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亲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省长亲信-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芤裁挥屑侥恪D阋蛔撸驼饷葱┠辏У奈抻拔拮佟焙蠓阍鸸肿牛崴髁讼吕矗扒靶┠辏一垢阈垂牛环夥舛既缡链蠛#龌匾舳济挥小:罄矗的惚弦岛笤谑〕堑绷斯伲肴フ夷悖植恢侥睦锊拍芗侥恪挂晕獗沧釉僖布坏侥愕拿媪四亍�
  这些年,特别是给张若愚当秘书后,李清泉刻意要淡忘贫穷落后的家乡。童年留给他的记忆太苦涩了,志存高远的他不愿意深陷在往事中。人在仕途,缅怀过去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也是为官从政一大忌。切断与家乡联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担心乡亲们有事没事打扰他,给他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看到师兄的遗孤,冯尽雄很激动,紧紧拉着李清泉的手不放。他伸出一只长满老茧的手,反复在李清泉的脸上、头上抚摸着。李清泉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够和爸爸的结拜兄弟三师弟冯尽雄相遇,并且还得到过他的帮助。
  “仪表堂堂,大小伙子了。可惜大哥大师兄不在了,他要是还活在世上该多好。有这么英俊的儿子撑门面,日子多滋润啊!”冯尽雄感慨万千。
  “尽雄叔,您和我父亲是结拜兄弟,他如今不在人世了,我拿您就当自己的亲人了。”李清泉扶冯尽雄坐下,想铺垫铺垫,开始做思想工作。
  “泉小子,听说你书念得好,像你爹。我们三兄弟在云顶启运殿跟师傅学步云拳以前,都没上学念过书,可是,他脑瓜灵,自己跟师傅学着识了不少字。不像我和二哥师兄徐世德,一看那方方整整的字就头痛。”冯尽雄一谈起往事,目光中充满了怀念的神情。
  “可惜,我没有见过父亲……”李清泉觉得自己人生的最大遗憾,就是没有和父亲见过面,不知道他长的模样,没有在父亲的背上渡过童年时光。

第十三章 雪上加霜(9)
“泉小子,听说你在京城里念完书,回来了,到省里做官了?”冯尽雄问。
  “……不不,我那不能够算是做官,原来……我是……给张若愚副省长当秘书。”李清泉解释了一番,尽量通俗易懂地介绍秘书和领导的区别。
  “你……你给张若愚当秘书?”听到“张若愚”三个字,冯尽雄愣的张大了嘴。
  “怎么,尽雄叔叔,您知道张若愚副省长?”
  “我……他早年前……在离咱们滴水县当过县官。”
  “对,他曾经担任过滴水县的县委书记。”
  “他的官,怎么越当越大呢……”
  “尽雄叔叔,您认识张若愚副省长?”
  “认识,认识,说起来,他还拜过我为师傅呢,算是我的一个徒弟吧。可惜,可惜啊……”
  “怎么回事?到底怎么了?”
  “谁会想到,结识师徒一场,到后来却反目成仇……”
  “什么?反目成仇?我可从来没听张省长讲过,到底你们俩之间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一定是误会,张若愚省长为人坦诚,待人热情……”
  “这么些年过去了,再也没有见过他的面……他现在挺好吧?那条腿……还疼不疼?”
  经冯尽雄一提醒,李清泉忽然想起,每逢潮湿天气,张若愚的一条腿经常疼痛,到各大医院看过很多次,用什么方法治疗效果都不理想。李清泉为了照顾好他,时常在阴雨天晚上用热水给他泡脚,缓解他的疼痛。
  “唉,后来我后悔了,不该对若愚下重手……”冯尽雄悔恨地摇了摇头,回忆起师徒情断义绝的陈年往事……
  那一年,冯尽雄把拥戴县委书记张若愚的“万民折”呈到省里、市里后,兴高采烈地回到了镇里。继续支起菜摊,卖菜维持生计。张若愚有些日子没到枫泉来了,冯尽雄知道他这个县太爷忙,他领导的滴水县那么大的地盘,山山水水,沟沟岔岔,他哪能顾得过来?哪有空闲总往枫泉跑?
