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红楼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解红楼梦-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一个面目,你就是写诗,说明不大会写诗。可这首诗好在最后两联。稻香村那是一个景致,你不要以为这真是农村,贾宝玉早就讲过了,这个地方,水旁边没有山,什么都没有,这里忽然出来一片人为的农村,过去人为的也写,这里面没有人在种田耕地,也没有人在那里织布,只是一个景点而已。林黛玉就有这么聪明,不是这个是给元春看的吗?所以要颂圣,应制诗嘛,因此就说“盛事无饥馁”,现在太平盛世,没人饿肚子了,“何须耕织忙”,何必去耕织呢?到时候买就好了,粮食都吃不完。所以脂砚斋的批语就是这样“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什么叫顺水推舟呢?就是大观园没有人耕作,就有景象摆在那里,人家种好的稻子,顺水推舟。所以“且不失应制”,不失应制之体,因为写给元春看,不单单是个姐姐,她是贵妃,她是代表皇帝出来的,她让你写诗的话,你必须要以臣子态度对待皇帝一样,要歌颂太平盛世,所以说“盛事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所以元春看了也就特别高兴,觉得她弟弟现在这么聪明了,写出这么好的诗来,哪里知道是考试作弊。这个地方写林黛玉写绝了。林黛玉自己的诗当然做得也好,也聪明,但她把最好的诗写给她最心爱的人,为他出力,为知己出力的话,她写的诗写得特别的好。

    是不是贾宝玉在姊妹在场的时候诗总是做不好呢?那也不一定,只要不是跟人家比赛,要把人家压下去的话,他照样做得好。比如有一次大家联句,最后统计下来,贾宝玉联的句子最少,所以他要受罚,罚什么呢?说栊翠庵的红梅花特别的好,叫贾宝玉到栊翠庵向妙玉去要那个。大家也看出来了,妙玉对宝玉特别的好,妙玉特别爱干净,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她马上要摔掉,给林黛玉、薛宝钗拿出来古董,而给贾宝玉吃的是她平时自己用的绿玉斗,当然也是好玩意儿。感情不一样,这写得很有分寸,很自然。妙玉这个人个性有些特别,但是挺可爱。叫他去,当初人家说得跟个人去,跟个人去就拿不回来了,就让贾宝玉一个人去,而且拿回来以后,还要做首诗:《访妙玉乞红梅》,讨红梅,而且诗要做得快,我在这里敲鼓,史湘云说,我三通鼓后,你诗没做好的话要罚酒。结果这次他最高兴自己去妙玉那里去乞红梅花。这个任务并不重,而且她肯定会给他的,而且要写他这个经历,他而且讲了,你们不要给我限韵,不要给我限题目。因为前面比赛都有题目,限韵。让我自己来做,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让他自己做。这也写宝玉不喜欢受人为格律的束缚。做出来的诗,的确写得很好,而且也很快。“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你看,前边两句,就像史湘云的那种洒脱,随便写出的。本来要喝酒的,现在酒还没有开始,句子还没有想好,“未裁”就是未来的“未”,现在就叫我到栊翠庵去采梅花了。“寻春问腊到蓬莱”这个代词了,“春”点红,“腊”点梅花,“寻春问腊”就是去要红梅花,“到蓬莱”,你看,到仙境去了,指代得好啊。栊翠庵,妙玉是出家人,是仙境。底下这个非常幽默,非常恰当:“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这都能想得出来。把妙玉比为观音大士,观音大士手里拿着一个瓶,瓶里面是甘露,洒一点甘露,底下就下雨了,甘露水。我并不来求你观音大士瓶中的甘露,什么宝贝,不是的。又把她比为嫦娥,嫦娥也是离家的,也是独居的。“槛外梅”,栏杆外面的梅,妙玉就自称槛外人,人家叫宝玉,你就称“槛内人”,现在我到你槛外来摘你的梅花,这个地方把梅花的梅点出来了,上面都是指代。所以这四句,一气下来的话,很自然,但是这个比喻,都是恰当地比喻妙玉的身份。前面写得这么流畅,第三联就要变化了。要看他锤炼的功夫了。你看“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离尘就是去,自己在尘世间,离开尘世间到你栊翠庵去,到你仙境去,这叫离尘。“入世”是回来,从仙境回来。两句,把回来写在前面,我回来的时候,我挑了红雪来。把红梅花用红雪来比喻,用冷来比喻。“冷挑红雪去”,我回到家的时候,回来的时候,把栊翠庵的红梅采了去了。当我来的时候呢,到你栊翠庵的时候,是来割你的紫云,“香割紫云”,用香和紫云来代替红梅。李贺有诗“踏天磨刀割紫云”,他把紫云代替紫色的石头,做砚台用的,这里用在这里,用梅花、红梅花,这个也用得很好。你看句法上面,这个不是一种很自然的句法,是一种锤炼的句法,是诗歌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和上面一联面貌就不一样了。这有变化,这就是写诗,善于写诗的人,会写。我回去,带来红梅花,我上你们这里来,是来采红梅花的。就是讲这个,但是用“冷”用“香”,用“红雪”用“紫云”来比喻红梅花,这个句子是非常讲究修辞锤炼的。“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一来一回,人家冻得不得了,冷起来的时候,肩膀会耸起来的,耸起来的时候就叫槎枒。这是用苏轼的诗,冷天的时候,耸着肩,他是诗人嘛。谁会可怜我跑来跑去呀?这么冷的天气呀,回到家的时候,我衣服上还有栊翠庵的青苔在那里,或者说,我回来的时候,还想着栊翠庵清幽的环境。“苔”代表清幽的环境。“沾佛院苔”,这个好像没人说过。像这样的诗,贾宝玉在人家罚他的时候,他写出来了,而且写得非常非常漂亮。

