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鬼谷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鬼谷子-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始繁荣起来。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

  晋献公十年(前667年)冬,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君,在宋国的幽会盟。周惠王也派召伯参加。这是一次空前盛会,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了这次会盟。在这次盟会上,周天子的代表召伯又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从此齐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可谓张弛有度,环环紧扣,可谓“捭阖”之术的经典运用案例。

蹇叔版隆中对
蹇叔版隆中对

  百里奚推荐蹇叔到秦国,穆公走下台阶行礼,赐坐,秦穆公问:“百里奚多次说先生的才华,请先生不吝赐教。”

  蹇叔说:“秦国在荒僻的西部,与野蛮的戎狄为邻,地势险要而兵强马壮,进可攻,退可守。之所以没有列入中华各国的行列,是威德还不够的原因。没有威别人畏惧什么?没有德别人敬佩什么?别人既不畏惧又不敬佩,还想称什么霸?”

  穆公说:“威与德二者哪个应该先行?”

  蹇叔说:“以德为本,以威为辅。有德而不威,不足以镇服他国;有威而不德,国内的老百姓就不会万众一心。”

  穆公说:“寡人欲布德而立威,如何做到?”

  蹇叔说:“秦国夹杂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民缺乏礼教,高低贵贱不分,我请求为你先教化人民而后治理刑罚。一旦教化实行,人民知道尊敬国家,然后施恩,他们就知道感恩了。此时推行法律,上下之间,会如手足头目一样默契。管仲统领的军队,所以能够号令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穆公说:“如果像先生所说的这样,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吗?”

  蹇叔说:“还不行。要争霸天下有三戒:不要贪心,不要愤怒,不要急躁。贪心就会失去更多,愤怒就会带来很多后患,急躁就会不冷静。量力而行,不能贪多嚼不难。知己知彼,就不会控制不住情绪。斟酌轻重缓急,就不会急躁。君能戒此三者,就离霸业不远了。”

  穆公说:“太好了!请你为我斟酌今日的缓急。”

  蹇叔说:“秦国地处西戎,这是造成祸福的起因。齐桓公老了,霸业也快到头了。君应该抚慰人民,以便让诸戎服气,对于不服者则*之。诸戎都服气了,然后招兵买马养精蓄锐等待中原发生变化,继承齐国称霸时的事业,广泛施以德义。您即便是不想称霸也不行啊!”

  穆公大喜:“寡人得到二为老前辈,真是庶民的服气啊!”

  于是封蹇叔为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都是位列上卿,称他们为“二相”。并封白乙丙为大夫。自从二相管理朝政,立法教民,兴利除害,秦国大治。

  鬼谷子说:“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秦穆公得到“二相”再也用不着用“占卜”之术来定吉凶了。蹇叔与秦穆公的对白,堪称千古绝唱,就是一个预先预知成败得失的大预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韩信版隆中对
韩信版隆中对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史记&;#8226;淮阴侯列传》)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到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

  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8226;淮阴侯列传》)

  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

  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史记&;#8226;淮阴侯列传》)

  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

  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史记&;#8226;淮阴侯列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诸将听说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有机会被选拜大将了。等到拜大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惊讶。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

  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

  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

  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碍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韩信的一句“同项羽比谁高谁下?”逼迫刘邦不得不接招,不得不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如项羽。下一步就是刘邦请求韩信发表见解的时候了。这就叫作“捭阖”之术。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节:权衡轻重
第四节:权衡轻重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

  笔者字面理解

  捭之者,料其情也。

  如果出现和对方志同道合的征兆,就开放自己的心扉。开放自己的目的是要体现出和对方志同道合。

  阖之者,结其诚也。

  如果出现和对方意见南辕北辙的征兆,就把自己封闭起来让对方摸不透自己。封闭自己的目的是隐瞒自己和对方的不同想法。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这些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权衡轻重缓急,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恰如其分的对策。这些分寸、尺度都是非常难以拿捏的,都是大智慧的人为之重点考虑的。

  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如果发现有权衡轻重制定的对策不准确的征兆,就不能再继续了,要想法终止谋略实施,要重新考虑新的谋略。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

  所以,开放、张扬、开诚布公的结果,要么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要么把别人的观点吸纳进来。

  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封闭收敛静听别人的言论,在心目中,要么吸收别人的观点,要么去除别人不好的观点。

  捭阖者,天地之道。

  开放与封闭,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在运用“捭阖”之术的过程中,权衡轻重缓急的重要性。

  “捭阖”之术的运用,有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权衡轻重缓急。如果一见面双方都“封闭”自己,不就成了面面相觑了?交流就无法进行。如果一见面自己就高谈阔论,根本就不知道别人想听什么,一定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如果一见面对方就海阔天空,说了半天也不能涉及主题,那么交流的意义就丧失了。所以拿捏“捭阖”之术的轻重缓急是一个相当考智慧的问题。

  在与别人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和对方有志同道合的征兆时,就要不失时机的开放自己的心扉,阐述自己的观点。开放自己的目的,是要体现出和对方是同一类型的人,有着共同语言,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就为下一步的进一步交流打下基础。

  如果发现自己有和对方意见南辕北辙的征兆时,在对方还没有发现自己企图时,就要戛然而止马上终止实施计划策略,就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让对方摸不透自己。封闭自己的目的是隐瞒自己和对方的不同想法。要想办法与对方交流一些其它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等待机会,寻求变化。

  但是,如何才能把握适度呢?

  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轻重缓急,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恰如其分的应对对策。但是,恰如其分不是简单的事,这些分寸、尺度都是非常难以拿捏的,即便是大智慧的人也不一定可以准确把握。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

  在实施谋略的时候,如果预感到制定的对策有不准确征兆的时候,就不能再继续实施了,要想法终止谋略实施,要重新考虑新的谋略。寻找合适的机会把新谋略付诸实施。

  开放、张扬、开诚布公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要把别人的观点吸纳进来,同时制定隐秘的应变策略,让别人接纳自己,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封闭收敛静听别人的言论,在心目中要吸收别人的观点、去除别人不好的观点,在别人的言谈举止中悟出他的真实意图,同时还要让别人摸不透自己的真实意图。要用别人的观点来不断验证自己谋略实施的轻重缓急是否适度。

  总之,开放与封闭,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在人与人打交道的外交事务中也不例外。 。 想看书来

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

  楚庄王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

  楚国在城濮给晋国战败以后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作了国君。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对失败不甘心,抓紧操练兵马,发誓要与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将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又将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去。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发愤大干的时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晋国见楚国忙于办丧事,晋国又重新会盟诸侯,订了盟约,随即将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国又收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一下,楚国的大臣们全急了,要与晋国决战。但是,楚庄王仍无动于衷。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这一天,大夫伍举进见楚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

  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

  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

  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乌。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

  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

  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

  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

  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

  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

  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

  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极了!”

  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

  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

  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楚庄王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