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枝春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花枝春满-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话,都出自李长之之口。他说:
  倘若说在屈原的诗里是表现着为理想而奋斗的,在陶潜的诗里是表现着为自由而奋斗的,在杜甫的诗里是表现着为人性而奋斗的,在李商隐的诗里是表现着为爱、为美而奋斗的,那么,在李白的诗里,却也有同样表现着的奋斗的对象了,这就是生命与生活。
  根本看着现世不好的人,好办;在现世里要求不大的人,好办;然而李白却都不然,在他,现世实在太好了,要求呢,又非大量不能满足;总之,他是太人间了,他的痛苦也便是人间的永久的痛苦!这痛苦是根深于生命力之中,为任何人所不能放过的。不过常人没有李白痛苦那样深,又因为李白也时时在和这种痛苦相抵抗之故(自然,李白是失败了的牺牲者),所以那常人的痛苦没到李白那么深的,却可以从李白某些抵抗的阶段中得到一点一滴的慰藉了!这就是一般人之喜欢李白处,虽然不一定意识到。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曾经说过:“盛唐艺术在(李白)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李白的诗究竟怎样地不可思议?李白的天才究竟表现在哪里?让我随便举几首前人独得妙赏的诗篇吧。
  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
  这几句诗是著名诗人兼学者林庚先生极为欣赏的。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屋子里,正在胡思乱想,突然感觉窗帘好像在动。窗帘为什么会动呢?难道是有人推开的?没有啊,外边并没有人进来。唉,我瞎猜什么呢?原来是明月把这个窗帘打开的,明月照得我的心敞亮。“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两句诗真是太伟大了!这样不可思议的想象力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是写不出来的!
  林庚先生欣赏的还有一首小诗: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单看前面两句,你会说,这成个什么诗呢?但李白就是李白,你永远没法猜到他写完上句下句会写什么,你的想象力永远跟不上他!后面两句写得太好了,“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叫人读了仿佛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在这么惊险壮观的景色面前,你到底是认为横江好呢?还是认为横江恶呢?这就逼得你必须自己去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角度,从美学的角度看,好!多壮观啊。从实用的角度看,不好!多危险啊。到底好还是不好,作者没有说。他叫你去看,去想,这就很高明。
  再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赠汪伦》一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前面两句,平铺直叙,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你看他接下来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完全超乎你的想象之外,不是你用常规思维所能把握的。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飘逸瑰丽,这就是李白的伟大。
  

不开心,毋宁死(3)
除了想象力的超逸之外,在精神气象与辞采方面,李白的诗也极为卓绝壮美。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开头两行长达11字的句子,全是大实话,但却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妙句。后面抽刀断水的比喻更是精妙绝伦,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诗人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种思想真是惊天动地,这世上恐怕也只有他李白才敢这么说。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何等的自信!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固然骨子里也透着自信,但究竟不如李白的这一句响亮而且直白。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看来,这一句话是对李白整个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高度概括,是他整个人生观的中心点和基石。林庚先生用“李白的布衣感”来概括李白身上的这种特质,我以为尚不如这两句诗全面。概括地说,这种特质就是,自由的、适意的个性追求,开放的、平等的价值观念,乐观的、向上的理想色彩,健康的、饱满的青春热情。所有这一切,就像一面辉耀着那个时代的最激动人心的大纛,昭示着李白的意义之所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秋浦河里充满诗意的忧愁(1)
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启功先生有几句话,谈唐诗的特点及此前此后各个朝代诗歌的特点,很有意思。他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嚷者,理直气壮,出以无心;想者,熟虑深思,行以有意耳。”
  唐人出口即能吟出诗来,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整个唐人的生活都特别富于诗意。在这个大气磅礴的社会里,整个地弥漫着一股青春的气息、一抹梦幻的色彩、一片诗意的氛围。唐朝给人的感觉是,人人都激情四溢、感情充沛,一说话就云烟满纸、诗意盎然。在这样的环境土壤里,唐诗只可能是嚷出来的。唐诗怎么“写”得出来、想得出来呢?
  谓予不信,请读唐诗!犹且不信,请读唐传奇!唐传奇到处都是诗意,到处都是诗!只要亲口品尝一下,你就会因领略到唐代文化变幻多姿的瑰丽、梦幻般的想象力和青春绚烂的色彩而醉倒!
  李白的《秋浦歌》是嚷出来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起句非同凡响。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从天而降,也才夸张到三千尺。而作者的白发拖曳到地上,竟然达到了三千丈!这是多么骇人心目的景象,这是多么令人惊异叹服的想象力。然而,借助艺术的魔力,这夸张竟能超越日常尺度的不合理而变得合理。“燕山雪花大如席”,“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在这里,我们除了真切感到那形象的巨大鲜明及其力量气势的不可遏抑之外,哪里会想到这夸张究竟合理不合理呢?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明镜里”的“秋霜”当然不是霜,乃白发也!这白发当然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因此,上一句里那个巨大的形象——三千丈,也就不再是白发而是愁了。在这里,“愁”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已经赋予我们一个最直接最鲜明的印象。
  自古以来,那些最成功最优美最出色的诗篇,都是把“愁”化为日常生活当中的具体物象来描写的,这是一条艺术的规律。
  《诗经·邶风·柏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你看,这是多么朴素而又新颖的比喻。女子心中的忧伤无处排遣,好像穿了一件未曾洗的脏衣服那样难受!
