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倒是教会我们一些技巧。
到底该怎么对付智伯这类不安分的好战分子呢?
呵呵,策略是现成的。
韩、魏两家的策略就非常好。
那就是,先盘算好自己的主意,让那小子牛去吧!
这是典型的以退为进。
先给他点好处,实际上就是在鼓励他四处树敌。
那一点点的好处,更像是火化他的柴火,柴火越多,火烧起来的时候就越旺。
胜利经验:
一、该忍的时候就得忍。不但要忍,还要送给那小子好处,鼓励他继续牛X下去。鼓励他继续树敌。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二、瞅准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一但时机错过,再想收拾他就难了。
晋阳一战就是个绝好的例子。
如果、韩、魏两家当时犹豫不决,始终不敢和赵家联合行动。
那么,等智伯灭了赵家,就算智伯遵守约定,智、韩、魏三家平分了赵家。就算韩、魏的势力也随之增长。可是,四大家族也只剩下三家,和智家制衡的势力更少了,智家的势力也就更加强大。韩、魏两家,离死不远亦!
由此看来,权力好像是麻醉剂。用的恰当,可以在医疗中助人、救人。如果用的毫无监督、不加限制,那就成了毒品。任意享用的结果只能给享用者带来自身的毁灭。
这个智宣子就是一种被权力麻醉,自认牛皮无比型的领导,结果完蛋了。
还有一种就是被权力灌晕,自认全才型的领导。他们,又有什么趣事呢?
。 最好的txt下载网
2。领导,你丫闭嘴!
孔子的孙子孔伋(ji,第二声。),字子思,号称亚圣孟子的老师,对卫候的好些作法都看不惯。
有一回,卫候刚提出一项愚蠢之极的治国计划,群臣们就马上毫不迟疑地齐声鼓掌叫好。
这时候,朝堂之上一片和谐。
卫候矜持自许,群臣也把大拇指竖得像兴奋的牛鞭,“大王英明,大王英明,大王真他妈的英明!”
看着如此场景,子思忍不住振衣冷笑。
卫候立刻注意到子思发出的不和谐音响,但顾及子思的独特身份,也不便马上就发作。好歹也是孔圣人的孙子,总得给点面子吧。
压住不快,卫候捏着嗓子,作鹌鹑状,“先生因何而笑啊!”
卫候表面上问得温文尔雅、礼贤下士。实际上,他更想这么问,“你小子到底笑什么?”
子思长叹一声,似答非答,也不看卫候,“唉,我看现在的卫国啊,是‘君不君,臣不臣’,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
卫候强笑道,“愿闻其详!”心说,你小子要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哼哼,我让你哭都来不及!
子思接着说道,“要是当国君的在什么方面都有主意,在什么地方都充内行,那臣子也就不好再提什么建议了。
就算您的主意可行,您把事情处理的也算恰当。可即便如此,仍然阻止了其他人的意见。臣子们没准儿有更好的主意啊!
要是您的主意不好,那就更别提了,谁敢跟您唱对台戏啊!
更何况,您说的不对,大家却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只管闭着眼睛、昧着良心夸您。您肯定是高兴了,可那样,事情能办好吗?对国家有好处吗?
对于君主而言:
不去管事情做得好不好、对不对,就喜欢听好话,只爱听赞歌。
这样的君主,是典型性的‘昏君’!
对于臣子而言:
不管上面说的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一味地拍马屁,只会千方百计去证明上面的指示何其正确,何其伟大。
这样的臣子,只能叫作‘马屁之王’。
现在,当君主的昏聩无比,当臣子的马屁无敌。
昏君领着一帮马屁精,净干些耍嘴皮子外加胡折腾的鸟事儿,不顾百姓死活,整日里yy强国,自娱自乐。凭这些就想去长久统治老百姓?
老百姓迟早是不会答应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种情况要是长期不改,我看,卫国就危险了!”
卫候听了,半晌无言。
子思一看有戏,接着劝道,“大王,现在您总是自以为是,臣子们谁也不敢纠正您。
但那些臣子们呢?别看在您这儿他们装孙子,出去在老百姓面前可全都是大爷!
他们也学着您的样子自以为是:自己说出的话,不喜欢听一点反对意见,老百姓们是连半个‘不’字也不敢说。
眼下,君、臣都自认为是贤能无比,而下属和百姓们也表面上都交口称赞,没人敢不服。说你们好的就是顺民,就有福;说你们不对的,就是想造反,就有祸。
这样下去,国家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啊?”
这就是子思气愤之下所说的国君闭嘴论。
卫候是否真心采纳,且不去管他。
看看历史发展的实际结果也就行了。
呵呵,反正战国七雄里面可是没有卫国,更不用说指望卫国统一天下了。连自己的老百姓都不鸟他们了,还能镇得住谁啊?
