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二-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76 关于《法华经》的主旨精神
376 关于《法华经》的主旨精神

  郭旭东

  请教老师:据《法华经》中说,《法华经》是诸经之首,是佛秘密护持,不轻易讲说的,读诵受持《法

  华经》有利于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请问老师:《法华经》的主旨精神是什么呢?为何有的菩萨能演说非常

  多的《法华经》的章句?他们演说的内容核心是什么呢?&;nbsp;

  以下仅供参考。

  《法华经》的主旨精神是一乘佛法和佛的不生不灭的境界。也就是说,这部经中,认为众生都有佛

  性,所以最后都可以成佛,但前提是都要经过善行等修行。经过声闻、缘觉的修持,也是过程,而不可定性,应该

  继续向前,自度度他,指导圆满成就无上菩提。&;nbsp;

  那么为什么有的菩萨能演说非常多的《法华经》章句呢?我们看一下《法华经》原文:&;nbsp;

  若有能受持&;nbsp;&;nbsp;&;nbsp; 妙法华经者&;nbsp;&;nbsp;&;nbsp; 

  当知佛所使&;nbsp;&;nbsp;&;nbsp; 愍念诸众生

  诸有能受持&;nbsp;&;nbsp;&;nbsp; 妙法华经者&;nbsp;&;nbsp;&;nbsp; 

  舍于清净土&;nbsp;&;nbsp;&;nbsp; 愍众故生此

  当知如是人&;nbsp;&;nbsp;&;nbsp; 自在所欲生&;nbsp;&;nbsp;&;nbsp; 

  能于此恶世&;nbsp;&;nbsp;&;nbsp; 广说无上法

  应以天华香&;nbsp;&;nbsp;&;nbsp; 及天宝衣服&;nbsp;&;nbsp;&;nbsp; 

  天上妙宝聚&;nbsp;&;nbsp;&;nbsp; 供养说法者

  吾灭后恶世&;nbsp;&;nbsp;&;nbsp; 能持是经者&;nbsp;&;nbsp;&;nbsp;

  当合掌礼敬&;nbsp;&;nbsp;&;nbsp; 如供养世尊

  上馔众甘美&;nbsp;&;nbsp;&;nbsp; 及种种衣服&;nbsp;&;nbsp;&;nbsp; 

  供养是佛子&;nbsp;&;nbsp;&;nbsp; 冀得须臾闻

  若能于后世&;nbsp;&;nbsp;&;nbsp; 受持是经者&;nbsp;&;nbsp;&;nbsp; 

  我遣在人中&;nbsp;&;nbsp;&;nbsp; 行于如来事&;nbsp;

  这段话大意是说,(释迦牟尼佛说:在末法时期,)如果有能够领受《法华经》真谛的人,应当知道

  这是佛派遣下来怜悯挂念众生而前来度化众生的人。他们舍弃了清净美丽的佛国世界,因为慈悲众生而出生到这个

  五浊恶世。应该知道,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已经得到自在解脱的人,所以能在这个五浊恶世广为演说无上的佛法,应

  该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我(指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在这个五浊恶世,对于领受《法华经》真谛的人,我们要尊

  敬他们,供养他们就像供养我(指释迦牟尼佛)一样,用美味、饮食和种种衣服,供养这样的佛子,希望从他们那

  里哪怕听到片刻的佛法。对于这样的人,在末法时期,我将要派遣他们来到世人中,代佛行佛事。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

  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

  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nbsp;

  这段话大意是说,能够演说《法华经》的人,要具有融于众生的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心,并且安住于

  法性本空的道理中,并且以大精进的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和四众广为演说《法华经》要义。&;nbsp;

  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

  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

  可见,诸佛宣讲《法华经》的核心是一乘佛法。能演说《法华经》的菩萨,“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

  事”,所以其演说《法华经》的内容核心应该仍然是一乘佛法。

  2008年2月1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77 关于违背誓愿的问题
377 关于违背誓愿的问题

  郭旭东

  博友留言:老师,我也发过誓愿 ,可因业重,又经常做不到,犯了习气毛病。老师说过做不到,发愿

  就成了妄语,可是不发愿更改不了,我很矛盾又羞愧。老师,怎样使誓愿不退转呢?