  冯尽雄突然觉察到有些不对劲儿,乡邻乡亲和老亲古邻在背地里嘀咕什么事情,都有意回避着他,指指点点地好象怕他知道。一打听,原来这个事儿和张若愚有关,乡亲们知道冯尽雄认识张若愚,和他有来往,便有意背着他,不让他知道。
  原来,让乡亲们怨声载道的,是张若愚正在全县推行的“赶着黄牛奔小康”工程。
  当时,急于建功立业的张若愚得到了一个消息,国家和省里制定了扶持政策,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县委召开了几次常委会,研究如何搭上这班车,挤进国家重点扶持的特色农业县行列,并以此为突破口,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富足的日子。县委常委会最后决定,选择养牛这个突破口,争取建设成为养牛大县,列入“国家队”,进入国家扶持的“十大养牛示范基地”,把滴水县建设成为“牛都”。目标是两年内存栏牛发展到四十万头,年出栏超过十万头,一头牛踩出一条致富路,一头牛牵出一户万元户。大政方针定下来后,县里分成两拨人马下到各乡镇村屯,发动群众养牛致富。但是,养牛致富却出现了“一头热”的情况,干部们喊着撵着要“大干快上”急于求成,老百姓却冷眼旁观,没有多少热乎劲儿。那些年,老百姓实在是被折腾怕了。上边号召养草狸獭,说的天花乱坠,国外有钱人视其皮毛为珍宝,一只能换多少美元,结果,不少家借钱筹款买回草狸崽獭,养大后却卖不出去,继续养又养不起,只好放到山上去了;上边要求种人参,宣传人参卖到国外和金子价格差不了多少,不少农户心动了,一轰而上,巴望天上掉馅饼,结果人参丰收了,国外的订单却遥遥无期,农民只好想法子内销,价格还没有罗卜贵……忽悠来忽悠去,把老百姓的心忽悠凉了。折腾来折腾去,把家家户户的家底折腾空了。所以,老百姓被忽悠折腾怕了,心里有了准主意,干部即使说出龙叫来,他们也不信,不拿血汗钱打水漂儿。对“赶着黄牛奔小康”,乡里的农民更不相信。因为,山里人家祖祖辈辈养驴养羊,很少养牛。山里路崎岖难走,牛体大笨重,行走不方便,又缺少秸杆饲料喂养,不适合大批量饲养。可是,到省里、北京做争取工作的人马捷报频传,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先是上面对滴水县发展特色农业,带领农民致富的思路很感兴趣,决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紧接着,又要派人前来考察养牛项目,实地决定政策扶持力度。张若愚一看,“赶着黄牛奔小康”墙里开花墙外红,翻毛棉袄外面热,要把这个致富项目落到实处,不强力推进达不到预期目标,于是下了死命令,各级领导干部包村包户,落实责任制,务求取得进展。于是,干部们“刷墙壁,写标语,立标牌”,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忙活开了,一场“逼老百姓致富”的活动展开了。但是,因为抵触情绪严重,住在深山老林子里的农家公开唱起了反调,和包村包户干部唱起了对台戏。滴水县“赶着黄牛奔小康”的致富新路已经引起了上边的关注,省里对他们的做法很感兴趣,要加以总结后在全省推广,有的省领导兴奋地预测,如果全国近两千个县都“赶着黄牛奔小康”,每个县养牛数量能达到滴水县的三分之一,全国存栏牛的数量就可以达到三亿头,届时将超过养牛大国印度雄居世界第一。出栏牛将达到一千万头左右,牛肉产量超过千万吨,可以赶超美国!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令人振奋。省里一位主要领导通知市里,要亲自带队到滴水县调研考察,解剖这里的麻雀,树立这个典型,以点带面。县里得到省领导要亲临视察的消息后,立即进行了部署安排,力求给省领导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争取得到省里在资金、政策上给予特殊支持。省领导视察的路线确定了。接到任务后,全县上下总动员,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为了解决本县牛的数量太少的问题,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决定,将周边地区的牛租借来,集中调度,统一安排。