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国在各国预算和补贴问题上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多样化的国内发展和国家文化,新自由主义贸易越来越被确认为一种障碍,甚至是一种威胁。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全球贸易都已成为剥削弱者以强化强者的工具。在文化上,美国式的全球化正把世界转变为一个充斥不健康的麦当劳快餐、沉闷的沃尔玛连锁店、可口可乐自动售货机和银行自动取款机的乏味的大市场。全球每一个机场都是美国大型百货公司的翻版,看着同样熟悉的品牌,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除了不公平和破坏文化之外,现行的新自由主义全球贸易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长期地将财富从穷人那儿转移到富人手中,就如同在干旱时期从一口干涸的泉井里掘水,是不可持续的,消费者收入停滞不前也无法支撑消费型经济。新自由主义者称,自由贸易为世界上的穷人,不论是核心区的,还是边缘区的,都带来同等好处,该论断完全与事实不符。世界各地的工人买不起自己生产的产品,利润都被大洋彼岸看不见的投资者攫取。
二、贸易与货币
货币为贸易提供了便利。主流的货币经济学家把政府发行的货币看作是可随时兑现的主权债务工具,历史上来源于自由银行发行的票据。这一观点只适用于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一种债务凭证,持有人有权要求将之兑换为相应数量的黄金或其他等价物。另一方面,主办国家发行的不兑现纸币不是主权债务工具,而是主权信贷工具,它得到政府接受其作为纳税手段的支持。这种货币观就是人们熟知的国家货币理论。美元是美国的不兑现纸币,持有者有权在任一处美联储银行不多不少地兑换另一种面值的美元。主权政府的债券是以货币标价的主权债务。由于主权政府可以任意发行货币,以不兑现纸币标价的主权债券永远都可以兑现。地方政府的债券是机构债务,不是主权债务,因为地方政府尽管具有有限的征税权,却没有货币发行权,不能发行货币;所以其债券有可能无法兑现。货币发行权是联邦政府或中央政府的专有权力。用不兑现纸币购买债券时,交易表现为主权信贷方清销公共债务或公司债务。这种关系是直截了当而又至关重要的。
推动经济的是信贷,而非债务。债务是信贷的镜像反映。即使最精确的镜子也会破坏其镜像的对称性。为什么镜子将一个图像左右颠倒,而不像照相机的镜头那样上下颠倒图像?科学的答案是,镜中的图像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将右变成左,而是将前转变为后。然而,我们往往接受这个异常的被扭曲的镜像是未加任何修饰的真实,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镜中扭曲的映像是一种完美的再现。镜子,挂在墙上的镜子,谁才是最公平的?答案是:你的背后。
第三章 美元霸权对抗主权信贷(4)
货币经济学理论认为,信贷和债务是对立不统一的。事实上,信贷和债务是以相反的关系运作的。信贷要求资产净值为正数,而债务无此要求。一个人可以有良好的信用,并不欠任何债务。债务越高,信贷等级就越低。只有理解了信贷,才能理解现代金融经济之后的主要力量,它是由信贷推动的,而受阻于债务。从实践中看,债务扭曲了边际效用的计算,并重组可支配收入。债务把公司股票转变为价格越高、需求越大的吉芬商品(Giffen goods)简称为吉芬品。这是以英国经济学家吉芬(RGiffen)的名字命名的。在1845年的爱尔兰饥荒中,吉芬发现,虽然土豆的价格急剧上升,但当地农民反而增加对土豆的需求量,吉芬品由此得名。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怪事?答案在于,土豆在当时爱尔兰农民的支出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土豆价格的急剧上涨使得人们的处境迅速恶化。为了填饱肚子,人们不得不大大减少肉、奶酪这些相对来说仍然很贵的商品的消费,把省下来的钱花在还算便宜的土豆上。后来,经济学家就把像爱尔兰土豆这样价格上涨反而带来需求量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现在,吉芬品也延伸为指那些价格下降后反而带来需求量减少的商品。——编译者注,并创造出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所谓的“非理性繁荣”,即经济人走向疯狂。
当今的金融资本主义建立于不兑现纸币上。如果不兑现纸币不是主权债务,那么金融资本主义的整个概念体系就需要重组,这就如同当人类意识到地球既不是静止的,又不是宇宙的中心时,其世界观发生变化,物理学必须重新书写一样。一方面,需要以资本形成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吸收外国资本等途径,筹集到足够的实现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初始资本。——编译者注为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融资将被披露为一种残酷的骗局,因为主权信贷可以毫无问题地为有益于社会的融资发展。另一方面,并不必然需要以私人储蓄为国内公共的社会经济发展融资,因为主权信贷的供给也并不必然需要私人储蓄。从而,一国的私人储蓄率与公共金融至多只是间接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工资,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防止生产能力过剩,主权信贷可以为那些失业人口不明的经济体融资。由于依靠私人储蓄的资本形成是收入不平衡的主要制度原因,恰当地运用主权债务将带来经济民主和更健康的发展。
三、主权信贷与失业