  以下仅供参考。

  首先,对于自己的错误,应该有个端正的态度,也就是要积极承认并努力改正。

  通过发愿改正错误是想努力改变自己的方法之一。那么,如何看一个人发的愿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假

  的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端正态度。我们之所以发愿,就是之前要考虑到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发这个愿到底值得

  不值得?如果一旦觉得值得了,那么就应该矢志不移地按照誓愿去做,因为它值得我们去奉献,去那样做。这样才

  是真实的誓愿。

  如果做不到,那么我们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的价值观到底衡量好了没有?如果真的衡量好了,那么我

  们就应该无怨无悔地按照誓愿中说的那样坚持做下去。要清楚,坚持就是胜利。要冷静。态度一定要坚决,不可灰

  心丧气,不可左顾右盼,一定要对自己进行自我激励。要以饱满的乐观精神应对面临的困难,要敢于和自己的习气

  作坚决的斗争,谦虚勇猛大精进。

  如果习气频繁犯,说明自己还有不能征服习气的懦弱习气。这个时候,应该加强金刚行为德修持,也

  就是要努力克服在习气面前表现为娇气、懦弱、无能、意志力薄弱等习气和坚持自身缺点的刚硬、顽固不化等习

  气。另外,要坚持自立,不要有依赖心理。要不断突破自我,争取新的进步。

  不要以业障深重为借口而拒绝提高自己。不想提高自己,是自己对待不足的不良态度和能力问题,而

  与自己的业障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也不可走向另一极端,不要自卑绝望,不可破罐子破摔。要由被动转为自

  觉。努力领悟改正缺点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纠正自己的不足。

  2008年2月3日发布于博客圈 。 想看书来

378  关于如来藏功德
378  关于如来藏功德

  郭旭东

  博友留言:通过学习老师讲的佛法,我对佛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这句话不明白:“(三)至得果

  佛性,至佛果始圆满显发者(《佛光大辞典》)”其实这是佛性相大(性忍)的体现。《大乘起信论》:‘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请老师于适当的时候给予讲解,学生愚痴,谢谢老师。

  以下仅供参考。

  有人将佛性分为三种,即:(一)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的佛性。(二)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所

  引发之佛性。(三)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始圆满显发者。(《佛光大辞典》)其实这是佛性相大(性忍)的体现。

  《大乘起信论》:“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可以表现在三方面:

  一、本具功德,即本身所具有的先天功德,也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本身未受污染的功德,也就是我们

  所说的“住自性佛性”所体现的功德。

  二、修因功德,即通过不断提高修养和行善而具有的功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引出佛性”所具有的

  功德。

  三、果报功德,即通过不断提高修养和行善而达到福慧觉行圆满的功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至得果

  佛性”所具有的功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这说明了进行弃恶行善的修持过程和结果都属于功德。

  2008年2月3日发布于搜狐博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79  可否用方便去习气
379  可否用方便去习气

  郭旭东

  博友留言:请问老师,有时习气很难去时可否用方便,曲线救国?

  以下仅供参考。

  不能有这样的想法。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很可能为自己不去除习气找借口。

  其实,不要认为习气很难去,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一个人真的树立了高尚的价值观和高尚的誓

  愿,那么他必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使自己矢志不移地提高修养,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

  当然我们还要谦虚进步,不断向别人学习各种对治习气的方法,领悟真实的修养境界,而不是走形

  式、作秀。要正信因果,考虑到自己的前途,要清楚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主

  观能动性,真实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克服习气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彻底。因为这种提高修养的过程是以逆为顺德,

  要知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不要为此而感到苦恼,一定要乐观起来,不要再人为地增加烦恼。要积极主动些克服习气,那么于其

  中一定会找到乐趣的。

  《圆觉经》:“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在去除习气上,只要意识到

  自己的习气了,就应该立即远离、克服这一习气,而不要再以任何方便为借口来躲避自己对不良习气的克服,“不

  作方便”,“亦无渐次”;一旦克服了习气,自然清楚之前这样做的原因和习气克服后的真实境界状态,“离幻即

  觉”。

  因此,一定要谦虚、刻苦、大精进地克服习气,而不要为自己找任何理由或借口回避习气的改正。不

  要等待,不要观望,不要期盼,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自律,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要时刻记住“态

  度第一位”;不要在克服习气上表现得懦弱无能,狂妄不羁;要由被动、无意识、自负转为主动、自觉、谦虚地纠

  正自己的习气。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长足进步。于此,我们才会真正观察与发现克服习气的智慧、原因和乐趣

  所在,而不是停滞不前和执着、烦恼于其中。

  2008年2月4日发布于博客圈

380  可否用方便去习气(二)
380  可否用方便去习气(二)

  郭旭东

  博友在《可否用方便去习气》留言:修行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不过; 记得佛经上似乎有个比喻故

  事; 来说明方便的重要; 说是一个商队首领带着商队在艰难中前行; 在沙漠中大家都筋疲力尽; 走不动了; 这时商

  队首领就运用神通力; 变幻出一个城市; 使大家都能休息一下; 恢复体力和信心。 这似乎也是讲菩萨运用方便的

  事情; 与您的观点有矛盾吗?