    比如说,贾宝玉游园题潇湘馆“有凤来仪”潇湘馆的两句诗:“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这个写潇湘馆的特点写得很好。竹子很多,所以房间里面就有绿色的影子,“宝鼎”就是指茶壶、茶炉子,“茶闲”了以后,就是茶不煮了,茶不煮了好像还在冒烟,绿的,为什么呢?因为竹子的绿色透进来,看上去仿佛有绿烟。有竹子的潇湘馆感觉到特别地凉爽,有竹影嘛。所以“幽窗棋罢”在幽窗里下棋,下完的时候指犹凉。下棋的时候,指头伸在那里下棋的话,那当然天气冷的时候是凉的,但是现在棋不下了,还感觉到凉。“茶、棋”,这个生活同她的环境配得非常非常好。再比如,他题《沁芳》泉水那一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题诗,修辞上面你讲水的话,往往就不能把“水”字用进去。他这里面,水实在都已经写了。“绕堤”“隔岸”那不是写水吗?“三篙”连水的深度都写出来了,“一脉”是水的样子,都写出来了。实际上说,这个堤旁边都是柳树,把杨柳树的绿和水的绿联在一起。绕堤的柳借给它,三篙水,成了一个翠的颜色。你看这个诗写得漂亮吧。“隔岸花”隔岸两边都是花,分给它一脉香,这个水都是香味的,一脉水。像这样漂亮的句子,越在贾政板着面孔要骂他的时候,他就越写出来。你说贾宝玉的诗写得怎么样?最好的诗也是贾宝玉写的,特别是等到他有真情实感愤慨的时候写的诗,那更加不是一般人写得出来的。讲得有不妥当的地方、错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
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上) -吕启祥
    央视国际2004年12月17日14:04

    主讲人简介:吕启祥,女,1936年生,浙江余姚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曾发表过红学文章百余篇,著有:《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主编《红楼梦珍稀评论资料汇要》等。

    内容简介:不仅在书里,王熙凤受到了人们很多褒贬;即使在书外,在《红楼梦》问世的二百多年中,王熙凤也是备受世人评议的人物。她模样极标致,言谈极爽利,而机心又极深细。有人便因此认为她是“女曹操”,说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有人则把她说得一无是处,称她是没人敢惹的“母老虎”。而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论凤姐》的这篇文章里面,更是这样评论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__

    作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她的身上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同时她的身上又纠结着贾府的种种矛盾。王熙凤这一艺术形象,她所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广阔无比,她的社会的触角是最长的,既可以伸向官府,伸向佛门,也可以伸向宫廷。我们看《红楼梦》,会强烈地感觉到,王熙凤这个人物是那样鲜活、生动、丰满,她好像随时会从纸上活跳出来。就人物的鲜活、生动而言,王熙凤这个人在《红楼梦》里面堪称第一;假如没有了王熙凤这一人物,《红楼梦》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好看。

    王熙凤的“机心”表现得非常突出,她的“机心”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方面,但是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机心深细,谋略周密,她常常像一个极其高明的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理,辨风测向。她常常能够顺应对方的心理,并且能够急转直下,像这样一种本领,在《红楼梦》中,我们只能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到。王熙凤的这种“机心”,她的这种机变之速,确实令人惊叹!