准备省领导走到哪里,就提前把牛群赶到哪里,牛角上必须挂一朵红绸布扎的大红花,随时听候调遣,到指定地点集合。很多农户自己家里没有牛,只好花钱到别处租,租金一头牛一天十元钱。十元钱在有钱人眼里不算什么,在老百姓家里可不是个小数目。老百姓对弄虚作假非常反感,抵触情绪十分强烈,称这是“租来黄牛摆假像,吹着牛皮哄中央”。有的农户无钱租牛,只好关门走人,全家人逃进了深山老林……干部为了杀一儆百,把带头闹事的几个人关进了公安局看守所。在看守所里,一个小伙子被狱霸活活折磨死了。老百姓被激怒了,抬棺到县里上访。结果,又有一些人被抓了起来,关进了看守所。一天夜里,几位上了岁数的老人跪在冯尽雄家门前,恳求他出面,去找家乡的县委书记张若愚讲理讨说法。

第十三章 雪上加霜(10)
老人们流着泪述说,冯尽雄流着泪听。说完了,听完了,冯尽雄愤怒了,连夜就往县城里赶,要找县官徒弟告状去。
  那天,张若愚忙了一夜,天放亮时刚刚合衣而卧,躺在床上想休息一会儿。上午省里的领导就要到了,张若愚要陪同他到枫泉镇视察“全省黄牛大镇”。他是从市里下派到滴水县当县委书记的,独身一人住在县委宿舍,。冯尽雄来过两次,也算是熟门熟路。
  见面后,他们师徒二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冯尽雄火气盛,斥责张若愚不该只顾往自己脸上擦脂抹粉,不管老百姓死活。办事情要凭良心,要顺心顺意,让老百姓痛快,让老百姓心满意足。张若愚也很恼火,反复强调说那位副县长的做法是有些过火,他还不知道。但是,这是富民强县的新举措,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是符合党的方针政策,也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的。他还解释说,什么是根本利益?就是长远利益,最终让老百姓受益,得到大实惠,一举脱贫致富!老百姓想问题看事情目光短浅,被巴掌山挡住双眼,只看脚前脚后丁点大的地方,光靠引导不行,有时候就要赶着撵着他们上山爬坡,快马加鞭奔小康!
  师徒二人争吵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县委办公室主任推门走了进来,报告省领导的车队已经出省城了,催促张若愚马上出发,到一百几十公里外的县界去迎候。可是,冯尽雄却执意不放行,阻挠张若愚离开屋子前去陪同省领导视察“赶着黄牛奔小康”项目。张若愚要强行离开,他没想到武功高强的师傅,到底也是一个没有脱胎换骨的农民,愚昧无知,不思进取。冯尽雄看挡不住他,情急之下随手点了一下张若愚的穴。只是轻轻的在最不要害的穴位上一点,张若愚便腿脚麻木,大汗淋淋。县委办主任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吃惊地扶着张若愚连问到底怎么回事。张若愚挥了挥手让冯尽雄离开,艰难地张了张嘴吐出“精神病”三个字。没想到,县委书记发怒时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冯尽雄的命运。在张若愚其实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很快,县公安局一批民警押走了冯尽雄,把他关进了县精神病院……
  当时,张若愚靠着惊人般的毅力,从师傅那里学的“自发内功”,勉强解开了穴位,赶去接待省领导。但是,冯尽雄的点穴,却给他的腿上留下了病根。也许是冯尽雄师傅的点穴让他清醒了许多,在向省领导汇报时,他有所保留,临时改变了主意,把“赶着黄牛奔小康”的蓝图没有描绘的那么容易,反复强调这一项目只是山里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民脱困还是应该因地制宜,一村一品,选择适宜于自己的实在项目,切忌“大呼隆”,“大跃进”,搞“一刀切”。没有想到,他的思路出奇制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省里的主要领导倍加赞赏。很快,张若愚便离开了滴水县,到市里担任了副市长……
  “你为什么没有离开精神病院,在那里一待就是这么多年?”徐小愤愤不平地问。
  “一定是被遗忘了,多么悲惨的故事啊!”叶露感叹。
  林山虎想了想,推开身边的徐小问冯尽雄:“我看,你在精神病医院里还有些自由,为什么不瞅个机会逃出来呢?”
