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放松的表情。
1 为孩子来咨询的家长(2)
走进楼下长长的过道,高跟鞋跟击打路面的声响,颇有几分节奏感。今天我来得最早,轻轻推开玻璃门,门后挂着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里完全是用白色建立的空间,白色的大门,白色的柜子,白色的墙……在我们眼中,白色是世界的原色,而正是多姿多彩的孩子才绚烂了这个世界。
10点整,我的房间门准时被推开。
“你好,我是兰海。您就是静静妈妈吗?”我起身迎向他们,问道。
“是我,您好,这位是我丈夫。”她朝我点点头,又指向身边那个气质儒雅的中年男人。
我以最不经意、最快速的眼神打量来者:暗色系衣服、头发蓬松但不凌乱的妈妈;着米色风衣、干净皮鞋的爸爸。从衣服到饰物,任何一个细节,背后都可以说明他们的性格喜好,这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隐性信息。
“请坐。咱们直接进入主题吧,请告诉我你们想咨询什么呢?”我关上门,坐在咨询者的对面,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一般第一次来访者对我如此快速的开门见山都有几分不适应,静静妈妈也不例外。
我对寒暄的省略让她与身旁的丈夫对视了几秒,很快她挪了挪身子说道:“是这样,静静,我女儿,今年上初三了。她成绩一直很好,从小没让我们操什么心。但最近,我发现她有些不对劲。她现在已有逃课记录,并且情绪低落,经常失眠。有一天,我洗衣服时,在她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张纸条,字迹虽然模糊,但大概意思我还是看清楚了。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不过别人可能不喜欢她,所以她很难过。后来,我忍不住偷看她的日记,发现她也知道我们多少知道了一些。您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啊?”
“你们认为她最近情绪低落是因为失恋了?”我直接发问。妈妈对“失恋”这两个字似乎有些敏感,一旁保持沉默的爸爸则开口说:“我们不能判断她是否失恋了,但从情绪上说,这是不好的。她现在是非常关键的一年,马上就要中考了。作为父母来说,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她能考上什么学校,我们只是不希望看见她这样郁郁寡欢,这才是我们很担心的。”
我微笑着点点头,并不给出任何点评。当这一观点从这个中国爸爸嘴里说出来时,我还是有些吃惊。一个被无数中国父母看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中考成绩,这位父亲竟然如此自然而直接地说那不是最重要的。
“她知道你们看了她的纸条吗?”我开始思考对策。
“应该知道,当我看到纸条后,就一直和他爸爸商量怎么和她谈。我们特想和她谈,但又担心把握不好分寸,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妈妈一副焦虑的样子,眼眶也红了。
温和的丈夫拍了拍妻子的肩膀,抬头平静地说道:“我觉得孩子嘛,到这个年龄出现一些状况是正常的。我们不打算责备她,只是非常希望能帮她顺利度过这个关口。”
“她平时都喜欢什么?”[这是一个测试父母对孩子情况了解的问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了解状况也是重要的分析依据。]我换了一个轻松的话题。
“听歌吧!自从有了MP3,几乎耳机就天天戴着,我们也不知道她听些什么。”妈妈语气中略带不满。
见他们俩茫然,我又换了问题:“她小学时的状况怎么样?现在成绩如何?”
“小学成绩很好,初中刚开始不行,到初二就到班级前列了。不过现在起伏较大。”[每个孩子都很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这反映了他们在班里的位置,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状况也会不同。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孩子。]谈到孩子的成绩,妈妈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自豪的笑容。
“你们工作都很忙吧?”
