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的福建福州)。虞翻是王朗手下的功曹,这个小官职主要是负责考核官吏的。孙策攻打王朗的时候,虞翻正遭父丧,未能追随王朗。事后虞翻赶到侯官,侯官长官关闭城门,不让虞翻入城。虞翻说了许多话,才被放入城中。王朗最后对虞翻说,你家里还有老母亲,你还是回去侍候你的母亲为好。
  他回到会稽之后,投靠了孙策,与孙策之间仍然是严守交友之礼。孙权掌权之后,虞翻多次犯上直谏,作为属官、臣下,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即使后来被外放到交州(今天广东一带),虞翻仍然时常记挂着国家的安危。
  手足之情
  姜肱,字伯淮,东汉彭城人。他学术广博,不但通达五经,而且晓达星命相术。求学于他的门下者,来自于四面八方,多达三千余人。许多王侯公卿召请他为官,他一概婉辞,不愿就任。
  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仲海,另一个叫季江。兄弟三人非常友爱,整天形影不离,一起读书,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在一起帮家里干活。他们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长大之后,他们的感情依然非常好,即使各自成家立业,也没有半点破坏兄弟之间的亲情。
  一次,姜肱跟弟弟季江出门在外,夜晚行路遭遇强盗,强盗要杀他们。姜肱心疼弟弟,抢着要替弟弟受死;弟弟担心哥哥,不让强盗伤害哥哥,也主动要替哥哥去死。就这样兄弟俩相持不下,都争着让对方活着。强盗看到这个情景,被兄弟俩的手足之情深深地感化了,只抢了一些财物,并未伤及他们性命。
  姜肱他们到了目的地,官吏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狼狈。为了给强盗们一个改过机会,能够让他们重新做人,姜肱和季江并未说出原委。后来强盗们知道了,感激加悔恨,又把他们所有抢来的财物如数奉还给了姜肱。
  手足之情,不仅感化了盗贼,也使他们成为受人景仰的一代名士。
  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一家人和和美美,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因此,侍奉父母是尽孝,照顾兄弟也是尽孝。兄弟如手足,父母如身躯,身躯与四肢能互相搭配,这样才能构成健全的身体。所以,兄弟就要彼此友爱、相互提携,长大成人之后,更要相互的帮助。
  为国举荐贤才
  《新序》记载了赵武去世后发生的一个故事:
  晋平公与叔向路过九原时,不禁发出感慨:“这里埋葬了我国多少的良臣啊!如果死者能够复生,我该选择与谁交游呢?”
  叔向:“应该是赵武吧。”
  平公:“是因为你和你老师是一伙的吧?”
  叔向:“我给你说说赵武的为人。他这个人,虽然‘立若不胜衣,言若不于出口’,但是亲自为晋国推荐的人才就有四十六人,全都被国家任用,成为了晋国的栋梁。等到他去世的时候,这四十六人都是站在客人的位置上吊唁,这说明他没有丝毫的私心,所以我才选择他。”
  赵武能够为国举荐贤才,而不是压制人才,或者将人才据为己用,说明他一心为公,对国家和国君的忠。就像现在人常说的,看一个人交往的人就会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同样,一个对父母,对朋友好的人,对国家和国君肯定也不会很坏。这也是古代经常把忠孝放在一起的原因。
  

谨身节用———庶人章第六(1)
经文释译
  用天之道①,分地之利②,谨身节用③,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注释】
  ①用天之道:天之道,指天气气节的变化,此处主要是指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②分地之利:分,区别,分辨。利,利益,好处。分地之利,即区分各种不同的土质、地势以及当地的气候,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土壤生长的农作物,从而获得丰收。
  ③谨身节用:谨身,指行为举动小心谨慎。节用,指用度花费,俭省节约。
  【译文】
  种田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自然规律。分辨土地的性质,来根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普通老百姓的孝道,还要谨慎地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赋予的身体有一点损伤,或使声誉有一点败坏。要节省花费,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么父母一定会非常高兴。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完全可以应付了。这便是平民百姓的孝道。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①,孝无终始②,而患不及者③,未之有也。
  【注释】
  ①自天子至于庶人:上至尊贵的君主,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平民百姓。
  ②孝无终始:孝道的义理非常广大,从君主到平民百姓,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
  ③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担忧,忧虑。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是说没有这样的事情。
  【译文】
  所以说:上自国家君主,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孝道虽然执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但都来自于人的天性。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如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绝对没有这样的事。
  解读运用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经言札记】
  一般的老百姓都知道,自然规律制约着田地的收成。而行孝道的自然规律就是做事谨慎、用度节俭。试想一个人如果花费无度,不断地从父母那儿索取,到中年还要父母来供养,这怎么能算是尽孝道呢?所以说最基本的孝道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取之有道地得到财物,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盈的同时,能够供养父母,让父母身心感到快乐。这就是一般平民百姓应尽的孝道,也是一个人做人最基本的责任与常识。