看看现在的某些领导,也都一个个自命全才,什么东西都要发表点意见,什么项目他都懂那么一点。
他要真是个精通所有各专业的全才,他也就肯定当不上领导。再说了,那种全才也根本不存在。
这就坏了。
因为,他虽然随便一说,可麻烦来了。
下面是听他的不对,不听他的也不对。
听他的吧,明显有比他更好的主意,或者他的方法根本就是胡闹。
不听他的吧,这不是不尊重领导吗?以后还想不想混了?
于是,只有勉为其难。
听领导的话,个人前途要紧,咬着牙,先把项目照样上了再说。呵呵,这里的例子太多,就不举了。
现在还有没有这种情况呢?谁知道,反正只听说纳税人的钱总是喜欢被用来交各种“学费”!
要是子思还活着,刚好在某个“全才”型领导麾下上班,这个书呆子说不定又要怒吼一声,“领导,你丫闭嘴!”
不过,还是有比较明智的国君,人家知道自己不是全才,而且还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
。 想看书来
3。没有白色雪佛兰的贵族——商鞅
虽然,秦献公在世的时候也曾大败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联军,砍掉他们六万颗人头,很有些武力可言。
但是,直到他去世,秦国都不算是特别让人瞧得起的国家。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的儿子,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继位。
二十一岁,还是个青春得可以做很多蠢事的年龄:旷课,迟到,上课说话,考试作弊,搞大女朋友的肚子,搞大别人女朋友的肚子,诸如此类,等等。
要是现在,秦孝公应该是个大四的男生,正在为自己考研失败而发愁;或者正琢磨怎样在毕业论文上造点假,以便自己能省出大量的时间去找工作。
当然,如果真的是秦孝公的话,他还可以让手下的太监们替他做实验。
不过,身处两千多年以前的秦孝公所考虑的,和现在大学毕业班的男生们截然不同。
虽然他没有就业压力,但也绝不轻松。
除了在找女朋友方面他可以长出一口气之外,其余的景况则可以让他不停地重复“倒吸一口凉气”这个动作,直到他的胸膛变成一个便携式的旅行小冰箱。
先不提黄河、崤山以东的六个强国,连淮河、泗水流域也林立着十几个小国,都在图谋发展。而和秦国接壤的楚、魏两国更是对秦国虎视眈眈。
除此之外,那些国家还把秦国当成蛮荒之地的野蛮一族,共同鄙视之。甚至,连中原的各国诸侯联合会盟都没有秦国的份。
这的确是个奇耻大辱,相当于现在某个国家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面临如此巨大的压力,和那“羞死人不偿命的侮辱”,秦孝公没有“晕倒”,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长期沉浸在“郁闷”之中。
他选择了奋斗。
那个时候,年轻的秦孝公咀嚼着从心底翻上来的恐惧和那份抑制不住的挫折感,体会着他国的鄙视与侮辱带来的冰冷。最后,这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拼力回忆起先辈们的荣耀和尊严,并以此为精神支柱,下定了决心:
秦国,我的秦国,我先辈们的秦国,一定要强大起来!
可是,抱着这种决心的秦孝公并不莽撞。
他知道,靠蛮干、凭空想就想在“十五年内赶英超美”是不现实的。但是,遵循“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老路一步步照搬,不仅实践起来有困难,而且速度也太慢。
试想,秦孝公和人家跑的是同一条路线,而人家素质比他好,起跑又比他早,也不准备像兔子一样在中途睡个午觉,那么,秦孝公要跑到何时才能超越人家呢?
秦孝公很清楚这些。
他明白,只有“不走寻常路”,才能实现迅速强秦的大计。
既然自己不是全才,那就招揽各种人才好了。
于是,秦孝公向全国宣布了“招贤令”,不管是谁,只要能够出“奇计”让秦国强大,本王就尊他为高官,赐予他世袭领地。
这道招贤令,在秦国引起很大震动,甚至波及到了毗邻秦国的魏国。
魏国里一个拥有卫国皇族血统的青年——公孙鞅。他对秦孝公的招贤令怦然心动。于是,公孙鞅卷起行囊西行入秦。那个时候,他还只是公孙鞅,被封地而成为商鞅那是以后的事情。不过有一点可以先说明。这里的公孙鞅和“商鞅变法”里的商鞅是一个人。
这个公孙鞅人虽年轻,也不能驾驶白色雪佛兰,可才干却是超一流的。
魏国当时的国相公叔痤(痤读cuo,第二声。)就曾对魏惠王苦谏:公孙鞅是个举世罕见的“奇才”。对他,要么委以重任,要么禁而杀之,绝对不能任他流失别国。
可惜,魏惠王对公叔痤这套一会儿重用、一会儿砍头的说法感到莫名其妙,根本没有当回事儿。他既没有重用公孙鞅,也没有杀掉公孙鞅,而是任由这个奇才,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离魏入秦。
这次移民事件,不但给魏国埋下了破灭的祸根,也给野心勃勃的秦孝公送去了最宝贵的礼物。
公孙鞅到了秦国,面见秦孝公,将富国强兵的“奇计”一说。
孝公很感兴趣。
公孙鞅的奇计就是“变法”。
他要把秦孝公治下的百姓们按五家为一“伍”,十户成一“什”的编制组织起来。让他们互相监督。包庇治罪,举报重赏;立军功者赏,内斗作乱者罚;生产得力者免除赋税劳役,因懒惰而贫穷者,收为国家奴隶。全国上下,一切以军功为至高荣誉。没有军功,贵族们不能享有其宗族地位,有钱人也不敢摆阔。在这次变法中,等级制度将被进一步加强。