    在“毒设相思局”这一回合里面,几乎可以说,王熙凤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她运用自己“模样极标致,心机极深细”这样的优势,最终置贾瑞于死地。但在“尤二姐事件”当中,王熙凤并非轻而易举就取得胜利,她是狠下了一番功夫,一步一步地将尤二姐引向绝境……

    (全文)

    我想,凤姐这个人,无论在《红楼梦》书里,或者是书外,都是受到议论,受到评论最多的一个,遭人褒贬,亦赞亦咒。在书里头,上自老祖宗贾母,下至小厮兴儿,都有评语。那么贾母在王熙凤一出场的时候,她说:“这是我们南省有名的泼皮破落户,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凤辣子”是贾母对凤姐的一种呢称,一种爱称吧。那么,兴儿关于凤姐的一段评论,大家很熟悉:“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有一大段,可以代表贾府里面那些下人的民意。那么,其他像同辈的人,李纨也罢,尤氏也罢,对凤姐都有很多评语。另外,比如陪房周瑞家的,她对凤姐也有一些评语,她虽然很夸奖她,说她是“男人万不及一的”,但是她也说“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你想,周瑞家的跟她关系应该说是很好的人,都会这么说。那么除了说出口的之外呢,还有一些在心里头,对凤姐也有一些评议。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黛玉刚刚进贾府,凤姐出场,凤姐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在《红楼梦》里面,以至于在中国文学当中,是一种很经典的出场,一个细节。那么当时林黛玉心里边就撺掇,就想,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理。她虽然没有说出口,她就觉得有点纳罕,有点奇怪。那么这些无论是说出来的,或者不说出来的,凤姐这个人物在《红楼梦》里面,人们都是议论、评论很多的。

    那么至于在书外,就更是这样,《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面,对凤姐的各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凤姐叫做“女曹操”,把凤姐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那么在所有这些评论当中,像红学的前辈王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论凤姐》的这篇文章里面有一句名言,就叫做“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个恐怕是我们每一个《红楼梦》的普通读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这句话其实也是从《三国演义》曹操那里来的,叫做“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曹操死了,《三国演义》就不好看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应该说,既是我们大家都有的真实的感受,也是启示我们每一个红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应该很好思考的一个课题。

    那么在红学史上,除了我刚才说的有一些那样的“女曹操”、“胭脂虎”的评论以外,也有一些很有见地的评论。我举一个,有一位评家叫野鹤,他有这么几句话,他说:“吾读《红楼梦》,第一爱看凤姐儿。人畏其险,我赏其辣,人畏其荡,我赏其骚。读之开拓无限心胸,增长无数阅历。”(野鹤《读红楼札记》)那么,我觉得像野鹤这样的一段评论,他就不但是把凤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是多少带有一种美学意味的一种批评。

    假如说,我们把王熙凤这个人物,从《红楼梦》里面抽掉,那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就要坍塌,她有一种“支柱”的作用。这个“支柱”不是建筑学意义上的,我觉得,是一种艺术结构,是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坍塌”。所以,说“支柱”可能不很确切,也可以说是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它不但是写宝、钗、黛的爱情婚姻这些,它还写这么大的一个家族,这么四百多个人物,那么你设想,如果没有了王熙凤,这个书会怎么样?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把贾府当中的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等关系,交织成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的妯娌、叔嫂、兄弟、姐妹、以至于姨娘、侍妾,底下还有大群的管家、陪房、奴仆、丫鬟、小厮等等,那么凤姐同其中任何一个人,或者是连接,或者是矛盾,或者是又连接又矛盾这样的关系,那么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按说,凤姐在贾府当中,她的辈分是很小的,她是孙子媳妇,为什么像凤姐这样一个人物能够当家呢?这个是很多原因,或者说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她有娘家“金陵王”的靠山,她有贾母的宠信,有邢夫人、王夫人矛盾的牵制,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和欲望的主观条件。那么这几种合力,把凤姐推到一个掌管贾府家务的这样一个显要的地位。同时,也就把凤姐推到了火山口上,成了一个众矢之的,所以众多旧矛盾的结果,又会引发无数的新矛盾。那么我们说,在凤姐身上概括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不能够看做很琐碎的家长里短的那种家务事,所谓叔嫂斗法、妇姑勃谿那样的,不是那么样。因为在中国的封建宗法社会里面,是家、国同构的,家是国的一种简化的形式。我刚才说到的那么种种色色各方各面的矛盾,我们说,封建国家的这种派系,这种争斗,它的这种雏形,它的这种胚胎,都可以在家族里面看到。所以,以王熙凤为焦点的,或者说,她辐射出去的这种种矛盾,我们可以从这里头,就是她给人一种纵深感,不能够就事论事,就看成是一个家族的一种矛盾。

    我们从凤姐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企及的。这里我们仅举一例,比方说,放债生息这样的一个细节,凤姐是把月钱拿出去放高利贷,那么小说里面不止一次地写到。那么她放出去的话,平儿说过,每年少说也能翻出一千银子来,连数字都很具体。那么这样的经济细节,在别的人物身上是不可能有的。比如说,老爷、太太他们不会做这种事,不屑做这种事,姑娘小姐她们根本是不理财,连戥子都不识,就是说,是完全不会做。也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