  【故事演绎】
  赡养继母
  归钺,字汝威,明朝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归钺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那便是归钺的后母。不久后,归钺的后母生了儿子,于是归钺就受到了父亲的冷落。后母得宠后便开始讨厌归钺,于是父亲总是以毒打归钺来讨继母的欢心。
  归钺家很穷,粮食不够吃。每次吃饭前,继母就会数落归钺的不是,借以激怒归钺父亲。父亲盛怒之下竟然将儿子赶出了门,这样继母和她儿子的饭菜就够吃了。
  归钺又饿又乏,匍匐在路上。父亲看见了,更觉得他不顺眼,说:“你不在家好好呆着,跑到外面做乞丐。”说着又将他打了一顿,差点将他打死。等到父亲去世后,继母又将他赶出家门。于是,归钺就跟随盐贩子以卖盐为生。每每归乡见着弟弟都要问一些继母的情况,得知继母爱吃甘鲜之物,就将自己积攒下来的钱财交给弟弟,让弟弟给母亲买来吃。后来,遇到饥荒年,继母生活很困难,差点不能养活自己了。归钺就提出由自己来侍奉继母。继母开始觉得心里有愧,不好意思去,后来经归钺诚恳地说服后才点头答应。归钺弄到食物,先给继母和弟弟食用,而自己却饿得脸色发黄。后来,归钺继续奉养继母,一直到她离世。

谨身节用———庶人章第六(2)
恪尽孝道是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身处上层社会的人固然应该宣扬孝道。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甚至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寒贫民,并且还受到过父母的冷落或家庭暴力,他们要不要遵守孝道呢?虽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像高官显贵一样给父母最好的衣食,但是他们的孝心却要比显贵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归钺的孝行就证明了这一点。
  每食舍肉
  欧阳守道,字公权,一字迂父,宋朝吉州(今江西省吉州县)人。他是文天祥的老师,和蔼可亲,人品极好。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让欧阳守道上学,欧阳守道只能自己在家里苦学,而且进步非常快。乡里人见他学识渊博,聘请他为私塾的老师。
  他侍奉母亲非常周到,每当学生家长请他吃饭,他自己不吃肉菜,而是拿回家去奉养母亲。请他吃饭的人见状,就准备了食具协助他装饭菜带回家。他每次都是先派人把饭送到母亲面前,自己才肯食用。邻居们都被他的孝道所感动。
  欧阳守道的兄嫂早逝,丢下两个孩子,大的才五岁,小的出生才几个月。他毫无怨言地抚养这两个侄子。由于没钱雇请乳妈,他日夜抱着两个孩子哭泣。邻人见他如此孝悌,感叹不已。
  给父母锦衣玉食未必就是孝,孝是一份发自内心的至诚之情,一个真正的孝子对父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牵挂,他们懂得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留给父母。如果在贫寒时能够做到“每食舍肉”,那么以后飞黄腾达了也不会忘本。
  【经言札记】
  总的来说,孝道没有高低之分,也无始终之别。凡是为人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角色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其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放在孝亲上,做每件事情之前自然都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时时念父母亲恩,也就不敢去作一些违法的事情了。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牵连到无辜的父母、让父母担忧,这样,不但家庭方面会获得莫大的幸福,而且对国家社会的秩序稳定也有所裨益。如此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难实现了。
  【故事演绎】
  一代名将孝子心
  在许世友一生的情感世界里,占有绝对重要位置的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他的母亲。“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替老母守坟。”这便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许世友的母亲许李氏,是一位淳朴、忠厚的山区劳动妇女。1905年2月28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许李氏生下了她的三伢仔许仕友(红军长征后,毛泽东为他改名为许世友)。就是这个三伢仔,由于营养不良,那小胳膊、小腿瘦得简直像个柴火秆,到两岁多了,还站都站不稳。时逢连年灾荒,一家九口,缺衣少食。许世友的父亲许存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准备以两斗稻谷把三伢仔卖给人贩子,但许李氏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死活都不肯放手,三伢仔最终没被卖掉。
  父亲早逝,使得支撑门户和抚育子女的重担全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在童年许世友的心目中,母亲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许世友以后那倔强、果断、勤俭、自立的个性,大都得源于母亲以身示范的启蒙。
  许世友8岁那年,为了吃上一口饭,活上一条命,母亲把他交给了一个善良厚道的少林武僧,让他到嵩山少林寺打杂学艺。分手之际,母亲从手上脱下那堪称家中唯一财产的、她当年的陪嫁品—一副银镯子,交给她的三伢仔,叮嘱道:“今后有娘这副镯子在你身边,你就不会想娘了。记着,好好用功学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谨身节用———庶人章第六(3)
到了少林寺,老方丈告诫他:“家有家法,寺有寺规。入寺要受戒,受戒就要削发为僧,灭七情、绝六欲、不认爹娘……”许世友听后,忙说:“师父,俺来学艺练武就是为了俺娘,往后学成了养俺娘。你要是不让俺认娘那俺就不学了,俺这就回家去了。”老方丈道:“念你对母一片孝心,又是远道而来,就在留下来做个杂役吧!”