当然,对公孙鞅的“奇计”,大家并非一片叫好。有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轻易变法。公孙鞅对此种论调的反驳很有意思。
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探讨开创性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果实。要干大事儿,就不能和他们商量。只要您觉得对国家有好处,放手干就是了。”
秦孝公深以为然,立刻允诺变法。
变法实行之初,公孙鞅为了让百姓们对法令印象深刻,还搞了个“立木赏金”的宣传策划。
这个策划其实很简单,花费也不高,但是效果惊人的好。
公孙鞅派人在国都集市的南大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同时下令,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莫名其妙,谁也不去搬。过了些时候,公孙鞅又下令,谁搬过去就赏五十金。
终于,有一个缺钱的家伙大着胆子扛起那根长木头到了北门。
嘿,赏金真的到手了。
这下那些看热闹的人们后悔莫及,怎么自己不先动手啊。
看来官家真的说话算话了!
赏金发出之后。
公孙鞅这才正式颁布变法条令。
有了那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在前面,百姓们对条令上的内容都不再怀疑。
当然,变法也并非就此一帆风顺。
新法的主要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编制户籍,什伍连坐;统一度量衡;等等。
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进国都投诉新法带来的诸多不便。
不久,连太子也犯法了。
所有反对新法的人都等着看公孙鞅的笑话。
结果,太子因为其国君继承人的身份,免于刑罚。可是,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却被公孙鞅收拾了。公子虔被用了刑;公孙贾的脸上被刺了字。这就是杀鸡给猴看,等于当众扇了太子一个响亮的耳光。
那帮看笑话的全都傻眼了。
这记耳光的引起的反响,比搬木头更加强烈!
此后,举国上下全都谨小慎微地执行新法,谁也不敢造次。
新法执行了十年之后。
秦国变得路不拾遗,山无盗匪,百姓们对外作战勇敢,相互之间却不敢随便挑衅,连一些乡野小镇都得到了妥善的治理。
早先那些投诉新法不便的人,又跑过来夸奖新法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妙。
谁知,这个马屁却拍到了马蹄子上。
公孙鞅冷笑一声,“哼,净都是些乱法的刁民!”
然后,挥手将马屁精们发配到边疆。从此以后,秦国的百姓谁也不敢再议论国家法令的是非。
公孙鞅的变法成功了。
成功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秦孝公的支持。老大支持了,其他人的反对都是废话。这既是公孙鞅成功人生的开端,也是公孙鞅走向灭亡的病根。
第二、 策略上的成功。新法确立以军功为衡量荣誉的最高标准。任何人不只能靠先辈的地位耍横,太子本人都不敢随便胡闹,更别说那些太子D了。同时,新法也给草根一族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晋身之路,使老百姓们除了造反之外,也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向上爬。这样,社会资源的分配相对更加合理。
第三、新法执行上的成功。策略再好,执行不下去,就屁都不是。或者,只对老百姓有效,对牛人们无效,也长久不了。公孙鞅却做到了新法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新法的执行就有了根本保证。
换到现在,公孙鞅要是进了现在的公司,肯定还是策划高手。
他的“搬木头游戏”,以区区五十金的代价,就引起了首都人民的关注,让全国人民对新法的条令深信不疑。
那个小游戏有好多圈可点之处。
首先是那根三丈长的木头。
这么长的东东往集市门口一立,想忽视都难。尤其是当时,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三丈高的东西,绝对惹眼。而集市上又从来不缺看热闹的人。这比现在某些人“露点”、“露胸”“骂人”“抄袭”都有效。公孙鞅巧妙地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又没有违背任何法律和道德。
当然,还有一个小因素,当时没有城管。
要不然,万一城管看不顺眼,上去把木头给砍了,千古留名的变法说不定就夭折了。
接下来,说说那个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的游戏规则。
“把木头从集市南门搬到北门,就能拿大钱?”
“这钱好像赚的有点太容易了,那小子不是骗子吧?”
“要不,是搞传销的?”
“不是,现在传销都改名叫直销了!你看,那根木头多直啊!肯定是他们公司的logo!”
老百姓们只观望,不行动,谁也不是傻子。
就算是官府立得又咋样,你们比传销的更能骗,我们还没处告官去!
又想把我们当二傻子?
我呸,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