  “逃?”冯尽雄摇了摇头,“我一个孤老头子,无家可归啊!再说,在那里待的时间久了,也习惯了……”
  “难道和那个大官师徒的情谊就这么一刀两断了?他张……张什么长的再没想法子找你?”叶露问。
  “……没有半点音讯,也再没有和若愚见过面。我有时候想……也许我这个武林中人太过鲁莽,会坏了人家的前程……也可能他当干部太忙,没有时间。”冯尽雄自责地低下了头。
  李清泉无言以对。
  

第十四章  卧底(1)
“清泉,你……你这些日子怎么从头到尾咬着俺们不放?”沉默无语的徐壮,突然疑虑地问道。
  徐壮的疑问,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警觉。这几天,徐壮都在探求揭开一个谜底:到底谁是上访群众中的叛徒,是政府安插在大伙堆里的探子、卧底?因为,访民“领导班子”研究的一些诸如行动方案,人员和路线之类大事小情,经常“跑风漏气”。镇里、县里如果没有事先得到密报,绝不会那么从容地排兵布阵,张开口袋等着大伙儿往里钻,往陷阱里跳。大伙儿一肚子的怨屈无处吐,最恨的就是吃里扒外的叛徒卧底。有时候核计了好几天,三更半夜爬起来翻山越岭,专挑无人经过的老林子走,就是要躲开镇里派来的盯梢人员,甩掉咬着不放的尾巴。可是,说不定在哪个山头沟口,累的筋疲力尽的乡亲们,就会“意外”地与正在那里喝茶饮酒闲聊的“堵访”干部相遇了。一路辛苦,前功尽弃,只好乖乖地被押送着原路返回。这些天发生的事情,也让徐壮和大伙心里纳闷。听泉饭店的聚会是临时决定的,参加人员并不很多,时间又不算长,政府是怎么得到消息的,那么快就作出反应,火速调来大批警察把大伙一锅端了?李清泉消失了好些年,村里人都知道他到京城念书去了,学成后又到省城当了官。在乡亲们的眼里,他可是高不可攀的大人物,多少年来,求告无门的乡亲们连做梦都巴望着能和他见上一面,诉诉乡亲们的苦,道道父老乡亲的怨,他却始终躲着不打着面,和乡亲们道道古叙叙旧。刚才李清泉自我介绍,大家才明白,原来,他给副省长张若愚当了秘书,果然是身居要位,亲近不得。这一回,李清泉却一反常态,不离不弃地一路相随相伴,不能不引起徐壮的怀疑。虽然,他打心眼儿不愿把李清泉看成是政府派来的探子,因为李清泉是师傅的后人,根红苗正,他相信他不可能胳膊肘往外拐,出卖家乡父老。这是江湖人的血性,李清泉官再大,身上流淌的可毕竟是师傅的血啊!
  李清泉是聪明人,他马上从突然变得复杂的目光中,觉察到了大家对他的身份来历产生了怀疑。他心里清楚,能否取得乡亲们的信任,是此次能否完成说服任务的关键。如果把这些天来和徐壮他们一路相随,解释成自己回乡探亲路上,偶然与大家相遇,又被误抓误放,虽然勉强可以说的过去,但是,下一步的劝说工作中间,一旦让乡亲们知悉了他现在的身份,后果恐怕将适得其反。老百姓最怕的是被人愚弄,最恨的是被人欺骗!李清泉了解乡亲们的品性心理,他决定实话实说。
  “徐……徐大哥,”李清泉尽量在记忆中搜寻着方言,以拉近和乡亲们的距离,“我……前几天,我从省里下派到翠湖工作了,我现在的身份,是翠湖市委副书记,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