在一个依靠主权信贷为发展融资的经济体内,劳动力将长期出现短缺,劳动力价格将持续上升。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中,劳动力持续短缺,劳工享有基本的、而非垄断性的劳动力定价权,从而能够不断提高工资水平,并减少生产能力过剩。在劳动力短缺形成之前,一个经济体将一直扩张,并将通过生产率提高保持扩张势头,从而维持较小程度的劳动力短缺。失业是经济体运作不佳的明显征兆,必须把它当作经济瘟疫加以预防。
1958年发现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商业周期内失业与工资引发的通胀之间的系统关系。它代表了宏观经济学发展的里程碑。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 W H Phillips)注意到,从1861年到1957年,英国的工资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致的反比关系。失业率下降,通胀率就会上升。失业率上升,通胀率就会下降。菲利普斯的问题是,将典型的商业周期内有缺陷的劳动力市场接受为自然法则,并运用有缺陷的体制的重复出现的数据来证明其合理性,使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能够接受失业问题,以掩盖商业周期的不合理性。这就如同观察医院的病人,然后得出结论:医院引起了疾病,减少医院的数量就可以减少病人的数量。该理论是能够以数据证实的,如果只将医院内的病人计算为生病的,而将医院外的病人视为这一系统的“外部性”的话。这正是美国发生的情况,医院病床过多是因为医疗保险经济学的变化所致,而不是因为需要医院治疗的病人数量减少所致。反对非法移民的部分经济学论点就是基于一个遭受生产能力过剩的卫生保健系统已不堪免费病人的重负。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美元霸权对抗主权信贷(5)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和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带领一些政府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用于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市场经济体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如何权衡取舍。后来,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和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各自独立地向该理论的基础发起了挑战,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和“长期”有不同的效应。他们认为,受通货膨胀调节的货币工资购买力或实际工资,将不断地调整,以实现劳动力的供求平衡,失业率将停留于实际工资水平,以调节商业周期。他们把这种失业水平叫作“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同与其相关的通货膨胀率是自我循环验证。自然失业率是通货膨胀率达到相关通货膨胀率时的失业水平。相关通货膨胀率是失业水平控制在自然失业率范围内时的通货膨胀程度。
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部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货币是最重要的。但作为一个社会保守派,他离开了已走一半的真理之路,没有进一步讨论公平的货币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而货币流动主要取决于贸易条件。与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理论关系相反,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高通胀率伴随着高失业率,而非低失业率;同弗里德曼的主张相反,90年代,日本的通货紧缩伴随的还是高失业率。不管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伴随着高失业率,这一事实对菲利普斯曲线和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概念提出了质疑。但主流经济学家继续接受弗里德曼—费尔普斯理论的核心原则,即某种自然失业率的确存在,如果加以维持,就能带来某种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他们将之命名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NAIRU),美国的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这些年来从4%慢慢攀升至6%。
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意味着美国稳健货币的代价是6%的失业率。美国劳工部报告了“好消息”:2005年5月份,美国有760万人或者说51%的劳动力失业,还在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的范围内。由于低收入者倾向于生育比国家平均水平更多的孩子,美国的失业水平转移到相关家庭,就意味着2000多万儿童的双亲是失业的。这些无辜的不幸者将稳健货币,也就是所谓的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制度成本,扛在其双肩上,为美国政府高度不负责任的赤字财政政策和导致贸易赤字和债务直线上升的错误货币政策买单。换言之,如果全世界6%的人口死于饥饿,那么食品的物价就能稳定。不幸的是,这就是维持全球农产品贸易体制的条件。没有任何政府经济学家费心地找出与真正的充分就业率相符的自然通胀率。
