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小典故,触龙之所以能说服太后,诀窍在于他不急于求成。而是采用由小到大幅度,招招紧跟的说服方法,一步一步具体而又细致地为对方剖析情势,为其出谋划策,这就一步一步地把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说话心理学:话是开心锁,看你怎么说(3)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根据心理学研究,情感具有五个功能,即动力功能、调节功能、定向功能、感染功能和适应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们的认识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促进作用。触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促使赵太后的态度一点点地发生改变,让自己的预期目标由小到大地一步步逼近预定。
现实生活中,无论你想说服别人,还是进行商业谈判,或者是让部下服从自己,人际交往中心理技巧都能发挥作用。大到思想观念,小到生活琐事。然而,成功地说服别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被说服人的思维惯性和既成偏见是相当顽固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进行说服时不必急于求成,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技巧,来逐步说服对方。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遇到十分固执的对象,可以采用以迂为直的策略,先聊一些与实质性问题较远的其他话题,再由远及近一步步切入实质性问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逐渐拉近双方心理的矩离,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地引导对方。由对方不经意的问题切入可以使对方随从说服者层层逼理的思维轨迹渐渐接受说服者所讲的真理。如果说服别人的时候,问题一下子触及到了核心部分,会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最好先聊什么呢?对于电影、工作内容、家庭成员、将来的梦想等问题,人们相对比较容易回答。因此,最初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开始。聊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希望说些更深层次的心里话——和擅长提问的人聊天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有这种感觉。
心理学家为病人开解心结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一个心理学家,善于帮助女性走出失恋的痛苦,他在与女性聊天的时候,也是先聊些大众化的问题,慢慢地解除对方的陌生心理。大约20分钟后,这些女性都会在心理学家的谈话技巧之下放松警惕,把平时说不出口的失恋故事告诉他,然后进一步解决问题。
最后,还要送给读者一个笑话——主人骑骆驼旅行,夜幕降临时,支起了帐篷睡觉。晚上外面起了风沙,骆驼把头伸进来。旅行者是个善良的人,觉得骆驼只是把头伸进来了,无所谓,就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儿,骆驼把脖子和前蹄伸进来了,旅行者还是没有在意。于是骆驼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挤进了旅行者的帐篷。
最后,骆驼把整个身子,都挤进了帐篷,可怜的旅行者却被骆驼挤了出去。亲爱的读者,有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向这只聪明的骆驼学习呢?
诙谐效应:让幽默为你说话
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诃沃德?约利欧通过对幽默效应的研究发现:幽默能减轻疲劳,振奋精神,使那些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们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幽默更是一种最生动的语言表现手法,与幽默的人相处,谈话令人愉快。如果与人发生争执,或是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时,幽默常常可以让人立于论辩的不败之地,并且化争执为会心一笑。
通俗意义上的理解,幽默是一种轻松欢快而又有严肃内容和深刻意义的笑。但在心理学中“诙谐效应”却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指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境地时,采用一些诙谐手法,可以自我解脱,应对难关,征服别人。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心理系有位老师,吸烟多年,烟瘾很大。有一次,他和我们打篮球,有同学从衣袋里掉出一盒香烟。事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讲吸烟的害处,想说服他戒烟,可是有意思的是:老师讲着讲着,烟瘾又上来了,不由得自己掏出烟来吸着了。我的那个调皮的同学半开玩笑地说:“老师!您说吸烟不好,您为什么也吸烟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说话心理学:话是开心锁,看你怎么说(4)
这是一句尴尬的问话,话一出口连我同学都非常不好意思。但老师没有做任何辩解,也没有以此斥责,而是风趣地为自己辩解:“我深受其害啊!简直是个老烟鬼,老烟鬼你们喜欢吗?”
接着便用手灭掉了烟,非常有力地说:“我从今起要与老烟鬼分家了,请你们监督!但我也不希望你们与老烟鬼交友,这是我三十多年来的教训哟!”老师一席话,让我同学乐开了。从那以后,王老师和他班上几个吸烟的同学都戒了烟。可见,幽默语言不仅能摆脱自己的困境,而且还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现在想想心理系的那位老师如果不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那么,很可能使双方的关系弄成僵局。
无独有偶,苏联著名诗人依尔?斯洛夫也是一个幽默教子的高手。 有一次,诗人回到家, 见一家人慌作一团, 诗人母亲正在打电话向医院请求急救。 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为出风头, 别出心裁喝了半瓶墨水。诗人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用不着惊慌, 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诗人问孩子:“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做了一个怪相。诗人镇定地从屋里拿出一沓吸墨水的纸来,对儿子说:“现在没办法了, 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一句幽默冲淡了,在家人的嬉笑中结束,想出风头的舒拉从此再也没有闹过笑话。由此可见,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批评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但是,巧用幽默诙谐,批评就会变得平和亲切,让人容易接受。
不但师生间的心灵交流,教育子女的时候,需要幽默搭桥,在高压的现代生活中,幽默也非常重要,有一本叫做《压力下的最佳生存手段:笑》的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本书的作者麦特?卡尔夫说:“我们的公司在经济衰退时却有了很大的起色,奥秘何在?就是笑!”