  从此,许世友开始了在少林寺的杂役生活。8年后,16岁的许世友艺成返家。母亲见昔日的三伢仔长高了,长壮了,她那长满皱纹的脸庞上,流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许世友从少林寺归家后不久,恶霸地主的少爷李满仓无故寻衅闹事,殴打了许世友的大哥,还污辱许世友的母亲。许世友怒火心中烧,一两拳就打得那小子一命呜呼。许世友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决定离家避祸。临走前,他从内衣口袋中掏出了8年辛苦换来的20块大洋,双手敬给母亲。可是,当他在追赶的狗吠声中跑出村外时,却发现20块大洋又回到了自己的小包袱中……后来,许世友当上了农民敢死队的队长,在木兰山一带打游击。还举着屠刀回来了,母亲带着儿女们东躲西藏,历尽艰难。在大别山的一片野林里,许世友背着大刀找到了母亲,“扑通”一声跪下:“娘,孩儿不孝,俺参加革命连累您了。”“傻孩子,别说这些。共产党好,共产党报了咱家的世代深仇。你参加革命,娘高兴。”
  红四方面军要西征了,刚办完婚事的许世友接到了出发的命令。许世友又跪在母亲面前说:“娘,部队要走了,今夜就出发,你让俺去吗?”母亲先是一惊,继而缓缓说道:“娘不拦你,你去吧!”这次一别就是十多年,直到1948年初秋的一天,母亲才从当地党组织负责人那里得到她的三伢仔的消息:“世友同志没有牺牲,他现在担任解放军山东军区司令员,正率部辗转于山东大地……”
  不久,远在济南的许世友收到了母亲捎来的书信,还有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鞋垫等物,他那思念母亲的感情像闸门一下打开了。一星期后,许母便被儿子派人接到了泉城。
  儿子为母亲敬孝,母亲当然十分高兴。可是,过了一星期,母亲就住不下去了。她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儿子理解妈妈,更敬重妈妈。他愿意满足妈妈的一切愿望。于是,许母又回到了大别山下的那个小村子。
  1957年冬,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回到了家乡。这是许世友建国后第一次回乡,也是他最后一次与母亲相见。
  那一天下午5时左右,许世友跨进家门轻轻地喊了一声:“娘。”
  许母一听这熟悉的声音,就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惊喜地打量着这个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儿子,喃喃地说:“噢,真是我那三伢仔呀。”许世友紧紧地搂扶着年迈慈祥的母亲,双眼闪动着不易轻弹的游子泪。
  离别的时候,许世友用他那双厚实有力的大手,拉着母亲久久地说不出一句话。还是母亲先开口了:“孩子,你放心地去吧。”
  许世友含着泪水安慰母亲:“娘,您放心,俺还会回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说完,他举起右手向母亲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不想这一别,竟成母子的永诀。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同志在南京逝世。10月26日下午,受党中央领导同志委托,王震将军向许世友将军的遗体沉痛告别,并转达了中央对许世友后事的处理意见:许世友同志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同志土葬,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同意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这是特殊中的特殊。
  共和国的两代伟人,满足了许世友将军死后完尸土葬、伴母长眠的要求。
  在父母合葬墓东北面约50米的地方,耸立着许世友将军的陵墓,墓碑上仅有简单的7个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许世友终于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许世友伴母长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这其实也是人们对其至诚孝行的一种嘉许,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孝行的可贵。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孝之美—三才章第七(1)
经文释译
  曾子曰:“甚哉①,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② 也,地之义③也,民之行④也。”
  【注释】
  ①甚哉,孝之大也:孝的道理是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这里主要指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