当失业才能使货币稳健时,很难看到稳健货币可以怎样导致充分就业。根据明确的范围和原因,失业伤害老百姓,而通货膨胀损害货币。如果货币的存在是为人民服务,那么在通胀与失业之间选择何者就是显而易见的。世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只不过是萨伊定律的国际化。其运作的前提是充分就业。
四、工资与利润
新古典经济学不允许雇主们像亨利·福特做的那样,胸怀加工资的目标,相反,而是促使雇主们像福特汽车公司等当前的管理层日常所做的那样,尽量把工资压到最低程度。亨利·福特加工资是为了把更多的汽车卖给工人以增加利润,而如今福特汽车公司削减工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与之同时却加剧了生产能力过剩。后者正是市场资本主义的毒瘤栖身之处:工资不断下降将导致一个生产能力过剩经济体的崩溃。
这就是全球的工资套利为什么具有经济破坏性的原因,除非出现结构性的变化:世界各地都提高工资,而不是发达国家维持低物价水平。要做到这点,不是以最低的工资来谋求最低的物价,而是以不断提高工资来谋求越来越大的市场。需要重新制定全球贸易的条件,奖励那些旨在全球性地提高工资和福利的公司。为此,这些公司将应用国际协调一致的过渡型政府补贴,而不是为了切断利用工资套利的贸易,运用倒退的保护性关税方式。这将使那些低工资经济体能够开始买得起其生产的产品,并能够从高工资经济体进口更多的产品,从而走向平衡的贸易。 。。
第三章 美元霸权对抗主权信贷(6)
最终,可以确定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随着工资水平趋于平等,工资套利将停止作为全球贸易的驱动力。当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均收入与发达经济体的相当时,世界经济将摆脱由有缺陷的新古典经济学短缺理论带来的现代生产能力过剩的困境。当在支付最高管理层数以千万计的美元奖金的同时,工资和工人福利却被削减,这并不是对经营管理良好的公平报酬,而是偷窃合法化。经营管理者只有在如下情况下才应接受奖金:其经营管理战略为其公司带来利润和工资的提高。
五、主权信贷与美元霸权
当一个经济体能够在主权信贷的基础上运转,不受美元霸权的影响时,由于私人投资没有明确的社会补偿性目标和价值,只有私人投资才需要私人储蓄。
储蓄是不充分就业情况下的通货紧缩,因为储蓄减少了日常消费,也就是减少了进行投资以加大未来供给的机会。新的投资带来能力扩大和生产率提高,从而导致新的税收,用于资本形成的储蓄只有一个目标:填平新投资与新税收之间的差距。由于主权信贷的存在,并不必然需要私人储蓄抹平上述融资空缺。在一个通过计划摆脱了商业周期控制的经济体中,不论是在困难时期,还是在未来的衰退时期,也都并不必然需要私人储蓄。
一个因需求不足而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体并不需要储蓄,需求不足又是低工资和高失业率造成的。正如著名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戴维森(Paul Davidson)所指出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只有在充分就业和高工资的条件下才有效。萨伊定律忽视了供求之间关键性的时间差,这对于快速流动而又没有需求监管的现代经济来说很可能是致命因素。储蓄要求支付利息,利生利使金融体系偏向于由过度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从而将最终使任何金融体系都难以为继。宗教禁止高利贷,是有其实际原因的。而货币生息是金融资本主义的基石,这得到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支持,该学派认为,货币在短缺时更有价值。从而,总体贫困对于稳健货币来说是必要的。这就是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说总是会有穷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国际清算银行(BIS)评估,在2004年底,全球场外交易(OTC,over the counter)利率衍生品的名义价值约为185万亿美元,而其具有的市场风险超过了5万亿美元,这接近美国2004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迄今,利率衍生品是标准化金融合约的最大类别,在后者总额250万亿美元的名义价值中占了185万亿。利率衍生品185万亿美元的名义价值是美国未清偿的国库券价值的41倍。这意味着利率波动将以远大于历史上的数据的规模,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自1971年与黄金支持美元相挂钩的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制瓦解以来,在所有现代国民经济中,政府发行的不兑现纸币成为法定货币。国家货币理论认为,一国政府发行的作为不兑现硬通货的纸币的通行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政府的征税权。在一国经济中发行货币是政府的意志,货币是为了纳税人缴税而发行的,是为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发放的主权信贷。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就是由政府发行的信贷工具即不兑现纸币来清偿。政府发行不兑现纸币后,不欠任何人的债务,只是承诺,接受该货币为纳税手段。
中央银行体制的运作是基于将政府发行的不兑现纸币作为主权信贷的观点。中央银行实质上是一国银行系统的最后贷款者,其发放的是主权信贷。这就是中央银行与自由银行之间的本质区别所在,前者发行的不兑现纸币是主权信贷工具,而后者私营发行的硬通货是允许持有人兑换黄金的银行借据。
由于苏联的衰亡,美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立场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