条侯。
文帝为什么要这样对周家?
汉兴以后,武帝之前,高吕文景四代,都擅长黄老之术。说穿了,就是对上层使用权术,对下层无为而治。
所谓黄老,其实并非仅仅熟读《老子》五千言,最重要的是学一本关于《老子》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韩非子》,里边讲的全是有关法、术、势的帝王学,韩非认为君主“无为”之道出于老子,故而他的《解老》《喻老》对《老子》重新解读(不同于现在电视学者的是,韩非的解读相当严肃)。韩非指出君主之无为都是表面的,是有所不为,暗地里则要无所不为。后来,司马迁著《史记》,把老子和韩非合到一篇列传之中,就是这个道理。
文帝22岁即位,45岁晏驾,在位的23年中,他着力于三事:发展国力、抑制功臣、培植刘室,巩固了刘家江山,也种下七国之乱的根苗。而他耗费心血最多的,则是培育抑制老臣、鼓励新近的政治大气候。贾谊就是一个试验品,将来还要说到他。
为了皇权独尊,老臣及其家族虽然必须受到打击,同时,文帝还需要借助他们的能力和影响,来抵御匈奴、牵制外戚。
最重要的是,文帝需要给他的继承人留一个真正能打仗、有威望的人,一个救火队员。
于是,在文帝44岁时,匈奴犯边,威胁长安。皇帝安排了三位青年将军分别驻扎在京师周围(一共安排了六处营寨,还有三位将军的驻地在北边边境)。
安排已定,皇上说还不放心,于是又安排了视察的节目。
这是一场考试,也是一种较量。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皇帝的车驾随从,在现场所作所为非常放诞。这当然是有意为之的,因为文帝行事向来严谨而低调,不会允许自己的车驾这样胡闹。
前两位将军对皇帝车驾的“逢迎”,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简单的趋炎附势,见尊而谄媚,这不太可能,因为他们都是优中选优的干才;另一种,则是有意成全,刻意用自己的无能反衬出周亚夫的严整——皇帝要看,就给他看看虚实利害,不能忘了,咱们都是当年周老侯爷使出来的。
所以,这场戏自始至终,文帝看明白了:周氏家族仍是军事系统的老大,这位周将军确实也有些本事,而且性格当仁不让、霸气十足。
皇帝乐得顺水走船,成全周亚夫,当场给足面子,还了当年对周老侯爷的刻薄处置而在周家身上欠的人情债。
刘恒在位二十多年,什么大风浪没见过?他曾经一纸书信,就让南越王赵佗率其数十万兵马甘心俯首称臣。青头周亚夫,在细柳弹丸小营里摆摆排场,就能把他震住,你信吗?
细柳营中一场略显做作的表演,其幕后厉害渊源如是。过了一个月,朝廷就把周亚夫提升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
又一年之后,文帝驾崩,临终告诉太子刘启:周亚夫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景帝刘启即位,马上加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在军事系统的排名进入前五。
算算,不到两年,周亚夫就从河内守升为车骑将军。这是什么速度?
这是权术的速度!
其转折就是“细柳故事”。
汉文帝擅长的,绝非普通的权术,而是黄老之学的绝顶神功,是绵里藏针、翻云覆雨、降龙伏虎的帝王心术。其子景帝,心术一如其父,而刻薄多疑胜之。
再看看周亚夫。此人杀伐决断,冷酷无情,与他之前的白起和他之后的杨素、年羹尧相类,都是倾向于把手中掌握的军政资源价值利用到极限的强人。
让这样两个人同台,必然发生故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细柳营》这件小事并不小(下)(1)
——景帝为何杀掉周亚夫
这一篇还是有关初中课文《细柳营》的。上一篇说到汉文帝通过筑营演习的方式选帅,军界借此推出了周亚夫为代表。文帝看到周亚夫的能力和周家在军队中的影响后,就选中他作为自己身后给新君留下的撒手锏。于是,周亚夫在景帝朝被任命为中尉,拜车骑将军,即京城警备司令,并节制御林军的一部。
景帝即位不久,因为文帝朝把太多的军政资源罗致给本家兄弟子侄,而这些诸侯王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又与政风刚猛、主张削藩的“景帝…晁错”改革组合激情碰撞,结果,刘氏后院起火,七国之乱爆发。这场内乱爆发的最直接因素,是“削藩”没有争取到功臣子弟派和外戚派的加盟与支撑。晁错的背后是当时立足未稳的官吏派(这是一个新兴的政治派系,其先驱是贾谊)。这一派真正举足轻重,要等到武帝朝张汤、桑弘羊的时候。
景帝初登大位,年轻气盛,不信“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刚猛下药,结果七国变乱遽发时,又应对仓促。周亚夫临阵被任命为太尉,统领一支从各处匆忙拼凑起来的中央军——这支汉兴以来规模最大的杂牌军,共有三十六个将军,周亚夫得把他们一一摆平。
周亚夫之父周勃当年也曾是太尉,指挥一支百战之师,平定了高祖朝多次大规模异姓诸侯的叛乱,战友、旧部遍及全军。但,景帝和反王们给周亚夫留下的时间实在太短了!
有多短呢?18天。
这个时间,《史记》似无记载,但是从《汉书》里的表和列传中,可以推算出来。
景帝三年正月丙午日,由胶西国带头,七国集体处决了朝廷派驻的官吏,朝廷失去对七国所有领土的控制。当月甲子日,吴国20万大军发兵出境,渡淮进入中原,朝廷超过一半的国土失去控制。周亚夫必须率军截住吴、楚组成的主力叛军,避免他们进入关中,威胁首都。
吴、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七国之乱的共主,是当时已经62岁的吴王刘濞。此人四十多年来收买亡命,厚积薄发,处心积虑,无恶不作。最初促使他决心造反的,是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启。在下棋时,因为争棋斗气,刘启失手打死了吴王的太子,后者是被派到长安面圣的。从那以后,老刘即与朝廷不共戴天。
联合诸王造反后,吴王刘濞的第一个战略攻击目标,是景帝的王弟所在的梁国。
这里需要讲解一下吴王为什么不直捣长安,而是攻打梁国。
有人说,因为梁国的位置险要,该国卡在大部分反王的领地和朝廷控制地区之间,所以干掉梁王,反王们的军队才会长驱直入,没有后顾之忧。但是,梁国再重要,有长安重要吗?当时长安一片混乱,景帝甚至杀了晁错以求缓兵之计,而周亚夫刚刚被任命为太尉(三军总司令),临阵挂帅,他就算是超人,也不可能将短时间内会聚起来的部队打造出卓越的野战能力。所以,直取长安是上策,若不行,则应该攻占雒阳的天下总武器库和敖仓的天下总粮草库,利用这些资源,在反叛地区内完成战略展开,做持久战的准备。
然而,吴王没有选择上策和中策,而是攻打梁国,取用了下策。大概,吴王被憋得太久了,常言道“长考出臭棋”,所以,他第一步就选错了方向。
古来造反,有两种套路:一种,我们将其总结为“杀人”战术;另一种,则可以称为“放火”战术。
所谓“杀人”战术,就是冲入对手的房子,认准户主,一击毙命,至于是从前门、后门、窗户,还是从烟囱进去的,杀人的武器是刀、枪、雨伞还是折凳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