  以下仅供参考。

  这是不矛盾的。

  在博文《可否用方便去习气》中针对的是个人如何对治习气,里面提到,个人“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习

  气了,就应该立即远离、克服这一习气,而不要再以任何方便为借口来躲避自己对不良习气的克服”。而本问题中

  关于方便的故事指的是菩萨用方便帮助别人克服习气,并没有使别人以此为借口而躲避习气的克服。但就菩萨个人

  而言,自己对待无明、烦恼、习气也是当机立断而不放逸的。

  《大方广善巧方便经&;#8226;卷第二》:“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又如世间善用剑者,于其剑法

  巧妙精熟。是人一时隐覆利剑,独行旷野险难之处。于其中路忽见一人,单己无伴复无器仗。时用剑人见彼人已,

  生悲愍心,即相附近,而谓言曰:‘汝今独行一无伴侣,又无器仗将何护身,汝今同我随其所往,终不令汝有所阙

  失。若忽值遇盗贼等事,我当为汝作大救护。”言已同行。于其中路忽逢贼众。时同行人不知此人先隐利剑,见是

  贼已即生怖畏。时用剑人发勇猛心无所怯惧,即出其剑与彼贼众而共斗敌。时彼贼众皆悉断命。其用剑人自护身

  已,复能防护彼同行者,咸得安隐过斯险难。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而能具足种种方便执智慧剑,虽于

  五欲境嬉戏顺行,终不暂令身根起放逸事,能为身根作大防护;设于异时遇烦恼魔,菩萨亦复无所动转。”

  大意是说:

  佛说,具有善巧方便的大菩萨也是这样……他们就像世间善于运用剑术的人,对剑法非常巧妙娴熟。

  譬如有一个剑人掩藏了自己的利剑,独行于旷野、险恶之处。在路上他忽然愚见一个人,孤立无助也没有武器随

  身。这个时候,剑人见到此人,对其生起了怜悯心,于是就靠近这个人,对他说:“你今天一个人行走,没有伴

  侣,又没有武器防身,很危险,你和我一起结伴前往的话,你就会很安全。如果遇到强盗等事情,我来帮助你。”

  说完后,那个人同意了,于是二人同行。在行走过程中,二人竟然遇到了众贼。同行人不知道剑人先隐藏了利剑,

  见到众贼很恐惧。此时,剑人以勇猛无畏之心与众贼搏斗。那些贼人都被打死。这个用剑的人,既能保护自己,也

  能保护同行者,使大家都平安渡过了险境。具有善巧方便的大菩萨也是这样。他们能够具足种种大方便,执持智慧

  之剑,虽然在世间五欲的环境中正常生活,但始终严格自律,不使身体放逸,避免身根受到不良外缘的干扰。即便

  在某个时间里,遇到了烦恼习气,也不被它所带动,而是当机立断地克服、转化。

  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菩萨利用智慧之剑,自利利他,自护护他,但绝不放逸自己的习气,也不被不

  良外缘所带动。

  2008年2月5日发布于博客圈

381 关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381 关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郭旭东

  博友留言:请老师谈谈“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并结合*的对治。&;nbsp;

  以下仅供参考。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出自《素问·天元纪大论》,其中还提到:“少阴君火,少阳相火。” 后

  世将这些概念明确为:“君火”是心之阳气,“相火”为肝、肾、胆、膀胱、心包、三焦之阳气。其中肾之阳气也

  叫“命门火”,肝之阳气也叫“雷火”。“君火”单指正气而言,若过旺时便是“心火亢盛”。

  心为君火,为神明之主,故谓之明;肾为相火,为发生之根,故谓之位。《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这说明了心驾驭自身的重要性。&;nbsp;

  就*而言,也要从心理上下功夫。首先一定要意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