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孝的意义—开宗明义章第一(1)
经文释译仲尼居①,曾子侍②。子曰:“先王③有至德要道④,以顺天下⑤,民用和睦⑥,上下无怨⑦,汝知之乎?”
  【注释】
  ①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鲁国人,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居,无事闲坐。
  ②曾子侍: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侍,地位低、年龄小的人陪在地位高、年龄长的人之侧。此处指侍坐,即在地位高、年龄长的人的坐席旁边陪坐之意。
  ③先王:此处指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英明贤圣的国王君主。
  ④至德要道:至高的德行,重要的大道理。此处指孝道。
  ⑤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之人和顺。以,用来。
  ⑥民用和睦:人民因为这个原因,相亲相爱。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
  ⑦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长者、位尊者,或者指做官的人。下,百姓、幼者、位卑者。
  【译文】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身边。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用以治理天下,天孝经下的人民,都能够相亲相爱,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不会仇视对方。这个道德的妙用,你明白吗?”
  曾子避席①曰:“叁不敏②,何足③以知之?”
  【注释】
  ①避席:起身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聆听孔子教诲,表示由于恭敬而离席起立。
  ②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敏,聪敏、灵敏。不敏,有迟钝的意思。
  ③何足:怎么能够。
  【译文】
  曾参听完孔子讲的这一段话后很有感触,不觉肃然起敬,起身离开他的座位,对孔子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子曰:“夫孝,德之本①也,教之所由生也②。复坐③,吾语汝④。身体发肤⑤,受之父母⑥,不敢毁伤⑦,孝之始也。立身行道⑧,扬名于后世⑨,以显父母⑩,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 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注释】
  ①德之本:德行的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
  ②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教,教化。由,自。
  ③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复,返回。
  ④语:告诉。
  ⑤身体发肤:包括人身体的四个部分,即身躯、四肢、毛发、皮肤。
  ⑥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之,于。
  ⑦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毁,毁坏。伤,伤残。
  ⑧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且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立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
  ⑨扬名于后世:使名声显扬于后世。扬名,显扬名声,此处为使动用法。
  ⑩以显父母:用来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的意思。显,显耀。
  始于事亲:开始于孝顺父母。始,开始。
  忠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的亲爱扩大开来,以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 所谓“移孝作忠”。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侍君长)最终做人行事问心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
  大雅: 《诗经》的一部分。《诗经》的内容, 根据性质可分为“ 风” “ 雅” “ 颂” 三种, “ 雅” 又分“ 小雅” “ 大雅” 。“ 大雅” 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的作品。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够不追念你的先祖呢?那就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发扬光大先祖的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祖,在《诗经》里多指文王,引申为祖先。尔,你。聿,发语词。(一说: 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养。

孝的意义—开宗明义章第一(2)
【译文】