“嗯,我们都在建筑行业,项目一下来就没日没夜了。所以我们能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父亲摊开双手,表达着自己的遗憾。
随后的交谈中,我不断地了解到静静各方面的情况,[全面充分了解孩子各个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相关反应。]可日程显示,这两个周末已经全部安排满了。我只能告诉这对父母,最快下周二上午带孩子来,可那是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没有问题。如果状态不好,孩子去学校我们也不踏实,我们一定准时来。”爸爸果断有力的答复让我频频点头。这么开明的父亲,这么充满关爱的家庭中会有怎样的女儿呢?我深知现实生活中,在孩子出现所谓早恋倾向时,能有这样包容态度的父母是为数不多的,但他们毕竟出现了,还来到了我的身边……这让我为那位尚未谋面的小姑娘暗暗庆幸起来。
饥饿感告诉我,吃饭时间到了。我匆匆把夏令营策划案的建议写在文件上,下午我的天才策划小白从图书馆回来后,就能看到我的想法了。
走到电梯口我又折了回来,刚才的建议似乎我只检查了一遍,一想到以严苛出名的小白,我必须再检查一遍,我可不愿被他嘲笑。小白一头长发的艺术感和他对事情的严格态度,让我一直在他的压迫下领导他。然而独特的个性和宽广的知识面,却让他在孩子们面前充满了神秘感和挑战性,每个孩子都渴望在活动中战胜他。
三月的阳光如此灿烂,谁能拒绝在这日光下放松下来呢?看看手表,约定时间以及堵车现状让我不得不转战地铁了。
2 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1)
走出地铁站,我加快脚步朝着电视台的方向走去。
“兰老师来了,真准时。”《成长在线》的编导李阳从录播间走出来和我打招呼,她身材娇小,却笑声朗朗。
“当然,这是我的良好习惯,都这么久了,你怎么还是不直接叫我的名字呢?又不是不知道我不习惯名字之外的称呼。”我观望四周,找了个座位来安慰我那被高跟鞋压迫的双脚。
李阳把录制策划文案拿了出来:“兰海,我们今天就讨论上周发给你的那个案例,听听你的想法。”李阳对我的称呼改得倒挺快。
“嗯,这个案例选得很有代表性,也很有意思,我已经与那孩子和他妈妈见过面了。不过事情并非像案例本身看上去那么简单,你做好心理准备吧。”我说道。
案例来自北京一个家庭,妈妈打来的求助电话记录如下:妈妈觉得自己10岁的儿子性格太内向,每天回到家一句话也不说,对自己说的话也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而这段时间,妈妈发现儿子常偷拿家里的钱,却只拿五毛、一毛的小钱,平日在家也常偷偷摸摸地找东西、藏东西。为此,爸爸打过他。而妈妈抱怨丈夫只会打儿子,根本不会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在家时才什么话也不说。对孩子的行为,妈妈很苦恼,而对与丈夫的沟通,妈妈又很无奈。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妈妈的烦恼,而实际上孩子的反常行为更彰显出其非常态、复杂的内心,现象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大的原因。果不其然,在我约见之后,事情一步步明朗起来。
在录播间里我告诉大家:“上周当我约见这家人时,发现情况和案例记录完全不同。这个‘沉默内向’的孩子在我面前却是个话痨!我出于礼貌,略表现出对他生活、朋友的关心之后,他就毫无节制地狂侃了20分钟,内容涉及了朋友、老师,爱好,还有自己发明的课间游戏,等等。谈话期间,排除我特别准备的‘招数’,我从任何一个角度都看不出他的内向。”我喝了口水,从大家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不解和吃惊,“一个人在两个环境下的表现不一样,那只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家’的环境有问题,‘妈妈’塑造的环境让他没法表达。”[通常会设计两个不同环境和孩子进行同样的活动,以便得知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就需进一步探求环境的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导致孩子行为不同的原因。]
“环境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李阳已经按捺不住了。
当我结束和“话痨孩子”对话后,他妈妈带着一脸不解推开我房间的门,虽然她在外面听不到我和孩子的具体交谈,但房间里传出的笑声足以震撼她。 [我们尽可能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其他场合的表现,这样才能让父母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才能相信自己孩子的另外一面。]而随之,我要讨论的话题也不再是孩子内向、拿钱的问题,而是这个家庭到底给了孩子怎样的环境。
“这是一个全职妈妈的家庭。”我回答。
“全职妈妈?这很正常啊,难道是问题的关键吗?”李阳略有失望。
“对,这正是关键!全职妈妈放弃了工作,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父亲则承担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但在中国目前状况是,谁挣钱谁就牛,而全职顾家的人似乎就会低一等。”从大家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我的观点大都认同,“问题在于,赚钱养家的一方和全职顾家的另一方都认为相夫教子是件很简单的事,如果这都弄不好,那就彻底没有价值了。”
2 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2)
“所以,她会觉得有压力而非常紧张,是吗?”另一个年轻编导问道。
“对,因为全职妈妈的安全感来自家庭,[个体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影响了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态,也就随之造成了行为的变化。]孩子是否出色是她的成绩单,于是她们会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将孩子的全部行动都锁定在眼中,生怕出任何差错。但对孩子来说,家本应该是放松的地方,而回家后却有一种被监视的感受,自己任何一种情绪的表露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所以他选择了不表态而沉默。”