的确,幽默是生活的重要的调味剂。对于语言来说,以恰当的比喻或夸张、诙谐有趣的言语,使人们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生活中来点幽默,对不公正来点“阿Q”式的嘲讽,不仅能让你的愤怒找到更好的出口,还会让笑声给你带来更好的人缘。心理学家认为,因为幽默和愤怒在心理上不能共存,所以,幽默能有效地赶走愤怒。因此,当你感觉到愤怒的时候,不妨幽上一默,让自己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相反一个完全失去幽默感的人则更加容易沮丧,而且那种“精神委靡症”,是常见的一种轻微发作的抑郁症。患有“精神委靡症”的人会有烦躁感和空虚感,对生活失去信心,还会对前途悲观失望,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认为生活毫无意义,他们不能接受外界的影响,对日常生活无任何兴趣,而且还伴随一系列的生理恶果,如严重的失眠,行为异常,精力不能集中,记忆力衰退或优柔寡断,周身疼痛,常有莫名其妙的忧郁感。
尤其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或为了理念,难免会陷入紧张或对立的状态;然而,沉重的问题也可以用轻松的方式去解决,严肃的门也可以用幽默的钥匙去开启。
幽默还是减轻工作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著名的伊士曼?柯达公司,在纽约为两万名员工建造了一座有四个活动场所的“幽默房”。其中一个是图书室,内有各种笑话书籍、卡通书籍以及幽默光盘、录像带和录音带;一个是能容纳200人的会议厅,厅内布置了幽默大师卓别林和笑星克罗麦克斯的许多剧照;一个是玩具房,里面有各种各样宣泄压力的器具,比如,仿真人形象的吊袋;一个是高科技房,配备具有幽默功能的各种软件。这些设施可以帮助员工放松神经,增强快乐情绪,减轻工作压力,深为员工所青睐。
第二章 说话心理学:话是开心锁,看你怎么说(5)
所以,人们要注意对幽默感的培养,学会牵动你的嘴角,给自己一个微笑,会发现人生也从此不同!
接受心理:有理不在声高
心理学家认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曾有国外的心理学家还对此列出了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7%言语+38%语气+55%表情。
对这个公式所表达的言语、语气、表情在信息传递中信息承载量的比例尚可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但它强调无声语言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真正会说话的人,不仅会用嘴说,还要懂得如何用“不说”来说,同时也必须会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
无论是让你的老板给你晋升,还是让别人听从你的意见,甚至于是让别人去倒垃圾,事无大小,一样需要说服的艺术。在美国阿肯色大学名誉心理学教授艾瑞克?诺雷斯看来,“说服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基础”,正是说服使人们有了共同的信念和目标。
众所周知的是,想要说服别人很难,但是,一旦说服的技巧得法,人也是很难抵御被说服的蛊惑。科学家们一直以来被有关说服技巧的问题困扰: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更有说服力?为什么一些技巧卓有成效,而另一些则通常无济于事?