  孔子对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便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地告诉你。你要体念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哪怕是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护自己的身体,不敢让其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 一定符合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还会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 将因景慕之心,追根溯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一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青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借以为国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道德品格,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就是所谓的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大雅》篇《文王》章有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先文王的德行?要追念你祖先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传承发扬他伟大的德行。’”
  解读运用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经言札记】
  这句话以提问的形式,作为本章的引子,点出孝与道德的关系、孝与匡治天下的关系、孝与处理好上下关系的关系等。同时,本句话也是《孝经》全文的楔引,有着统领全文的作用。试想, 一个人如果有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通妙用法门, 那么这个人将怎样惬意?他的人生又是怎样幸福呢?而这个法门是什么呢?是“孝”。封建统治为了更好地统治人民,把孝提高到和忠君爱国同样的地位,强化了孝的作用并曰:孝为百善之首。虽然有点愚民的味道,但正是如此,它建立了中国几千年的宗族关系秩序,使得经历了数次分分合合的中华民族始终向往统一,使得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能够流传至今而经久不衰……
  【故事演绎】
  完美的孝道鲁恭,字仲康,东汉扶风平陵人(今陕西省咸阳西北),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望的人。为了等待弟弟成名,他不出仕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鲁恭的父亲曾任光武帝时的武郡太守多年,后来因病逝世。鲁恭当时十二岁,弟弟鲁丕只有七岁。他们俩非常孝顺,从早哭到晚,拒绝接受官府给予的帮助。回到老家后,他们把父亲安葬了,然后一心一意地为父亲守丧,所有礼节都准备得很充足,做得很到位,甚至有很多事情比大人们想得还要周全。乡亲们都非常看好这两个孩子。等到服丧三年期满,鲁恭已经十五岁了,他和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住在太学,闭门读书。兄弟俩学习认真、勤奋,因此,他们的进步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官府得知了鲁恭的才学,就屡次请他做官,但鲁恭认为,弟弟年纪尚小,如果自己先奔赴功名,那就不能每天鞭策弟弟进取,会影响弟弟的进步。所以,他想等到弟弟成名立业那一天,再施展自己的抱负。故此,每次都借口自己身体不好,来推脱官府的招聘。

孝的意义—开宗明义章第一(3)
母亲知道其中缘由,要求他必须去当官做事。无奈之下,鲁恭只好去外地教书。终于等到弟弟鲁丕被举为孝廉的那一天,鲁恭才改变以往的态度,去官府作了一名郡吏。
  一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鲁恭为了督促弟弟成名、激励弟弟成长,就一直等待,他的隐忍之心是很难得的。他并不是淡泊名利之人,但他是以另一种方式去追求他的名利。母亲让他做官,他则去当了教师,这并不是他不孝顺,也不是他不想当官,而是他以自己的行为来鞭策弟弟。他知道只有他和弟弟两个人都功成名就了,才算是真正尽到了完美的孝道,才是真正地光宗耀祖,才能让唯一活着的高堂老母没有遗憾。父母的心思都集中在子女身上,只要有一个子女不成材,父母总会觉得是块心病。让父母放心子女,并以每个子女为荣耀,这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孝”能够让父母心态平和、快乐开心,从而能让一个家庭变得幸福,让社会变得和谐。
  刘邦治天下从孝道开始
  刘邦马上得天下以后,就有点得意忘形了。这时,有一个臣子上奏说,马上得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刘邦听闻后,结合秦朝暴政亡天下的道理,反其道而行之,开始推行孝道来治理天下,并且自己率先树立了典型,尊奉父亲为太上皇。
  刘邦的父亲虽然被奉为太上皇,住进了皇宫,但却“时凄怆不乐”。刘邦问左右此中的缘故。左右答道:“因为太公平生所喜好的都是‘屠贩少年,沽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乐’,如今这些却都没有了,因此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就兴建丰地。建好以后把太公原来结交的那些老朋友都接过来住在那里,太公这才高兴了。
  刘邦还每五天就去朝见一次自己的父亲—太公,行礼还是和普通人家的父子一样。太公的管家劝太公说:“您不应该让君主来拜见臣子。”以后高祖刘邦再来时,他的父亲—太公就提前抱着扫帚,扫干净门口的路面,一见到刘邦到来,就倒退着来迎接刘邦。刘邦见状大惊,忙下车扶起太公,追问究竟。太公说:“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刘邦便下诏:“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