  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说,忧愁只能用酒来排遣。李白却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忧愁的无可排遣,正如以刀击水一样,是多么的徒劳啊!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忧愁啊,你像终南山一样高,你那样地广漠无边,不可收拾。这让人想起《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所说的话来:“我的心空荡荡的,就像这辽阔的草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如春水,滚滚东流,这是多么地新鲜、灵动、生意盎然。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又是多么缠绵、迷乱、饱满。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又一下子使得忧愁有了质感和重量,多么不可思议!
  一句好诗,就像一片用水洗净了的天空。纯粹的诗意,使人忘记忧愁。
  据说,李白曾经五上秋浦,在这里挥毫写下了以《秋浦歌十七首》为代表的45首千古名篇,以致后世把秋浦河誉为“诗之河”。“白发三千丈”即是其中的第15首。这组诗中的其他名句还有:“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等等。
  说到秋浦河,我有一点发言权。2005年夏秋间,我曾探访过秋浦河。秋浦河位于皖南山区的石台县,依偎在青葱翠绿的仙寓山的臂弯里,平平静静,悠悠然然,一副与世无争的潇洒脱俗。在秋水泛溢的秋浦河里,乘着竹筏漂流,我的心悠悠不尽。我想,当年的李白也许就像我一样:乘一叶扁舟,徜徉秋浦河,轻吟“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的句子,看青山绿水云卷云舒,听空山灵雨清风微吟。在这样明丽的大自然里,愤激的诗人也平静下来了,在他的心中,瑰丽的诗意终于结晶成了一片澄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秋浦河里充满诗意的忧愁(2)
往事越千年。今天的我们,已经浑然不知忧愁为何物。
  我们曾经为青春的美丽、人生的短暂忧愁过吗?我们曾经为一切美好事物的逝去忧愁过吗?我们曾经为内心深处莫名的激动忧愁过吗?
  当我们已经快要忘却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对于诗意的忧愁,需要得是多么迫切!
  

人生是个圆球(1)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它好就好在夸张,夸张到几乎不合理的程度,因此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写瀑布的诗,中唐徐凝有“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的名句,因为过于写实,就被苏轼骂为“恶诗”。
  写庐山的诗,李白还有更精彩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风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读了这诗,我想,庐山这个题材,怕是没有人能够写出更好的诗来了。
  然而,苏轼偏偏不服这个气,他不经意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没想到,他这一题,竟成了千古!
  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以自己的悟性和智慧给庐山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庐山这个无生命的自然变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变成了一种美。
  恰如李白之于黄鹤楼,张继之于枫桥,杜牧之于江南,王勃之于滕王阁一样,这些诗人不仅是自然美的发现者,更是自然美的确定者和建构者。无情的山水因为他们的赋予,而显示出活泼泼的生命和内在的奥蕴,召唤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投入自然的怀抱寻幽探胜,涤荡心灵。
  元丰七年(1077年),苏轼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与庐山常来常往,那么日后再相见,就会像故人一样。此后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与友人参寥同游此山,在西林寺写出这篇杰作。
  诗人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呢?你看,从横向看,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从远处望,近处看,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为什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面目呢?那是因为未能超然于庐山之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味体验、驰骋想象的绝妙空间。
  哲学家说:看事物要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入手,才能看到其整体,认识其本质。
  美学家说: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而对于芸芸众生中的你我来说,苏轼的奇思妙句更像是一道心灵鸡汤,一个智慧的偈子,它给了执迷不悟者一剂醒魂的良方。
  它分明是说:破除执著!你执著于庐山之中,跳不出庐山之外,你就休想领略庐山的真美。同理,你执著于人生之中,却不能跳出人生之外来旁观默察,也就无法体味人生的真味。
  佛说,执著是众苦之源。人世间的恩怨情仇,名缰利锁,无一不祸起于对爱欲的极端执著。即便寻常日子里,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各种执著中翻滚,“我偏要”、“你老是”、“你从来”、“我一定”……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知不觉在人际间筑成一道道壁垒。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人生是个圆球(2)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
  茫茫人世,我们总是执著于六根、六尘和六识,所以总是“放不下”!执迷于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执迷于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执迷于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执迷于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甚至于执迷于仇恨等等。我们需要放下的,岂只是手中的花瓶!
  从心理学上说,你爱上了一个人,你的世界就微缩在对他(她)的感情上了。他(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吸引着你的注意力,都能成为你快乐和痛苦的源泉,却不管不顾他(她)是否也爱你,结果过分的执著却迷失了自我。路上的一个小坑绊倒了你,你惦记着你的倒霉,你的疼,却不知道想个办法去把它填平。有意无意的伤人话语,虽然时过境迁,你却一遍一遍地在回味中咀嚼着它的毒汁,将伤害放大到了无限倍。我们常常会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会因为纠缠于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作茧自缚,把人生滚成一个巨大的圆球!
  中央电视台《探索》节目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