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钱的门路。当他听说御河沟煤厂用人挑煤时,他心里非常高兴,回家就与母亲说,可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孩子呀,你不要去干那个活,御河煤厂离咱家二十多里路,这一去一回就得五十里路,还要挑一天的煤,你受得了吗?压伤了身体可是一辈子的事。”伯承一听母亲不同意,知道是为自己好,可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挣钱的机会,放过的话就少了个机会,家人的生活改善就会更难。于是,他向母亲表态自己会多加注意的。母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事君章第十七(3)
刘伯承为了多挑几趟,天还没怎么亮就起床,可晚上一回到家里,肩膀就磨破了一层皮,疼得钻心,两条腿就如同灌了铅,每走一步都很费劲,腰酸背疼简直难以忍受,可他怕母亲看见难过,总是装着一身轻松的样子。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立志拯救民于水火的刘伯承,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从军没多久就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在短短的10个月中,他学习了近代军事科学,熟读《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古代兵书。1912年底毕业后先后任司务长、排长、连长,后一直过着军旅生活,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在1921年驻防奉节时,为了孝敬母亲,他还把母亲和妻子从开县老家接到奉节同住一段时间……
  刘伯承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不言而喻。正是因为在家的时候孝顺父母,分担家务为母解愁,后来,刘伯承成为军事将领、国家官员的时候,他也一心为国家、为人民竭尽所能地付出一切。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经言札记】
  事奉长官,进见君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退下来后,就审视自己的职责,是否有未尽到的责任?言行是否有了过失?长官也就会做到亲善下属。这也是儒家理学对孝的另外一种解释,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故事演绎】
  望云思亲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太原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他为官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他曾在一年中处理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案件中涉及到一万七千人。狄仁杰当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武则天非常赏识他的才干与人品,两次任命他为宰相,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他的形象不仅在政治舞台上被树为楷模,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位孝子。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而此时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时候他离开的话,就无法再侍候母亲。因此,同僚的心中非常痛苦。狄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有一天,他出外巡视,途中经过太行山,望着天上的白云,不由得思念起家乡的父母来。他对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那白云之下。”说着,他伤感的眼泪流了出来。直到天上的白云散去,他才离去。
  自古忠孝难两全。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忠”往往是“孝”的一种升华。舍小家为大家,这无疑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父忠子孝
  王纲,字性常,明朝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他文武仝才,擅长鉴别和占卜。和宰相刘伯温关系很好,刘伯温把他举荐给朱元璋。他70岁的时候,牙齿还没掉,面色如少年。于是,被朱元璋任命为兵部郎中。
  有一次,广东潮州少数民族造反起义,朝廷任命王纲为广东参议,去平乱安民。他带着儿子彦达一同前往。平定潮州之乱后的返程途中,遇到海寇曹真,曹真先请王纲当他的统帅。王纲拒绝,反劝曹真归顺朝廷。曹真不听,王纲就怒骂不休。多次劝说无效,曹真就把王纲杀了。王纲死后,只剩下16岁的彦达。彦达也大骂海盗并求死。当海盗的刀正要砍向他时,曹真感慨道:“父忠子孝,杀了不祥。”于是,彦达待以用羊皮包着王纲的尸体回了家。
  忠君之人未必会从统治者那里得到他应有的待遇,然而至少他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他永远都会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自豪,同时也永远会得到百姓真心的敬爱!
  抱痛染衣
  陶季直,南北朝时期丹阳秣陵(今江苏省)人,祖父是广州刺史陶愍祖。父亲是中散大夫陶景仁。陶季直小时候就很聪明,祖父非常喜欢他。
  有一天,祖父把一些银子放在桌子上,让孙子们各享一份。大家都拿了,唯独陶季直没有动。祖父问他为什么不拿,他说:“祖父赏赐东西,应该先给父亲和伯伯,轮不到我们做孙子的,所以,我不能拿。”祖父听后,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小孩说的话。一年后,陶季直的母亲去世了。小季直十分地伤心。母亲生前,曾在外面染有衣物,母亲去世后,家人想办法把这些衣物拿了回来。小季直整天抱着这些衣物痛哭流涕,让周围的人听了都跟着伤感。长大后,他努力读书。先后做过县令、太守和太中大夫。他两袖清风、为百姓谋福利,去世时家里什么财物都没有,空空如也。
  陶季直以事母之心事君,自然会毫无偏私,两袖清风,一心为民。这就是他对“孝”的最佳诠释。
  朱德对母亲的报答—尽忠于人民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与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军事统帅。
  朱德的母亲生朱德的前一天还在田地里干活,他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沉重的家务累弯了她的腰。朱德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他经常在母亲身边帮忙,当他八九岁时,朱德上私塾了,但是他还是一有时间就去为母亲分担劳动。每次上学回来,看到母亲忙得满脸是汗,他把书包一放,就去挑水或者放牛去了。农忙的时候,朱德就半天读书,半天在家干活。再忙的时候,他就全天在家干活,母亲手把手教他做各种农活。他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每天天不亮就去很远的地方挑水。
  朱德从军后,在驻军泸州时,曾接其母到旅部长住。1949年后中国革命胜利后,又叫母亲去北京生活,但母亲感到乡村生活舒服自在,不愿意去。
  朱德母亲也很疼爱朱德,朱德对母亲的影响也最深。后来,当了总司令的朱德还专门写了一篇怀念母亲、感激母亲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对母亲的孝,和母亲对朱德的影响,能够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看出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