  后来,未央宫落成,刘邦置酒庆祝,还捧起玉杯为父亲“太上皇寿。”太上皇在栎阳宫逝世,刘邦还因此赦免了栎阳的囚徒,并把郦邑的名称改为新丰。
  刘邦推行的孝治政策,对汉初社会关系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刘邦之后的子孙也悟出其中的道理,很会用孝来治理天下。汉武帝时,开始举孝廉,把孝治进一步地推广开来,使得刘汉的天下变得更加巩固。这些做法还被后来的朝代所模仿,如:隋文帝曾下诏说“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唐代从高祖李渊开始就宣扬孝道;宋太祖赵匡胤在征战之中,也不忘召见太原孝子刘孝忠;明代的朱元璋称《孝经》是“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以垂万世”……几乎汉朝以后的每个朝代都推行了以孝治国的政策。
  毛泽东为母进香
  毛泽东(1893~1976),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小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孩子。一次,毛泽东的母亲生病了,毛泽东长途跋涉来到南岳进香,祝愿母亲早日康复。

孝的意义—开宗明义章第一(4)
毛泽东是毛家的第三个儿子,因为毛泽东的母亲婚后生的前两个儿子,都先后夭亡了。毛泽东出生没有多久,母亲便请人替他算八字。算命先生说毛泽东八字硬,必须要拜个干娘才能保平安无事。母亲平常信神拜佛,唯恐再次痛失儿子,于是经常背着年幼的毛泽东四处求神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并且开始吃“观音斋”。
  自八岁起,毛泽东就跟随他的母亲到南岳衡山赶庙会、进香,一直到十五岁,他都把敬神、拜佛当作自己初一、十五的“基本课”。毛泽东在1959年6月重返韶山旧居时,指着堂屋正中摆着的神龛风趣地说:“这就是我初一、十五工作过的地方。”每年的中元节至重阳节,是南岳进香的高潮期,特别在农历八月初一和中秋节,更是人山人海。每年此时,母亲都会带着少年毛泽东与乡邻们结队来进岳朝圣。朝圣前几天,母亲照例会在家里吃“观音斋”,表示虔诚。在延安时,毛泽东曾对他的老同学萧三说:“我小时候,特别崇敬母亲,母亲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母亲去哪里,我总跟到哪里。走亲访友、赶庙会、烧香纸、上贡、拜菩萨,我都和母亲一块去。母亲信神,我也信神。”可见,与其说毛泽东信佛,还不如说这是毛泽东对母亲的深深崇敬。
  在少年时代,除跟随母亲多次到南岳衡山进香之外,毛泽东还自己单独去过南岳进香。据《毛泽东革命年谱》记载:“1908年,因为母亲生病,毛泽东跋涉一百多里,专程到南岳衡山去‘朝圣进香’。”毛泽东那年只有十五岁,因为母亲生病了,他和弟弟为母亲许了去南岳衡山烧香的大愿,为了让菩萨保佑生病的母亲早日摆脱病魔,他们兄弟便决定早日去南岳衡山进香。
  “朝山进香”的路,从毛泽东的家乡到南岳衡山,要走好几百里。出发那天,毛泽东和弟弟准备好随身携带的干粮,天还没亮就上路了。他这次进香的艰辛很少有人能够体会,那不是一般的“求神拜佛”,而是去“朝山拜香”。按照当地拜香的习俗,一般为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但很多人只是过桥、过河,遇到祠庙才拜的。毛泽东这次朝拜非常虔诚,每走十来步便要朝南岳方向跪拜一次,边走还边唱朝香的歌:“志心虔诚皈命礼,朝拜南岳大天尊。一拜天高并地厚,玉烛调和雨露淋。二拜五星并日月,万物全凭化育恩……十拜父母恩深重,一心朝拜祝融峰。十月怀胎及教养,万般难报父母心。自古劬劳恩难报,保香一炷表微忱。保香烧在金炉内,保佑父母永延龄。瓣香千里朝南岳,一点诚意通神明……”就这样,经过三天的艰难跋涉,毛泽东兄弟来到南岳大庙门口的时候,身上衣服都破了。他们在南岳大庙圣帝殿虔诚跪拜,为母亲还了大愿之后,又不辞劳苦,沿着南岳的山路继续往上攀,直达祝融峰,在祝融峰顶上的祝融殿再次为母亲许愿,求菩萨保佑母亲身体健康。从南岳进香回来之后,毛泽东母亲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不久后,毛泽东和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又一起抬着母亲到南岳衡山还愿。
  毛泽东早年随母亲一起崇敬佛教的故事,体现了毛泽东热爱母亲、坚守孝道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些基本的品质,造就了他日后博爱、乐观、仁慈的个人品格,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成了他后来以天下为己任,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因素之一。

孝的意义—开宗明义章第一(5)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经言札记】
  人的身体和毛发是来自于父母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敬。因为父母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面。所以说人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其实,这不仅是孝的开始,而且也是一切美德和成就的开始。如今就有很多人,为了工作忘了身体,因而英年早逝。还有很多人不洁身自好,打架斗殴、吸毒等,最后身陷囹圄,甚至以身试法。除了哀叹之外,肯定都会说悔不当初,而这个“当初”就是没有爱惜自己的身体。
  【故事演绎】
  曹操割发代首
  一千多年前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作为领导人遵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