其实,真正懂得说服别人的人,更加懂得“不说”,与别人谈话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听取对方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观点是传递自己的尊重的一个重要信号。不要急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急于表白自己的观点。
说话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但却不是靠声高来实现的,而是靠语气的得体而取胜。虽然说“理直”就“气壮”,但有理也要有礼,有理不在声高。有理再加上得体的语气,才会收到良好效果。所以,把握好说话语气的分寸,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其实有理不在声高,事实早晚会澄清,倾听一下对方的理由,更容易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对别人的微笑,也要还以同样的微笑;在别人做得很努力、有成效的时候,要给予真心的称赞;对于下属工作中的不足,要先肯定其工作中的长处,再批评其不足,这样不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适当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加深沟通。
立场不同,利益相争,尤其是争执的时候,很难有人能够做到有理不在声高,在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作家梁实秋,他在《骂人的艺术》一文中写到:“骂人最忌浮躁。一语不合,面红筋跳,暴躁如雷,此灌夫骂座,泼妇骂街之术,不足以骂人。善骂者必须态度镇静,行若无事。普通一般骂人,谁的声音高便算谁占理,谁来得势猛便算谁骂赢,唯真善骂人者,乃能避其而击其懈。你等他骂得疲倦的时候,你只消轻轻的回敬他一句,让他再狂吼一阵。在他暴躁不堪的时候,你不妨对他冷笑几声,包管你不费力气,把他气得死去活来,骂得他针针见血。”
当然,这不是教人骂人,而是我们可以从这段表述中,学会揣测人的心理,掌握好情绪的人才能掌握好未来,当然梁实秋熟谙“论争心理学” 。1930年2月,左翼作家冯乃超在《拓荒者》中骂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梁却洒脱地说:“我不生气。”这句梁式经典语录极大地刺激了与冯乃超同属一个阵营的鲁迅。作为批评家,最恨别人说他打出去的拳像棉花团。于是鲁迅1930年5月发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在短短一篇文章中,鲁迅用笔之毒前所未有,大大背离了自己“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信条。也能看出鲁迅先生对此耿耿于怀!
第二章 说话心理学:话是开心锁,看你怎么说(6)
在很多的时候,有理我们也应该懂得不要“声高”。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如果你要与这些人高声论证的话,他们会时时以刺耳的言语中伤你的自尊。同时,他们又能在失败之后胜利地博取那些愚蠢同类们的同情,把所有人都拉到与他们同一战线来与你抗争。于是你变成了千古罪人,指责和谩骂导向你,道理完全与你无缘,你变成了毫无道德和故意伤害他人的人。
“声高的时候”往往表示我们已经愤怒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愤怒是一种情绪状态,小到烦躁不安,大到火冒三丈,还伴随着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素的能量水平提高。虽然,愤怒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完全正常、健康的情绪。但是,应该正视的是,如果你无法控制愤怒,怒气冲冲,声高骇人,可能会引发出一些不堪想象的后果。
所以有理不在声高,有时候要懂得对形式有所把握,对不值得说理的人不再浪费唇舌,用事实说话,而对于生活中出现的误会,只有把握了说话语气的分寸,就能使说出的话被对方充分理解和接受,才能收到说话的预期效果。
表达心理: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成功者曾经这样总结过:“全凭自己的能说会道”;而失败者则这样归纳:“都怨自己的这张嘴”。可见,说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生的得失与成败。如果你想要学会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就要学会分析在不同场合下,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
说话要分时间和场合,这一常识大家都耳熟能详。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说话要注意,有些话在一些场合可以说,有些场合不可以说。即使是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所和时间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在这里我想到了在“5?12”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范美忠恰恰就是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场合说了话,逃跑行为本来是个人行为,尽管是不光彩的事,但是,从生命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在关键时刻舍弃自己的生命救别人。但是,逃跑了,就不应该洋洋自得的炫耀,或者当作理论一样宣布,也许在人们的巨大悲痛心情平息的时候说,也不会引起众怒,但是,范美忠在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和愤怒的时候说出自己弃学生于不顾,率先跑出教室的事情,这样做无疑是把群众在地震过后所无法发泄的痛苦与怒火往自己身上转移。
做事、说话就是不看具体的场合和具体情况而定。就如同当着和尚说秃子,看着瘸子说短话。让听话人恼火和不愉快。
心理学中有所谓的心理创伤症,当人们经历或看到灾难后会产生痛苦、不安,烦躁甚至忧郁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不发泄的话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而范美忠就在这时发表了言论,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大家纷纷把积聚在心中的情绪发泄出来。
当然还有沙朗斯通,当她说“中国地震是报应”之后,让人们受到了难以言表的伤害,一个人如此运用她的影响力,来表达其反人性的丑恶,令人发指。
坦白说,范美忠与沙朗斯通的言论性质还是不一样的。逃跑的情节严重性比不了那些建了不合格的楼房的人。在电视报道中我们看到有些学校的建筑完全不合规格,导致大楼倒塌,但是,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人关注建楼者,人们却愤愤而谈范美忠的逃跑,就是因为他不该在大家悲伤的时候高调讲出他的理论。尽管我们有言论自由,但是请别忘了,我们有道德底线,这样讲的后果是会伤害很多人。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