“我似乎能理解他妈妈的感受了。可他爸爸呢?为什么他会老打孩子呢?”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家庭中所需承担的责任,特别是已为人父的男人。而事实上,平日忙到无法顾家的爸爸内心是愧疚的。当他回到家后,希望听到孩子的好消息,结果妻子却总在诉苦和抱怨孩子……这些在他耳中就变成了妻子对他平时不顾家、不管孩子的一种埋怨。对他而言,最直接的‘管教’就是‘打’,这是最简单的方法。而这其中的‘打’很大部分是打给妻子看的。”
“天哪!这孩子简直成为了个道具,还肩负着爸妈双重压力。”李阳一边做着记录,一边愤愤不平。
“对,这就是孩子不说话的症结所在。”我还没有来得及说下去,李阳打断了我,“那拿钱和这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了,他每次都只拿五毛、一毛,能买什么呢?而且频率都不高,他只是想通过这方法引起父母注意。一般来说,现在钱包里多几毛、少几毛谁会发现呢?可这妈妈多么细心啊,你可以想象她平时‘监管感’多强了。”[孩子的行为不会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要结合父母行为来研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你是说孩子想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妈妈这样一心扑在他身上,他还觉得不被关心吗?”李阳一脸狐疑地望着我。[分析孩子行为的第一步是需要问自己: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行为本身,应该是行为背后的原因。]
“关心,什么是真正的关心?”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这段时间对此思考而带来的难受、偶尔的愤怒都被再次触发,“独生子女的现状让父母对他们显示出强烈的爱和关心。但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在学校表现,有人关心过孩子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吗?会和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吗?没有!”我一时有些激动,声音大了起来,“父母举着一面大旗,‘为你好、为你将来好’,就可以完全不顾孩子现在的感受吗?如果你的上司每天只关注你的业绩和工作成果,其他什么都不过问,你会认为他在关心你吗?”
“遇到这样的领导,我早不干了。”一位编导不满地回答。
“你们可以不干,可孩子们能‘不干’吗?能‘跳槽’吗?不能,他们只能承受,别无选择!”
“那你说父母该怎么办呢?”有人问。
“首先,父母要先问问自己,每次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更要明白这是孩子一时的物质或心理需要,还是成长的需要。”[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或者是孩子的需要,但却遗忘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这三者的差别导致了教育行为的偏差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收获。]我开始案例总结。
“请举个例子。”编导提出要求。
“比如说在我们营地活动中,因为任务难度大,孩子们身体上受了点儿苦,但他们自己并没嚷嚷。可父母心疼了,看不下去了,想让孩子退出任务。这个‘退出’行为就是满足父母内心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如果是孩子忍受不了,要求退出,那才是孩子的需要。但如果这种强度的锻炼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需要,那作为父母,你是看到孩子一时的需要,还是成长的需要呢?”
“那现在有大量的全职妈妈,你有什么好建议呢?”李阳紧跟话题发问。
“的确如此,特别是在发达城市,全职妈妈数量直线上升,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教育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意识上,夫妻双方应达成共识,不论谁在家照顾孩子和在外获取经济来源,二者对于家庭贡献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罢了,这样双方心理状态才会平和。其次,即使在家相夫教子也一定不能忘了和社会联系,需要关注和了解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让自己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生活的召唤,才能传递给孩子积极的情绪。孩子回到家,希望看到的是生活积极的妈妈、了解社会的妈妈、一个在不断学习进步的妈妈。[全职妈妈需要保持和社会接触,积极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保持健康的心态能够帮助自己很好地处理和孩子之间以及丈夫之间的关系。]而这个案例里的妈妈,她的紧张带给了丈夫紧迫感,使本来开朗的孩子在这压迫感极强的环境中不得不封闭自己。”
讨论完毕后,李阳八卦起我:“兰海,那你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我大笑:“我,我一定是一位懂得什么是‘爱’的妈妈啰!”
txt小说上传分享
3 和静静的第一次见面(1)
一场沙尘暴停止后的第二天,阳光出奇明媚,我和静静正式见面了。一套看上去和国内所有学生穿上效果都一样的大号校服,松松垮垮地罩在了静静身上,标准式“碎发刘海”遮盖住了她的双眼,MP3塞在耳朵里,全身上下贴满了“别打扰我”的标签,整张脸几乎看不到什么表情。这就是静静给我的第一印象。
她站在门口观望周遭,看到我之后,没有和我打招呼,似乎也没有打招呼的准备。“你好!我是兰海。”我主动伸出我的手,主动是我的第一个战略。
静静仍把手插在兜里,看着身边的两个椅子,似乎在考虑红色和蓝色哪个更适合自己。“坐蓝色的吧,和你很配。”[孩子们很愿意自己和某种事物相配。给孩子这样的评价是建立轻松沟通的第一步,给谈话增加一些孩子喜欢的时尚元素。]我自顾坐了下来,对她说。
“嗯,你就是给我做咨询的人吗?”小姑娘口气中充满了不屑一顾和怀疑。
“是啊!我,不像吗?”我挑着眉毛说。
“我还以为会是一个老太太,学校教导主任那一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